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分鐘,淨賺6萬:疫情下的復工,各顯神通

作者 | 啡小沫

「正文」

週末去家附近商場的超市買菜,意外發現商場裡的餐飲店鋪,很多都可以堂食了。

本身就是外帶的奶茶店、炸串店、糖葫蘆店等等,更是恢復營業了80%以上。

心情還是挺好的。

我們立刻決定不回家吃飯,鑽進味千拉麵吃了一頓。

進商場會看健康碼,綠碼可通過,需要排隊測體溫。進餐廳店員會拿來小本本,要求顧客登記姓名電話用餐時間,做到所有用餐人員可追溯。

滿滿的安全感。

我不僅堂食了拉麵,飯後還戴好口罩,逛了兩家商場的每一層,喝了奶茶吃了烤生蠔外帶了甜品,和兩個小老闆聊了聊疫情下的復工。

11分鐘,淨賺6萬:疫情下的復工,各顯神通

01

眾所周知,這次疫情,餐飲、住宿行業首當其衝,損失很大。

尤其趕上春節這個傳統大節,商家大多提前備了遠超平日的菜品,白白折損掉不少。

且由於食品特殊性,為了防止疫情反撲,餐飲企業幾乎是最晚開張的。酒店業更不用說,全面復甦估計得到下半年。

因此,最近的疫情後復工,商家都各顯神通,積極自救。

1. 低價引流+銷庫存

因為食品保質期通常較短的屬性,過期了就完全損耗掉了,因此對很多商家來說,低價走量是當務之急。

很多品牌,都打出了有史以來最低價。

比如DQ,我超愛它家的暴風雪系列。過年期間看到聚划算有百億補貼活動,買了個標準杯6杯的券,平均18塊一杯。

平日裡這個是近30塊一杯的,我感覺自己撿到了大便宜。

結果昨天商場裡,DQ的暴風雪標杯,是25塊兩杯……

比如我常喝的奶茶店,推出了5元新品奶茶,還不是基礎款,是真的料很足的新品。也是下血本的硬核引流了。

當然效果也很明顯,奶茶店前排起了長隊,充分挖掘了更多潛在客戶。

商場的餐飲店基本都營業了,但是人流量恢復還需要一段時間,目前供大於求。

想在競爭中勝出,商家大都拿出了滿滿的誠意和真正的好產品。

疫情期間,我在線上趁打折拔草了幾樣健康小零食,也都沒踩坑。

比如一款可以嚼著吃的即食麥片,原價70多一盒的,我花30多買了兩盒。經常購買健康小零食的我,已經在1個月內成了他家老客戶,復購了好幾款其他產品了。

與直接打出低價產品類似的策略,還有推出低價組合套餐。

很多餐廳,飲品的利潤遠大於大多菜品。把它們打包成低價套餐,消費者感受到了極大的優惠滿足,商家也不會虧錢。而且套餐還大大降低了消費者不知道吃什麼的決策成本,更容易引導下單。

我家附近的必勝客,疫情期間就推出過下午茶套餐。

一杯拿鐵咖啡+一塊提拉米蘇蛋糕,原價52,套餐價29.9,成功解決了午後在家工作的我,吃什麼喝什麼的難題。其實我有咖啡機自己在家也能打咖啡的,一杯成本5塊錢不到……

不要低估套餐對消費者的誘惑。

11分鐘,淨賺6萬:疫情下的復工,各顯神通

2. 老闆直接上陣控制成本

一家外賣為主、堂食為輔的店,本來有2個員工。這次復工後,只剩了老闆自己。

因為做韓式簡餐,相對標準化,店鋪位置又小又偏。因此老闆乾脆砍掉了之前也比較雞肋的堂食。

目前訂單量還處在驟降的階段,老闆說,近期先自己頂著,摸清情況再做打算。希望能等等到疫情後的“報復性消費”階段。

我們都知道,非典之後,餐飲業就迎來了反彈。

2003年最後5個月,餐飲的消費超過了2002年的總和。壓抑已久的人們,都走上街,走進餐廳,集中釋放需求。

來到17年後的2020年,線上餐飲消費比例已經遠遠高於2003年,“報復性消費”究竟會不會來,力度有多大,大家還在觀望中。

外賣店老闆還是充滿希望的。他的店小,本身租金低,現在人力成本也只剩自己了,而且疫情後少了很多競對,希望自己能熬到柳暗花明時。

商場走了一圈,明顯感受到,引導用戶辦卡、積分換購、加微信等的店家明顯增多了。

這些手段綜合使用,多管齊下,不僅能有效提升客戶復購率,也能增加店鋪的流動資金,還能把公域流量轉化成私域流量。

說到辦卡,想到前幾天,一位做民宿的老闆,在朋友圈分享了個經典案例。

最近,各行各業都陸續復工了。但是住宿行業,復工地卻十分尷尬。

不開業吧,根本沒收入,該發的工資還得發。

開業吧,如何吸引客人來住店?白白增加了更多的運營成本。

有個民宿老闆,思前想後,開啟了預售住宿卡之路。

11分鐘,淨賺6萬:疫情下的復工,各顯神通

平日裡1000多一晚的房,如果現在買卡,春、夏、秋、冬各住一晚,價格不到1000塊。心動不心動?

但是,這卡不是無限量供應。

第一批只賣10張,限售,限售,要搶的!

通過朋友圈宣傳、拉交易群預熱,據說第一批10張卡,10分鐘售罄。

第二批就漲價了,但是四晚價格也就比之前住一晚的價格多出一點。

之前觀望的客戶,在被第一次的搶購氣氛感染後,躍躍欲試。第二批幾十張卡,1分鐘售罄……

老闆打算再加點價,搞第三次搶購了。前兩次,已經淨賺了快6萬。

打包讓了未來的利,解了燃眉之急。

再說這餐飲。

眾所周知,各外賣平臺神仙打架結束、局勢明朗之後,大平臺自然就成了線上流量的把控者,提點越來越高。

很多餐飲小店利很薄,平臺一增加過路費,小店就開不下去了。

把一部分粘性高的食客,添加到微信裡,變成自己的私域流量,做精細化運營,就顯得十分重要。

尤其在店鋪艱難的時候,很可能,他們能幫助你渡過難關。

我2017年在北京租房,小區有兩家水果店,其中一家的老闆娘添加了我微信好友。

老闆娘經常搞搞秒殺,弄弄團購,而且都是應季的水果。

比如夏天烈日當頭時的半個西瓜,比如金秋的柚子和石榴。下單後,老闆娘直接送上門。

一來二去,慣性作用下,我買水果就只去她家了。

積分送免單、送產品,也是提升復購的好方法。

十幾年前我在同濟讀書的時候,校門口有很多家奶茶店。

其中一家位置很偏,還要過條馬路的店,並不在我去任何地方的必經之路上,我卻去他家買過8、9次奶茶。

11分鐘,淨賺6萬:疫情下的復工,各顯神通

為什麼?因為老闆給了我個小紙片,喝1杯敲個章,滿10杯送1杯。

是的,到畢業我也沒喝夠10杯。然而偶然路過的1次,成功讓我又去喝了8次。並且,他家二樓賣大盤雞,我們幾個好友,為了集他家奶茶的杯數,還去吃過兩次大盤雞……

那時候還沒有微信。如今可以充分利用客戶佔小便宜的心理,給客戶一個需要復購才能完成的目標,把公共池子裡的客戶轉化成自己的私域流量。

02

市場行情好的時候,很多老闆並沒有精細化運營自己的店鋪。不少小店活下來是靠運氣,陣亡了也不知道原因。

這次的疫情,督促著大家打起十二分的精神,關注坪效,提升用戶體驗。感覺家周圍的小店們,可能會迎來一輪升級。

比如曾經聽朋友講過,茶飲店、外賣小餐飲店,日單量和員工配比是有講究的。

比如在一線城市做個簡餐外賣,一般一天達到200單才會用到最多4個員工,少於150單基本2個員工就夠,而很多小店的人員配比是超過需求的,並且也沒用根據淡旺季精細化調整。

比如,加客戶微信運營私域流量,雖然一開始很艱難,但是對於小區啊、學校啊周邊容易形成強黏性的店,還是很值得一做的。

對利潤很薄的小店來說,有了自己的流量,可以大大提升其抗風險能力。

再比如,各外賣平臺、點評平臺的規則都是需要用心研究的,很多小店老闆也忽視了這一點。

我就曾聽一位朋友講,他一朋友開攝影店,因為線上運營做得差,每年砸進點評平臺的錢都打水漂,差點把店拖垮。

我另一位朋友加盟小餐廳,一上線也收穫了好多差評和3點幾的分數,也是很心塞了。

還有供應鏈的優化,比如菜品的採購,是否能跟本地大飯店或者大型連鎖品牌合作,借力他們走量的優勢。

還有SI的優化,社區店和核心商圈店,店面形象、SKU的選擇肯定都是不同的。

還有堂食、外賣、外帶、網購速食甚至上門做菜等,多維度滲透。

11分鐘,淨賺6萬:疫情下的復工,各顯神通

過年期間“雲做菜”就火了一把,很多堂食為主的餐飲品牌,天貓店的食品就銷售遠超預期。

總之,可做的事情真的很多。

太太平平的日常裡,我們更容易選擇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危機之下,人們沒了懶惰的藉口,沒了拖延的退路,反而會全力以赴,真正努力到無能為力,趟出一條光明之路。


作者簡介:啡小沫,985碩士,前互聯網平臺聯合創始人、首席市場官,定居北京。她碩士畢業4年,從央企小職員,跨界互聯網,再到自媒體,每一個都做得風生水起,快速積累起家庭第一個500萬資產。該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啡小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