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公眾心肺復甦衛生健康指南》發佈

心臟,生命動力之源,一刻不歇地推動血液在全身流動。一旦心臟跳動異常而導致泵血功能喪失(通常我們稱為心跳驟停),生命就會受到嚴重威脅,數秒鐘內患者會出現意識喪失(沒有反應),60秒鐘就呼吸停止,4分鐘就會出現腦細胞死亡,超過10分鐘被搶救存活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大量的研究和實踐已經證實:當有人突然倒下,目擊者(或第一反應人)立即識別並進行高質量的心肺復甦(按壓、通氣和電除顫)是成功救命的關鍵。故此,為推動我國公眾心肺復甦科學和技術的普及推廣,幫助公眾掌握應對心跳驟停的防治方法,倡導健康生活、科學防治的大急救理念,中華醫學會科學普及分會、中華醫學會災難醫學分會、中華醫學會急診醫學分會、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心肺復甦學專業委員會、中國老年保健協會心肺復甦專業委員會、中國健康管理協會健康文化委員會及中華精準健康傳播團和中國心肺復甦科學普及團等組成的中國公眾衛生健康指南編寫委員會特發佈《中國公眾心肺復甦衛生健康指南》,以期為我國公眾心肺復甦的健康教育和普及培訓提供重要的參考和指導。

1.心跳驟停預判把握“三停”

由於心臟停搏的發生具有起病驟急、進展飛快、死亡率高等特點,所以公眾在第一時間識別心跳驟停的發生就顯得尤為重要。在確保周圍環境安全的前提下,預先識別倒地患者是否發生心跳驟停的關鍵點主要是“三停”,即意識停止、呼吸停止、心跳停止。1)意識停止:面對突然倒地或不動的患者,首先要判斷的就是患者的意識狀態,一般常用的方法為用力拍打呼叫患者是否有反應。2)呼吸停止:如果患者意識停止,要迅速判斷患者是否有呼吸,一般常用的方法為用手指置於患者鼻前感受是否有氣流,及側頭平視患者胸廓是否有起伏變化。3)心跳停止:心跳停止是心跳驟停發生最為重要的一點,判斷是否有心跳一般常用的方法為一手食指與中指併攏伸直,其餘手指彎曲,置於患者氣管正中部(相當於喉結的位置),旁開兩指的凹陷處,判斷時間6-10s,用指腹感受是否有搏動。心跳驟停發生突然,病情險惡,需要及早識別並啟動應急反應體系。心跳驟停一旦發生,最典型的表現就是突發的意識喪失(也就是失去反應)。患者可以表現為突然無原因的跌倒且呼之不應。繼而沒有循環(心跳)的徵象,例如講話、發聲、肢體活動以及脈搏消失等。最後病人出現呼吸異常,呼吸停止或出現瀕死嘆氣樣呼吸,也就是長時間間隔的用力抽泣樣呼吸。通常,我們發現一個人突然跌倒或沒有反應,我們便會用力拍打他或他的雙肩,大聲詢問“喂,你怎麼啦?”如果患者還是沒有反應,且呼吸停止(胸廓沒有起伏)或異常超過5秒鐘,我們就可以認定為心跳驟停,就應立即啟動急救系統,開始心肺復甦。有時患者可以表現為無意識的全身抽搐,伴全身癱軟,這也是心跳驟停。與癲癇發作(俗稱羊角風)不同,患者不會出現全身肌肉的僵硬、強直,而且抽搐停止後患者可不會恢復自主呼吸和意識。啟動急救系統就是指撥打當地的急救電話,撥打急救電話時應該首先講明事發現場的確切地址,傷患者和現場搶救的情況。更重要的是不要輕易掛斷急救電話,必要時應在調度員指引下實施高質量的心肺復甦或其它急救措施,保持與調度員的溝通直至對方要求掛斷。通過社交媒體和手機App求救並啟動社會急救應急力量正逐漸成為可能和現實,公民應該主動關注並積極參與身邊或社區的可靠的應急救援相關機制(成為合格的急救志願者或使用該急救模式),能夠縮短有效的急救時間,提高患者生存的幾率。

2.心跳驟停預警重視“三痛”

各種意外、毒物接觸、過勞激動等都可能是導致心跳驟停的發生。對於我們每個人、各年齡段都有出現猝死的風險和可能。我們無法預知心跳驟停何時發生,但某些心跳驟停發生前會給我們一些信號,那就是“三痛”,即胸痛、腹痛、頭痛。1)胸痛是一種常見而又能危及生命的疾病症狀,造成胸痛的原因複雜多樣,其中就包括了冠心病、肺栓塞和心肌梗死等能誘發心跳驟停的一些心血管疾病。2)腹痛這一疾病症狀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容易被忽視,腹腔血管及臟器疾病易誘發心跳驟停,同時它也是某些心肌梗死患者的起病表現。3)劇烈的頭痛常常是腦出血、腦梗死等腦部血管疾病的主要起病表現,這種情況下極易發生心跳驟停。不同的年齡段患者,發生心跳驟停的原因不盡相同,小兒防意外,青少年防疾病,中壯年防勞累,老年人防慢病。小兒和兒童缺乏自我的保護意識和能力,產生心跳驟停的原因多是意外(溺水、傷害等)和窒息(氣道異物、嘔吐等),作為孩童的家長應該主動積極預防。青少年心跳驟停多是心肌炎引起,他們中很多患者是在感冒後的1周內仍然參加過量運動。因此,青少年應該慎防心肌炎。中、壯年則應該謹防心臟病和過勞死,而老年人出現心跳驟停多是因為慢性疾病沒有有效控制或者急性加重,因此,對老年人應該防控慢性病。

3.心跳驟停救治突出“三法”

現代CPR在其核心技術基礎上不斷優化和發展,至今需要公眾掌握使用“三法”,即胸外按壓CPR、腹部提壓CPR、海姆立克急救法。1)胸外按壓CPR操作方法為於患者胸骨下半部,即兩乳頭連線中點,用左手掌跟緊貼患者的胸部,兩手重疊,左手五指翹起,雙臂伸直,用上身力量連續用力按壓30次(按壓頻率為100~120次/min,按壓深度為胸骨下陷5~6cm,按壓後保證胸骨完全回彈,胸外按壓時最大限度地減少中斷)。2)腹部提壓CPR是基於胸外按壓CPR使用禁忌症而誕生的、避免按壓導致胸肋骨骨折的心肺復甦方法。其操作方法為施救者採用腹部提壓心肺復甦儀,雙手緊握腹部提壓心肺復甦儀的提壓手柄將提壓板平放在被救者的中上腹部,提壓板上方的三角形頂角放在肋緣和劍突下方,負壓裝置的開口與被救者的皮膚緊密接觸,快速啟動負壓裝置,使患者的腹部和提壓板緊密貼合。施救者於患者側方通過提壓手柄以100次/min的頻率連續交替向下按壓與向上提拉,按壓與提拉的時間比為1∶1,向下按壓時垂直用力,勿左右擺動,提拉時垂直向上均衡用力,按壓力度控制在50kg左右,提拉力度控制在30kg左右。3)急性呼吸道異物堵塞在生活中並不少見,由於氣道堵塞後患者無法進行呼吸,故可能致人因缺氧而意外死亡。海姆立克急救法是能夠為氣道阻塞(食物嵌頓或窒息)的人員進行現場急救的有效方法。其操作方法為急救者首先以前腿弓,後腿登的姿勢站穩,然後使患者坐在自己弓起的大腿上,並讓其身體略前傾。然後將雙臂分別從患者兩腋下前伸並環抱患者。左手握拳,右手從前方握住左手手腕,使左拳虎口貼在患者胸部下方,肚臍上方的上腹部中央,形成“合圍”之勢,然後突然用力收緊雙臂,用左拳虎口向患者上腹部內上方猛烈施壓,迫使其上腹部下陷。

4.心跳驟停技術掌握“三器”

心肺復甦的成功有時需要特殊裝備的協助,適合於公眾使用的心肺復甦裝備主要有“三器”,即體外自動除顫器(AED)、腹部提壓心肺復甦器、口咽通氣器。1)大多數成人突發非創傷性心跳驟停的原因是心室纖顫,電除顫是救治心室纖顫最為有效的方法。AED能夠自動識別可除顫心律,如果施救現場有AED,施救者應從胸外按壓開始CPR,並儘快使用AED。2)腹部提壓心肺復甦採用腹部提壓心肺復甦儀對腹部進行提拉與按壓,通過使膈肌上下移動改變胸腹內壓力,建立有效的循環和呼吸支持。3)口咽通氣器適用於①意識不清的患者因嘔吐反射減弱或頌部肌肉鬆弛引起的氣道梗阻;②頭後仰,抬下頦或抬下頒法等其他方式開放氣道無效時;③經口插管者放置口咽通氣管,作為牙墊的作用,可防止患者咬氣管導管;④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時,便於更易更快吸出患者口咽部的分泌物。

5.心跳驟停防控牢記“三步”

為了避免心跳驟停事件的發生,從根本上解決心跳驟停這一世界難題,最關鍵的還是要改變不良的健康習慣,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我們大眾應該主動做到“一戒、二控、三調”。一戒,戒菸。吸菸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對於吸菸者和被動吸入者都產生顯著危害。要遠離心臟病,首先要戒菸。二控,控體重、控三高。肥胖同樣是心腦血管疾病的好夥伴,有效控制體重,適量參加體育鍛煉,是促進心血管健康的重要基礎。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已被證明的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及時篩查發現可能的三高,並通過綜合措施有效控制血壓、血糖和血脂的水平,能夠有效降低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三調,調飲食、調心理、調節奏。“病從口入”是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的重要原因,調飲食,將大魚大肉調整為蔬菜瓜果,將高脂高鹽調整為清淡原味,將暴飲暴食調整為每餐“八分飽”,就能夠使心血管更健康。調心理,心臟病突發往往與各種情緒的過度產生關係密切,因此有效調節自身情緒,避免大喜大怒、極悲極恐能夠減少突發狀況的發生。保持心情的愉悅,避免長期的緊張和焦慮也有助於預防心血管急症。調節奏,提倡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保持良好的工作、生活節奏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近年來很多行業大量出現的心跳驟停事件多是因為長期連續加班或勞累,忽視身體的亞健康所致,也就是我們經常說到的“過勞死”。這應該值得大家警惕,並應該及時調整,糾正。(王立祥 呂傳柱 餘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