孩子最近開始追星,我該怎麼辦?

前幾天肖戰事件鬧得沸沸揚揚,具體詳情,大家可以通過網絡搜索就能瞭解。

孩子最近開始追星,我該怎麼辦?

孩子最近開始追星,我該怎麼辦?


肖戰的粉絲為維護愛豆形象在網上發起一系列舉報動作,最後卻導致偶像反遭抵制。

孩子最近開始追星,我該怎麼辦?


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了全民追星、偶像崇拜的年代,微博熱搜常常都是明星的各類資訊。還記得在《創造1010》的年代,連我身邊的長輩阿姨都在為某個小女生掏腰包付錢打call。


為什麼人喜歡追星?

為什麼愛豆的吸引力那麼大?

如果自己的孩子也追星,應該如何引導?

▼▼▼今天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


一、追星背後的心理學理論


孩子最近開始追星,我該怎麼辦?

偶像崇拜的現象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如果想要理解這樣的行為,我們可以嘗試從不同的心理學流派理論去解釋這種現象[1]。


【1】精神分析學派

孩子最近開始追星,我該怎麼辦?

父母的角色在孩子童年時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父母在孩子童年時期能樹立一個“好榜樣”的角色,那麼孩子的安全感都能夠得以一定的發展,並能夠產生積極的自尊、自信和自我意識。


而如果父母在孩子童年時期沒法為他們提供安全感,那麼孩子很容易發展出緊張、害怕的性格,而自我意識和自尊心上都顯得不夠成熟。

由於童年安全感的缺失和自尊心的缺乏,這類人會更傾向於尋求和模仿一些和父母的角色類似,但行為特質和父母不一樣的人,如偶像明星。

對於父愛/母愛缺失的孩子,在偶像的身上,他們能夠找到一些自己可以崇拜和模仿的事情,找到了安全感[2]。

而在追星的過程中,他們能夠學習如何把自己對父母的依附,慢慢過渡到對愛人的依附。

所以這也許解釋了為什麼追星的現象在青少年身上更為普遍。




【2】個人主義的理論

孩子最近開始追星,我該怎麼辦?

追星能夠滿足人們的自我認識、與人親密的需要,這些都是對青少年自我意識和自尊發展極其重要的部分。

通過追慕自己喜歡的偶像,能夠進一步強化自己堅持的價值觀,並且通過模仿偶像,學習如何承擔成人的角色。



【3】次要依附關係理


孩子最近開始追星,我該怎麼辦?

追星能夠滿足人的情感需求。

青少年通過一種遠距離的、想象的關係與偶像聯結,例如通過幻想自己與偶像有著一種朋友或者浪漫的關係,能夠增強他們對他人的情感聯繫和依附關係。

追星的人可能會把偶像當作自己第二依附的對象,有狂熱者甚至會把偶像當作自己最親密、最可靠的人。



【4】社會學習學派


孩子最近開始追星,我該怎麼辦?

追星和模仿偶像有助於提高社交能力。

青少年/兒童能夠通過觀察愛豆的行為,學習到哪些行為會被獎勵和認可,而哪些行為會被批評和謾罵的。

例如,彭于晏從一個被人看不起的胖子,到拼命健身成為國民男神。粉絲們看到自己的愛豆這麼勵志的心路歷程,也可以獲得正面的鼓勵,知道社會認可什麼樣的人和行為。

當然,偶像能產生正面影響,也不可避免地會帶來負面的影響。

例如,有的明星演技不怎麼樣,靠整容和上綜藝節目輕鬆上位,坐擁名利。那麼粉絲可能也會認為,只要人美、有心計,一樣能夠獲得自己想要的。



二、追星的利與弊

孩子最近開始追星,我該怎麼辦?

追星可以滿足人們心理的各種需求,有其科學的理論支持。那麼,追星到底對一個人的成長是利或是弊呢?

香港城市大學嶽曉東教授的研究團隊在2004年以劉德華作為偶像代表,開展了一個深港中學生追星的心理學研究。

孩子最近開始追星,我該怎麼辦?

● 其研究結果發現,當新聞和資訊過分標榜偶像的表面風光,例如個人財富及聲望等,將導致青少年盲目崇拜偶像;正面而勵志的偶像新聞資訊,則可使青少年以偶像為學習榜樣[3]。


● 嶽教授的另一份研究則發現[4],對偶像的崇拜、幻想的浪漫情節,以及對偶像的重現和化身化(如收藏偶像的玩偶、海報、照片)等行為,對青少年的自我身份認同有負面的影響。

自我身份認同指的是個人對自己身份的看法和發展,如對自己的認識、職業的選擇、自我的定位、道德觀念、生產力、自主性、政治意識的理解等等。


對偶像的崇拜,會對個人的自我身份認同產生負面影響,而花越多時間去接觸偶像的信息,自我身份認同感越弱。


● 但是研究也發現,學歷對身份認同感起著正面作用,也就是說,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追星者,自我身份認同受到追星的負面影響越小。

除了明星,各行各業的人都可以成為孩子的偶像。早前許多人都為科比的突然離世感到無比的悲痛,他是很多人青少年時的偶像——他的故事也激勵了很多人。

孩子最近開始追星,我該怎麼辦?

追崇科比,也可以說是“追星”,畢竟有很多人都曾把科比的海報貼在自己房間的牆上,也會為了見他一面不惜一切代價。



三、偶像崇拜的性別含義

孩子最近開始追星,我該怎麼辦?

● 偶像、榜樣的性別,對追星者/學習者的影響是否有所不同呢?

● 我們會不會更容易受到同性榜樣的影響?

● 是否無論榜樣的性別如何,只要他們的行為是積極的,追星者和推崇者就能接受到正面的影響?


我們來看看在學習層面上,榜樣的性別的作用。

華盛頓大學的一項關於STEM科目榜樣性別的研究發現,榜樣的性別實際上對學生認為自己能夠在STEM學科上取得成就並無影響,而真正有影響的是榜樣的刻板言行[5,6]

但是有趣的是,理科榜樣的言行越是符合刻板理科生的印象,如“戴眼鏡、穿不時尚的衣著,喜歡電玩、打動漫遊戲”,越會給學習者的自我成就信心帶來消極的影響。

孩子最近開始追星,我該怎麼辦?

換句話說,就是當你看到學習榜樣符合“理科生”的刻板印象,而你自己在這些行為上並不相像的時候,你會開始質疑自己理科方面的能力,即使這些生活習慣與理科學習能力並沒有直接的關聯。

所以社會的認知和刻板印象,會影響到我們的學習能力,而不是性別。



四、如何引導孩子的追星行為?

孩子最近開始追星,我該怎麼辦?

無論是處於哪個年紀的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心目中的“榜樣”和“偶像”,或者自己欽佩和欣賞的人。所以,沒有必要一昧地否定孩子的追星情緒和行為。

然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追星有其積極影響,但也能帶來負面影響。

理解孩子追星的初衷,並在這個過程好好引導ta們的價值觀和行為,顯得尤為重要。


【1】尊重孩子的追星行為。

正如前面的解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因為各種原因,都可能需要找到一個“偶像”。別說孩子,就連成人,都會有自己欽佩和想要去學習的對象。

所以我們首先,應該要理解孩子對明星、偶像的欣賞和仰慕之情。


【2】和孩子聊天,瞭解ta對偶像的態度

可以抱著一種“愛屋及烏”的態度,去和孩子交談,並瞭解孩子的偶像。可以詢問孩子喜歡偶像的什麼,在孩子看來,偶像身上有什麼優點,詢問孩子為什麼覺得偶像那麼的吸引。

在這個過程中,儘量不要帶著批判的態度去評論孩子對偶像作出的評價,不要否定孩子喜歡偶像的部分,反駁孩子的觀點。

例如當年我很喜歡周杰倫的歌,而父母則無感地表示“這個歌星連話都說不清楚”。

這其實會增加了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隔閡,讓我不想和父母繼續溝通自己喜歡周杰倫這件事情,認為父母無法理解我們這代人的喜好。


【3】家長做好一個陪伴、引導的角色

允許孩子追星,但是要有節制地追星。

● 允許孩子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後,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 可以用自己可支配的零花錢,去支持偶像或者買偶像的周邊產品,但絕對不能通過一些非法或者不正當的手段,如偷、騙、哭鬧等方式,去滿足自己追星的慾望。

● 引導孩子看到偶像的努力和正面的形象,而不要把重點放在偶像奢華的生活和被人追捧的社會地位。

如果孩子很喜歡易烊千璽,你可以嘗試從側面去表達對易烊千璽的讚賞,比如你可以說:“這孩子真努力,又勤奮,同樣是中學生,他除了需要兼顧學業外,還要不斷勤奮地練舞練歌,這種毅力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我也感到佩服。”

孩子最近開始追星,我該怎麼辦?

在孩子面前表揚偶像的個性、勤奮努力等正面的形象,既能增加孩子對你的喜愛(誰不喜歡自己的偶像得到他人的表揚),又能引導孩子看到偶像正面的信息,向他們學習。



孩子最近開始追星,我該怎麼辦?

追星本身並沒錯,重在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追星這個行為,並能夠給他們肯定和支持,同時作出正確的引導。

那麼偶像和榜樣則能夠給孩子的成長帶來積極的作用。



[1]Yue, X., & Cheung, C. K. (2018). Idol Worship in Chinese Society: A Psychological Approach. Routledge.

[2]Cheung, C. K., & Yue, X. D. (2012). Idol worship as compensation for parental abs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olescence and Youth, 17(1), 35-46.

[3]Xiaodong, Y. U. E. (2007, July). To transform a star idol into a role model: An experimental study in Hong Kong and Shenzhen. In 7th Conference of Asian Association of Social Psychology (AASP).

[4]Cheung, C. K., & Yue, X. D. (2003). Identity achievement and idol worship among teenagers in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olescence and Youth, 11(1), 1-26.

[5] Cheryan, S. , Siy, J. O. , Vichayapai, M. , Drury, B. J. , & Kim, S. . (2011). Do female and male role models who embody stem stereotypes hinder women's anticipated success in stem?.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2(6), 656-664.

[6] Cheryan, S. , Drury, B. J. , & Vichayapai, M. . (2013). Enduring influence of stereotypical computer science role models on women's academic aspirations.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37(1), 72-7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