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是明朝臣民的努尔哈赤,最后却能以清代明,是不是运气太好了?

永不言败的兔子


哪有那么多运气,有句话叫做:

“运气是努力的附属品,没有经实力的积累,给你运气你也抓不住。”

努尔哈赤家族原为明朝在辽东设立的建州左、右卫的最高行政长官,几代人长期为明朝看管建州这块地方,后来辽东地区军事最高指挥长官李成梁,在辽东到处耍流氓,挑起了辽东各大家族之间的矛盾,相互攻杀,实时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为调解几大家族之间的矛盾,进入图伦城(今抚顺县附近)做协调工作,结果明朝军队趁机攻打图伦城,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均死于战火之中,这也是后来努尔哈赤的“七大恨”中最主要的内容。

后来努尔哈赤向明朝廷申诉,结果信件被明军截获,又干了一顿努尔哈赤,杀了努尔哈赤家族就剩十几个人了,然后努尔哈赤十三副铠甲起兵,占领建州,统一女真,联络蒙古,随后势力越来越强,建立后金,称汗。其子皇太极继位后为确立正统,明确目标,改“金”为“清”,称帝,后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上吊自杀,明朝灭亡,吴三桂投降,多尔衮入关,顺治皇帝进入北京,清朝代明。

你要说运气,那都没有李自成运气好,被明军打的就剩几个人了,多尔衮那边又叩关,明朝大军转向,让李自成又原地复活了,清朝代替明朝是必然的,如果没有李自成进入北京,吴三桂投降,清朝代替明朝可能会晚几年,但肯定会进入北京,因为清朝的目标是很明确的,就是要入主中原,而明王朝和李自成一个老态龙钟一个劣质朽木,早晚还是会灭亡。



曹老师xixi


首先,完成以清代明的不是努尔哈赤,而是顺治或者说是多尔衮。当然,顺治入关代明依赖的是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等祖先打下的基业。

然后再讲努尔哈赤发迹,也就是爱新觉罗家的兴起和运气肯定是有关系的。首先对手大明王朝处于衰败期,万历三十年不上朝,国家财力军力皆不济,后来又有木匠皇帝和魏忠贤,没人有心思收拾他。然后李成梁家族老的老,死的死,退出辽东,无人可钳制努尔哈赤。所谓时势造英雄,时势就是运气,假如努尔哈赤遇到的不是万历和天启,而是汉武帝和唐太宗,再给他百万骑兵也能被中原王朝的强大经济实力给耗死。

时势会造英雄,但机会来了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英雄,努尔哈赤的崛起更多来自于他的个人实力。首先有战略,李成梁在的时候甘于当牛做马,敌强我忍,辽东空虚的时候起兵,敌弱我进,统一女真,联姻蒙古,打服朝鲜,集中力量对付大明。然后有战术,管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萨尔浒一战灭明军主力,对明朝实现了军事实力的逆转。练兵有方,带出女真骑兵野战天下无敌,满人不过万过万无人敌。



小猪老佩奇


努尔哈赤本是在辽东总兵李成梁家里当幻丁(包衣),其父和祖父都明朝乡镇长级的地方官,因努尔哈赤聪明能干受到李成梁赏识。李成梁剿灭王杲后,把王杲管辖的土地赏给努尔哈赤之父塔克世。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二月李成梁发兵攻王杲之子阿台的古勒寨,阿台,阿海兄弟被杀,努尔哈赤父,祖父皆死于兵火。李成梁把其父塔克世的遗地,部众赏给了努尔哈赤。并勅书三十道,马三十匹,又给都督勅书,每年给银八百两,蟒缎十五匹,袭都指挥职。在李成梁的支持下,二十五岁的努尔哈赤以十三副盔甲起兵,开始了兼并女真各部的战争,逐渐强盛起来。

万历十七年(1589年)努尔哈赤杀克五十,献于明廷,明廷赐努尔哈赤为都督佥事。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因保塞有功,努尔哈赤三十七岁被明廷晋封散阶正二品,龙虎将军。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宁远伯李成梁,徒宽店等六万辽民于内地,弃地八百里给努尔哈赤,每年给八百两作为例赏。李成梁死后,努尔哈赤于万历四十四年称汗,建元天命,史称后金。二年后以“七大恨”为由,开始发动叛明战争。在萨尔浒与明军决战,明军大败,努尔哈占据沈阳,辽阳等七十多个城堡,巩固后金的疆域。努尔哈赤虽然建立后金政权,还不足以对明王朝构成重大威胁,因为朝鲜和蒙古大部依然臣服于明王朝,几十万辽东民众皆是汉人,非常仇视努尔哈赤的杀掠政策,拥明抗金立场非常鲜明。努尔哈赤只想占据辽东,並无统一中国的野心,他希望明朝封他为王,但明廷认为他是叛乱,拒绝封他为王。

皇太极继位后,采取一系列的战略措施,使后金真正强大起来。两度成功攻伐朝鲜,使朝鲜臣服于后金。三征蒙古林丹汉,统一蒙古各部,使明朝失去朝鲜和蒙古的支持。皇太极三进黑龙江,统一女真各部。利用袁崇焕吹嘘五年复辽的,无法收埸大话,而急于谈判的心态,借袁崇焕的手剪除后金心腹大患一皮岛总兵毛文龙,《明季北略》《明史纪事本未》《清太宗全传》《清入关前史料汇编》朝鲜《仁祖朝1623一1649》(燃藜室记述二十七)都有详实记载。袁崇焕谋杀东江总兵毛文龙,彻底摧毁了明朝太师孙承宗建立的防御后金体系,使北京直接暴露在八旗军威胁之下。皇太极随即率大軍千里绕道喜峰口,兵临北京城下,使多年重创后金兵的赵率教,满桂等明朝总兵悍将阵亡,明朝受到重大损失,袁崇焕也被崇祯凌迟处死,由此明朝陷入长期战略被动期。皇太极取得兵临北京城下,夺取四城的重大胜利,点燃他取代明朝入主中国的雄心壮志。为争取汉臣民支持,他把后金改为大清,成为大清皇帝第一人。他开启重用汉官先河,在他的诱导下,东江总兵毛文龙被袁宗焕谋杀后。毛文龙手下将领,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先后率家属,兵将和火器营投奔后金。皇太极大喜过望,即令诸贝勒,大臣列队在海边隆重迎接。他接见时,先行兄弟礼(拥抱)后行君臣礼(跪拜),以示恩义。封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为王,史称三顺王。重用汉臣,牢结汉臣心,建立汉八旗制度,使后金实力大增。面对皇太极咄咄逼人的攻势,崇祯寑食难安,不得不调洪承畴,孙传庭,曹变蛟等剿杀农民军的主力防守北京和辽东。皇太极带病指挥八旗与洪承畴率明八路总兵决战松锦,大获全胜,洪承畴被俘投降。西藏上层看到明气数已尽,决意弃明投清,西藏达赖五世万里迢迢派使归向清朝,历史的天平再次向清倾斜。

大明王朝此时己是千疮百孔,皇太极如果再猛踹上一脚,即可崩塌。但因长期患病操劳,身体无力支撑,突然病倒,与世长辞。清松锦决战胜利,使明朝机动性最强的精锐受到毁灭性打击,李自成死灰复燃,重举义旗,纵横中原,最后攻进北京,崇祯帝自杀景山,明亡。皇太极成功的积累政治,军事,经济的强大实力,为身后夺取中国奠定胜利基础。不论是多尔衮还是别的亲王,谁执政都能够稳操胜券。只是多尔衮执政留下了:“嘉定屠城,扬州十日”,“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血腥历史,而皇太极和豪格是不会这样做的。尽管民族矛盾已经触合,但是企图篡改多尔衮血腥统治历史的文人们,一个个都被贴上不良标签而被今朝和后世唾骂。为大清王朝统一中国奠定胜利基础的是皇太极,而不是多尔衮。任何亲王只要执行皇太极的政策,都能够统一中国,而多尔衮不过是多了一些血腥的色彩而已。











东方钺


何止运气太好了,简直就是捡漏。

“本朝创业太易,诛戮又太重,夺取天下太过机巧。”这是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对大清的评价。从中可以看出清朝的知识分子对于清夺取天下的过程看的很清楚,“太过机巧”,就是说满清代明是撞了大运了,万里江山全靠捡漏。

一、大明内斗不止,蚌埠相争渔翁得利

晚明的政治生态实在是太乱,阉党东林党轮番上场撕逼,中枢变动频繁,政治军事决策丝毫没有长远考虑。


北方丢了之后,南明政权依然内斗不止,从一开始的福王潞王,到后来的鲁监国,唐王,桂王,南明诸大臣想的不是赶走满清政权,一个个都在为自己利益内讧内耗,导致了明朝的反清力量极度被削弱,让满清有了可乘之机。

二、给李自成机会,奈何他不中用

当时李自成身边的军队总数大约有十万人,不过他本人缺乏战略眼光,麻痹轻敌,几乎没有意识到清军将是同自己争夺天下的主要对手。

在战略部署上,他既不派大顺军主力前往山海关一带布防,又把同清军作战最有经验和实力的吴三桂部调来北京。摇摆不定的吴三桂倒戈投降,导致山海关失手,中原门户大开,满清八旗兵摘了个大桃子,轻松夺取北京。


三、各种小概率天灾突发,上天也不帮大明

据史料记载,明朝末年极端天气频发,发生了数次全国范围的大旱灾。

不巧的是,明末又赶上“小冰河期”,大旱灾+大寒,直接导致粮食减产,颗粒无收,老百姓与老鼠抢夺实物,引起了鼠疫大爆发,说是十室九空不为过。


可以看出,清朝夺取大明天下太容易了,大明自身不争气,军阀们也不争气,关键是老天爷也不帮大明,实在是惨啊。


飞马观世界


凡事除了命运的凑巧之外,更多的是自身的必然。纵观努尔哈赤的崛起历史,确实会给人一种这样的感觉:努尔哈赤的成功之路似乎运气成分占了很多。仔细去剖析这段历史,我们会发现这种观点并非空穴来风。


努尔哈赤的崛起之路

很多学者认为:努尔哈赤崛起的时候,正值明王朝内忧外患的一个历史节点,而且明朝辽东守将李成梁对努尔哈赤过于信赖,不但用心培养这个与自己有不共戴天之仇的女真人,而且放虎归山,让其迅速统一了女真部落。

再看努尔哈赤的统一之路,努尔哈赤回归女真的时候,女真各部落正好处于一种群龙无首的状态,各方势力犬牙交错、各不买账,而努尔哈赤乘着这个机会将一盘散沙迅速凝聚起来,成为了明王朝最大的敌人。



运气很好的努尔哈赤和清王朝

女真人的崛起,让明王朝感觉到了一定的威胁,但令人奇怪的是:李成梁似乎因为存有愧疚之心,对女真人的崛起坐视不理。明明可以乘着女真立足未稳一举击败,但李成梁并没有这样做,使得女真人有了充分的发育时间。


另外,努尔哈赤崛起的时候,明王朝爆发了千百年不遇的大灾之年,老百姓耐不住饥饿和灾难,分分揭竿而起,反抗大明,最终内忧外患的明王朝覆灭,被满清替代。从这方面来看,努尔哈赤和清王朝的崛起确实得到了命运的眷顾,而且运气好的不是一点半点!


与狼共舞的历史和旅行


作为清朝的开国君主,努尔哈赤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纵观他所率的弱小的女真最后却能以清代明的过程。只能慨叹运气实在是太好了。

一代名将的李成梁养虎为患

辽东总兵李成梁,镇守边关四十余载。多次打败蒙古、女真等部族的侵犯。立下不世之战功,被封为宁远伯。但他也养肥了一头饿狼,也是明朝的掘墓人,努尔哈赤。他曾多次封赏努尔哈赤金银财物,并授予他都督的官职。还打败了努尔哈赤在女真族中的竞争对手。叶赫部等强敌,为努尔哈赤统一女真铺平了道路。最离谱的事,李成梁还放弃了宽甸六堡。及所辖的800里土地给努尔哈赤。为努尔哈赤扩展了生存空间,加强了战略纵深。为努尔哈赤最终反攻明朝奠定了物质和经济基础。所以说李成良既是守一方和平的名将,也是养虎为患的罪臣。

阴差阳错的吴三桂投降

这时虽说关外之地,尽归努尔哈赤所有。但山海关长城一线的防守坚不可摧,要想逾越似如登天。作为山海关总兵的吴三桂,在崇祯帝上吊自缢之后,本想率兵投降李自成,即使李自成做了皇帝好歹也是汉家天下,可不巧李自成霸占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致使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打开山海关投降满清了,就这样山海关等长城防线。作为明王朝的北方的坚固屏障。轻而易举地就被清军给突破了。

天上掉下来的馅儿饼:一场瘟疫

清兵虽然入关了,但数量太少,才区区几万人马。虽说骁勇善战。但想战胜拥有百万之众的李自成的起义军,也并非易事。然而这时候上天还有再次眷顾了后金。当李自成进城的时候,北京城内正瘟疫泛滥。使不少士卒都受到了传染。死伤大半,导致战斗力大幅下降,当清兵到来的时候。瘟疫已经接近尾声。面对的是一群毫无战斗力的“病秧子”,于是就轻而易举的捡了这个大馅饼。

综上所述,努尔哈赤能够以清代明不否认他手下八旗兵丁的勇猛。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是他能够在正确的时间碰到正确的人和事,这就叫运气,清朝取代明朝也是上天的安排。


轻吟古风


首先,纠正一个错误,取明代清的不是努尔哈赤时代,而是清顺治年间。对于这个题目,我只想用一个字评价:“扯!”。之所以提问者把清朝取代明朝当作运气,无非就是因为清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所以刻意的夸大“运气”这个因素罢了。这就好比一个学生,一份试卷满分100分,98分的题目做对了,最后一题太难猜对了2分,然后我说你能考好全是运气使然,这个逻辑对吗?只看到了他能猜对2分的运气,没有看到他98分的努力,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是也。我要告诉提问者,这个世界上除了买彩票,运气只会眷顾那些有实力更强的人,动不动说对方成功是运气,只能说是心态失衡的表现。

纵观历史,每个朝代末年都有必亡之势,大部分都会出现群雄纷起的情况,所谓“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这对那些身处乱世的英雄豪杰来说就是一个机会,谁能牢牢抓住就能获得最后成功,其中之艰辛可想而知,这岂能是光靠“运气”可以解释的。如果硬是要强调运气的话,明太祖朱元璋创业也是有运气成分的。

首先、张士诚和龙凤政权在明太祖朱元璋创业早期牵制了大批元军主力,为朱元璋在东南的扩张提供了机遇。

元至正十三年正月,张士诚起兵反元,夺占了运河之滨的高邮,让财政收入依赖东南的元廷大为紧张。于是元廷派丞相脱脱率40万军队,号称100万出师高邮,一举剿灭张士诚,“丞相脱脱统大师四十万出征,声势赫然”,结果大家都知道,由于张士诚的抵抗加上元廷一系列感人的操作(关键时刻,临阵易帅),元军大败,惨淡经营的元廷在此番战斗后再也纠集不起如此众多的力量来镇压起义军了,“天下之事,遂不可复为矣”。此时朱元璋还处于创业的的起步期,不敢与元军做大规模对抗,该低调还得低调,在至正十四年击败元军第一批攻打滁州的部队时,考虑到实力不济,主动与元军求和。

《国榷·卷一》:然畏元人强,诡还之,具牛酒遗元将曰:“城主郭子兴,老病不任行,老病不任行,谨遣犒军,城中皆良民,所以结聚,备他盗耳!将军欲獮戮之,民固畏死,非得已!抑今高邮大寇未歼,将军舍而功良民,不令并力耶!”元将曰:“是也。非良民,肯归马乎。”即解去。

而在至正十五年到至正十八年,随着刘福通为首的红巾军崛起,在实力最盛的时候,东路军毛贵部一度到达元大都120里处,元廷一度炸锅,急得要立马迁都,拔腿就跑,所谓“在廷之臣,或劝乘舆北巡以避之,或劝迁都关陕,众议纷然”

《庚申外史·卷下》:山东毛贵兵由济南犯枣林,去京师百二十里,京师大震。

当然,这一波元朝算是缓过来了,其后重点打击对象就是红巾军,在这一时期元廷方面,以察罕帖木儿为首的地方势力组成的拥元“义军”为主力与红巾军在中原展开激烈缠斗,根本无力顾及江南,直到至正十八年察罕帖木儿才基本消灭红巾军。

而此时的明太祖朱元璋在干什么,从现存的史料看朱元璋是接受了龙凤政权的官职的,并且使用“龙凤”年号,所谓“我太祖起兵,仍称龙凤年号”,其实目的很简单就是利用龙凤政权来为他在东南的扩张遮风挡雨,

“既,念林儿势盛可倚借,因奉龙凤号令以令中军”。从现在看来,龙凤政权确实成为了朱元璋可资利用的工具,就在红巾军与元廷缠斗的时机,朱元璋几乎马不停蹄的与张士诚、徐寿辉和分散在江南的元军作战,在东南杀出了一片天地,“时元守兵单弱,且闻中原乱,人心离散,以故江左、浙右诸郡,兵至皆下”,明人就对龙凤政权的的屏障作用毫不讳言。

《国初群雄事略·卷一·李文凤论》:元之不能以匹马、只轮临江左者,以有宋为捍蔽也。韩氏君臣非特有功于中国,其亦大有功于我明也。

其次,察罕帖木儿的死亡给了朱元璋第二次机遇。

话说在至正十八年,以察罕帖木儿为首的地主武装势力攻取可关陕、河南、山东等地,军威大震,做为屏障的红巾军日薄西山,朱元璋因为形势所迫,主动向察罕帖木儿求和,“八月已朔,通使元将察罕帖木儿,时察罕帖木儿下山东盗田丰、俞宝等。兵势甚盛,故遣问觇之”

《国初群雄事略·卷一》:太祖尝曰:“河南李察罕帖木儿兵威甚振,先遣杨宪往彼通好,及是,察罕帖木儿下山东,又遣汪和往彼结援”。

前后两次,谈判结果显然让元廷很满意,不然也不会派遣尚书待着御酒、八宝顶帽、以及江西等处平章政使的诏书而来。但是,事情发生变化,察罕帖木儿被刺身亡。朱元璋态度陡然大变,说道:“中原无人矣。”,遂拒绝了元朝的任命,朱元璋从对元廷求和到拒绝元朝任命的态度变化,就是因为察罕帖木儿之死。

《国榷·卷一》:谈迁曰:通元绝元,系察罕帖木儿之存没,故重臣不可无也。

而且察罕帖木儿之死,还导致了其手下集团四分五裂,让朱元璋有了各个击破的机会。所谓“山东则王宣反侧,河南则扩廓跋扈,关陇则李思齐、张思道枭张猜忌,元祚将亡,中原涂炭”。而著名史学家吴晗也把察罕帖木儿之死当成了运气之一,请看他写的《朱元璋传》。

《朱元璋传·第三章》:运气特别照顾朱元璋,他怕察罕帖木儿的兵威,正接三洽投降,察罕被刺杀了。

根据以上史实,我是不是能说明太祖朱元璋摘了龙凤政权的桃子?我是不是应该说如果察罕帖木儿不死,明太祖朱元璋不会成功?当然不能,因为历史不能改变,元朝灭亡有其必然性,而明太祖在他创业过程中因势利导,审时度势而起,削平群雄,牢牢把握住了历史的机遇,最后开创明王朝,这当然不能以“运气”度之,否则成功的为何不是陈友谅或者张士诚。

同样,明朝末年也有必亡之势,也是各方势力并起逐鹿的时候,而建州女真一开始起兵的对象明朝,尽管呈现出通体皆烂的败象,但当时毕竟是一个大一统的政权,对后金来说是有绝对的体量优势的。

我们来看看努尔哈赤崛起后,与明军交锋历程,从开始的攻占抚顺、清河到努尔哈赤死前的宁远之战(最后一场大战是广宁之战),一仗又一仗,明朝在辽东的军事优势渐渐失去。

《三朝辽事实录·卷八》:伏念东事离披,一坏于清抚,再坏于开铁,三坏于辽沈,四坏于广宁。初坏为危局,再坏为败局,三坏为残局,四坏捐弃全辽,则无局之可布矣。

别的不说,自努尔哈赤崛起之后,大战有四:抚顺、清河之战明军损失保守估计10000余人;萨尔浒之战明军损失确切数目是45870人,其中参加过万历三大征的军事将领几乎全军覆没;辽阳、沈阳之战,120000明军几乎被全歼;广宁之战140000明军又几乎被全歼。一次、两次是运气,三次、四次也是运气?更不要说后金在皇太极时代的大凌河战役、七次破关而入、松锦会战将明军主力歼灭也是运气?所以,清朝能统一全国也是经过卓绝的努力,大部分是实力使然,甚至明末农民起义爆发也是与后金连年战争的结果。

《幸存录·国运盛衰之始》:嗟呼!寇之发难以何事起?天下嗷嗷,皆以加赋之故;然赋加于何年?皆以东夷发难也。

如果硬要说清朝统一全国是因为老天照顾、运气使然,我只能从明军这么多次战败中得出结论,那就是:天厌明久矣。这种抗日神剧式的思维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所以,面对历史我也根本不想用什么“如果”来造句。

我在阅读的过程中看了不少明人描绘明清鼎革时期的作品,其中还有关于对努尔哈赤和女真军战斗力的评价,这些评价还是比较客观的。

《熊廷弼集·议增河东兵马疏》:(努尔哈赤)其为人,谲智多谋,信赏必罚,部夷善骑射者,不难解裘以衣之,割爱以妻之,而苟一犯法,虽乳父之属,必涕泣斩之,不少贷,以此刑赏严明,人皆用命。


《徐光启集·兵非选练断难战守疏》:奴(努尔哈赤)则廿年选练,犀利精强,本酋号令极严,韦都用兵有法。

上面是评价努尔哈赤的,下面是评价女真军的。

《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上编卷四十一》:此贼精兵七千,而带甲者三千。此贼七千,足当倭奴十万。……,西北虽有鞑子,皆不如此贼。


《徐光启集·辽左阽危已甚疏》:奴酋积强久练,步骑俱精,昔人称匈奴之长技三,中国之长技五,兼而有之矣。

所以,一个政权的兴起,运气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最根本的还是实力,所谓“运气”、“天命”这样的说辞只是强者的光环罢了。

引用文献:《明史》、《元史》、《国榷》、《朱元璋传》、《庚申外史》、《国初群雄事略》、《草木子》、《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三朝辽事实录》、《熊廷弼集》、《徐光启集》、《明太祖平胡录》、《幸存录》


论史


你觉得哪一朝的开国皇帝是因为运气太好,而不是竞争过所有的竞争对手,去成功的呢。

隐忍是必有得素质,从他的经历来看。原本是李成梁家的布衣,深得李成梁的赏识。

扫平了竞争对手叶赫部落等。建立了建州女真,统一各部。有了和明朝一争天下的实力。如果他是靠运气,那他的儿子们继承了他的遗志还是运气吗?

没有一个人会靠运气 ,去办成一件大事儿的。再看他的几个儿子,皇太极多尔衮,多铎等人。也皆非等闲之辈。最后才能,统一全国。

如果刚冒头,被明朝灭了,那说明一点实力也没有。再说了,以清代明也是他的儿子们完成的。他做的更多是积累的过程。

所以还是有实力加运气。才有机会去争夺天下。


历史我爱说


导语:

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努尔哈赤也不能。跟成吉思汗没有取代南宋建立元朝一样,努尔哈赤也没有取代明朝建立清朝。努尔哈赤只是建立了后金,他是后金大汗。成吉思汗也只是建立了蒙古帝国,他是蒙古国的大汗。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努尔哈赤是相当成功的。那么他的成功是巧合还是有其他原因呢?没有人的成功会是巧合,除了努力还有一点运气。

01努尔哈赤善于处理明朝和女真之间的关系。

当时明朝在辽东地区,是有管辖权的。努尔哈赤也曾经正儿八经地接受过明朝的官爵,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努尔哈赤是明朝的官员。

但是他的身份还比较特殊,因为他也是女真部落的首领,他这个首领来之不易。因为最初他的爷爷和父亲都被明军和其他女真人联合给害死了,努尔哈赤一度成了流浪之人。

  1. 不过他聪明的地方是,善于跟人打交道。他明白明朝是无比强大的,要想完成一统女真的重任,就必须要依靠明朝的力量。
  2. 为此努尔哈赤通过努力,打通了一条和明朝辽东总兵李成梁之间的关系通道。李成梁是辽东地区的最高长官,他对辽东包括整个女真都有绝对的话语权。
  3. 本着这个原则,努尔哈赤在女真各部落之间扩充实力的时候,李成梁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好处给够了,李成梁是不会多说话的。

与此同时,努尔哈赤还在不断壮大自己的力量。尤其是在对付女真其他首领的时候,努尔哈赤毫不留情。

在一统整个建州女真以后,努尔哈赤将眼光落在了当时比较强大的叶赫女真和海西女真身上。因为只有通过兼并这两个大的部落,才能够真正实现女真族的一统。

太祖既归,有甲十三。五城族人龙敦等忌之,以畏明为辞,屡谋侵害,遣人中夜狙击,侍卫帕海死焉。额亦都、安费扬古备御甚谨,尝夜获一人,太祖曰:“纵之,毋植怨也。”使人愬於明曰:“我先人何罪而歼於兵?”明人归其丧。---《清史稿》

这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尤其是在对付叶赫女真的时候,努尔哈赤损失惨重,差点失去了争夺天下的资本。但是合并统一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只有把所有力量都集中在自己的手里,努尔哈赤才有能力跟强大的明朝一较高下。

02努尔哈赤到死也没能拿下明朝,他的儿子多尔衮帮他完成了梦想。

灭亡了叶赫女真和海西女真以后,努尔哈赤又扫荡了大大小小上百个小部落,终于将整个女真族一统。这个时候努尔哈赤建立了八旗制度,方便军事管理。

他一直有一个梦想,那是挑战那个庞大的大明朝。大明朝的实力实在是太强大,努尔哈赤在没有十足的把握之前,是绝对不会动手的。

三月壬子,上大举攻明沈阳,以舟载攻具,自浑河下。沈阳守御甚备,环濠植签,我军拔签猛进,明军殊死战,阵斩总兵贺世贤以下。乙卯,入沈阳。复败其援军总兵陈策等於浑河,败总兵李秉诚於白塔铺,援军尽走。庚申,乘胜趋辽阳。---《清史稿》

舒尔哈齐被明朝蛊惑,几乎成了跟努尔哈赤争夺权力的对手。在他的弟弟舒尔哈齐被赐死以后,努尔哈赤明白,明朝是不可能眼睁睁看着强大的女真一直存在下去的。所以努尔哈赤果断发动了讨伐明朝的战争。

著名的告天七大恨发布以后,努尔哈赤开始进军明朝的地盘。在关外的沈阳等地相继失守,足见努尔哈赤的军事力量是非常强大的。

这个时候明朝的皇帝是崇祯皇帝,他任用袁崇焕镇守辽东。袁崇焕用大炮将努尔哈赤给炸伤了。没过多久努尔哈赤本人就壮烈牺牲了。

  • 他在临死之前,都没有忘记跟明朝之间的战争。也就是说,努尔哈赤这一生,都在努力一统女真部落,并没有涉足中原地区半步。
  • 此后他的儿子皇太极继位后,继承了努尔哈赤的遗志,多次发动进攻,结果被袁崇焕一一击退。直到他们想出了反间计,最终崇祯皇帝处死了袁崇焕。
  • 自毁长城的明朝,终于尝到了失败的苦楚,将所有军队撤入山海关,严防山海关。
    不过皇太极也没有打下山海关就去世了。

多尔衮上台以后,继承了父兄的遗志。一边辅佐顺治皇帝福临登基,一边则开始了入关的准备。恰逢李自成打下京城,多尔衮是在明朝内忧外患的情况下,策反了吴三桂,这才成功入关。

03清朝一统天下,绝不是运气这么简单。

经历了两代三位君主的努力,清军终于进入山海关。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汗国,一统女真各大部落。皇太极建立了大清帝国,将战线推到了山海关门口。多尔衮带领清军入关,完成了一统天下的大业。

令所部以白布系肩为识,先驱入关。时自成将二十馀万人,自北山列阵,横亘至海。令三桂居右翼后。搏战,大风扬沙,咫尺不能辨。力斗良久,师噪。风止,自三桂阵右突出,捣其中坚,马迅矢激。自成登高望见,夺气,策马走。师无不一当百,追奔四十里,自成溃遁。王即军前承制进三桂爵平西王。下令关内军民皆薙发。以马步兵各万人属三桂,追击自成。---《清史稿》

其实清军能够一统天下,是非常艰难的一件事。因为他们压根就没有做好一统天下的准备,只打算占据北方地区,明朝内部自己不争气,才给了清军这个机会。

  1. 首先李自成和张献忠等人的起义军实在是太猖獗。尤其是李自成的大军,直接把明朝给灭了,可是他们又不是清军和关宁铁骑的对手,所以没守住山海关。
  2. 其次明朝的将领们一个个拥兵自重,心怀鬼胎。他们认为再次到了天下纷争的时候,到底鹿死谁手,他们也没有底。不过自己手握重兵,至少可以成为地方上的诸侯。比如说左良玉、郑芝龙等人,他们没打算挽救明朝,只是在观望而已。
  3. 再者清军得到了一大批倒戈将士们的帮助。清军没有涉足过中原,所以单靠他们人手一本三国演义入关,是寸步难行的。这个时候那些投降他们的将士,则成为了最好的指路人。

有了这些充足的条件,清军才彻底拥有了一统天下的能力和基础。而这一切,不仅仅是运气所造成的,如果清军自身不够强大,是不可能同时具备这些条件的。

总结:人事不修,明朝的统治必然会结束。

明朝的基础非常好,拥有庞大的地盘,坚实的经济基础,以及众多百姓。可就是这么一个庞大的帝国,却抵挡不住清朝取代的步伐。

从万历中后期开始,一直到崇祯末年的时候,明朝的官吏们已经腐朽不堪,如果没有一场行之有效的改革,明朝是很难从劫难中逃出来的。

当时的明朝处于尾大不掉的状态,各项开支早就把帝国的财政系统给搞奔溃了,再加上上行下效的贪腐行为,使得当时的明朝成了一个被蚂蚁掏空了的蚂蚁窝,千疮百孔。

而清军是刚刚崛起的一股力量,他们足够年轻所以没有那么多无法解决的麻烦,他们足够有干劲,所以没有太多人情世故的顾虑。他们敢于挑战,所以能够获得最终的胜利。


江湖小晓生


确实是运气太好了。①努尔哈赤的第一个贵人李成梁教会了努尔哈赤如何打仗,甚至为努尔哈赤统一叶赫女真和海西女真做出了贡献。努尔哈赤弱小时李成梁修建宽缅六堡让努尔哈赤壮大,等努尔哈赤整合好势力后李成梁却把宽缅六堡送给了努尔哈赤。明清战争初期李如柏和李永芳为满清占领辽东做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说辽东军阀李家成为了满清八旗军的养分,汉化时因为李成梁想养寇自重而让建州女真维持了女真特性和独立性。②努尔哈赤第二个贵人党东林党,李三才、叶向高为了消弱皇权万历三大征带来的武将势力影响死保李成梁为努尔哈赤壮大出了力。东林党人熊明遇甚至于替努尔哈赤掩盖造反的证据,广宁之战辽东巡抚王化贞(东林党)和辽东经略熊延弼(楚党)内斗而失陷(王化贞为了保命加入了阉党加上提拔的毛文龙打出了镇江大捷而保住了性命,熊延弼身为楚党也就是阉党成员却和东林要人纠缠不清而且熊延弼的部下没一个出色的所以熊延弼死了)。满清之所以入关少不了东林党朝堂党争内斗。③第三个不算贵人的贵人杨镐,因为明军骑兵比例少于八旗军所以为了围歼努尔哈赤进行了分兵合击的策略。萨尔浒之战11万明军诈称47万进军萨尔浒因为兵分四路领兵四万的李如柏不战而逃,导致另外三路明军被各个击破大败亏输。④第四个贵人袁崇焕,蓟辽经略高第因为辽东军耗饷太多打算借满清入寇让辽东军退守山海关清点兵员和坚壁清野拖死满清。结果袁崇焕抗命坚守宁远也就是后来的宁远之战,最直观的结果是觉华岛军械粮草没有运走袁崇焕以凿冰之法拒八旗军结果冰太厚导致觉华岛军械粮草被抢军民被屠(因广宁被偷袭努尔哈赤撤兵)。随后袁崇焕由宁前道升任辽东巡抚一年后皇太极第二次带兵来袭也就是宁锦之战,袁崇焕除了上奏求援和躲在宁远放了几炮外并无任何做为甚至于事后贪污山海关总兵满桂和锦州守将赵率教军功让满桂揭发后被天启撤职。崇祯继位后袁崇焕借钱龙锡之手登上了蓟辽督师并和钱龙锡密谋除掉毛文龙,又向崇祯索要了一年480万两白银的巨额辽饷。袁崇焕上任后排挤满桂、裁军蓟州、矫诏杀将、私通敌酋、米市资敌、提拔刘兴治、辽东军私有化、驱逐蓟州军、坑死赵率教、广渠门之战(谎报大捷)魏满清入关清除了各种障碍,袁崇焕有没有贪污不好说(袁崇焕让钱龙锡向崇祯举荐自己靠的是什么?同样是清贫出身袁崇焕的弟弟袁崇煜为什么成为了一方富豪?)⑤第五个贵人崇祯,在东林党的鼓动下废除了商税和矿税。为了给袁崇焕凑辽饷把农税提高了十倍、裁撤驿站、挪用边饷逼反了农民军,因为初期剿抚不定导致农民军越剿越多从而加征了三饷形成了恶性循环。⑥第六个贵人杨嗣昌,因为杨嗣昌的五正六隅十面合围把孙传廷间接坑死(远不如洪承畴封锁四川、河南、山西把农民军饿死在陕西的大战略)。因为杨嗣昌想议和利用高起潜把东林党出身主战的卢象升(东林党中少为为国的忠臣)坑死,更纵容左良玉养寇自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