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伟的量子纠缠通信为什么争议这么大?

宇宙观察


有争议是好事情,在科学问题上引发民众的关注或者争议,总比大家都去关注杨幂的脚、黄晓明的身高、鹿晗的演技要好。所有人都关注娱乐明星,能有什么意思?有了对某些科学问题的争议,才能激发大众对科学的兴趣。因为有了争议,大家才会去了解,才会提出以下的疑问:

什么是量子纠缠?量子纠缠的本质是什么?量子纠缠能不能超越光速?为什么说量子纠缠的超光速没有任何意义?量子纠缠能不能有效传递信息?什么是有效信息?潘建伟的工作的意义是什么?他真的实现了量子纠缠通信吗?还是说他做的仅仅一种通信加密技术?潘建伟真的算“中国量子力学之父”吗?还是说他被人为的夸大了?潘建伟的学术成果有没有被国际承认?国际上对潘建伟的实验是什么看法?媒体报道的“量子纠缠通信”这个词汇,是媒体自己加上去的,还是潘建伟本人或者他的团队提出来的?国内有哪些物理学家,对潘建伟的这项工作提出过意见,他们又各是什么学术背景?

只要你们不怕辛苦,把以上的所有问题都寻求答案,你们就会得出自己的判断。

我个人并不认为潘建伟是骗子。主要责任,是我们的媒体,完全没有搞清楚潘建伟到底在做什么工作,以及它的意义,所以予以了过分的吹捧。


怀疑探索者


这个提问本身就是错的,这也恰恰回答“为什么争议这么大”的问题,因为争议来自于不知装懂。


潘建伟团队搞的是单光子量子通信,并没有用到纠缠效应,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没有纠缠!没有纠缠!没有纠缠!


量子通信只用到了量子效应中的叠加和测量效应。正因为没有利用制备非常困难的纠缠现象,所以在工程上比量子计算得以更快的实现。

纠缠是一个难于理解的量子力学概念,现在网络上以讹传讹的说法特别多,甚至还延伸出超光速通信等荒谬的说法。很多人误以为量子通信使用的是量子纠缠现象,以至于像心灵感应一样荒诞,这也是一个典型误解。


请注意:量子纠缠本身并没有信息的传递!实际上,量子纠缠本身并不带有信息的传递,也就是说,通信并不能依靠量子纠缠本身得以实现。通信必须依赖于载体,而且不可能超越光速。

潘建伟的量子通信在学术界没有争议,而且他在量子物理上的成就非常惊人,《自然》上发表过《实验量子隐形传态》(“Experimental quantum teleportation”),入选了《自然》杂志的“百年物理学21篇经典论文”。在《自然》上发表了《单个光子的多个自由度的量子隐形传态》(“Quantum teleportation of multiple degrees of freedom of a single photon”),被英国物理学会评为2015年十大物理学突破之首。


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一帮子不懂装懂的人说人家争议大,这是个令人笑不出来的笑话。


奥卡姆剃刀


潘建伟做的量子通信在同行中没有争议。潘建伟的团队在《自然》《科学》《物理评论快报》等顶级期刊上发表了大量的研究论文,如果量子通信在同行中存在争议,最起码相关的期刊上也会有论文表明量子通信存在争议,而这样的论文没有。所谓的那些“争议”根本不叫争议,往往是因为媒体报道上的一些措辞不严谨,给读者造成了错误的引导;也有的只是一些人不懂瞎嚷嚷而已,跟着别人屁股后面嚷嚷量子通信是骗局,一副唯恐天下不乱的样子。

比如这个标题中提到了“量子纠缠通信”,虽然量子隐形传态中会用到量子纠缠,不过这种量子通信尚未投入使用。现在已投入使用的量子通信并没有用到纠缠,用到的是量子加密。之所以传着投入使用的量子通信用到了量子纠缠,可能是因为两个纠缠的粒子一个被测量,另一个也会立即有所反应。一些自媒体很乐意拿这种神奇的现象吸引读者的眼球,于是很多自媒体上传着量子加密用到了量子纠缠。

也有一些连薛定谔方程都不会写的人说“量子加密”不是量子通信,潘建伟的是“量子加密通信”,不是量子通信。这样的人是在篡改概念,量子通信是一个大的概念,涉及很多方面,加密方式也是属于通信领域。量子加密用到了未知量子态的不可克隆等量子性质,当然可以叫量子通信。

总之,一个科学上的问题有没有争议不是听市井大妈的,不是听外行的,而是要看同行怎么说,看经同行评审的学术期刊是怎么说的。


刁博


我不知道这种事怎么会放到网上平台上来讨论来争议?

如果是对潘建伟的学术成果有质疑,可以通过学术平台,比如学术期刊写论文进行质疑,拿出证据,要求学术期刊撤稿;如果认为科技部不应该浪费钱搞这些目前或者短期内无法能够进入实际应用的“假大空”的项目,可以向科技部向中科院反映;如果涉及学术腐败,可以实名举报。

反正都有现实可行正规的途径,那为什么有些人为什么非要通过网上,通过平台进行万人大讨论?真理是越辩越明,但是网上有多少人有能力辨别呢,大家一拥而上,七嘴八舌,难道科学的真伪是通过人多人少来判别的吗?

既然毫无意义,那我就要质疑把这件事拿到网上或者平台上讨论的目的了?为什么有正规的渠道不走,非要在网络平台上提出质疑呢?有些还是号称某某高校教授的,你对科学提出质疑的方式也太业余了吧,你是否读过潘教授的论文后才提出质疑呢,你是否尝试过通过实验提出证据进行验证呢,你是否通过学术方式严密的论证对别人报道的成果提出质疑呢?如果都没有,只是在网上随便提出质疑,这也太随便了吧,是想通过这种廉价的手段蹭一下热点,吸引一下人气呢,还是有什么其他目的呢?

假使你什么目的都没有,只是随便在网上这么一提而已,那也无所谓,毕竟嘛,搞科研是要花费经费的,是要纳税人的钱的,我怎么不可以提出质疑,为什么这项目给他不给我,这些钱给他不给我?不过这问题我觉得你应该先问问自己吧?

通过网络平台这种非正式的方式随意提出质疑也就罢了,你还非得让人回应,别人懒得回应埋头苦干,你还非得说别人心虚,说什么潘教授再忙,没时间,他的学生总有时间吧?恕我直言,你太高看自己了,说得好听点你是个高校教授,说得难听点,中国像你这样整天在网络平台上吆喝的教授,永定河里的王八都比你这类人稀罕吧,你在网络平台上随便提出质疑就要求别人回应?那大家都什么事都不做了,全国的教授,没有十万也有一万吧,大家都坐下来讨论讨论,看看都有什么问题,潘教授都一一回应了,直到大家都满意了,再到网上,看看哪位网友还有疑问的,也都一一回应,等大家都清楚了都同意了,再继续研究。


rxdeng1


有人总是强调要专家、学术期刊才能弄明白潘建伟的量子科技之真伪,但我告诉大家,这是天大的笑话!光量子伪科技可谓漏洞百出,无法自园其说,多数理工本科以上学者,甚至是中学生,如果他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都不难确认它是伪科技,比如,墨子号卫星密钥分发出来的所谓成对的纠缠单光子,显然无法从卫星轨道上穿越1203公里大气层到达地面接收站,而地面接收站在充满阳光与宇宙辐射光子的天空中,也无法区分出哪个光子是由卫星发送下来的。

但是,我们的国民习惯于盲听盲信与盲从,与具有良好质疑与反思的科学素质的欧洲人形成鲜明对照,潘建伟的老师塞林格在欧洲推销他的理论与技术,没有一个国家相信他,这是作为量子力学发祥地的欧洲为什么没有量子卫星的真正原因!

极端荒唐的光量子伪科技为什么可以在国际上获得多种奖励,还有"量子力学之父"等名誉光环,以及在《自然》等杂志的论文发表资格?只有两种合理的解释:一是花钱买的!二是国际社会故意误导中国科技研发方向进入邪途!

近期有媒体称,美国众议院通过一项关于加强美国对中国量子科技竞争能力的法案,这明显是在误导中国科技研发的方向,是战略忽悠的惯用伎俩!

光量子伪科技疯狂诈骗经费与量子股市资金,但于近期,网上忽悠量子股市的所有文章神秘地全部消失,这足以证实他们面对我们穷追不舍的大量质疑,其内心充满着无限的恐惧!

欲全面、深入了解光量子通信、计算与探测等伪科技的真相,可用本人姓名在头条搜索相关质疑文章,其中,《池昭新是什么人?为什么要质疑潘建伟在量子力学方面的成就?》一文,内含百万元悬赏求驳倒!


池昭新一城市新模式


在专业的国际学术界,潘院士的研究是不存在争议的。而在国内自媒体平台上以及所谓的“民科”圈子里,反倒争议颇大了。这确实是一个奇怪的现象,我分析原因有三:



第一点:国际学术界,大家都是同行,对基本的量子理论都很了解,而且也在做相关研究。所以,对于潘院士的研究成果,一眼就可以看出真假。故而对他们而言,根本就没有争议一说。而自媒体上,反对者多数都是对量子理论一知半解、全靠自己想象的嘴炮。所以,没有经过专业学习和切实实践过的他们,很难理解潘院士的研究过程和结论,甚至是觉得潘院士的实验都是错误的。

第二点:争议的焦点之一就是量子纠缠,有些人从根本上就否认量子纠缠。他们认为量子纠缠根本就不可能存在,不可能存在这么超距的鬼魅般作用机制。故而也认为潘院士有关量子纠缠的研究结果,都是错误的。



第三点:目前利用量子纠缠实现量子通信还差的远,而且也有人指出量子纠缠不能传递有效信息,因为这样会导致超光速事件发生。虽然潘院士很多有关实现超远距离量子隐形态传输的研究结果,但是目前真正可以实际应用的是基于诱骗态BB84协议的量子密钥分发设备。这种设备并不是用来通信的,而是一种可以抗黑客窃听的加密技术。故而,有人认为潘院士的成果根本就不能叫量子通信。



其实我想说的是,科学允许质疑,但是千万不要盲目和恶意质疑。这样即是对别人成果的尊重,也是对科学应有的态度。


科学探秘频道


简单说,之所以争议如此大,主要原因还是对我国的量子通信技术不了解,或者了解的不够透彻,只是了解了皮毛,于是被网络上攻击量子力学的种种言论“洗脑”然后随波逐流,本能地质疑量子通信和量子力学!

如果你经常看电视,对一个国家品牌计划广告一定很熟悉,中央三套最近经常播放我国的“量子计划品牌”,被称为“墨子号”的量子通信科技,首席科学家就是潘建伟院士!

而如今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走在世界前沿,已经说明了一切!

其实目前我国的量子通信技术并不是像网络上所说的利用量子纠缠实现“超光速”传播信息,而是“量子密钥分发”技术,简单说就是利用光量子的特性,让信息更加安全,几乎不可能被窃取!

当然如果你想深入了解我国的量子通信技术,需要查阅相关专业的资料!

而利用量子纠缠现象实现某种意义上的“瞬移”目前看来只存在于想象中,量子纠缠速度远超光速,但这个过程没有传递任何信息。但即使不传递任何信息,理论上仍能够实现人体的“瞬移”,因为我们人体就是走微观粒子构成的,理论上每个微观粒子都拥有量子纠缠现象!但仅仅是理论上分析,现实中实现起来太难了!

还有一点,有些人潜意识里就带走“崇洋媚外”的基因,凡是我国在某个科技领域走在世界前沿的就一定有问题,就应该是美国(或其他国家)走在前面,这是典型的“奴化”思想!


宇宙探索


前段时间确实读过一篇《“量子态隐形传输”实验到底隐形传输了什么 — Nothing!》,这是我看过的对潘建伟的量子纠缠直接提出质疑的一篇文章。除了中间提了8点一般人看不懂的专业性质疑外,我觉得有一段说得比较到点,引用如下(关键句已经用下划线划出):

由于量子通讯有多种方式,科学界和媒体有时没有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常常将量子密码通讯方式与“量子隐形传输”方式混为一谈。量子密码的通讯技术的实现常常被误认为是“量子隐形传输”的实现,事实上它们根本就不是一回事。但鼓吹者们有意无意地不加区分,借量子密码通讯技术来抬高“量子隐形传输”的身价。事实上信息的传输是需要载体的,我们不可能脱离物理载体凭空传输信息。量子通讯的“隐形传输”方案终是如梦如幻,不能成正果。 (作者:
梅晓春,原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5fc5a10101l509.html

在另一篇名为《说说一个惊天骗局是怎样形成的(新版)》的文章张中,对量子隐形传输的关键问题解释地比较清楚,对我个人能够理解的部分引用如下(关键句已经用下划线划出):

量子态的隐形传输理论在数学上是严格的,无可挑剔,但是,我们要严防被数学形式所迷惑,重要的是看数学所表达的物理实质。不难发现,这个理论在物理上混淆了虚实、颠倒了远近,纯属数学游戏。科学史上没有一个理论比这更荒唐。量子物理学家可能都知道,要用量子态编码隐形传输“您好”这样一个简单信息也无望成功,那不是因为“您好”不是一个“未知”的信息,而是根本不存在隐形传输的可能性。事实上,凭借量子隐形传输至今实事一项无成,不是因为技术上的困难,而是原则上无可能性。(作者:王国文,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原文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2815-685589.html

,但已经无法访问,大家可以自己到网上搜标题,有转载)

媒体经常搞不清楚的问题——量子加密传输不等于量子隐形传输

那些研究者们搞定的到底是“量子加密传输”还是“量子隐形传输”?媒体和民间科普经常混淆概念!

  • 量子加密传输的原理非常简单,这个传输过程和我们目前使用的传统加密技术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不过是在分发秘钥的时候换用了纠缠光子对来提供随机秘钥。举例来说就是,如果用猫的生死状态作为秘钥的话:把两只纠缠的薛定谔的猫分发给收发双方,如果一方发现是死猫,那根据纠缠原理另一方发现的必然是活猫,从而双方都获得了确定的秘钥信息。但中途送猫的人如果想打开盒子看一眼,那么送到的时候就会被收发双方发现这个人不老实偷看过猫了。除此之外,量子加密传输还利用量子态不可克隆原理(No-Cloning Therem),即量子态没办法精确复制(因为量子态是随机的,复制也可能随机性地出错),来消除秘钥被复制和获取的可能,实现真正的秘钥的第三方不可知性(但不能防止第三方伪装成接收方构成“中间人攻击”)。

利用量子隐形传输来传输指定信息可能没法实现

  • 量子隐形传输则不像量子加密传输那么易懂,应用起来也没那么容易,这是目前受到批判最多的一点。这里有几点需要说明:

  1. 要进行量子信息的隐形传输,需要首先分发一对纠缠量子,因此即便能够在分发之后通过测量其中一个量子的状态来传递信息,这个信息传递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依赖于之前提前分发的纠缠量子对,这种信息的传输过程不可能超光速,因为每次传输都需要先传递一对纠缠量子(建立量子通道),而后才能进行信息传输。

  2. “无通讯原理”(No-communication Theorem),是量子信息学提出的一种否定的逻辑推定(即这种情况不可能成立)。即收发双方不可能在量子以某种方式准备的初态之后通过对其中一个量子的操作来向另一方传递信息(我个人理解是,发送方只是帮接收方做了一个掷骰子的操作,为接收方随机确定了一个骰子的点数,然而无法让对方看到自己想让对方看到的那个点数)。无通讯原理解释了定域性失效不会导致“鬼魅的超距作用”,因为实际上并没有传递任何信息。
  3. “无传输原理”(No-Teleportation Theorem)是量子信息学中的另一种否定的推定:即量子态不可能被精确转换为一系列经典信息位(bit),这种转换必然是有偏差几率的;反之,也不可能基于经典信息位(bit)精确地还原量子态。无传输原理实际上是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测不准原理)的推论,仅仅因为完全无法精确测量量子态(“无克隆原理”也是同样的原因)。但量子态无法精确转换,导致的主要问题是量子态传输的失真。这跟前面提到的“量子(隐形)传输”没有关系(西方学者们用词也太绕了点),量子传输确实允许量子态在纠缠光子之间发生某种确定(但可能难以准确获取)。

综上,所以量子传输从理论上是有不少障碍和疑难的,至于目前潘院士是否实现了量子秘钥的分发试验,并投入大规模实用等,我不怀疑;

而且,潘院士实现了超长距离的量子隐形传输的试验也应该也是确凿的,但具体是否通过隐形传输传递了确定的信息,这一点比较令人怀疑。


毕竟我也不是专业研究这个,只能凭已知的信息和逻辑作如此理解。欢迎大家探讨。


小宇堂


潘建伟的量子纠缠通信为什么争议这么大?

其实潘院士的量子通讯研究在学术界或者科学界是没有争议的,毕竟大家都是同行,非常了解这个以当前科技下实现的量子通讯是何种概念!反而是几个一知半解的外行对潘院士的研究横加指责,我们或许可以来认识下这些量子通讯一窍不通却自以为是的大神风采!

这是指责量子通讯的大神之一:池昭新的头条首页,各位也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他的主要科研成就是“城市规划动态应变新模式”,我们暂且不说这个是否真的是其成果,单从这个名字上理解,应该与城市建设或者交通相关,那么如此一个外行来对极为专业的量子通讯再三指责是咋回事?用一句非常简单的话来讲就是外行指导内行.....当然似乎发生过如此荒唐的事情,但这样的历史再也不会重演!那么他到底想要干什么呢?当然有一种比较靠谱的猜测是因为“城市规划动态应变新模式”难以得到肯定,因此想在某方面博出位而来推销他的研究成果也许是其真正想要的,至于逮着谁关系可能并不是那么大,或许潘院士最近出门没看老皇历,被人讹上了哈.....

与池昭新的民科相比,另一位指责潘院士的曲昭伟可有些来头,人家是吉林大学的教授,专业是研究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研究方向是交通控制、交通组织、交通视频检测!好吧,算他们赢了吧,看上去这些都不是潘院士专业研究的方向,跟他们吵起来肯定要输的!看在潘院士那么忙的面子上,就不要理会他们了哈......

另外,貌似争议的焦点是他们认为量子纠缠的海森堡测不准原理(不确定性)都无法同时测定两个关键数据,因此是无法作为直接的纠缠通讯的,因此潘院士的量子通讯是假的哈.....当然现在也不是用这个来通讯,以现在的技术能实现量子纠缠加密通讯就已经不错了,而潘院士的努力正是这个方向!在现阶段一个无法破解的通讯无论对于经济或者通讯行业又或者军事通讯领域是有多大的意义,那么他们又指责什么呢.....?难道仅仅是博出位?又或者动机不纯?其实无所谓啦,难道我们听到一两声蝼蛄叫就不种庄稼了吗,让那些抱有一己私利的大神们去叫嚣吧,蛙声一片的夏夜已经过了,现在已经进入了深秋,是不是某些人也该闭嘴了呢?


星辰大海路上的种花家


说一句简单的:对于量子通信想懂的人不用多费口舌自然会懂,不想懂的人千言万语人家不吃你那一套你有什么办法?装睡的人是叫不醒的。

量子纠缠被爱因斯坦成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可想而知这是在常规之外的。现在有一些所谓的专家来质疑量子通信技术或者有争议我们从两方面来说一下:

  • 有一些人是纯为了反对而反对,他根本都不想去认真的了解潘建伟团队的量子通信到底是什么?他也许是其他领域的“专家”,但是他可能对于量子领域的了解为零,只是仰仗着自己关于量子领域的一知半解我就反对你,你跟我讲别的,我是不听的。总之一句话就是反对潘建团队的量子通信技术。这类的就是装睡的人了,根本不用搭理。

  • 还有一人认为潘建伟量子通信技术夸大其词了,是伪科学是骗局。这类观点主要的原因还是没有真正的了解量子通信技术。他们认为基于量子纠缠的通信技术,你的团队说实现了,那就应该是基于量子纠缠实现即时通信。最后一看所谓的量子通信就是一个加密技术,主打通信安全。这也是争议的原因之一。

随着网络的发达自媒体的盛行,现在真的是不出门就知天下事。而对于“量子纠缠”各种自媒体秀出了它的各种神技,什么穿墙术、人的转移。导致一些之前不了解的人现在对量子纠缠“迷恋”上了,现在潘建伟团队的量子通信技术出来了,各种媒体大肆宣扬,可能过高的期望看到的确实一项加密技术。不太能接受,这样争议可能就来了。

其实归根结底就是没有深入的了解量子通信,而是媒体的宣传上可能过了一点,最终导致争议的出现。但是并没有什么可怕的,成功的道路上一定会有反对声音出现的。


这里是科学黑洞,感兴趣的不要忘记关注我们额!祝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