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馬大道”修通 和南路商道開拓

原標題:“官馬大道”修通 和南路商道開拓——普洱茶的十五個重要歷史發展節點(四)

“官马大道”修通 和南路商道开拓

清宣統年間雲霽茶莊註冊了雲南第一個普洱茶商標“美壽”普洱貢茶

第十二個節點:“官馬大道”全程修通

清道光年間,從昆明到達普洱直至六大茶山易武的“官馬大道”普洱至易武段全部修通,這是普洱茶歷史發展的第十二個重要節點。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為了方便貢茶和其他茶葉的運輸,普洱府通過官府出資和動員民眾捐款,組織拓寬修繕普洱至易武、普洱至昆明的官道,至道光三十年(1850年)完工。其中從易武經曼灑、倚邦、勐旺到思茅的“思易茶馬大道”,全長240公里,寬1.2~1.6米,路面都是青石板鋪成,與之前坎坷崎嶇泥濘的羊腸小道相比,確實堪稱“坦途”。

思易茶馬大道的開通,保證了貢茶、官茶的及時採辦,同時也為各地商人進入六大茶山大開方便之門。四川、江西和省內楚雄、石屏等地客商以馬幫為運輸工具,將內地的氈毯、布匹等生活用品和生產工具運進茶山,再將茶葉運往內地。由於驛道暢通,茶山人口日增,商貿日趨興旺。這是茶業經濟帶動交通運輸業和商貿業發展的典型例子。

第十三個節點:英法在思普地區設立海關及茶馬古道南路開拓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後,英法對華茶葉貿易的爭奪加劇,兩國先後在思普地區設立海關,但這一侵略和掠奪行為,在一定程度促使了普洱茶新闢商路,普洱茶源源不斷進入南洋和歐洲,成為普洱茶歷史發展的第十三個重要節點。

近代雲南普洱茶的內銷和外貿在全國都是引人注目的,其中僅產於十二版納的普洱茶,年出約3萬擔。另外,易武、倚邦一帶每年銷往內地的普洱茶約有2萬擔。清代雲南隨著國內外茶葉銷售量的增加以及茶葉市場的擴大,西方列強把普洱茶作為掠奪利益的對象,看上了普洱這個在當時中國具有相當規模的茶葉製作貿易之地。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法國根據《中法續議商務專條》,強迫清政府同意其在思茅設海關、劃租界,直至1943年抗日戰爭時期才結束。

從《中國舊海關史料》看,法國設立的思茅海關對普洱茶繞過海關,大量通過商人不斷開闢出的新線路運輸的記錄較多。如光緒二十四年和二十五年(1898年和1899年)記錄:“車裡人民視茶最為切要,此茶運至思城,發銷西藏及十八省地方……產茶之區可推猛海、倚邦、易武三處,計其出數年約四萬擔之多。此茶亦運出緬甸、南掌,其數難於稽查。”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記錄:“去南掌有普洱茶一百三十三擔,亦多於前數年,緬甸前羅有此茶出售,暹羅北服邦角之地亦有之茶山在南方地面,往南之茶似甚浩繁,離思程途遼遠,無術偵知。”

法國設立的思茅海關為了加強對茶葉出口管控以獲取厘金,曾通過清政府設法阻撓民間私運茶葉出境,為此還一度採取封鎖馬幫販運、封禁馬匹的辦法。但“商人為權宜之計,暫用牛腳以代馬運……普茶運往香港取道東京……茶葉出往蠻得烈、景昧各處銷售……”。

從史料中可清楚看到,為避開法國設立的思茅海關,有的商人又開闢通過滇越鐵路將普洱茶取道河內運往香港的通道。也有出往蠻得烈(即緬甸曼德勒)、景昧和勐烏出口。還有由勐海打洛至緬甸勐拉、景棟,抵仰光,乘輪船至印度的加爾各答,乘火車運輸至印度西哩古裡,再改乘汽車至噶倫堡。

隨著勐海(佛海)打洛邊境中緬通道的打通,西雙版納通往思茅等地的主通道走向改變,吸引了眾多茶商到勐海開設茶莊。勐海茶莊自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由恆春茶莊等少數幾家,逐步發展到20餘家茶莊。這些茶莊收購曬青毛茶,加工成七子餅等各種緊壓茶,銷往內地、藏區或由打洛口岸出境至南洋。這一時期,被稱為新茶路的茶馬古道南路被不斷開闢出來,進一步擴大了普洱茶的出口量。至抗戰時期,因為日軍的封鎖,茶馬古道一度成了中國陸上對外貿易的唯一通道,茶馬古道的南路和西北路環線實現閉合,貿易變得繁忙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