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貼:公務員考試《申論》《行測》複習方法之仿真訓練

一、什麼是仿真訓練


仿真訓練,重在“真”字,主要包含兩個方面:


(一)真題

真題為王。複習過程中,要做真題,且只需做真題,這是由公務員考試的本質決定的。公考,尤其是國考,是政治意味很濃、規範性很強的全國性選拔考試。如何把最優秀的人選拔進入公務員隊伍,全靠筆試與面試。以申論為例,申論真題不是隨便出的,是命題小組的智慧結晶。可以說,命題小組是用生命在出題。


試問:如果申論材料、問題出現了一些問題,無論是嚴重的政治性問題,還是不怎麼嚴重的小問題,關係到的可是140+萬的公考者,以及公考者的父母、招考單位、考生學校等各個方面。在當今這個年代,必然會引起全國性的大討論,包含但不限於公考者們的口誅筆伐、命題小組成員競爭對手的打擊報復、看熱鬧不嫌事大的旁觀觀眾的煽風點火,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命題小組成員的政治生涯宣告結束。哪怕是申論材料裡的一句話、一個詞出現了問題,命題小組都得承擔責任。在如此嚴苛的前提下,命題小組是不是用生命在出題?


所以,申論真題裡的每一個材料,材料裡的每一個段落,段落裡的每一句話,話裡的每一個詞語,都是經過命題小組反反覆覆研究推敲的,都是沒有任何疑問的。同樣,申論題目,小問題、小作文、大作文,每個題目答案來源在哪裡,要考慮哪些方面,有什麼陷阱等等,都是遵循同樣的標準,嚴格規定好了的。最終面世的真題,是零差錯的,因為這一切盡在命題人掌握之中。


唯有真題,方值得研究。其他任何機構、任何人出的任何題(模擬題、密卷、押題),是沒有任何價值的。主旨沒價值,材料沒價值,題目沒價值,答案沒價值。甚至會影響考生的正常思維,讓人陷入誤區。如果身邊還有這些東西,趁早扔掉。


簡單舉幾個《行測》例子,看看真題是怎麼規範的。


比如,題目說,這個角是38度,那麼它量出來必然是38度,不會是40度,也不會是35度。所以,如果某題給出一系列條件、一堆數值,問某個角的度數?考生應該毫不客氣地拿出量角器,量出來就是答案,需要列式計算嗎?不需要。同樣,給出某條線段的長度,再給一系列約束條件,問另外一條線的長度。聰明的考生應該毫不猶豫地拿出直尺,量出這兩條線段的長度,然後按比例一折算,大功告成。


比如行測的數學部分,它的數字都是真實的。2014年國考資料分析,國家電網公司的上網電量的數據、電影院票房數據、就業失業數據、交通擁堵數據等等,這些都是真實的。既然是真實的數據,那麼它必然符合社會現實。簡單的問題,給你四個城市的交通擁堵數據,又是表格又是圖形又是文字的,讓你選擇北京、天津、南京、長沙哪個城市最堵。你應該毫不猶豫地選擇北京,材料中的數據肯定是不需要看的,更不需要計算的,因為現實情況就是北京最堵,不到京城,不識神州堵城。這些數據肯定是現實情況的反映。


(二)嚴格按照考場標準和程序答題


打印出真題,備好答題紙和筆(鉛筆、橡皮等),關上手機,找一個安靜的無人打擾的地方,在2.5或3個小時內,認認真真地把一套真題做完,完完整整地寫到答題紙上(塗到答題卡上)。即儘可能地靠近考場標準,嚴格地執行考場答題程序。


當然,很多考生會困惑和為難。但是,只要有魄力和決心,這並非不可克服。全職及應屆生公考者,不是能不能的問題,只是想不想的問題;在職公考者,可能的藉口是工作忙家務忙,難以湊足完整的時間段。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晚上8:30-11:30、9:30-12:30甚至早晨4:00-7:00以及週末呢?


也並非每天都要做一套,早期一週1-2次即可,時間不是問題。安靜的地方,自習室、圖書館、會議室、閱覽室、工會活動室甚至辦公室,都可能符合;真題、答題紙,可以下載打印,也可以買那種集冊,並沒有什麼困難。


二、如何高效地進行仿真訓練


我給出三個方向(以申論為例)。


(一)仿真訓練前精準定位


什麼是精準定位,如何精準定位?規範地說,就是在嚴格地按照仿真訓練標準的前提下,在進行仿真訓練前明確自身缺陷與不足、問題與困難,以及在即將仿真訓練的過程中應解決、避免的問題與失誤。通俗地說,就是“找到一個安靜無人打擾的環境,拿出真題和答題紙,準備好筆(鋼筆、水筆、鉛筆、橡皮等)、手錶、水等必要工具,準備掐表開做”之前,要好好想一想:


1.截至目前,我在申論出題邏輯、答題方法等方面還存在哪些問題、不解、困惑、不足?


比如,信息化時代智能手機、打印機等的普及,人類已經很少親自用手寫字了,書寫能力退化嚴重:要麼寫起字來有一種寫不由衷的無奈感,怎麼寫怎麼不適;要麼不動則已,一動驚人,手跟不上思維的節奏,導致錯別字連篇。


比如,從來沒有仿真訓練過,3個小時內連續書寫,手很容易酸累,一開始可能書寫看起來像林志玲,後面就逐漸鳳姐化了;或者大作文前幾段還能寫得像模像樣,到最後一兩段便會心有餘而手不足。


比如,申論材料的政治高度到底是怎麼看出來的,為什麼一直對著真題材料看就是看不出來呢?或者,為什麼就是看不出來某套真題5個材料之間到底是怎麼聯繫在一起的,其中到底有哪些看不見人的藕斷絲連?


比如,上次公考時,一旦遇到稍難的問題,很容易就會心裡犯怵,很容易就 “天啊,怎麼這麼難啊,都不會做啊,怎麼辦啊,白白複習了這麼久啊,這次又要考砸了啊,怎麼面對江東父老啊……”等戲精式表演,隨之急躁,頭冒汗手顫抖,影響臨場答題心態和狀態。


比如,按照以往的臨場經歷,3個小時內很難集中注意力,很容易被前面小姑娘的小馬尾所吸引,情不自禁就陷入對馬尾的沉思?


……


所有可能影響3個小時答題的問題,都一一記錄下來(不要不好意思,除了你自己,誰知道呢?)。問題多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正視自己的問題。


2.接下來的仿真訓練中,有怎樣的自我要求?


針對上面記錄的所有問題,認真思考其產生的原因是什麼?主觀原因還是客觀原因?自己能否通過某種方式,獨立解決?


每一個問題,都不要放過。然後,試著告訴自己,接下來的3個小時仿真訓練中,要爭取解決掉哪些問題、不再出現哪些問題?需要注意哪些事項?給自己定具體的目標,並做好記錄。


比如,上次做題時,發現一套卷子下來有錯別字15個。那麼,這次,要通過集中注意力,手跟上思維節奏,控制在10個以內。


比如,上次做題時,申論小題是基本做完了,但是留給大作文的時間不多了。大作文寫到了第五段,時間就沒了。原因在於自己看材料耗了太多時間,小題審題太久,下筆太遲鈍,書寫不迅速,那麼,這次,希望看快、審快、寫快,力爭在規定時間內大作文最多隻能剩最後一段沒寫。


……。


如此,雖繁瑣,但必需。


(二)仿真訓練中及時記錄


上述所有準備完畢,那就開始掐表答題吧。答題過程中,在盡力避免、解決上面的一些問題時,也要適當記錄一些東西,不只是埋頭答題。記錄什麼?


1.記錄時間


比如,答題開始時間、第一遍材料看完的時間、每一個小題的答題時間、四個小題答完的時間、大作文開始的時間、留給大作文的時間、大作文寫完了還剩多少時間或超過了多少時間等等?


如何高效地記錄?


仿真訓練正式開始,瞄一眼表,材料1邊寫上20:01;第一遍材料看完了,大致看懂了,瞄,材料結尾處寫上20:31;第一題做完了,瞄,邊上寫上20:51;……,大作文開始了,瞄,邊上寫22:16;臥槽,時間到了,大作文才寫到700字,不管它,邊上做個記號再說;作文沒寫完就這麼不管了?當然得管,接著寫完大作文,瞄,邊上寫23:18。整套下來,花不了一分鐘的時間。


2.記錄問題


仿真訓練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其過程中會暴露出很多問題,考生要做的,就是迅速地把這些問題記錄下來。


大家肯定有這樣似曾相識的感覺:在做某一個計算題時突然會很後悔:哎呀,這個事先為什麼沒有準備(比如單位一法應用場景);哎呀,那個題之前明明告訴自己要背誦的怎麼後來忘記背誦了啊(如某些數的平方值立方值);我了個去,這個破講話稿到底要不要取個標題啊,之前怎麼就沒看看講話稿的示範呢;TMD,大作文第四段本來要寫正面作用的,突然就寫成原因了。……。


沒關係,淡定地記錄下來。


3.記錄一閃而過的疑問、靈光閃現的思維


仿真訓練中,會有很多平常沒有的疑問、突然迸發的問題、一閃而過的念頭(大作文用行書寫好像更漂亮、十字交叉法是不是也可以解決工程問題)等,但是因為在緊張答題,是沒有時間去深入思考的,而且做完也是記不起來的。


所以,統統將它們及時記錄在試題本上。


(三)仿真訓練後的沉思默想


沉思默想,是仿真訓練的精髓,因為這是成績突破的關鍵。前述所有的工作,如精準定位、及時記錄等,都是為了仿真訓練後的沉思默想。那麼,沉什麼思、默什麼想?


1.認真思索探尋仿真訓練全過程


很多人做完卷子的第一時間就是對答案。其實不然。行測常識、數學部分尚有答案可尋,申論及行測其他部分是沒有標準答案的(這個話題已談過,不再贅述),第一時間並不急於比對所謂的參考答案,而是思考仿真訓練中,也就是答題的這個3小時裡,出現的問題、疑惑、想法等,產生的原因及解決的可行的方案。


比如,一套申論真題,3個小時過後,大作文尚有200字未寫。那麼,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實際考試時大概率也會出現同樣的問題。所以,這個時候,就要思考,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時間不夠?


從一套申論真題的時間分配上看,一般答題時間和分值成正比。舉個例子,比如國考申論180分鐘,分值100分,5題分別為10分、10分、20分、20分、40分,在不考慮答題順序的情況下,那麼花的時間比基本就是1:1:2:2:4。去掉第一遍通讀材料的時間(比如20分鐘),那麼答題時間分別是:16分鐘、16分鐘、32分鐘、32分鐘、64分鐘。意味著什麼?意味著9點開始仿真訓練,9:36第一題要答完,9:52第二題要答完,10:24第三題要答完,10:56第四題要答完,12:00答題結束(這時是否明白了要及時記錄時間的意義?)。當然,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可以稍作調整,但是大體不會差太多。所以,要對照思考,在整個時間分配上是否有問題?一般情況,大作文要留足60分鐘(個別人可能55分鐘便可完成),那麼無論何時,都要保證留60分鐘。萬一發現時間不夠了,哪怕小題寫了一半,也要果斷停下來,先解決大作文。


從具體情況看,時間不夠是思維速度慢還是書寫速度慢?是通讀材料花了太多時間,還是花了較少時間以致於沒有完全理解材料意思導致答題偏慢?歸納、概述題花了太多時間,是因為找不到相關材料(通讀材料印象不深對材料不熟)還是相關材料內容太多歸納速度偏慢?小作文(比如講話稿)花的時間太多,是因為不熟悉講話稿的格式還是因為講話稿的內容定位不準?大作文沒寫完,是因為留給大作文的時間本來就不多,還是時間足夠但因為什麼原因沒有如期完成?……等等。這些,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如果存在這個問題,就要正視它,並盡力解決它。否則,考場上這個問題只會更嚴重。


比如,這套真題做下來,最大問題出現在哪裡?要及時把這個問題拋給自己,不然一覺醒來,啥也記不起來了。同樣,為什麼會有這個問題,怎麼去解決?需要去思考。


比如,答題順序的問題。建議按部就班,就是按照順序來。為什麼?要從命題者角度看。我只說一點,材料的設置、題目的設置不是隨意性的,有很強的邏輯基礎。對答題而言,就像我在《申論狂人答題秘笈》中隱約提及的,前面小題答案和後面題答案是類似於數學上的一種包含關係。通俗點講,就是第一題答案是第三題答案的一部分。如果先做第一題,第三題就輕鬆多了;但如果先做第三題,再做第一題,則重複勞動,花的時間更多。那我把第三題答案直接拿一部分放第一題行不行?當然不行。所以,按順序答題,是最好的選擇。因此,就不要再問我“可不可以趁清醒時先把大作文幹掉,然後再小題各個擊破呢”這種問題了。如果大家不習慣,我建議多訓練,讓自己習慣起來。


所以,認真思索探尋仿真訓練全過程,就是對仿真訓練前、中出現的、記錄的那些問題、疑問、思路等,結合這套題仿真訓練過程中已經解決、尚未解決的情況進行深入思考,並結合自身,再次尋找適合自己的解決方案,力爭在下次仿真訓練中儘可能多地甚至全部解決。


當然,每個人的問題都會有很多,也難以全部解決,解決也需要時間。所以,嘗試著把能解決的解決掉,這就是很大的提升。進步,從來都是一點一點積累,水到渠成,不要幻想一蹴而就。而且,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問題,每個人解決問題的方式都有差異,不能一概而論。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所以,為什麼我說最好的老師就是大家自己?但是,前提是要走在正確的方向上。搞錯了方向,盲目地病急亂投醫,是適得其反的。


2.獨立思考自己的答案


我在其他文章中已經指出了,市面上能見到的參考答案都是有問題的。閱卷人的參考答案(且稱為標準答案)是不會公佈的。


所以,考生自然可以找到三四份不同版本的參考答案,看過,想過,蔑視過,足矣。不要有“綜合百家之長”的心態。首先,這是“百家”,但不一定“長”。沒有營養的東西不碰它才是正確的態度。然後,考生不一定有“綜合百家之長”的能力和水平。最後,這種“綜合”也違背了申論的本質。尤其要注意的是,切記不能以它們為評判標準。有人說,我就看看,想想有沒有值得借鑑的想法和念頭,可以不?這個可以。但不管哪種,都需要有自己的獨立判斷。


那麼,獨立判斷的準則或依據是什麼?


我只能說:2010年我寫的《申論狂人答題秘笈》不是都說了麼?不足兩萬字的秘笈你嘻嘻哈哈之餘真的認真研究了麼?在我的公眾號回覆“秘笈”兩字就可以免費下載的啊(再次強調:我不賣書,不賣課,一切免費提供)。不過要注意,我這個秘笈寫於2010年,差不多10年前的東西啊,雖然申論的本質,以及裡面所講的一些精髓、核心性的東西沒有變(也不會變),但有些東西要懂得與時俱進,不能一字不動地生搬硬套。


當然,獨立思考答案時,需要不斷拷問自己:問題的出發點在哪裡?為什麼這麼出題?為什麼對答案提出這樣的要求?為什麼字數限定在200以內?哪些材料才是答案的來源?我的答案改進的空間在哪裡?等等這些問題,不再細述。


只有思考到位了,找到大部分最好所有問題的解決辦法了,並逐漸把它們應用在下一次仿真訓練中,成績方能突破。


3.沉思默想的形式不拘


當然,這種沉思默想需要時間,需要堅持,需要智慧,需要靈感,但不需要太教條,並不拘泥於某種特定的形式,並非一定強求你要坐在自習室裡,面對著書本、試卷絞盡腦汁,而是隨時隨地、無時無刻。


沉思默想的硬性要求比仿真訓練低很多。


比如,看索肖曼聯的青春風暴一直樂的時候,不要再想著穆里尼奧在熱刺過得好不好了,想一下自己天馬行空的字該如何寫吧;和男(女)朋友約會看電影卻對電影提不起興趣的時候,不要再數熒幕前的小星星了,數數自己一套國考申論四小題一大題究竟各個該花多少時間;吃飯、睡覺、打豆豆的時候也都能若有所思,便會發現,突然有那麼個時刻,靈光閃現,發現自己豁然開朗了。


那麼OK,恭喜,已經進入新的境界了。


三、為什麼要仿真訓練


認真看完前述內容,自然明白:備戰前,仿真訓練是考生成績穩定的重要保障,是水平有所突破的重要前提;考試中,仿真訓練是水平正常發揮的保證。當然,仿真訓練的重要性,也可以從考生的四種備戰階段中有所窺視。


第一階段:光看不想。


比如,2011年國考申論第一題讓談談對黃河自身規律的認識。“嗯,題目是問黃河規律,材料裡也有規律啊,不是很簡單嗎,PASS。”一部分人就是隻停留在這個階段,他們要麼只是抱著玩一玩的心態參加公考,要麼就是先天的樂觀派(智商不在線)。


第二階段:光想不做。


回到上題。“嗯,題目是問黃河自身規律,材料裡好像沒有出現規律這個詞啊?怎麼回事?……明白了,規律是沒出現,但是規律其實就是材料裡的‘三善’嘛,簡單德很。然後,PASS。”一部分人就停留在這個階段。主要原因在於他們是初學者,對公考還沒有多少概念,以為申論就是高考的閱讀理解和大作文,申論材料看起來簡單明瞭,問題也中規中矩,大作文也就那麼回事,自己比劃著這題要從這個材料中找這麼些個句子;大作文第一段怎麼寫第二段這麼寫最後那麼結尾;行測數學題也就畫畫圖列個計算式……。


第三階段:又想又做。


“嗯,題目是問黃河自身規律,材料沒有規律這個詞,容我想想。……。對,規律就是材料裡的‘三善’,即善淤、善決、善徙”,意思就是黃河容易淤積、決堤及改道,這就是黃河自身規律。然後,可以從兩個方面理解。……。”然後,規規矩矩地把這套題的答案寫在了草稿紙上。有志於公考、比較勤奮的大部分人,都停留在這個階段。當然,能到這個階段已經值得稱讚了,如果基礎還可以的話,答題成績一般也不會太低。但是,這個階段的最大特徵或者說弊端是:水平不穩定,波動情況較大;難以突破到更高的水平。因此,能不能進面試,主動權並不在自己手裡,主要取決於對手。


第四階段:仿真訓練。


能到這個階段的,只是一小部分人。如果尚未達到第四階段,那就趕緊朝著這個階段跑步前進吧。


如前述,仿真訓練,能夠讓水平穩定的同時,更能讓成績有所突破。如果考生行測國考卷的水平是70分,備戰時堅持仿真訓練,那2020年國考的行測成績就是70分,不會高太多,也不會低太多。這就是正常發揮。不要老想著超常發揮,不存在的。突破呢?比如第一次仿真訓練時的水平是60分。經過一段時間的仿真訓練,以及仿真訓練後的研究、總結、體會、頓悟,成績方有突破的可能(突破到65、70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