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官逼民反”?清末這一案例值得警惕,農民不敢被逼得太緊

中國歷史上,從來不缺乏戰爭,滿清亦是如此,各種針對清政府不良統治而產生的暴動、叛亂,層出不窮。其中,規模最大的,當屬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

什麼是“官逼民反”?清末這一案例值得警惕,農民不敢被逼得太緊

洪秀全及他所開創的拜上帝教,從廣西開始起事,並在公元1853年,不僅搶先佔領了南京,還將南京改名為天京,定為太平天國首都。

之後不久,太平天國便開始了大規模的征戰,西征和北征同步進行。其中,北征的領導是林鳳祥和李開芳,他們二人率領兩萬精兵,從浦口到安徽,再由蒙城和亳州,進入河南,攻入商丘,準備渡黃河北上。但是,由於船隻的匱乏,大軍只能一路沿黃河南岸西行,用了三個多月的時間,才渡過黃河。

這支北伐部隊,一部分兵力被清軍攔截,北上無望,所以,折返南下。他們攻克了開封的長葛縣後,選擇南下,貫穿河南地帶,一路殺向了湖北。

太平軍在戰線沿途的情況,都被詳細記錄在《豫兵紀略》之中。

什麼是“官逼民反”?清末這一案例值得警惕,農民不敢被逼得太緊

從大清政府建立以來,河南作為國之中央地帶,一直都安穩無事。

所以,清政府對於這個地方的戰略防禦也較為鬆懈,駐軍數量是一減再減。比如:禹州這個地方,清朝建國初期,這裡有標兵一百名,但是,到了康熙元年,不僅開始大量裁軍,連武器裝備都減少了許多。直到道光年間,駐軍數量才降到了45人。

由於,各地駐軍數量少,軍事力量又相當薄弱,且常年處於鬆散狀態,沒有經歷過戰爭,士兵的士氣低迷,毫無戰鬥力。這樣鬆散的兵力,在面對太平天國大軍這種兇如虎狼的對手之時,自然是節節敗退,毫無還手之力。而這,也是太平軍能夠縱橫各地,一路暢通的原因所在。

英桂,晚清重臣,在河南巡撫因防禦不當被革職後,到當地接任職位。既然,官兵無力抵抗“流寇”,無法保全疆土的安全,那麼,民眾自己拿起武器捍衛家園,積極性應該更好。所以,英桂上任之後,便開始組織各地建立聯莊會,讓百姓們拿起武器,團結一致,抗擊敵軍。

這個辦法的好處有很多,首先政府不用操心練兵,也不用出資供養,而百姓團結起來保護自己的財產安全更加用心。聯莊會的確是保護家園的好方法,鄉親們在官府的組織之下,抗擊敵軍、保護家園的積極性很高。太平軍在來到各地的時候,百姓們不再聞風喪膽,四處逃竄,而是團結一致,共同抵抗。

民眾這樣的反應,讓太平軍措手不及,對於流動作戰的太平軍來說,這是一件非常頭疼的事情。

什麼是“官逼民反”?清末這一案例值得警惕,農民不敢被逼得太緊

組織建立聯莊會的,通常是地方的鄉紳和大戶。由於,中國古代歷來都是以縣衙作為最低級別的行政機構,而縣級以下的地方則採取自治原則,所以,按照相關的規定:民間有影響力的大戶可以作為領袖,承擔起保護鄉土,維持當地秩序的責任。

因此,當政府發出建立聯莊會的號召後,各地大戶紛紛行動了起來。由於大戶們,農田、財富較多,生活水平也比較高,那些大戶們對於籌建自己地方的武裝力量也分外賣力。

河南聯莊會抗糧起事的事情,起因是一個不大不小的糾紛。

紫金裡有一個窮人和富人發生了衝突,於是,便去找當地的聯莊會評理。當時,聯莊會的首領,由於同是大戶出身,所以,沒有站在公平的位置去裁定這件事情,而是對富人做了偏袒,使得窮人的利益受到了損壞,得到了不公平的對待。事情爆出來之後,大家都非常驚訝。

這其中,有一名為劉化鎮的人,素來喜歡抱打不平,聽聞此事直接出面替窮人說話,指責聯莊會首領處事不公,欺負弱者。根據相關的史料記載,劉化鎮這個人孔武有力,為人仗義執言。之前,在選拔聯莊會首領的時候,由於自己的資本不足,未能被選上,但此次事件,卻給他提供了翻盤的機會。

什麼是“官逼民反”?清末這一案例值得警惕,農民不敢被逼得太緊

劉化鎮的指責,使得當地的聯莊會首領不得不引咎辭職,而這,也從另一方面證明了劉化鎮在當地具有的威望和影響力。當然,如果像劉化鎮這樣熱衷於為大家效力的人,聯莊會的首領職位可以說是他們非常向往的,但是,對於那些不想多管事的大戶來說,做這種武裝力量的首領,卻並非他們所願。

畢竟打打殺殺,敵軍來臨的時候,首領還要帶頭抵抗,這無疑承擔了很大的風險。如果不幸敗於敵軍之手,那首領更是自身難保。所以,聯莊會建立初期,有這種想法的大戶們熱心組建隊伍,但是,卻不願意擔任首領職位。所以,在紫金裡事件發生後,其它地區的聯莊會首領也相繼辭職。

這種此起彼伏的辭職浪潮,並不能用簡單的意氣用事來解釋,而是因為在他們自身利益受到侵害的時候,他們願意通過政府的扶持,建立起自己的武裝來保護自己的財產。但是,他們卻不想因此賠上自己的身家性命,畢竟,槍打出頭鳥。中庸之道在戰亂之時,就是明哲保身的良策。

大批鄉紳辭去聯莊會首領職位之後,另外一批原本資金不足,經濟不夠雄厚,但是,卻具有一定的俠義心腸,願意為大眾事件奔走的人,成為了新首領。此後,聯莊會在此次事件中轉型,從地主為首,改為了普通民眾做主,而這,也是聯莊會亂世之中的必由之路。

什麼是“官逼民反”?清末這一案例值得警惕,農民不敢被逼得太緊

在古代的中國,百姓們的經濟活動無非是商品買賣和交易,通常,都是用銅錢和碎銀子等作為結算。

國家徵收賦稅的時候,百姓則上交糧草,或繳納銀兩。由於,當時鑄幣和熔鍊的技術有限,銀兩在加工的過程中會出現損耗,這個叫做“火耗”,且這些耗損的部分是需要分攤到交稅的農民身上。正因為如此,很多地方官員都利用這個“火耗”,作為了自己中飽私囊以權謀私的方法和藉口。

此外,在銅錢折算成銀兩的時候,匯率也不固定。很多官府在徵收錢糧的時候,通常以強制手段降低匯率,使得百姓在折算過程中吃虧。還有運輸糧草的車馬費用,也是通過農戶均攤來支持的,很多官府便藉機多加費用,從中牟利。

河南當時採用收制錢的方法繳納錢糧,當時,由於戰事地方對中央政府需要給予持續補給,這使得地方的財政緊縮。而時任知州程佶對於這種“損失”無法容忍,原因在於,它侵蝕了自己可以從中獲得的利益。所以,他決定行動起來,彌補自己的不正當收入。

什麼是“官逼民反”?清末這一案例值得警惕,農民不敢被逼得太緊

程佶為了保證自己的灰色收入,把自己貪婪的目光投向了百姓身上。

為了用百姓的利益來彌補自己的“損失”,所以,他首先想到的是,利用加徵賦稅“增加收入”。但是,在戰事不斷的時期,賦稅的持續增多,勢必會引來民怨與抵抗。面對百姓的反抗,程佶沒有以血腥鎮壓來解決,而是選擇了令人頗感意外的方法,那就是辭官。

程佶辭官事發突然,但去意已決。隨後,政府又派來了朱光宇做了新任知州。朱光宇是一個精明能幹的官員,非常善於運用手腕處理民事。但是,面對上任知州留下來的病根,朱光宇卻沒有進行糾正,而是將錯就錯,堅持按照不合理的稅收對農民進行徵繳,這樣的決定讓官民的團結之心蕩然無存。

所以,在咸豐四年,劉化鎮帶領眾鄉親到衙門去討說法,要求降低賦稅,被朱光宇一口回絕,進一步激化了官民矛盾。

後來,劉化鎮直接帶領一干人等發動暴力活動,不過,卻因為趙仁之死告了一段落。

什麼是“官逼民反”?清末這一案例值得警惕,農民不敢被逼得太緊

隨後,朱光宇將劉化鎮“聚眾鬧事”的事情上報了朝廷,當然,他沒有提及自己增加賦稅的事情,只說當地百姓抗糧造反。英桂知道此事後,便派將領前去鎮壓。經過幾次交鋒,劉化鎮最終走向了自殺的道路。

這便是咸豐年間,河南地區,禹州聯莊會抗糧起事的初始原因。

【《清朝野史大觀》、《豫兵紀略》、《太平天國軍事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