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独爱《枫桥夜泊》这首诗,这首诗被写入日本教科书,几乎人人都会,你怎么看?

跨境电商意语Silvia


说起日本人独爱《枫桥夜泊》,就不得不说日本前首相森喜郎。他于2006年参观寒山寺时,曾说:“苏州和苏州寒山寺是我向往的地方”。后来,苏州便把复刻版的“寒山寺诗碑”,赠与了日本。这让日本人欣喜若狂,因为他们早就渴慕这块碑了。

原碑是张继写了《枫桥夜泊》出名后,唐朝皇帝于寒山寺立此碑以纪念诗人的。唐朝的诗,不仅影响了我国文化的发展,也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极大影响。然而唐诗数以万计,为什么日本人独爱张继的《枫桥夜泊》,还把其写入日本教科书中,几乎人人都会背呢?

要知其中原由,且听有书君为您解说。

1.日本人爱寒山这个人,爱屋及乌,也爱上了这首诗。

日本非常尊崇寒山和尚,苏州寒山寺也因寒山和尚而把枫桥寺改为此名。张继的《枫桥夜泊》,恰好写的就是寒山寺。日本人怎能不爱此诗!

那么,寒山是谁?日本人为什么会尊崇寒山?寒山不是山,而是人。寒山不仅在日本是神一样的存在,就是在美国,也被嬉皮士们奉为先锋。

寒山是唐代长安人,也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富二代。可他除了富之外,既不高也不帅。他考上秀才后,却怎么都考不中进士,就像《知否》里的孙秀才。可孙秀才走哪横到哪,寒山却觉得没脸见人,只得流浪街头。

寒山流浪到江南天台山附近,一个叫寒岩的地方。说是要归隐山林,实际上是自我放逐。他衣不遮体,形容枯槁,疯言疯语。很像当年佛祖在山林修行,也有点像当今的犀利哥、沈魏。

沈魏成为今天的大师,而寒山却成为了诗僧,他出家了。他像济公一样,云游四海,四处化缘,可谓诗与远方兼得。

在国清寺,寒山结识了刷碗和尚拾得。他们一问一答,留下了千古哲学名言,也化解了寒山心中的困惑。寒山问拾得: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之乎?拾得回答: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如何?

寒山告别拾得,继续流浪,最后死在了苏州枫桥镇的枫桥寺。后人为了纪念他,就将枫桥寺改成了寒山寺。他所写的诗也被他的好友,台州刺史闾丘胤整理成《寒山诗》。

拾得带着寒山的诗,走向了更远更远的远方__东瀛。在拾得的宣传和推广下,寒山的诗在日本引起了共鸣,引发了追捧。

日本建起了拾得寺、寒山寺,还把两人的诗统称为《寒山诗》。两人在日本是神一样的存在。

雍正皇帝追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统称和合二仙,寓意欢天喜地。在日本,寒山是大圣,拾得是二圣,“和合二仙”主掌爱情婚姻,是东方的丘比特。

寒山在今天还深深地影响着日本人。在日本,像家具、美酒、饭店、文房四宝,甚至技术学校都会命名为寒山。各行各业都对寒山非常推崇,日本人也常来国内“朝圣”。“寒山诗”,成为日本文化的一座高峰,对日本后世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

《枫桥夜泊》里写到了寒山,恰好入了日本人的眼。而这首诗的意境,也非常契合日本人的性格。

2.《枫桥夜泊》非常契合日本人的性格,让他们得到了精神上的慰籍。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诗中那种孤寂、萧条的意境,非常契合日本人“菊花与刀”的性格。日本人在面对死亡时,那种既感荒凉、寂寞,又无比热爱的情感,能在这首平静、孤独的诗中得到纾解。

这种民族性,得高僧拾得的间接推动,得寒山诗的精神儒养,得文化皈依感等多种因素集合,形成了日本人对这首诗的热爱。

寒山和尚的诗,有佛法中的无常精神,隐逸的风度,以及对凋亡、破败之美的欣赏。这些,都很符合日本人的胃口。

日本人非常崇敬寒山,历史上也不乏日本僧人来中国,搜求寒山诗作,甚至最后,还在日本仿建了寒山寺。而苏州寒山寺的《枫桥夜泊》诗碑,也好几次险些被日本人拿走。

据说唐武宗御制了《枫桥夜泊》诗碑后,立于寒山寺内。后来,北宋的王珪重刻,明代文徵明又刻,清人俞樾再刻,而这三位,都在刻碑后不久去世。

离奇的是,民国也有一位张继先生,当时受吴湖帆之邀,重新刻写《枫桥夜泊》诗碑。可碑刻好的第二天,张继先生就离世了。于是,人们传言,诗碑被唐武宗下了诅咒。

抗战时期,日本天皇因为极爱《枫桥夜泊》,也掂记上了寒山寺的诗碑。松井石根,就是那个甲级战犯,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松井,便想将碑运回日本,献给天皇。

当时,寒山寺僧想保护诗碑。虽然知道唐武宗的诅咒,却没有更好的办法,无奈之下只能找人制作仿品。不料,那人随后也暴尸街头。日本人听说了这件事后,不敢再轻举妄动,诗碑终于保住了。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日本人对《枫桥夜泊》的喜爱。

3.《枫桥夜泊》简单明了,就像白居易的诗一样,深得日本人的喜爱。

《枫桥夜泊》是一首极好的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浅白晓畅而又意境深远。日本虽然倾慕唐朝文化,但如果写得太深奥,他们就不会喜欢。而像白居易写的诗,妇孺白丁都能听得懂,用词简单却又能很好地表达出诗歌的内涵,让人引起共鸣,这就是好诗。张继这首诗,颇具白居易的风格,深得日本人喜爱。

作为外国人,自然喜欢简单明了却意味深长的诗。说得不好听点,喜欢装逼却又没什么层次,就会迷恋这种比较浅显,又看上去高逼格的文字。何况,张继的诗真有内容,余韵无穷。

因此,《枫桥夜泊》这首在灿烂的唐诗中虽算的上好,却未到达顶端的诗,在日本火得一塌糊涂。几乎家喻户晓,还被编入了日本教材。从日本首相,到市井小民,都能够背诵熟读这首诗。

现如今,寒山寺是中日友好的象征。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日本人,慕名来到寒山寺,听张继诗中那缥缈的钟声。

可见,只要坦然面对生活,心态好、乐观向上,即使改变不了状态也能改变心态。更何况,改变了心态,改变状态也就不远了。寒山这位唐朝的沈魏,虽然过得悲苦,但他却活出了自我,他的影响也流传至今。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本来是张继留给睡不着觉后人的礼物,结果唐以来这么久还是好多人没收到。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搞得越来越面目全非。今人也觉得意境好,居然放在小学五年级课本里。偶然看到,我便问我儿子意思,我儿子字面解释倒是挺快,翻翻书和百度,居然都是这个说法。闹心的是诗中的意境孩子没经历,是不会懂的,最妙处用当代文字也没办法再更准确释义,难重现当时的意境。

乌啼。书上解释是乌鸦叫,还说因乌啼把全诗搞得有声有色什么的。我见识短,没听过后半夜乌鸦叫,那么安静夜乌鸦也不可能受惊,要是“日落”还或许,关键是“月落”,都后半夜了。但我见过月落后水边的山,还真是洒了霜似的灰白。乌啼应该是个地方,找了找,附近还真有乌啼镇,而且出现在张继那个时代以前。

江枫渔火对愁眠,解释的更是笑话。想想一个上火的人,不知道下步该咋办,这个愁呀,躺在岸边船上,都后半夜了还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看啥也都是愁,身子翻到这面是江枫,翻到另一面是渔火,都是愁,就这么点事,课本上非说是江枫对渔火,而且还强调这个对愁眠是本诗的灵魂,整哪去了。

后两句,词面的意思比较直接,孩子们都能直译,但貌似与前两句显得格格不入,是钟声入船?哪呀,那个寒山寺“无常钟”还能敲出什么声音?是“空”,解愁第一的“空”,钟声入船,无所住心。这两句,把张继的前愁全收。这一声,比“是非成败转头空”的“空”解“空”不知生动多少倍。

枫桥夜泊放在小学五年级课本里,也真难为孩子们了,也委屈了张继。

这首诗,是唐人在唐地写的唐时唐景,日本比较尊崇我们的唐文化,本诗从表达方式以及描述意境,都有日本文化起源根基的痕迹,所以喜欢,甚至莫名的。

以上是我的主观臆断。

与小花聊天后整理。留念。




住在幸福隔壁的二把刀


这是张继很惆怅的表现。当年和好友都喜欢上了同一个女孩子,可是不想伤了好友感情,就都离开了,张继考试当了官,当时来到了姑苏这儿,没记错的话,他好友出家了,而他们喜欢的那个女孩嫁了人,变得不再风华,想着这一切,就写了这诗


老弘儿T_T


《枫桥夜泊》呈现的是清新自然的风光,倾诉的是朴素真挚的情怀。而这,正好符合日本人民热爱自然,崇尚简素的特质。所以,这首诗能被写入日本教科书,几乎人人都会,也就没什么奇怪了。

诗歌描绘的是一个凄寒、黑暗、令人忧伤的夜晚。月是落的,乌鸦在啼叫,轻霜漫天,枫桥与渔火相对,诗人与桥、与渔火相望。不一会儿,城外的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诗人的客船。这景是自然的,有阔大的天空。天空中有月,有凝结的轻霜。镜头由远到近,写近处的桥、渔火。然后,镜头再向远推去,钟声袅袅。整个景是纯天然的,简单描画的。整个景的画面是完整的,也是有想象空间的。而这样的画面,很容易勾起日本人心底那颗热爱自然的心,也正好契合了日本文艺作品崇尚简素的特点。

那么,日本的景观到底是怎样的呢?

在《简素:日本文化的根本》这本书中,作者引用矢代幸雄氏的话提到,“位于温带的日本,一年中春、夏、秋、冬被平均分配,四季循环,色彩斑斓,好像一幅铺开的美不胜收的风景画卷……在四面环海、水蒸气多的日本,偏偏又是高山耸立,水蒸气一上升,瞬间就化为烟云,凝固后又成为雨雪,飘然而落。而千奇百怪的水蒸气从出现到消失,真乃转瞬之间,变幻莫测。像日本这样的自然现象,举世罕见”。面对这样的景象,怎能不激发日本人热爱自然的心呢?面对诗歌中自然清新的景象,又怎么不爱如此的优秀文艺作品呢?

除了热爱自然的心之外,崇尚简朴的特质也深深影响着日本人的文艺观。

如果就简素的这个特质而言,日本的《枕草子》是文艺作品中的典范。这是一本随笔,记录的是作者无聊时的所思、所见、所想,其他说明性质的内容完全没有。比如,书中提到,“秋则黄昏为最。夕阳照耀,近映山际。乌鸦返巢,三只、四只、两只地飞过,平添感伤”。单纯地描写,简洁凝练,却不失美感,不失情怀。

因为《枫桥夜泊》的画面清新而自然,没有经过过多的修饰,就像那日本的自然风光一样,所以勾起了日本人心底那颗爱自然的心。更因为这首诗不仅有自然的美,有简素的美,还有自然简素中透出的淡淡情怀。所以才让日本人对这首诗倍加推崇。


言诗雨


大家好,我们先来看一下这首诗《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在晚秋时节,独自躺在江中孤舟上,耳旁传来寒山寺的钟声,衬得这夜晚格外寂静,陪伴诗人的只有浓浓哀愁。

这是张继的一首羁旅诗,此诗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

这就是诗歌所说的意境,而这种意境,恰恰和日本独特的文化审美倾向有关。

日本独特的文化审美倾向

(一)残缺美

日本是一个很独特的民族,关于日本文化形成原因的研究几大本书也说不完,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残缺”是日本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意象。飘落的秋叶、樱花,即将消失的晚霞……都是日本的审美偏好,甚至我们可以据此了解到日本的恐怖片为什么是那种“残缺”的风格,像短腿断手啊等等……而《枫桥夜泊》这种晚秋天,不圆满的孤眠之夜,就很符合日本人的审美。

(二)寒意

日本对寒也是很情有独钟的,寒代表着萧瑟、静寂,我们看日本电影的时候常常会感受到这种情绪,像《情书》,欲言未言的沉默的魅力就是这种文化审美的体现。

而《枫桥夜泊》最不缺的就是寒意。

三、浅显易懂

对的,《枫桥夜泊》就是浅显易懂,甚至与中国其他名作相比,它简直就是大白话。这也是中国流传到国外的许多诗作并非我们认为的精品,而是在中国浩瀚诗海中仅能称得上尚可的作品的原因之一。

毕竟中国是诗的国度,我们早已浸润其中,随口一吟就是千古名作,光李白一人就足够照耀整个大唐,而最好的诗词,也早已被我们的祖辈们所说尽了,因此对于中国诗的文学修养,中国人当之无愧是居于各国第一的。因此其他国家的选择和我们不同,也不是什么特别值得惊讶的!

四、寒山对于日本人的吸引力

寒山是一个中国人,寒山诗是中国那么多诗派中,对日本影响最大的一派。敦煌文学的发现使得学界对寒山的研究更近了一步,而寒山为日本人所喜爱的原因有两个——

(一)白话诗

是的,寒山诗是唐代白话诗的代表。而白话诗的魅力,上文已说明。

(二)禅意

寒山是诗僧,他的诗虽然语言浅显,但是由于佛教哲理的思辨,他的诗也是具有韵味的。正如其诗所写:“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不烦郑氏笺,岂用毛公解。”

而日本的佛教是发展得比较好的,日本对于佛是比较尊崇的,因此对于寒山诗这样的诗作,很容易在日本风靡起来。

回答至此圆满结束,喜欢的请转发、点赞、评论!有不同意见的,欢迎来撩!


謀略國學


关于该提问,最直观的见解是:日本之所以喜欢这首诗,是因为这首诗非常的有意境,大家知道日本是崇尚唐朝文化的,而这首诗写的不是那么深奥,妇孺老幼都能听懂,而词藻又很简单,并没有那么深奥,用词简单但是很好的表现出了内涵。

如果稍作深入的查阅研究,就会发现,这诗在国内虽然流行,但并不突出。可是这诗在日本的流行面甚广,远较中国为普遍,绝非其他唐诗所能比拟,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我们不妨从历史渊源说起,或许可以解释一二。

寒山寺位于苏州阀门外的枫桥镇,建于六朝梁·天监年间(502—519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梁时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到唐贞观年间,浙江天台山的高僧寒山和拾得,来到这里住持,才改名“寒山寺”。

唐朝的佛教对日本有极其深远的影响,日本派往唐朝留学的人员,分别称留唐僧和留唐生,传说拾得和尚是乘坐了寒山寺里的一口钟,飘洋过海东渡到日本,在一个名叫萨堤的地方,传播佛学和中国的文化,所以日本人对寒山寺的熟悉程度和情感远比中国人还亲切而深刻。

明朝晚期是历史上倭寇频繁搔扰江浙沿海城乡的时期,嘉靖三十三年(1554 年)正月,倭寇从太仓进掠苏州及松江等地,可能是在这一年倭寇掠走了寒山寺的钟,带去了日本。

次年,嘉靖三十四年(1555)倭宼入侵杭州,纵火焚烧雷峰塔,外部的飞檐等木结构被烧毁,只剩下赭黄色的塔芯,一直到1924年9月25日下午1时40分,塔芯轰然一声,突然倒塌。直到2003年重建,才恢复了历史名塔,这是题外话了。

一直到清末,日本一位名叫山田寒山的人,四处打听寻找寒山寺钟的下落,他要把寒山寺的钟找出来归还中国,但始终没有找到。于是他便募捐集资,在明治三十八年(1906年)由小林诚等一批工匠,精心铸成一对青铜钟,一口留在日本观山寺,一口送回苏州寒山寺。

所以现在的寒山寺钟虽然不是唐时的原物,却注入了一段掠钟还钟的日中民间文化交流友好的佳话。

有了这样漫长丰富的历史经历,苏州寒山寺的钟和张继的《枫桥夜泊》自然在日本成了家喻户晓,老幼皆知的事,《枫桥夜泊》甚至收入日本的小学课文里,小学生也会背诵。

苏州在1979年12月31日除夕夜,举办首届除夕寒山寺听钟声活动,此后年年举行,二十余个除夕以来,有近三万的海内外游客来寒山寺聆听夜半钟声,其中以日本人为最多。

其实这个问题的解答涉及到诗词、历史、人文等诸多方面,所以答案没有一定之规,以上仅为个人拙见,仅供参考。

博闻通览 -『 知识 • 参与 • 见解 』,欢迎关注,我们一起学习、博闻通览。


博文通见


为什么日本独爱《枫桥夜泊》这首诗,这首诗被写入日本教科书。几乎人人都会,你怎么看?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约715—约779),唐代诗人,字懿孙,襄阳(今属湖北)人。天宝十二年(753)进士,曾担任过军事幕僚,后来又做过盐铁判官,也属于幕僚职务。唐代宗大历年间担任检校祠部郎中(另外有史料记载为“员外郎”)。

【鉴赏】

一千二百多年前,江南水乡的秋夜,一个游子从停泊在枫桥边的舟中醒来,四顾旷野茫茫,天霜水寒,耳畔钟声余音缭绕凄清、惆怅、感动……“诸般思绪涌上心头,不禁吟诗一首,成为千古传通的名篇。

首句从视觉、听觉、感觉三方面写夜半时分的景象,月亮落下去了,树上的乌鸦啼叫,清寒的霜气弥漫在秋夜幽寂的天地。三个主谓短语并列,以简洁而鲜明的形象,细致入微的感受,静中有动地渲染出秋天夜幕下江南水乡的深邃、萧瑟、清远和夜宿客船的游子的孤寂。

枫桥所在的水道,只是江南水乡纵横交错的狭窄河道之一并无茫茫江面。“江枫渔火对愁眠”句,一说是当地有两座桥,一是江桥,一是枫桥,江枫指二桥。但“江枫”二字本身的美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给了我们极大的想象空间。我们姑且想象出一片空阔浩淼的水面(或许这也正是作者当年的想象),岸边有经霜的红枫,水中渔火点点,舟中游子满怀愁绪入眠。山川风物自有它的情致,夜泊的主人公也自有他的情怀,主客体相对独立而又巧妙地融合在起,形成一个和谐而优美的艺术境界。

三、四两句写半夜寒山寺的钟声传到客船。在深秋苍凉静谧的夜空,骤然响起悠远的钟声,该对愁卧舟中的游子的心灵造成多么大的震撼。而这钟声来自姑苏城外的寒山古寺,蕴含着丰厚的人文的积淀,包容着佛性的旷达,“给人以一种古雅庄严之感”,以至今人犹对唐代寺庙是否半夜鸣钟还难考证,足见此诗影响深远。

本诗语言明白晓畅、优美简洁,物象的选择动静结合,明暗相树,结构上对仗工整,照应严谨,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幽远的夜泊愁眠的艺术意境,极富的味。

这首诗在日本就家喻户晓,还被选入日本小学课本,清朝俞樾在《新修寒山寺记》中写道:“凡日本文墨之士咸适庐来见,见则往往言及寒山寺,且言其国三尺之童,无不能诵是诗。”1929年,日本在青梅山筹建了一座寺庙,亦名寒山寺,寺庙仿照苏州寒山寺,立石碑一座,上刻写张继的《枫桥夜泊》诗,建有“夜半钟声”钟楼一座,在附近溪谷清流之上还架起了“枫桥”。

日本的审美意识喜欢用"幽玄"来表达审美,

"幽玄"的核心是"余情",讲究"境生象外",意在言外,追求一种以"神似"的精约之美,引发欣赏对象的联想和想象,传达出丰富的思想感情内容。日本著名学者大西克礼先生对"幽玄"作了详细的分析,认为"幽玄"的含义主要有以下七点:

1、隐藏不露,笼之于内。如正彻所谓的"轻云拥明月"、"山雾绕红叶"。

2、与露骨、直接、尖锐的感情表现相反,具有优美、安详、柔和性。如"霞满春花之所"。

3、带有与隐微荫翳相伴的寂静。如鸭长明所讲的"秋空夕暮,杳无音信"。

4、深远。特别是之精神上的东西,如深奥难解的思想。

5、具有内在的充实性。其中凝集着不可言传的意蕴。即所谓的"内容丰富"。充实性也意味着与大的、重的、强有力的有关,甚至与"长高"、"崇高"相联系。

6、有一种神秘性和超自然性,虽关乎宗教、哲学的观念,但仍可感受到其中的"美的意识"。

7、以一种非合理的、不可言喻的、微妙的意味为主。

《枫桥夜泊》诗符合日本“幽玄”审美意识,达到优美、安详、柔和性。如:月落乌啼霜满天。带有与隐微荫翳相伴的寂静如:江枫渔火对愁眠。



为什么日本独爱《枫桥夜泊》这首诗,这首诗被写入日本教科书,几乎人人都会,你怎么看?小月来回答。

  • 《枫桥夜泊》在日本有多受欢迎呢?

日本人对它可谓爱的疯狂。《枫桥夜泊》是为数不多被选入日本教科书的唐诗,日本三尺孩童皆能诵读。日本的很多民宿酒店拉面馆都能看到这首诗。日本在80年代在京都仿照苏州建了寒山寺。中国的寒山寺组织听钟,无数海外人士慕名前来,去的zui多的是日本人。日本很多人家甚至农民家庭都保留有《枫桥夜泊》的碑文拓片。《枫桥夜泊》在日本的唐诗中是排第 一位的,其后才是李白的《静夜思》。

真可谓“人世间有百媚千红,我独爱爱你那一种”(歌曲《霸 王别姬》)。那么《枫桥夜泊》怎么有那么大魅力呢?要知道《枫桥夜泊》的作者张继只是一个普通的唐朝仕人,在唐朝如星河般璀璨的诗人中十分不起眼,这首诗是张继在安史之乱南下避乱时所作。

一 、诗本身意境符合日本人审美

1.禅意空寂

诗中包含着禅意深远。在月夜里空中飘着乌鸦的啼声,枫树显现它的影子,江面上有几点渔火,画面中仿佛也能听到声音。最 后寒山寺的钟声从城外传来,显得清冷又舒朗。

2.诗中的愁绪让人感同身受。

江南的深秋,月落的深夜,作者仍然没有入睡,张继曾经科举落第,南下避乱,颠沛流离。身在异乡,微冷的夜里,彻夜难眠,陪伴他的只有满怀愁绪。

“自闭”的日本人更能感受和欣赏这种心境,同时在钟声中得 到激励,原来陪伴我的不只有愁绪,还有辽远的钟声,还有城外的寒山寺。瞬间能觉得不那么孤独了。

3.这首诗口语化浅显易懂。

这首诗都是白话,很容易读和记诵,又意境深远值得记诵。

二、但同样白话写诗浅显易懂而且写了很多诗的白居易,却没有一首诗比得上张继这首歌的地位,主要因为日本人的“寒山”情怀。

1.盛唐时日本仰慕中国文化,有很多中国僧人如鉴真去日本传播禅宗文化,佛学禅宗文化在日本深入民心,传承至今。这为寒山文化做了铺垫。

2.寒山不是一座山,就跟钟南山不是山一样,寒山是唐朝时一个诗僧,在《全唐诗》存诗312首。寒山寺就因为他主持而得名。寒山出生富贵,屡试不第于是纵 情 山水,后来死在枫桥寺(枫桥寺为他改名寒山寺)。寒山其人随性邋遢,写诗浅显又有禅意。寒山在中国远不如他在日本名气大。

寒山的诗被好友拾得被带到日本,寒山不幸的遭遇和洒脱的性格深受日本人 民喜爱,在日本寒山家喻户晓,有很多学者研究寒山的诗作,就像我国研究杜甫白居易一样。也是因为在日本禅宗的地位。

清朝俞樾在《新修寒山寺记》中写道:“凡日本文墨之士咸适庐来见,见则往往言及寒山寺,且言其国三尺之童,无不能诵是诗。”

3 后来还有日本友好人士想要把二战时盗走的钟还给中国,后来没有找到,只能复刻了一个还给中国。在1980年代,日本申请中国允准在京都建了一座寒山寺。

日本人因此爱屋及乌,喜爱佛学禅宗,喜爱寒山以及寒山寺,也喜爱这首咏寒山寺的《枫桥夜泊》。


风雪月


张继落第归来,独宿客船,听夜半钟声,彻夜不眠。此情此景,感慨于心,以诗言情,以情入景,得佳作一阙,逾千年流传于今!尚能令今人感动,真乃不朽之作也!余前年偶游姑苏,慕名寒山寺一览,物是人非,枫桥下墙角处有张继泊舟处五字而已。岸上有一张继半卧铜像,其右手食指向斜上方伸出,被游人摸的锃光瓦亮!至此,游兴索然。打道回府了。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子系22


在日本游览,见一水库坝上,镌刻有两句唐诗:

谁知万里客,怀古正踟蹰。

当时,我就想,教育,不只是课堂上、书本上的。生活,才是最大的教育。你看人家,在石头上整两句唐代陈子昂先生的诗,立马让人俗虑顿消,而渐生怀古之幽情,达到了提升人生境界之良好效果。这比起那些空洞无物大而不当的标语口号来,高明很多。

唐代诗人白居易诗传入日本,因其明白晓畅,一时传诵。另一唐人张继先生的《枫桥夜泊》诗,在日本尤为知名,大约从天皇到平民、从丈二和尚到三尺童稚,无不倒背如流。此诗似已成该国之“国诗”也。张继诗固然极佳,而《枫桥夜泊》在日本的流行,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即日本尊崇寒山和尚。

张继《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让寒山寺名声大振。“寒山寺”的“寒山”,实是唐代著名诗僧寒山子。自从大唐鉴真大师东渡弘法,佛教文化在日本影响深远,而寒山和尚的诗流传日本,早被奉为经典。

寒山和尚的诗,比白居易还要通俗易懂,加上佛法中的无常精神,隐逸的风度,以及对凋亡、破败之美的赏音,都很符合日本人的胃口。比如这一首:

吾家如隐沦,居处绝嚣尘。践草成三径,瞻云作四邻。助歌声有鸟,问法语无人。今日婆娑树,几年为一春。

日本人崇敬寒山和尚,历史上不乏日本僧人来华搜求寒山诗作,甚至最后在日本仿建了寒山寺:

(日本京都西北御岳溪谷的寒山寺)

张继《枫桥夜泊》名世后,据说唐武宗御制了诗碑,立于寒山寺内。后来北宋的王珪重刻,明代文徵明又刻,清人俞樾再刻,而这三位,都在刻碑后不久即撒手人寰。更离奇的是,民国元老,有一位张继先生,与唐代写诗的张继同名,当时受吴湖帆之邀,重新写刻《枫桥夜泊》诗碑,此诚文坛之佳话也。不过,第二天,张继先生就离世了。于是,人们传言,诗碑被唐武宗下了诅咒……

据说,抗战时期,日本天皇因极爱《枫桥夜泊》诗,也掂记上了寒山寺的诗碑。松井石根欲将诗碑运回日本,寒山寺僧无奈,找人制作仿品,不料那人随后也暴尸街头……最后,诗碑终于保住。

2006年,时任日本首相森喜郎参观了寒山寺。2009年,苏州赠与日本《枫桥夜泊》复制诗碑。

拾得带着寒山的诗走向更远更远的远方——东瀛。在拾得的宣传和推广下,大概是一生穷苦,遭遇太多的挫折,寒山的诗在日本引起了共鸣,引发了追捧。日本建起拾得寺、寒山寺,还把两人的诗统称为《寒山诗》。两人在日本和我们国内神一样的存在。所不同的是寒山是大圣,拾得是二圣,叫“和合二圣”。雍正皇帝追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两人寓意欢天喜地。在日本被称为“和合二仙”,主掌爱情婚姻——东方的丘比特,貌似国内也有这种说法。

寒山的影响

他们虽然穷困,却活得超然,放荡不羁,自由自在。寒山的不仅影响力当时的日本甚至在今天还深深地影响着日本人。在日本家具、美酒、饭店、文房四宝、甚至技术学校都会命名寒山。而且日本朝野一些人,也来国内“朝圣”。在日本各行各业都对寒山非常推崇。就连美国的嬉皮士也对寒山那种生活方式非常地推崇,认作他为他们的“祖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