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偉的量子糾纏通信為什麼爭議這麼大?

宇宙觀察


有爭議是好事情,在科學問題上引發民眾的關注或者爭議,總比大家都去關注楊冪的腳、黃曉明的身高、鹿晗的演技要好。所有人都關注娛樂明星,能有什麼意思?有了對某些科學問題的爭議,才能激發大眾對科學的興趣。因為有了爭議,大家才會去了解,才會提出以下的疑問:

什麼是量子糾纏?量子糾纏的本質是什麼?量子糾纏能不能超越光速?為什麼說量子糾纏的超光速沒有任何意義?量子糾纏能不能有效傳遞信息?什麼是有效信息?潘建偉的工作的意義是什麼?他真的實現了量子糾纏通信嗎?還是說他做的僅僅一種通信加密技術?潘建偉真的算“中國量子力學之父”嗎?還是說他被人為的誇大了?潘建偉的學術成果有沒有被國際承認?國際上對潘建偉的實驗是什麼看法?媒體報道的“量子糾纏通信”這個詞彙,是媒體自己加上去的,還是潘建偉本人或者他的團隊提出來的?國內有哪些物理學家,對潘建偉的這項工作提出過意見,他們又各是什麼學術背景?

只要你們不怕辛苦,把以上的所有問題都尋求答案,你們就會得出自己的判斷。

我個人並不認為潘建偉是騙子。主要責任,是我們的媒體,完全沒有搞清楚潘建偉到底在做什麼工作,以及它的意義,所以予以了過分的吹捧。


懷疑探索者


這個提問本身就是錯的,這也恰恰回答“為什麼爭議這麼大”的問題,因為爭議來自於不知裝懂。


潘建偉團隊搞的是單光子量子通信,並沒有用到糾纏效應,重要的事情說三遍:沒有糾纏!沒有糾纏!沒有糾纏!


量子通信只用到了量子效應中的疊加和測量效應。正因為沒有利用製備非常困難的糾纏現象,所以在工程上比量子計算得以更快的實現。

糾纏是一個難於理解的量子力學概念,現在網絡上以訛傳訛的說法特別多,甚至還延伸出超光速通信等荒謬的說法。很多人誤以為量子通信使用的是量子糾纏現象,以至於像心靈感應一樣荒誕,這也是一個典型誤解。


請注意:量子糾纏本身並沒有信息的傳遞!實際上,量子糾纏本身並不帶有信息的傳遞,也就是說,通信並不能依靠量子糾纏本身得以實現。通信必須依賴於載體,而且不可能超越光速。

潘建偉的量子通信在學術界沒有爭議,而且他在量子物理上的成就非常驚人,《自然》上發表過《實驗量子隱形傳態》(“Experimental quantum teleportation”),入選了《自然》雜誌的“百年物理學21篇經典論文”。在《自然》上發表了《單個光子的多個自由度的量子隱形傳態》(“Quantum teleportation of multiple degrees of freedom of a single photon”),被英國物理學會評為2015年十大物理學突破之首。


一位傑出的科學家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一幫子不懂裝懂的人說人家爭議大,這是個令人笑不出來的笑話。


奧卡姆剃刀


潘建偉做的量子通信在同行中沒有爭議。潘建偉的團隊在《自然》《科學》《物理評論快報》等頂級期刊上發表了大量的研究論文,如果量子通信在同行中存在爭議,最起碼相關的期刊上也會有論文表明量子通信存在爭議,而這樣的論文沒有。所謂的那些“爭議”根本不叫爭議,往往是因為媒體報道上的一些措辭不嚴謹,給讀者造成了錯誤的引導;也有的只是一些人不懂瞎嚷嚷而已,跟著別人屁股後面嚷嚷量子通信是騙局,一副唯恐天下不亂的樣子。

比如這個標題中提到了“量子糾纏通信”,雖然量子隱形傳態中會用到量子糾纏,不過這種量子通信尚未投入使用。現在已投入使用的量子通信並沒有用到糾纏,用到的是量子加密。之所以傳著投入使用的量子通信用到了量子糾纏,可能是因為兩個糾纏的粒子一個被測量,另一個也會立即有所反應。一些自媒體很樂意拿這種神奇的現象吸引讀者的眼球,於是很多自媒體上傳著量子加密用到了量子糾纏。

也有一些連薛定諤方程都不會寫的人說“量子加密”不是量子通信,潘建偉的是“量子加密通信”,不是量子通信。這樣的人是在篡改概念,量子通信是一個大的概念,涉及很多方面,加密方式也是屬於通信領域。量子加密用到了未知量子態的不可克隆等量子性質,當然可以叫量子通信。

總之,一個科學上的問題有沒有爭議不是聽市井大媽的,不是聽外行的,而是要看同行怎麼說,看經同行評審的學術期刊是怎麼說的。


刁博


我不知道這種事怎麼會放到網上平臺上來討論來爭議?

如果是對潘建偉的學術成果有質疑,可以通過學術平臺,比如學術期刊寫論文進行質疑,拿出證據,要求學術期刊撤稿;如果認為科技部不應該浪費錢搞這些目前或者短期內無法能夠進入實際應用的“假大空”的項目,可以向科技部向中科院反映;如果涉及學術腐敗,可以實名舉報。

反正都有現實可行正規的途徑,那為什麼有些人為什麼非要通過網上,通過平臺進行萬人大討論?真理是越辯越明,但是網上有多少人有能力辨別呢,大家一擁而上,七嘴八舌,難道科學的真偽是通過人多人少來判別的嗎?

既然毫無意義,那我就要質疑把這件事拿到網上或者平臺上討論的目的了?為什麼有正規的渠道不走,非要在網絡平臺上提出質疑呢?有些還是號稱某某高校教授的,你對科學提出質疑的方式也太業餘了吧,你是否讀過潘教授的論文後才提出質疑呢,你是否嘗試過通過實驗提出證據進行驗證呢,你是否通過學術方式嚴密的論證對別人報道的成果提出質疑呢?如果都沒有,只是在網上隨便提出質疑,這也太隨便了吧,是想通過這種廉價的手段蹭一下熱點,吸引一下人氣呢,還是有什麼其他目的呢?

假使你什麼目的都沒有,只是隨便在網上這麼一提而已,那也無所謂,畢竟嘛,搞科研是要花費經費的,是要納稅人的錢的,我怎麼不可以提出質疑,為什麼這項目給他不給我,這些錢給他不給我?不過這問題我覺得你應該先問問自己吧?

通過網絡平臺這種非正式的方式隨意提出質疑也就罷了,你還非得讓人回應,別人懶得回應埋頭苦幹,你還非得說別人心虛,說什麼潘教授再忙,沒時間,他的學生總有時間吧?恕我直言,你太高看自己了,說得好聽點你是個高校教授,說得難聽點,中國像你這樣整天在網絡平臺上吆喝的教授,永定河裡的王八都比你這類人稀罕吧,你在網絡平臺上隨便提出質疑就要求別人回應?那大家都什麼事都不做了,全國的教授,沒有十萬也有一萬吧,大家都坐下來討論討論,看看都有什麼問題,潘教授都一一回應了,直到大家都滿意了,再到網上,看看哪位網友還有疑問的,也都一一回應,等大家都清楚了都同意了,再繼續研究。


rxdeng1


有人總是強調要專家、學術期刊才能弄明白潘建偉的量子科技之真偽,但我告訴大家,這是天大的笑話!光量子偽科技可謂漏洞百出,無法自園其說,多數理工本科以上學者,甚至是中學生,如果他具備一定的分析能力,都不難確認它是偽科技,比如,墨子號衛星密鑰分發出來的所謂成對的糾纏單光子,顯然無法從衛星軌道上穿越1203公里大氣層到達地面接收站,而地面接收站在充滿陽光與宇宙輻射光子的天空中,也無法區分出哪個光子是由衛星發送下來的。

但是,我們的國民習慣於盲聽盲信與盲從,與具有良好質疑與反思的科學素質的歐洲人形成鮮明對照,潘建偉的老師塞林格在歐洲推銷他的理論與技術,沒有一個國家相信他,這是作為量子力學發祥地的歐洲為什麼沒有量子衛星的真正原因!

極端荒唐的光量子偽科技為什麼可以在國際上獲得多種獎勵,還有"量子力學之父"等名譽光環,以及在《自然》等雜誌的論文發表資格?只有兩種合理的解釋:一是花錢買的!二是國際社會故意誤導中國科技研發方向進入邪途!

近期有媒體稱,美國眾議院通過一項關於加強美國對中國量子科技競爭能力的法案,這明顯是在誤導中國科技研發的方向,是戰略忽悠的慣用伎倆!

光量子偽科技瘋狂詐騙經費與量子股市資金,但於近期,網上忽悠量子股市的所有文章神秘地全部消失,這足以證實他們面對我們窮追不捨的大量質疑,其內心充滿著無限的恐懼!

欲全面、深入瞭解光量子通信、計算與探測等偽科技的真相,可用本人姓名在頭條搜索相關質疑文章,其中,《池昭新是什麼人?為什麼要質疑潘建偉在量子力學方面的成就?》一文,內含百萬元懸賞求駁倒!


池昭新一城市新模式


在專業的國際學術界,潘院士的研究是不存在爭議的。而在國內自媒體平臺上以及所謂的“民科”圈子裡,反倒爭議頗大了。這確實是一個奇怪的現象,我分析原因有三:



第一點:國際學術界,大家都是同行,對基本的量子理論都很瞭解,而且也在做相關研究。所以,對於潘院士的研究成果,一眼就可以看出真假。故而對他們而言,根本就沒有爭議一說。而自媒體上,反對者多數都是對量子理論一知半解、全靠自己想象的嘴炮。所以,沒有經過專業學習和切實實踐過的他們,很難理解潘院士的研究過程和結論,甚至是覺得潘院士的實驗都是錯誤的。

第二點:爭議的焦點之一就是量子糾纏,有些人從根本上就否認量子糾纏。他們認為量子糾纏根本就不可能存在,不可能存在這麼超距的鬼魅般作用機制。故而也認為潘院士有關量子糾纏的研究結果,都是錯誤的。



第三點:目前利用量子糾纏實現量子通信還差的遠,而且也有人指出量子糾纏不能傳遞有效信息,因為這樣會導致超光速事件發生。雖然潘院士很多有關實現超遠距離量子隱形態傳輸的研究結果,但是目前真正可以實際應用的是基於誘騙態BB84協議的量子密鑰分發設備。這種設備並不是用來通信的,而是一種可以抗黑客竊聽的加密技術。故而,有人認為潘院士的成果根本就不能叫量子通信。



其實我想說的是,科學允許質疑,但是千萬不要盲目和惡意質疑。這樣即是對別人成果的尊重,也是對科學應有的態度。


科學探秘頻道


簡單說,之所以爭議如此大,主要原因還是對我國的量子通信技術不瞭解,或者瞭解的不夠透徹,只是瞭解了皮毛,於是被網絡上攻擊量子力學的種種言論“洗腦”然後隨波逐流,本能地質疑量子通信和量子力學!

如果你經常看電視,對一個國家品牌計劃廣告一定很熟悉,中央三套最近經常播放我國的“量子計劃品牌”,被稱為“墨子號”的量子通信科技,首席科學家就是潘建偉院士!

而如今我國在量子通信領域走在世界前沿,已經說明了一切!

其實目前我國的量子通信技術並不是像網絡上所說的利用量子糾纏實現“超光速”傳播信息,而是“量子密鑰分發”技術,簡單說就是利用光量子的特性,讓信息更加安全,幾乎不可能被竊取!

當然如果你想深入瞭解我國的量子通信技術,需要查閱相關專業的資料!

而利用量子糾纏現象實現某種意義上的“瞬移”目前看來只存在於想象中,量子糾纏速度遠超光速,但這個過程沒有傳遞任何信息。但即使不傳遞任何信息,理論上仍能夠實現人體的“瞬移”,因為我們人體就是走微觀粒子構成的,理論上每個微觀粒子都擁有量子糾纏現象!但僅僅是理論上分析,現實中實現起來太難了!

還有一點,有些人潛意識裡就帶走“崇洋媚外”的基因,凡是我國在某個科技領域走在世界前沿的就一定有問題,就應該是美國(或其他國家)走在前面,這是典型的“奴化”思想!


宇宙探索


前段時間確實讀過一篇《“量子態隱形傳輸”實驗到底隱形傳輸了什麼 — Nothing!》,這是我看過的對潘建偉的量子糾纏直接提出質疑的一篇文章。除了中間提了8點一般人看不懂的專業性質疑外,我覺得有一段說得比較到點,引用如下(關鍵句已經用下劃線劃出):

由於量子通訊有多種方式,科學界和媒體有時沒有弄清它們之間的關係,常常將量子密碼通訊方式與“量子隱形傳輸”方式混為一談。量子密碼的通訊技術的實現常常被誤認為是“量子隱形傳輸”的實現,事實上它們根本就不是一回事。但鼓吹者們有意無意地不加區分,借量子密碼通訊技術來抬高“量子隱形傳輸”的身價。事實上信息的傳輸是需要載體的,我們不可能脫離物理載體憑空傳輸信息。量子通訊的“隱形傳輸”方案終是如夢如幻,不能成正果。 (作者:
梅曉春,原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5fc5a10101l509.html

在另一篇名為《說說一個驚天騙局是怎樣形成的(新版)》的文章張中,對量子隱形傳輸的關鍵問題解釋地比較清楚,對我個人能夠理解的部分引用如下(關鍵句已經用下劃線劃出):

量子態的隱形傳輸理論在數學上是嚴格的,無可挑剔,但是,我們要嚴防被數學形式所迷惑,重要的是看數學所表達的物理實質。不難發現,這個理論在物理上混淆了虛實、顛倒了遠近,純屬數學遊戲。科學史上沒有一個理論比這更荒唐。量子物理學家可能都知道,要用量子態編碼隱形傳輸“您好”這樣一個簡單信息也無望成功,那不是因為“您好”不是一個“未知”的信息,而是根本不存在隱形傳輸的可能性。事實上,憑藉量子隱形傳輸至今實事一項無成,不是因為技術上的困難,而是原則上無可能性。(作者:王國文,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原文鏈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2815-685589.html

,但已經無法訪問,大家可以自己到網上搜標題,有轉載)

媒體經常搞不清楚的問題——量子加密傳輸不等於量子隱形傳輸

那些研究者們搞定的到底是“量子加密傳輸”還是“量子隱形傳輸”?媒體和民間科普經常混淆概念!

  • 量子加密傳輸的原理非常簡單,這個傳輸過程和我們目前使用的傳統加密技術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不過是在分發秘鑰的時候換用了糾纏光子對來提供隨機秘鑰。舉例來說就是,如果用貓的生死狀態作為秘鑰的話:把兩隻糾纏的薛定諤的貓分發給收發雙方,如果一方發現是死貓,那根據糾纏原理另一方發現的必然是活貓,從而雙方都獲得了確定的秘鑰信息。但中途送貓的人如果想打開盒子看一眼,那麼送到的時候就會被收發雙方發現這個人不老實偷看過貓了。除此之外,量子加密傳輸還利用量子態不可克隆原理(No-Cloning Therem),即量子態沒辦法精確複製(因為量子態是隨機的,複製也可能隨機性地出錯),來消除秘鑰被複制和獲取的可能,實現真正的秘鑰的第三方不可知性(但不能防止第三方偽裝成接收方構成“中間人攻擊”)。

利用量子隱形傳輸來傳輸指定信息可能沒法實現

  • 量子隱形傳輸則不像量子加密傳輸那麼易懂,應用起來也沒那麼容易,這是目前受到批判最多的一點。這裡有幾點需要說明:

  1. 要進行量子信息的隱形傳輸,需要首先分發一對糾纏量子,因此即便能夠在分發之後通過測量其中一個量子的狀態來傳遞信息,這個信息傳遞的過程實際上也是依賴於之前提前分發的糾纏量子對,這種信息的傳輸過程不可能超光速,因為每次傳輸都需要先傳遞一對糾纏量子(建立量子通道),而後才能進行信息傳輸。

  2. “無通訊原理”(No-communication Theorem),是量子信息學提出的一種否定的邏輯推定(即這種情況不可能成立)。即收發雙方不可能在量子以某種方式準備的初態之後通過對其中一個量子的操作來向另一方傳遞信息(我個人理解是,發送方只是幫接收方做了一個擲骰子的操作,為接收方隨機確定了一個骰子的點數,然而無法讓對方看到自己想讓對方看到的那個點數)。無通訊原理解釋了定域性失效不會導致“鬼魅的超距作用”,因為實際上並沒有傳遞任何信息。
  3. “無傳輸原理”(No-Teleportation Theorem)是量子信息學中的另一種否定的推定:即量子態不可能被精確轉換為一系列經典信息位(bit),這種轉換必然是有偏差幾率的;反之,也不可能基於經典信息位(bit)精確地還原量子態。無傳輸原理實際上是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測不準原理)的推論,僅僅因為完全無法精確測量量子態(“無克隆原理”也是同樣的原因)。但量子態無法精確轉換,導致的主要問題是量子態傳輸的失真。這跟前面提到的“量子(隱形)傳輸”沒有關係(西方學者們用詞也太繞了點),量子傳輸確實允許量子態在糾纏光子之間發生某種確定(但可能難以準確獲取)。

綜上,所以量子傳輸從理論上是有不少障礙和疑難的,至於目前潘院士是否實現了量子秘鑰的分發試驗,並投入大規模實用等,我不懷疑;

而且,潘院士實現了超長距離的量子隱形傳輸的試驗也應該也是確鑿的,但具體是否通過隱形傳輸傳遞了確定的信息,這一點比較令人懷疑。


畢竟我也不是專業研究這個,只能憑已知的信息和邏輯作如此理解。歡迎大家探討。


小宇堂


潘建偉的量子糾纏通信為什麼爭議這麼大?

其實潘院士的量子通訊研究在學術界或者科學界是沒有爭議的,畢竟大家都是同行,非常瞭解這個以當前科技下實現的量子通訊是何種概念!反而是幾個一知半解的外行對潘院士的研究橫加指責,我們或許可以來認識下這些量子通訊一竅不通卻自以為是的大神風采!

這是指責量子通訊的大神之一:池昭新的頭條首頁,各位也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他的主要科研成就是“城市規劃動態應變新模式”,我們暫且不說這個是否真的是其成果,單從這個名字上理解,應該與城市建設或者交通相關,那麼如此一個外行來對極為專業的量子通訊再三指責是咋回事?用一句非常簡單的話來講就是外行指導內行.....當然似乎發生過如此荒唐的事情,但這樣的歷史再也不會重演!那麼他到底想要幹什麼呢?當然有一種比較靠譜的猜測是因為“城市規劃動態應變新模式”難以得到肯定,因此想在某方面博出位而來推銷他的研究成果也許是其真正想要的,至於逮著誰關係可能並不是那麼大,或許潘院士最近出門沒看老皇曆,被人訛上了哈.....

與池昭新的民科相比,另一位指責潘院士的曲昭偉可有些來頭,人家是吉林大學的教授,專業是研究交通信息工程與控制,研究方向是交通控制、交通組織、交通視頻檢測!好吧,算他們贏了吧,看上去這些都不是潘院士專業研究的方向,跟他們吵起來肯定要輸的!看在潘院士那麼忙的面子上,就不要理會他們了哈......

另外,貌似爭議的焦點是他們認為量子糾纏的海森堡測不準原理(不確定性)都無法同時測定兩個關鍵數據,因此是無法作為直接的糾纏通訊的,因此潘院士的量子通訊是假的哈.....當然現在也不是用這個來通訊,以現在的技術能實現量子糾纏加密通訊就已經不錯了,而潘院士的努力正是這個方向!在現階段一個無法破解的通訊無論對於經濟或者通訊行業又或者軍事通訊領域是有多大的意義,那麼他們又指責什麼呢.....?難道僅僅是博出位?又或者動機不純?其實無所謂啦,難道我們聽到一兩聲螻蛄叫就不種莊稼了嗎,讓那些抱有一己私利的大神們去叫囂吧,蛙聲一片的夏夜已經過了,現在已經進入了深秋,是不是某些人也該閉嘴了呢?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說一句簡單的:對於量子通信想懂的人不用多費口舌自然會懂,不想懂的人千言萬語人家不吃你那一套你有什麼辦法?裝睡的人是叫不醒的。

量子糾纏被愛因斯坦成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可想而知這是在常規之外的。現在有一些所謂的專家來質疑量子通信技術或者有爭議我們從兩方面來說一下:

  • 有一些人是純為了反對而反對,他根本都不想去認真的瞭解潘建偉團隊的量子通信到底是什麼?他也許是其他領域的“專家”,但是他可能對於量子領域的瞭解為零,只是仰仗著自己關於量子領域的一知半解我就反對你,你跟我講別的,我是不聽的。總之一句話就是反對潘建團隊的量子通信技術。這類的就是裝睡的人了,根本不用搭理。

  • 還有一人認為潘建偉量子通信技術誇大其詞了,是偽科學是騙局。這類觀點主要的原因還是沒有真正的瞭解量子通信技術。他們認為基於量子糾纏的通信技術,你的團隊說實現了,那就應該是基於量子糾纏實現即時通信。最後一看所謂的量子通信就是一個加密技術,主打通信安全。這也是爭議的原因之一。

隨著網絡的發達自媒體的盛行,現在真的是不出門就知天下事。而對於“量子糾纏”各種自媒體秀出了它的各種神技,什麼穿牆術、人的轉移。導致一些之前不瞭解的人現在對量子糾纏“迷戀”上了,現在潘建偉團隊的量子通信技術出來了,各種媒體大肆宣揚,可能過高的期望看到的確實一項加密技術。不太能接受,這樣爭議可能就來了。

其實歸根結底就是沒有深入的瞭解量子通信,而是媒體的宣傳上可能過了一點,最終導致爭議的出現。但是並沒有什麼可怕的,成功的道路上一定會有反對聲音出現的。


這裡是科學黑洞,感興趣的不要忘記關注我們額!祝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