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有些婚丧嫁娶习俗该不该变?

麻叶may


婚丧嫁娶习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全国大同小异,传到现在由于时代的变迁,有些己经改变了不少,有些还是应该传承下去的。这也是我们的国情。








老杨红


这个问题牵涉到中国的民风民俗,以及社会风气问题。就我们杭州一带来说,就是属于严重的铺张浪费,完全就是一种讲排场的不好现象。比如婚事一说,比较浪费钱的其中就是香烟,档次一年比一年高,费用一年比一年贵,相当一部分人家还是有点吃紧的。但是,为了喜庆,为了不想比别人差,为了争口气只能硬着头皮上。你说一大桌子十个人,不管你是否抽烟,不管是是不是还在襁褓的婴儿,必须每个人一包,如果有三十桌客人,就必须发放三十条香烟(不包括另外给亲朋好友帮忙的,婚车队司机的,厨师的,拍录像的等等),就是一笔好几万的费用。另外,餐桌上的菜也是一年比一年高档,有时候一个菜就是好几百,一桌菜需要好几十个菜,基本上都是比较贵的菜系列,而且基本上就是浪费,吃不完基本上得倒掉,等等一系列排场。这已经不是个例,基本上百分百的人家都必须这么做,形成一股潜在的规则。这样的浪费仔细算算简直就是触目惊心。我们有关部门应该有必要采取措施,举一反三控制这样的浪费社会现象,让我们继续弘扬传统美德,多元化朝着和谐健康的方向发展。







乐趣我来了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有些习俗是有必要流传下来的,尤其是对于婚丧嫁娶的习俗。

当然我不赞成大操大办浪费承袭的习惯,这样的习惯是后人为了炫富,利己的私欲,这个不赞成。

那我们来看一下婚丧嫁娶都有什么习俗呢?

  • 古代两个人要结婚,都是通过媒妁之言,双方父母同意,看两个人的八字合婚。

现在时兴自由恋爱,媒妁之言可有可无,但是得到父母的首肯,也是必要的条件,毕竟只有父母最了解你。你跟另外一个人合适不合适,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八字合婚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撇开封建迷信的因素,有真正能够解读的老师,是能够起到帮助的。

  • 结婚要选择良辰吉日,预示着美好的未来,和家人的祝福。
  • 结婚闹洞房的习俗。有很多人对这一习俗做的低俗,这一点不提倡。闹洞房也是大家热闹热闹,如果过于低俗的,应该被禁止。
  • 婚床上有枣子,花生,桂圆,这都有美好的象征意义。
  • 老人去世,有守孝的习俗,也是为了寄托对老人的哀思,亲人的亲情不可忘。
  • 给去世的人选一个适合的墓地,也是重要的习俗,让故人安息。

中华民族的文化流传千年,很多重要的习俗是要留下来的。也有一些习俗被后人走偏,需要纠正,去其糟粕,传奇精华。婚丧嫁娶的习惯该不该改,不能一概而论。


明锐古典占星师


你既然问了这个问题,我想你多半也认为需要改变,我也这样认为。因为文化习俗产生与特定的社会背景,当然要与时俱进,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就拿我们老家农村的丧葬习俗来说,死者下葬的日子要经过道士来计算,道士会根据死者的生辰八字以及死去的时间来选择下葬时间,有时候会停放四五天甚至个把月才能下葬,这要是在夏天,真不敢想像,包括选择墓地,也需要经过道士先生来计算查看,有时候选一个墓地出来,需要抬着棺材走几公里,爬坡上坎、开山架桥,这些陈旧的陋习,你说怎能不改。由此看来,古时候留下的一些习俗,肯定有不合时宜的地方,需要改进,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才不会成为累赘。


烟火长在


借着婚丧娶嫁的名头,借着感情的名头,向他人肆意索取、疯狂敛财,往小了说危害家庭感情和睦,往大了说危害国家发展。

 

就说结婚吧,近些年产生了很多“中华田园版女权主义”现象——婚前要钱要房要车,婚后什么义务也不想承担,美其名曰尊重女性。而民间的婚嫁风俗,实际上是认可了这套价值观。

 

比如民间流行的几大彩礼标准:1、万紫千红一片绿,包括一万张五元钞,一千张百元钞,铺满地板的十元钞,总计15万起步;2、三斤三两,直接拿百元人民币称重,18万起步;3、一动一不动,一辆10万以上的轿车,和一套120平以上的婚房。

 

这还只是基本款,很多地方远远不止这个数字。这造成了大量女性不想通过自我努力去实现物质梦想,而一味想通过包装自己、嫁入更好的家庭来实现华丽变身。

 

扭曲的、物质化的婚假习俗,压得很多年轻人喘不过气。2019年数据还没出来,但是2018年全国结婚率仅为7.2‰,创下了近10年来新低。人口出生率为10.94‰,更是1949年以来历史最低值。

 

而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婚姻,又会让婚后生活苦不堪言,很难实现真正的尊重与平等。据统计,离婚率自2003年以来,连续15年上升,2018年达3.2‰,2019年这个数字只会更吓人。

 

最吓人的数据是,2019年中国离婚/结婚比例接近43%,黑龙江、天津、吉林甚至超过了60%。

 

物质化的婚丧娶嫁习俗,非对称的权利义务架构,是时候改一改了。






朴一吹


婚、丧大操大办是一种不良习俗,他已经给人们带来了诸多的苦恼。不少人碍于情面,死要面子活受罪,奉行着这种不良传统和习俗增加自己苦恼带给别人负担,应该到了自觉反省的时候了。婚、丧事之所以带给自身与他人不利,在于上礼与参加礼仪上,有些还将此作为生财之道。如今操办婚、丧可谓花费不小,不少人抱着还能赚到的心态与显示自己人脉关系及孝道而大操大办。其结果遭罪的是自己,一害自己二害他人三害社会。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为这事你得操劳,费时费力。同时,收了礼得还礼。现在的礼金一般一百到一千不等,收的多,还的多。很多人都是碍于情面被迫参加的。这是在给自己与他人累债。在法院受理的大量婚姻纠纷案件中,几乎都提到要求对方承担置办酒席的花销,何苦呢?能支持吗。为什么不可以婚丧从简呢?为什么非要告诉别人一下让人情不自愿的参与而满足自己虚荣呢?现已有部分人已经觉醒,在治丧时看到讣告中这样写到,丧失从简,不收花圈、不收礼金、不举行仪式等等。在婚事中让子女参加集体婚礼,甚至悄无声息的让子女旅游结婚,不收取礼金、不置办婚宴酒席与仪式。这些都是应该鼓励的,破除陈旧习俗,移风易俗。也可以杜绝那些借婚丧敛财的腐败行为,有百利而无一害。自己没负担也不给别人添负担,更不会给自己带来诸多当今与今后的苦恼。自觉形成良好社会风气。于己于人于社会都不无好处,应当姘弃破旧的婚丧习俗,鼓励、大力提倡这种破旧迎新的移风易俗的良好风尚。


鲁西自由人


“婚丧嫁娶”,是过去较为普遍的说法,近年来已逐渐被“婚丧喜庆”所取代。从字面理解,前者仅指婚事和丧事,而后者除了指婚事、丧事,还包括其他各类喜庆活动,如庆生、乔迁、开业等等。

中国是礼仪之邦,在婚丧喜庆活动方面,自古以来都非常重视和讲究,各地习俗也不一而同。但有些习俗的确不合时宜,已到了该变也必须得变的时候了。总结以下几点:

一是大操大办。个人及家庭条件好,举办隆重体面些本无可厚非,但有些习俗活动炫富思想、特权意识明显,封建迷信思想浓厚,也有些明显超出自家经济实力而举债办理。这些都在社会上引起不良反响,群众反应强烈。

二是大吃大喝。这在农村不少地方表现的较为突出,一家有事、全村上阵(有些属于主动帮忙,应予肯定),一人随礼、全家上桌,标准高、讲究多,不仅花销大,也造成了很大浪费,主办方更是苦不堪言。

三是礼金居高不下。在婚姻习俗中,见面礼、定亲礼、结婚礼、磕头礼等等,不仅礼节多,礼金更是居高不下。过于看重金钱礼节,不仅给一方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也给年轻人婚后感情带来消极影响甚至裂痕隐患。

四是恶搞习俗当刹。在个别地方,闹婚恶搞习俗较为普遍,有的已触碰伦理道德底线,有的还引发了安全事故,也有的出现人格侮辱、人身侵犯等违法行为。

近年来,党和国家先后出台多项政策规定,对党员干部、公务人员在操办婚丧喜庆活动方面的不当行为进行约束。不少农村地区也提出倡议,出台村规民约,向不良风俗宣战。相信这方面的陈规陋习会越来越少,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会越发浓厚。


方言菏泽






贰零贰零共同创新


中国的婚丧嫁娶习俗是因地而异、因人而异、因财力而异,其实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所谓有些习惯要变,是讲究彩礼大小、排场的红火等攀比心要变、封建迷信活动要变。这些,仍然与人们的文化素质需要提高有关。


淡淡一掬水


随着时代的发展,没有一成不变的,变是主流。比如现在坐娇子迎娶的没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