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谷关是秦国军队保家卫国屏障,六国难道就没人想在此堵截秦军?

大马哈鱼12


大家好,我是幻海尘封,非常高兴与大家一起讨论分享这个问题,下面是我的答案:进入咸阳并非只有函谷关还有武关、大散关、萧关等,刘邦当年就是从防备较弱的武关进入的咸阳,历史上也是有过从其他地方进攻秦国的只是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成功。

匡章攻破函谷关

齐闵王时期孟尝君发起了齐、魏、韩三国攻秦,由名将匡章统领一举攻破了函谷关,秦国被迫求和,由于魏、韩两国短视,在秦国归还了一些魏韩土地后,魏国和韩国就退兵了。

赵武灵王从草原进攻

赵武灵王曾经计划从云中、九原绕过函谷关攻进秦国咸阳,但是由于“沙丘之变”导致赵武灵王被活活饿死在沙丘行宫,导致计划破产。

楚怀王从武关攻秦

当初因为张仪骗了楚怀王,恼羞成怒的楚怀王发兵攻秦,走的路线便是攻击武关,但是由于魏国和韩国的出兵导致此战失败。

总结

函谷关是进攻咸阳的捷径,也是秦国的屏障,但是并非只有这一条路可以进入秦国,而在历史上也只有匡章这一次攻进过函谷关。在当时各国也都尝试过绕过函谷关,但是均因各种原因失败了,历史上的很多事情是有其偶然性的也是受当时的具体环境所限制的。


幻海尘封


我是津城,我来回答。

题主的意思是在函谷关外堵截秦军?

想的不错,但是却忽略了军事常识。



函谷关是个险关要隘,在这里设卡,可以达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

而函谷关外则是一马平川的大开口,无险可守。

如果在函谷关外屯军有什么意义?怎么阻挡秦军?



一方面,秦军看到六国大军驻扎关外,敌强我弱,自然会闭关不出,六国大军不可能一直驻扎着等秦军吧?

长期驻扎大军,需要大量的粮草,这谁能负担的起?

另一方面,函谷关外无险可守,一旦军队有所放松,秦军趁机来攻,怎么能阻挡的住?

函谷关函谷关,是有利于防守的险关要隘,而不是能够阻挡的缺口。

所以,题主说在函谷关外堵截秦军是根本就不现实的。



你们认为呢?

欢迎大家积极评论交流,喜欢历史的随手给个关注,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津城沐雨


历史上共经历了五次合纵攻秦的战争。第一次楚、燕、韩、赵、魏五国被秦军击败。第二次齐、韩、魏合纵攻秦、赵、宋,三国合纵军战胜秦军。第三次燕、齐、魏、韩、赵合纵攻秦,最终以秦所占魏、赵的土地而罢兵。第四次赵、楚、燕、韩、魏合纵伐秦,秦军初期被战败, 退守函谷关,双方休战。第五次赵、燕、韩、楚、魏合纵攻秦,攻自临潼东北,各自收兵。

函谷关是进攻咸阳的捷径,也是秦国的屏障。秦军看到六国大军驻扎关外,敌强我弱,自然会闭关不出。因为秦军深知远道而来的联军长期驻扎大军,需要大量的粮草。函谷关外无险可守,一旦军队有所放松,秦军趁机来攻,怎么能阻挡的住?所以,函谷关是有利于防守的险关要隘,而不是能够阻挡的缺口。

从历史上看,六国经历了第五次合纵攻秦,其真正原因合纵联军貌合神离,各自为阵,没有抓住五国联军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以当时秦国连年侵战,疲惫不堪,又没有盟友的情况下,给与秦国致命一击,也许,历史的走向真的会发生逆转

历史上唯一一次战败秦军的战例,以齐国为首的联军大获全胜,并且占领了函谷关。这也是战国时期,函谷关唯一一次被攻占。如果当时匡章再进一步,秦国就有灭国的危险,然而,历史却又给了秦国机会,函谷关之战的组织者孟尝君田文却接受了秦国割地求和的条件,最终,秦昭襄王被迫割尽河西之地以乞和。基本上将秦献公以来历代国君,攻取的河西之地,又统统给吐。





文旅揽胜


为何六国不在函谷关堵截秦国?因为无法堵截。

首先函谷关的地势易守难攻,以及天然的地理环境,函谷关出去容易进去难。函谷关,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

天然的地理优势:

从下图地里环境可发现函谷关外是广阔的平原

因天然的地理优势,函谷关外的广阔平原,而函谷关峡谷左右两处地势险要,成为了秦国一道天然的屏障。即便当初六国联合也未能成功攻破函谷关,刘邦能进入关中也只是绕过函谷关进入的关中。也就是说函谷关其实只是秦国抵御其他国家入侵的一个屏障,主要目的就是抵御其他国家的入侵,即便其他国家派再多的军队堵住函谷关也没多大用处。只要秦国能抵御其他国家进入函谷关便可,秦国要想出去自然还会有其他出去之路,当初刘邦能绕过函谷关便足以说明。

秦国腹地物产丰富:

秦国地处黄河流域,秦国地域内河流交多,再加上秦国一直都在改革农业发展,使得秦国土地肥沃,粮产丰富。秦国可以依靠自己有理的地理环境,自产自销,自给自足。也就无需担心被其他国家堵截,自己就能够满足自己的日常生活所需,即便其他国家来堵截也无济于事,只能是白白耗费时间罢了。

其他国家不会堵截秦国:

其他各国只有在秦国强盛的时候,才会联盟抵抗秦国,而当秦国还不强大的时候,秦国地处西边其他诸侯国根本就不远搭理。再者如果要想堵截秦国,必定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些由谁来承担?如果为了堵截秦国而大量消耗自己国力,被其他国家乘虚而入怎么办?所有没有一个国家愿意为了去堵截秦国而耗费大量的精力。

总结:

总得来说堵截秦国根本就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只是在无端的消耗自己。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没有一个国家愿意这样去做,这等于是自寻死路。


熠良晨


秦国除了国力强悍,领导人有明晰的政治路线,就是地理位置优越。其他六国除了各自的优缺点外,就是心不企。因为政治和国家是最不容易达成共识的。就一个老大的位置,几个国家都想当。

因为,权力带来的欲望,是普通人无法想象的。何况在封建社会的初期。更是让各个国家的大佬疯狂。

所以,也就只有苏秦一人能佩六国相印而天下熄。而苏秦也实在达到了一种平衡的状态。权力的力量和游戏,在争霸天下的年代是我们和平时期的人们无法想象的诱惑和巨大。


大芊世界


据说齐国和燕国联合进攻过秦国,楚国放后盾,结果没等占领秦朝首都齐燕俩国就内讧,秦国用了离间计灭六国,六国虽说斗抗秦,但也是各怀鬼胎。


手机用户60325764308


六国合纵在此堵住了多少次,六国之间联盟表面因为秦国合在了一起,但是在秦国远交近攻的策略下,以及秦国的门客去游说各个国家的大臣,六国慢慢就松散了,联盟就随之分崩瓦解了。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后知后觉75154731


好想法,而且历史上也有不少人有相同的想法,而且一个一个都是国之栋梁!行能大财!可这些人虽然想到这个方法,并且将其付诸于实践,可最后还是不了了之,无法阻止秦国的崛起,这个又是什么原因呢?

关于秦国人打仗,其实有一句话总结的特别好,打得过就打打,不过我就用反奸计!或者我就用外交手段!

讲实话,在函谷关前把秦国人堵在家门口,让他出不去,这个确实有人这么做过,你比如说当时的苏秦,或者真实历史上面的公孙衍!就率领着多国联军把秦国人躲在函谷关前,一直寸步不能离开,又比如说孟尝君,田文曾经率领多国军队攻破过秦国的函谷关,让秦国人差一点点危在旦夕!还有就是信陵君魏无忌曾经率领多国联军把秦国堵在了函谷关口让他出不去!但是问题就是虽然这种策略在短时间内收获奇效,但是很显然长时间以后就会被秦国人找到破绽,然后让秦国人把面前的诸侯联军给彻底击败,接着这个诸侯联军就成一个笑话!组织这个诸侯联军的组织者和有可能身败名裂,也有可能会郁郁而终!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又因为什么导致这么一条显而易见的策略,迟迟没有得到山东六国的首肯,并且最后得以执行呢?

原因就在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没有永恒的朋友,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你们想想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这是能短时间之内想得通的吗?(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并不能因为大家都懂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利害关系,实在是太过于错综复杂,只有真正的行家里手才能够在短时间之内分析出国与国的关系,并且挑选合适的盟友选择适合的敌人!

你比如说纵横家的张仪!他就是这样的行家里手也可以说山东六国活活把一个能够战胜秦国的宝典直接送给的秦国,当然我们把话题给扯远了,我们说回到这个问题上!

秦国人完全可以见风使舵,如果自己能够打得过朱荷联军那就打,如果打不过我就使用反奸计,反正山东六国互相之间肯定有什么深仇大恨血海深仇的,这个时候只要随意地把这种仇恨放大,或者是挑拨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你觉得对于山东六国来讲,他们允许自己吃亏嘛,不能啊,之所以攻打秦国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可当自己的利益被其他人给侵犯的时候,反过手来我就要为了维护我自己的利益而向曾经的盟友出手!

这一点被秦国人看得通透,秦国没有任何后话刚灭了巴蜀两国以后,秦国已经彻底没有后顾之忧了,他不担心当时的诸侯联军使用反间计,派人捅了自己的菊花!相反,它可以用这种方法不停的考验,不停地挑拨,最后分解这些诸侯的联盟,甚至于同一个国家里面君臣之间我也可以玩这一套手段,比如说著名的为国信陵君魏无忌,就是因为秦国人玩了反奸计,最后已经把秦国人躲在函谷关了,但是由于魏国的国君担心自己的弟弟会朝自己谋反,所以把自己的弟弟给找回来,然后子弟弟郁郁而终!当秦国人知道魏无忌死了以后,吕不韦派出了秦国上将萌嗷率领秦国军队东出,拿下了20几座城池,这个地方设置了一个郡叫做东郡!自此以后,六国率领军队堵截秦国人于函谷关的历史彻底一去不复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