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贴:公务员考试《申论》《行测》复习方法之仿真训练

一、什么是仿真训练


仿真训练,重在“真”字,主要包含两个方面:


(一)真题

真题为王。复习过程中,要做真题,且只需做真题,这是由公务员考试的本质决定的。公考,尤其是国考,是政治意味很浓、规范性很强的全国性选拔考试。如何把最优秀的人选拔进入公务员队伍,全靠笔试与面试。以申论为例,申论真题不是随便出的,是命题小组的智慧结晶。可以说,命题小组是用生命在出题。


试问:如果申论材料、问题出现了一些问题,无论是严重的政治性问题,还是不怎么严重的小问题,关系到的可是140+万的公考者,以及公考者的父母、招考单位、考生学校等各个方面。在当今这个年代,必然会引起全国性的大讨论,包含但不限于公考者们的口诛笔伐、命题小组成员竞争对手的打击报复、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旁观观众的煽风点火,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命题小组成员的政治生涯宣告结束。哪怕是申论材料里的一句话、一个词出现了问题,命题小组都得承担责任。在如此严苛的前提下,命题小组是不是用生命在出题?


所以,申论真题里的每一个材料,材料里的每一个段落,段落里的每一句话,话里的每一个词语,都是经过命题小组反反复复研究推敲的,都是没有任何疑问的。同样,申论题目,小问题、小作文、大作文,每个题目答案来源在哪里,要考虑哪些方面,有什么陷阱等等,都是遵循同样的标准,严格规定好了的。最终面世的真题,是零差错的,因为这一切尽在命题人掌握之中。


唯有真题,方值得研究。其他任何机构、任何人出的任何题(模拟题、密卷、押题),是没有任何价值的。主旨没价值,材料没价值,题目没价值,答案没价值。甚至会影响考生的正常思维,让人陷入误区。如果身边还有这些东西,趁早扔掉。


简单举几个《行测》例子,看看真题是怎么规范的。


比如,题目说,这个角是38度,那么它量出来必然是38度,不会是40度,也不会是35度。所以,如果某题给出一系列条件、一堆数值,问某个角的度数?考生应该毫不客气地拿出量角器,量出来就是答案,需要列式计算吗?不需要。同样,给出某条线段的长度,再给一系列约束条件,问另外一条线的长度。聪明的考生应该毫不犹豫地拿出直尺,量出这两条线段的长度,然后按比例一折算,大功告成。


比如行测的数学部分,它的数字都是真实的。2014年国考资料分析,国家电网公司的上网电量的数据、电影院票房数据、就业失业数据、交通拥堵数据等等,这些都是真实的。既然是真实的数据,那么它必然符合社会现实。简单的问题,给你四个城市的交通拥堵数据,又是表格又是图形又是文字的,让你选择北京、天津、南京、长沙哪个城市最堵。你应该毫不犹豫地选择北京,材料中的数据肯定是不需要看的,更不需要计算的,因为现实情况就是北京最堵,不到京城,不识神州堵城。这些数据肯定是现实情况的反映。


(二)严格按照考场标准和程序答题


打印出真题,备好答题纸和笔(铅笔、橡皮等),关上手机,找一个安静的无人打扰的地方,在2.5或3个小时内,认认真真地把一套真题做完,完完整整地写到答题纸上(涂到答题卡上)。即尽可能地靠近考场标准,严格地执行考场答题程序。


当然,很多考生会困惑和为难。但是,只要有魄力和决心,这并非不可克服。全职及应届生公考者,不是能不能的问题,只是想不想的问题;在职公考者,可能的借口是工作忙家务忙,难以凑足完整的时间段。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晚上8:30-11:30、9:30-12:30甚至早晨4:00-7:00以及周末呢?


也并非每天都要做一套,早期一周1-2次即可,时间不是问题。安静的地方,自习室、图书馆、会议室、阅览室、工会活动室甚至办公室,都可能符合;真题、答题纸,可以下载打印,也可以买那种集册,并没有什么困难。


二、如何高效地进行仿真训练


我给出三个方向(以申论为例)。


(一)仿真训练前精准定位


什么是精准定位,如何精准定位?规范地说,就是在严格地按照仿真训练标准的前提下,在进行仿真训练前明确自身缺陷与不足、问题与困难,以及在即将仿真训练的过程中应解决、避免的问题与失误。通俗地说,就是“找到一个安静无人打扰的环境,拿出真题和答题纸,准备好笔(钢笔、水笔、铅笔、橡皮等)、手表、水等必要工具,准备掐表开做”之前,要好好想一想:


1.截至目前,我在申论出题逻辑、答题方法等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不解、困惑、不足?


比如,信息化时代智能手机、打印机等的普及,人类已经很少亲自用手写字了,书写能力退化严重:要么写起字来有一种写不由衷的无奈感,怎么写怎么不适;要么不动则已,一动惊人,手跟不上思维的节奏,导致错别字连篇。


比如,从来没有仿真训练过,3个小时内连续书写,手很容易酸累,一开始可能书写看起来像林志玲,后面就逐渐凤姐化了;或者大作文前几段还能写得像模像样,到最后一两段便会心有余而手不足。


比如,申论材料的政治高度到底是怎么看出来的,为什么一直对着真题材料看就是看不出来呢?或者,为什么就是看不出来某套真题5个材料之间到底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其中到底有哪些看不见人的藕断丝连?


比如,上次公考时,一旦遇到稍难的问题,很容易就会心里犯怵,很容易就 “天啊,怎么这么难啊,都不会做啊,怎么办啊,白白复习了这么久啊,这次又要考砸了啊,怎么面对江东父老啊……”等戏精式表演,随之急躁,头冒汗手颤抖,影响临场答题心态和状态。


比如,按照以往的临场经历,3个小时内很难集中注意力,很容易被前面小姑娘的小马尾所吸引,情不自禁就陷入对马尾的沉思?


……


所有可能影响3个小时答题的问题,都一一记录下来(不要不好意思,除了你自己,谁知道呢?)。问题多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正视自己的问题。


2.接下来的仿真训练中,有怎样的自我要求?


针对上面记录的所有问题,认真思考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自己能否通过某种方式,独立解决?


每一个问题,都不要放过。然后,试着告诉自己,接下来的3个小时仿真训练中,要争取解决掉哪些问题、不再出现哪些问题?需要注意哪些事项?给自己定具体的目标,并做好记录。


比如,上次做题时,发现一套卷子下来有错别字15个。那么,这次,要通过集中注意力,手跟上思维节奏,控制在10个以内。


比如,上次做题时,申论小题是基本做完了,但是留给大作文的时间不多了。大作文写到了第五段,时间就没了。原因在于自己看材料耗了太多时间,小题审题太久,下笔太迟钝,书写不迅速,那么,这次,希望看快、审快、写快,力争在规定时间内大作文最多只能剩最后一段没写。


……。


如此,虽繁琐,但必需。


(二)仿真训练中及时记录


上述所有准备完毕,那就开始掐表答题吧。答题过程中,在尽力避免、解决上面的一些问题时,也要适当记录一些东西,不只是埋头答题。记录什么?


1.记录时间


比如,答题开始时间、第一遍材料看完的时间、每一个小题的答题时间、四个小题答完的时间、大作文开始的时间、留给大作文的时间、大作文写完了还剩多少时间或超过了多少时间等等?


如何高效地记录?


仿真训练正式开始,瞄一眼表,材料1边写上20:01;第一遍材料看完了,大致看懂了,瞄,材料结尾处写上20:31;第一题做完了,瞄,边上写上20:51;……,大作文开始了,瞄,边上写22:16;卧槽,时间到了,大作文才写到700字,不管它,边上做个记号再说;作文没写完就这么不管了?当然得管,接着写完大作文,瞄,边上写23:18。整套下来,花不了一分钟的时间。


2.记录问题


仿真训练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其过程中会暴露出很多问题,考生要做的,就是迅速地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


大家肯定有这样似曾相识的感觉:在做某一个计算题时突然会很后悔:哎呀,这个事先为什么没有准备(比如单位一法应用场景);哎呀,那个题之前明明告诉自己要背诵的怎么后来忘记背诵了啊(如某些数的平方值立方值);我了个去,这个破讲话稿到底要不要取个标题啊,之前怎么就没看看讲话稿的示范呢;TMD,大作文第四段本来要写正面作用的,突然就写成原因了。……。


没关系,淡定地记录下来。


3.记录一闪而过的疑问、灵光闪现的思维


仿真训练中,会有很多平常没有的疑问、突然迸发的问题、一闪而过的念头(大作文用行书写好像更漂亮、十字交叉法是不是也可以解决工程问题)等,但是因为在紧张答题,是没有时间去深入思考的,而且做完也是记不起来的。


所以,统统将它们及时记录在试题本上。


(三)仿真训练后的沉思默想


沉思默想,是仿真训练的精髓,因为这是成绩突破的关键。前述所有的工作,如精准定位、及时记录等,都是为了仿真训练后的沉思默想。那么,沉什么思、默什么想?


1.认真思索探寻仿真训练全过程


很多人做完卷子的第一时间就是对答案。其实不然。行测常识、数学部分尚有答案可寻,申论及行测其他部分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这个话题已谈过,不再赘述),第一时间并不急于比对所谓的参考答案,而是思考仿真训练中,也就是答题的这个3小时里,出现的问题、疑惑、想法等,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可行的方案。


比如,一套申论真题,3个小时过后,大作文尚有200字未写。那么,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实际考试时大概率也会出现同样的问题。所以,这个时候,就要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时间不够?


从一套申论真题的时间分配上看,一般答题时间和分值成正比。举个例子,比如国考申论180分钟,分值100分,5题分别为10分、10分、20分、20分、40分,在不考虑答题顺序的情况下,那么花的时间比基本就是1:1:2:2:4。去掉第一遍通读材料的时间(比如20分钟),那么答题时间分别是:16分钟、16分钟、32分钟、32分钟、64分钟。意味着什么?意味着9点开始仿真训练,9:36第一题要答完,9:52第二题要答完,10:24第三题要答完,10:56第四题要答完,12:00答题结束(这时是否明白了要及时记录时间的意义?)。当然,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可以稍作调整,但是大体不会差太多。所以,要对照思考,在整个时间分配上是否有问题?一般情况,大作文要留足60分钟(个别人可能55分钟便可完成),那么无论何时,都要保证留60分钟。万一发现时间不够了,哪怕小题写了一半,也要果断停下来,先解决大作文。


从具体情况看,时间不够是思维速度慢还是书写速度慢?是通读材料花了太多时间,还是花了较少时间以致于没有完全理解材料意思导致答题偏慢?归纳、概述题花了太多时间,是因为找不到相关材料(通读材料印象不深对材料不熟)还是相关材料内容太多归纳速度偏慢?小作文(比如讲话稿)花的时间太多,是因为不熟悉讲话稿的格式还是因为讲话稿的内容定位不准?大作文没写完,是因为留给大作文的时间本来就不多,还是时间足够但因为什么原因没有如期完成?……等等。这些,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如果存在这个问题,就要正视它,并尽力解决它。否则,考场上这个问题只会更严重。


比如,这套真题做下来,最大问题出现在哪里?要及时把这个问题抛给自己,不然一觉醒来,啥也记不起来了。同样,为什么会有这个问题,怎么去解决?需要去思考。


比如,答题顺序的问题。建议按部就班,就是按照顺序来。为什么?要从命题者角度看。我只说一点,材料的设置、题目的设置不是随意性的,有很强的逻辑基础。对答题而言,就像我在《申论狂人答题秘笈》中隐约提及的,前面小题答案和后面题答案是类似于数学上的一种包含关系。通俗点讲,就是第一题答案是第三题答案的一部分。如果先做第一题,第三题就轻松多了;但如果先做第三题,再做第一题,则重复劳动,花的时间更多。那我把第三题答案直接拿一部分放第一题行不行?当然不行。所以,按顺序答题,是最好的选择。因此,就不要再问我“可不可以趁清醒时先把大作文干掉,然后再小题各个击破呢”这种问题了。如果大家不习惯,我建议多训练,让自己习惯起来。


所以,认真思索探寻仿真训练全过程,就是对仿真训练前、中出现的、记录的那些问题、疑问、思路等,结合这套题仿真训练过程中已经解决、尚未解决的情况进行深入思考,并结合自身,再次寻找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力争在下次仿真训练中尽可能多地甚至全部解决。


当然,每个人的问题都会有很多,也难以全部解决,解决也需要时间。所以,尝试着把能解决的解决掉,这就是很大的提升。进步,从来都是一点一点积累,水到渠成,不要幻想一蹴而就。而且,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问题,每个人解决问题的方式都有差异,不能一概而论。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所以,为什么我说最好的老师就是大家自己?但是,前提是要走在正确的方向上。搞错了方向,盲目地病急乱投医,是适得其反的。


2.独立思考自己的答案


我在其他文章中已经指出了,市面上能见到的参考答案都是有问题的。阅卷人的参考答案(且称为标准答案)是不会公布的。


所以,考生自然可以找到三四份不同版本的参考答案,看过,想过,蔑视过,足矣。不要有“综合百家之长”的心态。首先,这是“百家”,但不一定“长”。没有营养的东西不碰它才是正确的态度。然后,考生不一定有“综合百家之长”的能力和水平。最后,这种“综合”也违背了申论的本质。尤其要注意的是,切记不能以它们为评判标准。有人说,我就看看,想想有没有值得借鉴的想法和念头,可以不?这个可以。但不管哪种,都需要有自己的独立判断。


那么,独立判断的准则或依据是什么?


我只能说:2010年我写的《申论狂人答题秘笈》不是都说了么?不足两万字的秘笈你嘻嘻哈哈之余真的认真研究了么?在我的公众号回复“秘笈”两字就可以免费下载的啊(再次强调:我不卖书,不卖课,一切免费提供)。不过要注意,我这个秘笈写于2010年,差不多10年前的东西啊,虽然申论的本质,以及里面所讲的一些精髓、核心性的东西没有变(也不会变),但有些东西要懂得与时俱进,不能一字不动地生搬硬套。


当然,独立思考答案时,需要不断拷问自己:问题的出发点在哪里?为什么这么出题?为什么对答案提出这样的要求?为什么字数限定在200以内?哪些材料才是答案的来源?我的答案改进的空间在哪里?等等这些问题,不再细述。


只有思考到位了,找到大部分最好所有问题的解决办法了,并逐渐把它们应用在下一次仿真训练中,成绩方能突破。


3.沉思默想的形式不拘


当然,这种沉思默想需要时间,需要坚持,需要智慧,需要灵感,但不需要太教条,并不拘泥于某种特定的形式,并非一定强求你要坐在自习室里,面对着书本、试卷绞尽脑汁,而是随时随地、无时无刻。


沉思默想的硬性要求比仿真训练低很多。


比如,看索肖曼联的青春风暴一直乐的时候,不要再想着穆里尼奥在热刺过得好不好了,想一下自己天马行空的字该如何写吧;和男(女)朋友约会看电影却对电影提不起兴趣的时候,不要再数荧幕前的小星星了,数数自己一套国考申论四小题一大题究竟各个该花多少时间;吃饭、睡觉、打豆豆的时候也都能若有所思,便会发现,突然有那么个时刻,灵光闪现,发现自己豁然开朗了。


那么OK,恭喜,已经进入新的境界了。


三、为什么要仿真训练


认真看完前述内容,自然明白:备战前,仿真训练是考生成绩稳定的重要保障,是水平有所突破的重要前提;考试中,仿真训练是水平正常发挥的保证。当然,仿真训练的重要性,也可以从考生的四种备战阶段中有所窥视。


第一阶段:光看不想。


比如,2011年国考申论第一题让谈谈对黄河自身规律的认识。“嗯,题目是问黄河规律,材料里也有规律啊,不是很简单吗,PASS。”一部分人就是只停留在这个阶段,他们要么只是抱着玩一玩的心态参加公考,要么就是先天的乐观派(智商不在线)。


第二阶段:光想不做。


回到上题。“嗯,题目是问黄河自身规律,材料里好像没有出现规律这个词啊?怎么回事?……明白了,规律是没出现,但是规律其实就是材料里的‘三善’嘛,简单德很。然后,PASS。”一部分人就停留在这个阶段。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是初学者,对公考还没有多少概念,以为申论就是高考的阅读理解和大作文,申论材料看起来简单明了,问题也中规中矩,大作文也就那么回事,自己比划着这题要从这个材料中找这么些个句子;大作文第一段怎么写第二段这么写最后那么结尾;行测数学题也就画画图列个计算式……。


第三阶段:又想又做。


“嗯,题目是问黄河自身规律,材料没有规律这个词,容我想想。……。对,规律就是材料里的‘三善’,即善淤、善决、善徙”,意思就是黄河容易淤积、决堤及改道,这就是黄河自身规律。然后,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然后,规规矩矩地把这套题的答案写在了草稿纸上。有志于公考、比较勤奋的大部分人,都停留在这个阶段。当然,能到这个阶段已经值得称赞了,如果基础还可以的话,答题成绩一般也不会太低。但是,这个阶段的最大特征或者说弊端是:水平不稳定,波动情况较大;难以突破到更高的水平。因此,能不能进面试,主动权并不在自己手里,主要取决于对手。


第四阶段:仿真训练。


能到这个阶段的,只是一小部分人。如果尚未达到第四阶段,那就赶紧朝着这个阶段跑步前进吧。


如前述,仿真训练,能够让水平稳定的同时,更能让成绩有所突破。如果考生行测国考卷的水平是70分,备战时坚持仿真训练,那2020年国考的行测成绩就是70分,不会高太多,也不会低太多。这就是正常发挥。不要老想着超常发挥,不存在的。突破呢?比如第一次仿真训练时的水平是60分。经过一段时间的仿真训练,以及仿真训练后的研究、总结、体会、顿悟,成绩方有突破的可能(突破到65、70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