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晉後期,王猛、崔浩兩人,都反對自己君主與東晉為敵,主要原因是什麼?

混燉鴨


王猛出仕前秦,當時前秦四面受敵,王猛輔佐苻堅先後臣服、消滅了匈奴劉氏部、烏桓獨孤部、鮮卑的代國、前涼政權、西羌叛亂、慕容氏的前燕政權,剪除了內部的反對勢力,一統北方,只剩下江南地區的東晉政權與之對立。王猛被稱作“功蓋諸葛第一人”,他建立的功勳超過了諸葛亮。

崔浩所處的年代在東晉滅亡、劉宋建立之初,所出仕的政權是北魏,歷經北魏道武帝、北魏明元帝、北魏太武帝,輔佐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統一了北方。

王猛和崔浩都是漢人,輔佐少數民族政權,並且都取得了北方的統一,而且兩個人都曾勸諫自己的君主慎重討伐位居江南的東晉、劉宋政權。(王猛像)

王猛為何勸阻前秦苻堅征討東晉?

王猛祖籍在山東濰坊壽光,後來遷居到魏郡(現在河南大部、河北一部、山東一部地區,特指河北魏縣),出身低微,屬於東晉的下層人士,他為何反對苻堅攻打東晉?

一,王猛有沒有所謂的故國情懷?

王猛是漢人,他對曾經的故國有什麼留戀而幫助漢人的東晉政權嗎》回答是否定的。王猛出身低微,可是他時時刻刻不忘學習各種知識,尤其是政治軍事類,他曾經和後趙政權的人物有過交往,但羯族人建立的後趙歧視漢人,他就沒有出仕後趙。

354年東晉桓溫北伐時,王猛穿著破衣爛衫就去求見桓溫,兩個人相談甚歡,桓溫有意將他招攬進自己的幕府。王猛回山徵求自己師傅的意見,他的師傅卻勸阻他不要追隨桓溫,他的富貴榮華在北方就可以得到,才能更能發揮到極致,功績不在桓溫之下,於是他繼續隱居。前秦苻堅知道他的名聲後,將王猛請到自己的幕府中,得到重用,成為苻堅核心政治軍事決策圈首要人物,以後的功績超過了東晉的桓溫。

王猛不出仕東晉的關鍵點在於東晉實行的是門閥士族制度,他出身低微,就是有再大的才能也只能在下層待著,除了出謀劃策以外,根本沒有施展才能的機會。再者,王猛非常熟悉東晉的政治生態,桓溫意圖篡位的政治目的當時已經十分明確,因此他對桓溫、東晉不感冒,沒有什麼古國情懷。也不會因為是漢人的政權而勸阻苻堅不要攻打!(苻堅雕像)

二,王猛勸諫苻堅不要攻打東晉的真實原因。

公元375年6月,王猛因為操勞政事病倒了,這也是他人生中的最後一年。病重之時,苻堅多次探望他,王猛臨終之時說了這樣的話:

晉雖僻陋吳、越,乃正朔相承。親仁善鄰,國之寶也。臣沒之後,願不以晉為圖。鮮卑、羌虜,我之仇也,終為人患,宜漸除之,以便社稷。

王猛臨終之時說的話主要包含了兩層意思:

第一,東晉政權雖然偏居於吳越之地,是漢人的正統王朝,和周邊親善,如果進攻,漢人們會上下齊心抵禦外敵,不是那麼容易攻破的。

第二,前秦雖然統一了北方,但鮮卑人、西羌人是我們的仇敵,只是攝於前秦軍事力量的強盛才選擇臣服,如果國家有大的變化,這些民族會群起而攻打前秦政權。應該採取有效措施,逐步消滅這些威脅,這樣對社稷非常重要。

三、王猛隱含未有說出的話。

前秦統一北方時間較短,各個民族部落、政權滅亡後一些政權的殘留還在,而且很多人在前秦政權中擔任各級官職。軍隊也是雜牌軍,各個民族部落的軍隊都有,表面上他們臣服前秦,跟隨征戰,這種部隊最大的缺點是非常不穩定。如果前秦征討東晉,必然各個雜牌軍都要一起上戰場,稍有失敗就可能土崩瓦解。

苻堅還是很相信王猛的建議,在王猛死後幾年內沒有徵討東晉,最終耐不住性子在383年大舉進攻東晉,結果在淝水之戰中大敗,苻堅最終身死。最讓人感覺到詫異的是苻堅子女的一部投奔東晉,獲得優待,在北方的苻堅子孫遭到其他政權的屠戮。

崔浩為何勸諫北魏明元帝征討劉宋政權?

崔浩出身清河崔氏,是典型的門閥士族,他的父親是北魏的司空崔宏。崔浩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主要謀士之一,幫助北魏統一北方(439年統一北方)。而崔浩勸阻征討劉宋政權是在422年,當時劉裕病故,北魏明元帝企圖佔領洛陽、虎牢關、滑臺關等戰略要地。(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像,太武帝拓跋燾父親)

崔浩的勸阻的說辭就顯得有點不靠譜,他同北魏明元帝講的是禮儀道德,《春秋》大義,這樣趁著劉裕病故攻打就是贏了也不光彩,不但不能攻打,應該派人弔唁劉裕。崔浩這樣講明顯有偏袒劉宋政權的嫌疑了,北魏明元帝也不相信他,認為這是崔浩的故國情懷在作怪。

不過崔浩認為,如果趁劉裕病亡進攻,這會導致劉宋內部同仇敵愾,一心對敵,會暫時放下政權內部的爭執。不過北魏明元帝更相信“趁你病,落你命”,畢竟一代雄主劉裕落幕了!

在具體進攻方式上,鮮卑將領更希望攻佔城池,而不是到劉宋的地盤上劫掠。崔浩認為攻打城池不可取,北魏軍隊擅長野戰,劉宋軍隊擅長守城,一時半會不會攻克劉宋的重要城池。結果如崔浩所預料的一樣,北魏軍隊攻打滑臺關(今天河南滑縣)失利。

雖然劉裕病故了,但他所統帥的軍隊還在,軍事部署完備,一些重要的城池防守嚴密,北魏進攻正好撞到了槍口上,不失敗才怪。(崔浩像)

後話——崔浩、太武帝毀佛、國史之獄。

崔浩輔佐北魏太武帝統一了北方,自視甚高,到老年時犯了大錯,導致北方清河崔氏、范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等門閥士族遭遇滅門之禍,稱之為“國史之獄”。

崔浩篤信道教,對佛教一點都不感冒,他向北魏太武帝建議滅佛,主要原因為僧侶藏匿武器、佔據大量農田不交賦稅、享有特權等,殺了很多僧侶,推到了不少的寺廟。

崔浩自認為功勞很大,又在北魏搞起了門閥士族類型的選官制度,晚年他推薦門閥士族的幾十人擔任郡守這樣的官職,得罪了很多鮮卑貴族,為崔氏滅門埋下了禍根。

崔浩負責修編北魏的《國史》,他直接把鮮卑皇族、貴族過去的那些醜事都記載了下來,不但如此,還在天壇附近將《國史》雕刻成碑林,讓很多人都知道了鮮卑拓跋部的那些醜事,這讓很多鮮卑貴族面子都掛不住,幾乎全部向拓跋燾告狀。

450年,拓跋燾下令處死崔浩,當時是這樣記載的:

衛士數十人溲(撒尿)其上,呼聲嗷嗷,聞於行路。自宰司之被戮,未有如浩者。

不僅如此,清河崔氏、范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等被株連九族,鮮卑人的報復幾乎一步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