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村第一書記們:疫情當前 勇當“逆行者”

河南經濟報 記者 孔凡哲 李媛媛

24小時連軸工作不喊苦累;駐村兩年多,開車行駛了9.2萬公里;除了做好“戰鬥員”,還扮演著“保障員”的角色;50多天,一直堅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線;宣傳、代購、代銷、送貨一肩挑……3月15日,在河南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河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專題第三十一場新聞發佈會,也是“一線報告”系列的第四場新聞發佈會上,邀請在疫情防控、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工作中表現突出的駐村第一書記,講述他們的戰“疫”故事。

驻村第一书记们:疫情当前 勇当“逆行者”

“戰疫和戰貧,我們都要有贏”

中國證監會稽查總隊主任科員任蘭考縣東壩頭鎮張莊村第一書記王曉楠,來到張莊村已兩年有餘。

這兩年來,在王曉楠的帶領下,張莊村引入新三板企業“奧吉特”帶動200餘村民家門口就業;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形成蘭考蜜瓜種植、南美白對蝦養殖等特色產業;藉助張莊村緊鄰黃河和紅色資源優勢,實施旅遊扶貧,開發特色民宿及旅遊農產,為老百姓創造家門口增收機會。

王曉楠說:“如今,‘張莊布鞋’‘張莊紅薯醋’‘張莊花生糕’等品牌使張莊產成了老百姓脫貧致富的香餑餑。”

截至2019年底,張莊村建檔立卡貧困群眾210戶816人已全部脫貧,全村人均年收入達13190元,先後獲得“全國文明村鎮”“全國首批鄉村旅遊重點村”等榮譽。

新冠肺炎疫情突然爆發,張莊村兩委幹部逆行出戰,沒有誓師會、沒有請戰書,一個通知,大家在大年初一全部到崗,24小時連軸工作不喊苦累。截至目前,全村未出現一例確診或疑似病例。

“抗疫不鬆勁,戰貧不停步,戰疫和戰貧我們都要有贏。”王曉楠介紹,鄉村兩級幹部迎難而上,藉助疫情管控時機,積極動員返鄉能人留在家鄉謀事創業,為鄉村發展匯聚人力,化不利為有利;落細落實幫扶措施,通過就業引導、公益崗位、就近務工等措施推動貧困勞動力實現就業;積極協助民生項目復工、幫助扶貧企業復產,以遠程辦公形式就新一年產業謀劃、資金籌措與多方溝通協調。“疫情終將過去,發展才是硬道理,我們已準備好扶貧路上再出發。”

“我必須和我的村民在一起”

省僑聯文化經濟聯絡部部長任漯河市臨潁縣石橋鄉橋南村第一書記邱建鋒,已經兩年沒有回老家過春節了,“今年終於帶家人回到老家和親戚團圓,疫情出現後,我初二就返回了橋南村。作為一名駐村書記,我的崗位在村裡,作為一名黨員,關鍵時刻看黨性,我必須和我的村民在一起。”

一回到村裡,邱建鋒便組織成立“橋南村疫情防控領導小組”,他自任組長,在村裡最明顯的地方張貼出來,讓全村群眾有了主心骨,避免了慌亂,並對黨員進行值班分工,24小時不斷崗。

在駐村中,邱建鋒利用省僑聯的資源,講好黨的扶貧故事,引導海外華人華僑共同參與扶貧。兩年中,共11批次、9個國家的僑胞社團走進橋南村,捐建了橋南禮堂、標準化衛生室、室外電子屏等基礎設施。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河南同鄉會把橋南村做為國內扶貧聯繫點同幫共建,結隊幫扶13戶,認領貧困學生13人。

去年初,他發動群眾成立了“僑裕種植專業合作社”,推出了特色品牌的產品“僑聯橋”雜糧養生粥、小麥精粉,協調省廣播電視臺新農村頻道聯合推薦,在海外華僑的幫扶下,橋南村雜糧、粉條、辣椒已經推向英國市場。

10月初,又引進浙江鑫揚衣車服飾有限公司簽約石橋鄉(橋南村),一期投資4千萬元,用工將達到400人,年上交稅額500萬元,將根本上解決石橋鄉的群眾就業問題。駐村兩年來,橋南村共修道路8.5公里,電網、水路得到全新改造,建成2500平米的扶貧車間,年收益租金18萬元,發展異地乾燥窯項目,村集體增加收入5萬元。實現了“0”到20萬元的突破,橋南村於2019年順利脫貧。

邱建鋒說:“駐村兩年多來,我的車行駛了9.2萬公里,繞地球兩圈還多。”去年底,當村民得知第一書記將要換崗的信息後,聯名寫信給省僑聯要求邱建鋒繼續留任,“鮮紅的指印是對我的最高禮讚,我感到付出的所有艱辛和汗水都是值得的。”

“勇當‘逆行者’,我無畏無懼”

平頂山市葉縣廣播電視臺副主任科員、播音主持部主任任葉縣夏李鄉董湖村第一書記李鼕鼕,在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時,提前結束假期,返回了工作崗位。

“當前,我們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復工復產和春耕春種。”李鼕鼕介紹,眼下正是春耕備耕關鍵時期,在復工復產春耕春種方面,他們統籌兼顧,“宜友勝電子廠是村裡的帶貧企業,因疫情影響,企業開不了工,產品生產不出來,影響企業的信用度,我把這一情況逐級反映,並報備縣疫情防控指揮部,通過多次溝通,多方協調,幫助他實現有序開工。”

人勤春來早,農事催人忙。春耕備播絲毫不能耽誤,李鼕鼕動員村民搶抓時機,保障春季田間管理,春耕、除草、追肥1000餘畝,為農民增收打下基礎。

李鼕鼕說,他和駐村工作隊除了做好“戰鬥員”,還扮演著“保障員”的角色。“封村後,我們通過手機微信主動幫助村民訂購米麵油、蔬菜等生活必需品,並把這些東西送到村民家門口,保障群眾生產生活平穩有序。”

急民之急,解民之憂。董湖村外出務工人員大多集中在崑山、南京、鄭州等地,李鼕鼕對他們進行摸底核查,掌握務工具體地點、開工時間、健康狀況等情況,並積極上報鄉政府,分批護送他們順利返崗。疫情期間,分兩批護送農民工206人。

李鼕鼕說:“疫情面前,我是黨員,所以舍小家、為大家,勇當‘逆行者’,我無畏無懼。”

“這50多天,我的心時刻被感動著”

南陽,13縣市區中有5個與湖北直接接壤,疫情發生後,全市7.3萬餘人從湖北返鄉。疫情防控形式非常嚴峻。

南陽文化藝術學校教務科長任唐河縣源潭鎮蔡莊村第一書記彭葉,在接到駐村工作隊返鄉工作的通知後,第二天一早第一時間帶著隊員趕回村裡。

返村後,彭葉第一時間組建蔡莊村防疫微信群,做到政策信息傳遞及時、通暢、透明,利用車載音響和手持喇叭,每天各個時段帶頭到五個自然村巡迴往返。

為了確保群眾的生活物資供應跟得上,她與工作隊員、村專幹協同配合,負責統計全村694戶村民的日常物資需求,每天鎮裡安排物資車運送到村。

為解決防護用品緊缺難題,彭葉多方協調,先後把來自單位、學生、同學捐贈的口罩、消毒劑、清熱解毒口服液等總價值五萬餘元的防護用品分發給蔡莊村村民、源潭鎮值班人員以及全縣156名第一書記。

截至目前,蔡莊村2662人沒有發生一起確診或疑似病例。彭葉說,這50多天的疫情防控阻擊戰中,無論是黨員幹部、志願者、還是群眾,大家團結一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鼓勵,“讓我感受到了國家的力量,黨的力量,群眾的力量,我的心時刻被感動著。”

大年初三接到返村通知那天,丈夫把家裡所有的口罩都塞到她的包裡,只給自己和兒子各留了一個,丈夫告訴她說:“我們在家,堅決不出門,你有口罩戴,我們才放心。”

彭葉坦言,當工作壓力特別大,也會有鬱悶難過的時候,但跟淳樸的村民們相處,又覺得是幸福的。

“我們當起鄉親們的‘推銷員’‘代購員’‘業務員’”

賈巍,中原出版傳媒集團黨委工作部主任兼直屬單位黨委副書記,任信陽市光山縣文殊鄉東嶽村第一書記。

賈巍介紹,中原出版傳媒集團自2011年開始對東嶽村進行定點幫扶,迄今已有10年,在集團領導的熱心協調下,賈巍與中國平煤神馬集團氯鹼股份有限公司取得聯繫,請求支援光山一線防控醫療物資。平煤集團黨委高度重視,在醫療物資調配異常緊張的情況下,研究決定為老區光山捐贈30噸消毒液原液,並派大罐車直接運送到光山縣。“這批30噸的84消毒液原液,可以配製多達6000噸的消殺物資,極大緩解了光山縣防控消殺物資壓力,可以使全縣86萬群眾受益!”賈巍說。

大年初四,賈巍便向村裡捐款3000元用於購買防疫物資,此後全村48名黨員也自發為疫情防疫捐款捐物,其他村民紛紛效仿,連12歲的娃娃都捐出了自己的壓歲錢,在疫情期間,東嶽村共收到愛心人士捐款捐物共達134900元,信陽市委辦也給他們捐贈了5000個口罩。

疫情給村裡農產品的銷售造成了一定衝擊。當排查到這種情況時,賈巍立即著手從三個方面來解決。一是通過網絡推薦,發朋友圈、抖音尋求幫助;二是聯繫縣內企業,看是否有需求;三是聯繫我們中原出版傳媒集團,看是否能夠幫助消化一部分。“就這樣,我們當起了鄉親們的‘推銷員’‘代購員’‘業務員’,宣傳、代購、代銷、送貨一肩挑。”然而因為交通管控,物流不暢,效果並不好。

當時光山縣委縣政府已經考慮到了農產品滯銷問題,並且建立了“益農農產品”“易採光山”兩個供銷平臺對滯銷農產品進行銷售。通過這種方式,不但解決了東嶽村農戶管基勝的問題,同時也解決了全縣的農產品滯銷問題,形成了良好的收購、運輸、銷售一條龍機制。

截止3月上旬,北京新發地光山分市場、天隆公司等農副產品企業往北京外銷蔬菜25萬斤、雞蛋29萬斤;為城鄉居民配送蔬菜、雞蛋、肉類、米麵等92萬斤,既解決了當地滯銷情況,也保障了北京市民和城區居民的“菜籃子”。

賈巍說:“到現在為止,光山縣沒有一個家庭農場,沒有一家種養大戶有滯銷產品,疫情給群眾帶來的損失降到了最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