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诸葛亮死后,魏延接管大权,魏延会打下中原吗?

夺命十三盞


如果是魏延接手大权,蜀汉会败的更快更惨。

魏延字文长,自荆州追随刘备,屡立战功,升迁牙门将军,刘备夺取汉中后,破格提拔魏延为汉中太守,放出了“曹操举天下之兵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的豪言壮语。

魏延防守汉中策略确实没让刘备失望,汉中防线固若金汤,后来的王平正是依靠魏延防守方针,成功抵挡了曹魏二十万人马的进攻。

跟随诸葛亮多次北伐,担任先锋,作战勇猛,升迁为征西将军,南郑候。

魏延虽然勇猛过人,在关张等大将之后,成为军中资历最老,悍勇无人能及,但是性情高傲,与同僚关系紧张,特别是与杨仪,关系势同水火。曾多次向诸葛亮建议自己带兵突袭长安,都被否定。

正因为如此,诸葛亮临终前最放不下的就是魏延。

如果魏延接掌蜀汉大权,北伐会继续,曹魏有司马懿等人在,魏延怎么会是对手?魏延在勇猛,用兵过于轻率,以蜀汉兵弱民寡,根本经不起魏延损耗。

魏延身为武将,又不懂政治,朝堂之上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能不能继续领兵也难说,掌握大权后,又不能服众,一旦内乱,曹魏、孙吴大兵压境,根本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蜀汉在魏延手里坚持不了多久。





最后的骑兵90


答案是不能,原因有三

其一:魏延有大才,但无战略格局

我们必须承认魏延是一位难得的人才。刘备称汉中王后,提拔魏延为汉中都督、汉中太守,全军为之震惊。一日,刘备大会群臣,问魏延道:“委任你这个重任,你打算说点什么吗?”魏延朗声答道:“如果曹操举倾国之力前来,我请求为大王挡住他,如果是一偏将率十万大军前来,我请求为大王吞并了他。“刘备十分满意。诸葛亮执政后,也十分看重魏延的能力,升魏延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魏延每次随军北伐,都请诸葛亮给他统领一直军队,效法汉初三杰的韩信。

至于子午谷奇谋一直以来也是争论不休,从军事来说,这是一次冒险,且不论成功前提能否实现,即便是顺利拿下长安,也势必引发与曹魏的战略决战,这对国力偏弱的蜀汉是极为不利的。一旦前线进入僵持,蜀汉内部的不安定因素,各方势力也必会伺机而动。可以说,魏延的格局还不够。

其二:魏延性格缺陷,难以担当大任

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魏延恃才傲物,得罪人很多,这点和关羽很像。诸葛亮在时,可以凭借个人威望压制魏延和杨仪的矛盾。这正是诸葛亮的难得之处,诸葛亮治国治军不凭个人好恶,所以各方势力皆为叹服,国内政治相对稳定。但是魏延性格太过张扬,反对者又多,难以服众,势必引发内部斗争。

其三:蜀汉天然势弱,难以对抗曹魏

蜀汉国力是三方中最弱的一方,面对相对统一稳定的北方曹魏,实在是没有优势可言。诸葛亮试图蚕食陇右,逐步壮大国力,以待时机,可惜天不假年。姜维数次北伐,胜败皆有,奈何国力不支,民有菜色,又在中枢失势,避祸沓中。诸葛亮之后,蜀汉没有优秀的治国人才主持政务,蒋琬费祎只能延续武侯的政策,而无武侯的威望,国力已经日渐衰弱,政治逐渐腐败不堪,单凭个别武将的勇武,取得一些战场的胜利,也难以持久,无关大局。


历史不只是故事


魏延的才能不低,在攻城略地上算的上是一把好手,在蜀汉多次北伐中也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可惜被诸葛亮定为脑后有反骨,不可重用为由,魏延提出的战略屡此都得不到用处,魏延内中心也是十分的不爽。

问题来了,如若魏延当初全盘接管诸葛亮的权利,魏延能打下中原一统河山吗?

首先来说诸葛亮生前掌管的权利

诸葛亮在世时,靠自己一生的威望,获得了大量的权利,刘备死后,诸葛亮更是独揽大权,可谓政治军事诸葛亮一肩挑的丞相。这个权利在蜀国无疑超过了皇权,相权超越皇权,刘禅只可能让诸葛亮一人当。


其他人根本不可能,首先刘禅是诸葛亮的相父,相当于义父,刘禅放权是知道诸葛亮有这个才能的,这个权利是皇帝赋予的,相权与皇权从来都是矛盾的,因此诸葛亮死后再也没有任何人能有这个权利。


魏延自然也不例外,虽然魏延有顶尖的军事才能,可对政治一窍不通,因此才会被杨仪从玩死。

其次来说魏延为何不可能接替诸葛亮

魏延是一个武将,他的性格极其像关羽,关羽的能力相信大家知道可有一点他太傲,魏延也是一样的,让如此嚣张的人掌权,那不是成为了曹魏的曹氏亲贵掌权吗?将大部分的兵力全部放权给魏延。


难免众将心中不服,况且杨仪也是非常聪明的,与诸葛亮生前关系特别好,而且这一点被蜀汉大臣熟知,一旦发生兵变,相信刘禅是肯定会相信杨仪的,并不会相信魏延,魏延本身就是不一直跟随刘备的。


刘备虽然相信魏延,可诸葛亮并不相信,权衡利弊之下刘禅定不会将权利放给魏延。

再次来说魏延接替诸葛亮大位后能成功一统吗?

显然是不可能的,诸葛亮在世之时都不一定能够震慑住黄皓,何况是魏延呢?内部不安定,带兵在外怎么可能放心呢?如若操心过多,正面战场一定失败,不操心,后院必定起火。


而且魏延善于出奇策,与常规打仗的方法并不相同,这样的性格怎么可能能够将司马懿打败呢?显然是不可能的。

综上所述:首先魏延不可能接替诸葛亮的职位,其次就算接替,也是不可能打得过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的,甚至可能会加速蜀国的灭亡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呢?


历史红尘


如果诸葛亮死后,魏延接管大权,魏延也不可能打下中原。原因很简单,魏延的治政治军能力比诸葛亮相差很远,文韬武略不及诸葛亮许多。魏延只能凭自己的武艺胆气继续北伐,勇往直前。魏延心高气傲胜似关羽,但没有关羽的名气和成就,他宁做鸡头,不做牛尾,一心想打下一片天地功成名就。魏延虽傲但心细,颇有谋略,北伐他会重用马岱,姜维,王平等重要将领,诸葛亮也死杨仪无法制约魏延。魏延北伐不像诸葛亮的迂迴战术,会直取陈仓,进兵关中,若有幸拿下长安,也会困难重重,魏主会率大军救援长安,司马懿郭淮在凉州陇西有二十万大军,会团团围困长安,魏延外无援军,只能战死,几万蜀军全军覆灭,这些都是蜀中主力。若司马懿趁势伐蜀,蜀汉定会难保,魏延将是蜀汉罪人,但兵败魏延绝对不会降魏,这点骨气他还是有的。若是从陈仓攻取关中不利,魏延会挺而走险,仍会率兵从子午谷奇袭长安,令姜维取陈仓进关中会合,王平张翼出斜谷取陇西,分散魏军的注意力。要是姜维魏延能在长安合,那关中之战定能持久,再从蜀中南中调兵增援,大有可能进军中原。若只是损失从子午谷取长安的几千万把人马,蜀汉也无多大损失,只要坚守关隘,蜀汉尚能自保。司马懿在谋略兵力都强于魏延,魏延只能坚守汉中,备战养兵,等待时机,蜀汉才能延续发展。魏延也不会篡蜀自立,因为他不会得到任何人的支持,不会自取灭亡。


刘坤忠120


公元234年,诸葛亮死后,魏延与长史杨仪的火并中,失败被杀。如果魏延获得胜利,斩杀杨仪,接管蜀汉军队大权,矢志伐魏,他能克复中原吗?

个人认为即使魏延在诸葛亮死后,掌握大权,也打不下中原,分析如下三个原因。其中第三个原因是早已过了最佳时机。

首先,魏延和杨仪火并,会消耗蜀汉的有生力量。

诸葛亮病逝前,他将兵符交给长史杨仪。杨仪掌握了蜀汉军队大权,理论上可以指挥包括姜维、魏延、王平在内的所有蜀汉将领。这也是魏延与杨仪败亡的主要杨仪。杨仪是诸葛亮托付之人,军权在手,而大部分士兵只认兵符,不认将军。因此,在何平喊话后,魏延身边的士兵就四散奔逃了,仅剩下潜伏的马岱三百人了。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见众军纷纷溃散,延转怒,拍马赶上,杀了数人,却只止遏不住。只有马岱所领三百人不动。

如果魏延和掌握军权的杨仪进行一番殊死搏斗,侥幸胜出,也是惨胜,两败俱伤。如果魏延胜出后,手下军队已然不多,将领应该也有死于内讧的。此时,魏延的军队战斗力大大减弱,他拿什么和以逸待劳、养精蓄锐的司马懿大军争斗呢?

其次,魏延的军事才能和司马懿还有很大的差距。

诸葛亮六出祁山,多次和曹魏司马懿交战,都没有占得大便宜,取得大的实质性战果。双方一直都是拉锯战,谁也战胜不了谁。除了第一次,诸葛亮率军打了曹魏一个措手不及,占领天水等三郡。

然而,在曹魏反应过来后,张郃率领五万大军,奇袭街亭,取得大捷,占领军事重地街亭。诸葛亮用人失误,失去街亭后,无奈退兵。此后,蜀汉与曹魏的斗争中,再没有这么顺风顺水了,一步一个脚印,每争夺一个城池,都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强如“卧龙先生”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对战中,很少占到便宜。最后一次战斗中,诸葛亮将司马懿困在了上方谷,火烧上方谷,是最有希望取得胜利的。可是因为天公不作美,突然天降大雨,司马懿逃生。诸葛亮在最有希望消灭司马懿的战斗中,也功亏一篑。

此时,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军事能力比诸葛亮差很多的魏延,和狡猾的司马懿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不在一个级别上,失败在所难免。

何况,诸葛亮乃是一军主帅,病逝后,对蜀汉军队的士气影响很大,很多将领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士兵们感觉天快塌了,主心骨没了,战斗力是会下降的。反观曹魏司马懿大军,如果得到诸葛亮的死讯,他们将会士气高昂,一定会趁机进攻蜀军的。此时的蜀军如果不撤兵,将会非常危险。

最后,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早已错过最佳时机。

在第一次伐魏时,魏延曾和丞相诸葛亮提过一个很好的建议,即“子午谷奇谋”。这个奇谋,在当时,还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因为此时的曹魏,魏文帝曹丕刚刚去世不久,魏明帝曹叡即位不久,司马懿也没有掌握兵权,还不一定能注意到子午谷,不一定在子午谷驻扎军队。

然而,公元234年,诸葛亮已经多次伐魏,双方进行过多次战斗,曹魏已经有所准备。如果此时魏延再实行他的子午谷奇谋,派一员上将从子午谷奇袭,直奔长安,迅速占领长安。这已经是不现实了。《魏略》中记载如下:

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

狡猾多疑的司马懿,在多次对战中,可能早已把可能的漏洞给堵上了。子午谷奇谋,魏延能看到,司马懿自然也能看到,诸葛亮同样也知晓,只是诸葛亮觉得曹魏没那么傻,肯定在出口埋伏重兵,不能取巧,才否决了魏延的计策。司马懿以防守著称,查漏补缺,应该已经补上了漏洞,此时如果魏延从子午谷进兵,来多少死多少,自投罗网。

总结:在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即使魏延干掉杨仪,掌握大权,他也胜不了狡猾的司马懿,打不下中原。以上三个原因中,第一个原因,本来就处于弱势的蜀汉军队,在内讧后,能有多少军队,能有多少战斗力,值得怀疑。而第三个原因,魏延子午谷奇谋,早已过了最佳时机,这是因为没抓住最佳战机,值得惋惜。


魁哥说历史


魏延只能说是个将才,绝不是个帅才。当大将没问题,当统帅是不行的。因此,诸葛亮死后,如果由魏延来接管兵权,蜀军也无法取得大胜,更不用说打下中原了。

为什么呢?因为魏延有很多问题。

首先,魏延为人过于高傲

史书记魏延性格“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当然,魏延是有些本领的,不然刘备在世时也不会那么器重他。魏延有“矜高”的资本,这一点跟关羽颇有类似之处,看不起别人,所以也脱离群众,“当时皆避下之”,这点与关羽又何其相似。因此,魏延与关羽一样,当大将是一把好手,但是当统帅,独当一面,这种“矜高”的性格,往往会带来灾难性的结果。关羽矜高,结果丢了性命;魏延后来与杨仪对着干,认为他振臂一呼,其他将领都会响应。可是他错了,大家只是讨厌他罢了。

其次,魏延心胸狭隘

魏延心胸狭隘,与个性清高有直接关系。就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他与杨仪的关系,势同水火。

杨仪的能力,诸葛亮是很欣赏的。他打仗不一定在行,但行政能力是比较强的,办事干练机敏,能够总揽全局,筹集粮饷。他思维敏捷,不假思索便可以把事情办得井井有条,这个本事令诸葛亮十分佩服,故而军事调度,由杨仪作主。

杨仪身份是丞相府长史,而魏延身份则是军队中的一哥。如果以军中排名论,魏延的地位要比杨仪高很多;但是蜀国的政治机制是丞相府凌架于军队之上,是政治指挥军队。因此,别人都怕魏延三分,独有杨仪不鸟他;魏延对文职的杨仪更是心怀不满,恨不得将他宰了。两人名为同僚,实为仇敌,不可共存。

一向有识人之明的孙权曾经对费祎说,魏延与杨仪都是心胸狭隘之人。以第三者的眼光来看,应该是比较公正的。

其三,魏延没有大局观

为什么我认为魏延成不了大事呢?除了以上两个性格缺陷外,最要命的一点,是他没有大局观。

这一点从诸葛亮死后,魏延与杨仪的内斗可以明显看出来。

诸葛亮死后,把兵权交给杨仪,让魏延负责殿后,蜀军要撤回国内。魏延先是不肯撤退,后来听说杨仪撤走了,一怒之下,也不断后了,抢在杨仪之手退入褒斜谷,然后干了一件极荒唐的事:把入谷的栈道给烧了。当时蜀军大部队还没撤退,他把栈道给烧了,绝了退路,让杨仪的蜀军主力陷入全军覆没的危险境地之中。

杨仪的主力好不容易撤入褒斜谷,不想魏延又在出谷处邀击之,挑起内战。这是什么性质的行为?尽管我们不能说魏延是叛反之心,但是挑起内战,与叛乱也相差不多了。

本来魏延在蜀军中的声望还是很高的,但他的倒行逆施,最终导致众叛亲离,自己成了孤家寡人,最后丢了性命。

由此可见,魏延是个毫无大局观的人。这样的人能统率蜀军,完成收复中原的使命吗?很令人怀疑。


君山话史


如果诸葛亮死后,魏延接管大权,他也不可能完成诸葛亮的遗志,打下中原,复兴汉室。

要知道这件事诸葛亮自己都没有完成,魏延的军事指挥水平远远不如诸葛亮,要想让魏延打下中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在我看来,魏延的本事一般,他是一个很好的先锋,但算不上一个合格的统帅。

在诸葛亮死后,魏延和杨仪争权,两人互相率领军队攻打对方,杨仪有朝中大臣支持,而魏延却没有,尤其是他在军中的威信也不高,因此被杨仪打的大败而逃。

最后魏延在逃亡的过程中被马岱杀害,后来又被杨仪灭了三族。

除此之外,魏延还成了反骨仔的典型代表。在《三国演义》中,魏延被描写成一个脑后长有反骨的叛贼,这很可能是对魏延的污蔑。

自古成王败寇,魏延败给了杨仪,像他这样的失败者,那些史官肯定不会给魏延一个好的评价。

从这里也能看出一件事,那就是魏延的能力确实不够,他连杨仪都解决不了,又如何能执掌蜀国大权。

如此诸葛亮死后,魏延真的接管大权了,这对蜀国来说,就是一场灾难。估计他刚刚率领军队出去,朝中立刻就会有人对他下手。

到了那个时候,别说打下中原了,蜀国能够在内斗中存活下来都很困难。


东方大史


如果诸葛亮死后,魏延接管大权,比“攘外必先安内”的蒋琬费祎会有伐曹魏的更多机会,但时不待蜀,再加上魏延傲如关羽直如张飞性格的缺陷,与诸葛亮相比能力的不足,打下中原是不可能的。



魏延由一个草根走到粉丝大咖,靠的是自身的一路拼杀,更重要的是得到了顶头上司刘备的青睐。

在竞聘汉中太守的时候,魏延一举拿下汉中太守一职,一直有名的飞将军翼德都落聘,更是“一军尽惊”。刘备对魏延进行了据说是有史以来最早的有记录的入职宣誓。

《三国志》记载: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

此时的魏延可谓是踌躇满志,信心爆棚。

恕我直言,光看魏延宣誓词的生猛劲儿,就能知道他是一个颇为自负的人。傲的有点像关羽,直的有点像张飞。《三国志》又载: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而自负的人,稍不注意,便会滑入自大的泥潭无法自拔。

魏延在汉中做了十几年的宅将军,凭险据守,有功劳也有苦劳。阳谿大战后成为蜀国军界上下数一数二的大腕。功高震主,有性命之忧,而功高震“二主”,也是很危险的。大老板刘备死了之后,蜀国的二老板就是诸葛亮了。诸葛亮一直对脑后反骨的魏延十分忌惮。特别是魏延的“马后炮”子午谷奇谋,在近千年的月旦评上炒的沸沸扬扬的,留下了“诸葛一生惟谨慎”的噱头。五丈原上连撤退计划都不和魏大将军说,让魏延心塞地想撞墙:老子出生入死,流血打仗,官至大将军,到头来竟然还不如一个丞相长史杨仪!还让我给他殿后?我不如先回去杀了杨仪这个小人再说。



说实在的,杨仪标准是个十足的小人!任何时候都记住,团结能人干大事,团结小人不坏事。很显然傲如关羽直如张飞的魏大将军是做不到的。杨仪让费祎试探魏延,向弱智儿童刘禅打魏延谋反的小报告,派名只见经传一次的“小人”何平策反魏延的军队:“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魏延的士兵便全部逃散。命马岱背后下黑手,砍死了眼中钉魏大将军,还差点没拿魏延的脑袋做酒壶:《三国志》再载: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于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



话外音,魏延没死在抗日前线,而死在自己人手里,对人才凋敝的蜀国来说实在可惜啊。


闲将西话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如果诸葛亮没有病逝于五丈原,和司马懿对峙下去,直到战败魏军,攻占长安,进而夺取中原,统一天下。然而,天不佑蜀汉,诸葛亮为恢复汉室江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耗干了最后一点心血,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

丞相诸葛亮去世后,蜀汉第一大将魏延也被小人杨仪所害,导致北伐事业功亏一篑。如果诸葛亮临终前将大军交给得力大将魏延,魏延能完后北伐事业,夺取中原吗?

人云亦云,有人认为魏延和诸葛亮相比差远了,他北伐不会成功,也有人认为魏延是一个不世出的军事奇才,有很大几率成功。本文赞同第二种说法,即魏延有很大概率战胜司马懿,夺取中原,下面依据演义,简要分析如下。


诸葛亮北伐策略: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占领陇右地区

蜀汉和占据中原的曹魏相比,除了易守难攻外,人力、物力、国力差的不是一点半点。诸葛亮死搬硬套兵法,从陇右大路进兵,循序渐进,一个城池一个城池地向中原推进。

按照诸葛亮的这种战法,将陷入旷日持久的战争漩涡中,后继乏力的蜀汉很难成功。历史上也是如此,诸葛亮有好几次北伐,与魏军相持不下,粮草不济,无奈退兵。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孔明曰:“吾从陇右取平坦大路,依法进兵,何忧不胜!”遂不用魏延之计。


诸葛亮六出祁山,数年北伐,徒劳无功,也就是第一次北伐,攻其不备夺取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后又丢失。之后,诸葛亮的数次北伐徒劳无功。最后一次北伐,蜀汉作为进攻者,诸葛亮操劳过度,将自己累死在工作岗位上,也没有夺取胜利。诸葛亮六出祁山,几乎没有实质性成果,占领的领土随着诸葛亮退兵丢失了。诸葛亮临终前,蜀汉版图也没有突破刘备时期的汉中地界。


魏延北伐策略:兵出子午谷,出奇制胜,夺取长安

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火烧上方谷,占领渭南,开垦荒地,全面压制司马懿魏军,取得了巨大的优势。如果诸葛亮临终前,将蜀汉大军交给魏延。此时的蜀汉大军只是诸葛亮寿终正寝,整体实力并未受损。魏延挟如此巨大优势,继续压制司马懿大军,出奇制胜,赢的概率很大。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向诸葛亮献策道:“我率领五千精兵从褒中出发,顺着秦岭,兵出子午谷,用不了十天就可以到达长安城下,进而占领长安,而丞相率领大队人马从斜谷进发,两军会师于咸阳。”

这个效仿韩信“暗度陈仓”的千古奇策,却被谨小慎微的诸葛亮否决了。诸葛亮连一个尝试的机会也没有给魏延,历史留给后世无限遐想。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魏延上帐献策曰:“夏侯楙乃膏粱子弟,懦弱无谋。延愿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夏侯楙若闻某骤至,必然弃城望横门邸阁而走。某却从东方而来,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进。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也。”


既然魏延能提出“子午谷奇谋”,说明他善于利用地形,可能出奇制胜,奠定胜果。在诸葛亮去世时,曹魏形势与第一次北伐时迥异,此时的曹魏是“冢虎”司马懿带兵,不是当年的纨绔子弟夏侯楙。司马懿或许已经将子午谷漏洞堵上,加派重兵防守,魏延想要出奇制胜难度增大。


如果一个人的军事才能达到兵圣孙武、亚圣吴起、兵仙韩信这个级别的,即使司马懿在子午谷驻扎重兵,他们也能战而胜之。如孙武曾几乎灭亡强大的楚国、吴起创建魏武卒吊打强秦、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魏延虽然不能和这三位兵法大家相比,他的“子午谷奇谋”与兵仙韩信的暗度陈仓之计不谋而合,足以证明了其高超的军事造诣。在诸葛亮去世后,相信有“兵仙韩信”之风的魏延如果掌握兵权,有很大可能持续创造奇迹,战败“冢虎”司马懿,夺取中原。


总结:诸葛亮没有坐吃山空,而是积极北伐,蜀汉缩小与曹魏的差距,这个大方针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历史已经证明,蜀汉作为弱者,按照诸葛亮的战略,发动北伐劳而无功,宣告失败。蜀汉想要以弱胜强,出奇制胜,毕其功于一役,按照魏延的战略构想,还可能存在一线生机。

你是如何看待魏延北伐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魏延的问题在于——有才能但人际关系不好

如果魏延有诸葛亮一样的专权,确保蜀汉所有文臣武将都服从魏延的调动,魏延确实有可能夺取凉州和关中地区。

但诸葛亮死后,魏延最多只能控制军权,治理权力还是在蒋琬、费玮等诸葛亮制定的文臣手里。一旦蒋琬、费玮等不支持魏延发动北伐,魏延也无可奈何——因为魏延需要蒋琬、费玮输送后勤粮草。

历史上,不管诸葛亮临死前是把军权交给魏延,还是杨仪;也不管是魏延想要夺取杨仪兵权,还是杨仪夺取魏延的兵权,但从姜维等人都人都不支持魏延而支持杨仪,可以看出魏延和姜维、杨仪等人的关系很差。

魏延的性格或许像关羽,对于能力不如自己的,都看不上眼。

“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

和蜀汉诸将关系不好,且认为诸葛亮死后,自己就能取代诸葛亮统领兵权。这是陈寿对魏延为什么被杀原因的解释。

诸葛亮用人能力有问题

魏延之死说明了诸葛亮在用人能力上存在严重缺陷:

1、用马谡而不用魏延等大将去争夺陇关,导致街亭之败,一片形势大好的北伐局面瞬间灰飞烟灭;

2、临死前没有明确谁统领兵权,让魏延和杨仪争夺兵权,导致魏延和杨仪双双而死。如果诸葛亮明确公开谁有领兵权,不会发生魏延和杨仪争夺兵权但双双而死的事件。

3、在五次北伐过程中,诸葛亮除了在第三次北伐是坐镇指挥之外,其余四次都没有发挥蜀汉各位将军的能力和作用。主帅诸葛亮是把自己当作将军发挥作用,而非坐镇指挥。

以第二次北伐为例,诸葛亮自己率军走陈仓道,竟然没有派遣另外一军出兵夺取雍州地区。如此一来,即便诸葛亮被堵死在陈仓,也可以夺取祁山地区的魏国土地,不至于颗粒无收。

魏延能当将军但不能当帅,诸葛亮能当帅但不能当将。这就是魏延之所以死、诸葛亮之所北伐不成功的原因——他们都错位了。

当元帅,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否则手下的将军怎么会安心听从命令;当将军,可以有谋略、勇猛,不需要和其他将军搞好关系。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