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巾起義的覆滅之路


黃巾起義的覆滅之路


導語: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伴隨著醒聵震聾的高喊,在張角、張梁、張寶的號令下揭竿而起,掀起了中國歷史上規摸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組成的民變之一。這次起義拉開了武裝反對東漢王朝的大幕,點燃了反抗東漢朝庭的星星之火,反漢之火成燎原之勢一發而不少收拾。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除此之外,這次起義徹底動搖了東漢的統治根基,促使了東漢滅亡的導火線,導致了後來三國局面的形成。

但是這場以農民為主的武裝起義,猶如被放在天上的煙花一般明亮。在留下它那壯麗的一瞬間,馬上煙消雲散,轟轟烈烈的黃巾起義被東漢王朝所鎮壓,令人感到非常婉惜。那麼在起義過程中,是哪些錯誤的因素導致了起義最終會被鎮壓的呢?是起義軍內部矛盾?還是東漢王朝還沒有到滅亡的時候?下面筆者娓娓道來黃巾起義背後隱藏的種種原因。

起義背景

黃巾起義的覆滅之路


公元25年劉秀稱帝,大興儒學,推崇氣節以“柔道治國”為主的理念,退功臣,進文吏,提高專制皇權。中國歷史上“風化最美,儒學最盛”的時代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漢明帝和漢章帝在位期間,東漢進入全盛時期,史稱“明章之治”。三公權力再次大幅度被削弱,尚書權力得到提升。在漢章帝后期,外戚日益跋扈,漢和帝繼位後掃滅外戚,使東漢國力達到了極盛,當時被人稱為永元之隆。

到了中後期太后稱制,外戚干政;幼年繼位的皇帝多借宦官才能親政,朝政日益腐敗,而因豪強勢已經造成地主莊園勢力的土地兼併。使大批農民失掉土地,淪為農奴,或流離失所。由於外戚宦官專權,政治黑暗,官吏貪殘,橫徵暴斂,敲詐勒索,人民負擔沉重,苦難日深。

如果說竇太后埋下了禍亂的種子,那麼漢恆帝就是讓這種子快速的生根發芽了。

黃巾起義的覆滅之路


到了桓帝、靈帝統治時期,統治階級更加腐朽。桓帝、靈帝后宮綵女都有數千人,衣食之資日費數百金。封建國家財政枯竭,經常減百官俸祿,借王侯租稅,以應付軍國急需;桓帝還公開地賣官鬻爵,大肆聚斂。到了靈帝時期,更變本加厲,拼命搜刮。他公佈賣官的價格,二千石二千萬,四百石四百萬。甚至不同的對象也可以有不同的議價。

自安帝以後,朝廷長期對羌族用兵,耗費軍餉四百多億,這一沉重負擔又全部落到農民頭上。加上各種自然災害,以致出現了“田野空,朝廷空”,的嚴重局面。

黃巾起義的覆滅之路


東漢末年,張角、張梁、張寶兄弟三人於魏郡,用法術、咒語到處為人醫病,許多生病的百姓喝下他的符水後,都不藥而癒,張角被百姓奉為活神仙,張角又派出八使到外傳教。因此,追取的信徒愈來愈多,甚至高達數十萬人,遍及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大州,幾乎佔了當時全國的四分之三。

張角在民間活動十多年,有三、四十萬人加入,張角見信徒漸多,便創建了“黃天泰平”,又稱“太平道”管理信徒,自稱“大賢良師”,他把勢力範圍分三十六區,稱為“方”,大方一萬多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推一個領袖,全由張角控制,反抗漢室之聲日盛,不過信眾中不乏豪犟、官員、宦官等,所以漢室並未多加理會。

起義經過

起義爆發

公元184年(甲子年),張角相約信眾在3月5日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為口號興兵反漢;“蒼天”是指東漢,“黃天”指的就是太平道,而且根據五德始終說的推測,漢為火德,火生土,而土為黃色,所以眾信徒都頭綁黃巾為記號,象徵要取代腐敗的東漢。張角一面派人在政府機關門上寫上“甲子”二字為記認,另一方面派馬元義到荊州、揚州召集數萬人到鄴準備又數次到洛陽勾結宦官封胥、徐奉,想要裡應外合。

黃巾起義的覆滅之路

(張角畫像示意圖)

可是在起義前一個月,張角一名叫做唐周的門徒告密,供出京師的內應馬元義,馬元義被車裂,官兵大力逮殺信奉太平道信徒,株連千餘人,並且下令冀州追捕張角。由於事出突然,張角被迫提前一個月在二月發難,史稱黃巾起義。

因為起義者頭綁黃巾,所以被稱為“黃巾”或“蛾賊”,張角自稱“天公將軍”,張寶、張梁分別為“地公將軍”、“人公將軍”在北方冀州一帶起事。他們燒燬官府、殺害吏士、四處劫掠,一個月內,全國七州二十八郡都發生戰事,黃巾軍勢如破竹,州郡失守、吏士逃亡,震動京都。

朝庭官兵鎮壓

漢靈帝於三月戊申日(184年4月1日)拜何進為大將軍,率左右羽林軍五營士屯于都亭,整點武器,鎮衛京師;又自函谷關、大谷、廣城、伊闕、蝦轅、旋門、孟津、小平津等各關口,設置都尉駐防;下詔各地嚴防,命各州郡準備作戰、訓練士兵、整點武器、召集義軍,如劉備就受到商人張世平蘇雙資助組織義軍。

黃巾起義的覆滅之路


時中常侍呂疆言於漢靈帝說:“黨錮久積,若與黃巾合謀,悔之無救。"漢靈帝接納提案,在王子日(4月5日)大赦黨人,發還各被流放的罪犯,要求各公卿捐出馬、弩、兵器,推舉眾將領門第的子弟及民間有深明戰略的人到公車署接受面試。

而另一方面又發精兵鎮壓各地舉事:盧植領副將宗員率北軍五校士負責北方戰線,與張角主力周旋;皇甫嵩及朱儁各領一軍,控制五校、三河騎士及剛募來的精兵勇士共四萬多人,討伐潁川一帶的黃巾軍,朱儁又上表召募下邳的孫堅為佐軍司馬,帶同鄉里少年及募得各商旅和淮水、泗水精兵,共千多人出發與朱儁軍連軍。四月庚子日(5月23日),張曼成攻殺南陽郡守禇貢,響應張角。

官兵在首戰並未得利,於四月,朱儁軍就被黃巾軍波才所敗而撤退,皇甫嵩唯有進駐長社防守,被波オ率大軍圍城,官軍人少,士氣低落。又汝南黃巾軍在邵陵打敗太守趙謙,廣陽黃巾軍殺死幽州刺史郭勳及太守劉衛。黃巾軍並未因漢室的動作而有敗退的跡象。

起義失敗

後因首領張角病死軍中,黃巾逐漸勢弱,各部黃巾互相各自為戰,未能協調配合;人數雖多,卻缺乏戰鬥經驗,逐漸被朝廷逐個剿滅,直到張燕率最後的黃巾軍——黑山軍投靠曹操,黃巾軍才被完全剿滅。

黃巾起義的覆滅之路


解析起義失敗的原因

  1. 黃巾軍面對的敵人強大。起義爆發後,鎮壓黃巾軍不僅有龐大的東漢官軍,而且還有各地豪強的大小武裝,他們面對的是整個地主階級的瘋狂鎮壓,最終寡不敵眾,終於失敗。
  2. 由於起義計劃被叛徒出賣,使起義不得不倉促發動,各地起義軍之間的相互配合發生了極大的困難。尤其是洛陽起義流產,使東漢政府解除了後顧之憂,得以全力鎮壓外圍起義軍。
  3. 農民起義的歷史侷限性。從主觀方面來說,黃巾軍缺乏有戰略頭腦的軍事領袖人物,其起義計劃的制定極不完備,起義後各地起義軍沒有迅速地集結起來,而是分散在各地孤立行動,甚至不進行相互支援配合,終於被官軍各個擊破。起義軍首領缺乏軍事指揮才能,張角、張梁、張寶、波才、張曼成、趙弘、韓忠等,個個都是隻知固守一城一池,或久圍堅城,與東漢軍拼消耗,不懂得運用靈活的戰術戰法,取得主動,始終被動挨打,直至失敗。
  4. 東漢派來鎮壓黃巾起義的將領,如皇甫嵩、朱儁、曹操等都是一些能征善戰的悍將,他們的統兵作戰的能力,軍事指揮的才能、戰術計謀的運用,都高於黃巾軍首領,因而往往能夠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最終擊敗黃巾軍。
  5. 黃巾之亂雖然開始是農民起義,但是在起義後完全背離了剛開始時的宗旨,比當時的官府更瘋狂地殘害農民,失去了農民擁護的基礎,完全化為一股盜匪,得不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再加上官府的鎮壓,最終失敗。

黃巾起義的覆滅之路


黃巾之亂對於東漢末年的政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了儘快平定戰事,中央下放軍權至地方,使得黃巾之亂無法快速蔓延至全國,減緩了東漢復亡的危機。但是卻造成了地方輕視中央,使得具有野心的將領或官員藉著在黃巾之亂中擁有的兵力割據地方,為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揭開了序幕,更為三國分立種下遠因。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腐朽的東漢王朝名存實亡,並最終走向了滅亡。



筆者結語

反觀黃巾起義的最終失敗,筆者認為其實敗在一個沒有長遠的正確目標,從一開始謀劃的方案就有漏洞,不夠謹慎。後來被人告密,讓計劃不得不提前,帶來的後果則是影響了一大盤棋局。取得勝利的時候,迅速被糖衣炮彈所麻痺,沒有做好下一步的正確目標。

張角,張梁,張寶三人本身不具備一個軍事指揮的能力,戰略發展,識人用人,對於大局的時機把握,都有所欠缺,當高層的領導人物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和管理手下將士的能力時,最終等待他的只有走向覆滅之路。

作為在新時代生活的我們,淺析瞭解正確的歷史事件背後並不是要去討論誰對誰錯,而是要在正確的歷史事件中找到有利於我們成功的經驗道理,這才是我們正確研究歷史的真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