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貿雲集之地,也是軍事要地,四川最美古鎮,四川省綿陽西平鎮

西平古鎮,位於四川省綿陽市三臺縣,古名觀音場,清康熙元年(1662年)建盤龍廟,以寺中觀音得名。康熙十年(1672年)興場,為星日鄉駐地。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建第四區。新中國成立後的1950年,仍為區所駐地。1956年改名西平區。1992年撤區並鄉至今。

商貿雲集之地,也是軍事要地,四川最美古鎮,四川省綿陽西平鎮


西平鎮是沾益縣第一大鎮;是全市新農村建設示範鎮;是全省首批命名的文明小城鎮;被譽為珠江源頭第一鎮。平均海拔1800米左右,屬高原湖盆地形區,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

商貿雲集之地,也是軍事要地,四川最美古鎮,四川省綿陽西平鎮


踏上這片紅土地,就會知道,這裡積澱了多麼豐厚久遠的歷史,蘊含了多少自然、地理、人文的精粹。漢隸牂牁,唐置西平,始在一千三百餘年建制。五尺驛道,靜聽松濤;諸葛毒水,悠遠流長;九孔石橋、匠心獨具;大覺古寺,高聳棲雲;古老黑橋,長虹臥波。厚重的歷史,承載著西平無數次驕傲和自豪。

商貿雲集之地,也是軍事要地,四川最美古鎮,四川省綿陽西平鎮


明末清初,由於兵患、天災、瘟疫等原因,致使四川地區人口銳減,"千里良田,無一耕種之人"。西平地區和四川一樣,"終日虎豹逐鹿",百里難見一個行人,情景十分悽慘。直到順治末年,才有移民遷入。康熙元年(1662年)在今鎮政府處,有鄉人建起盤龍廟一座。之後,由於人口劇增,凱江水運繁榮,因生產、生活需要,於康熙十年(1762年)興場,以廟中觀音取名,為星日鄉駐地。這就是觀音場的來歷。據資料記載,當時興場已有500戶居民,主要是來自福建、廣東、湖廣(湖南、湖北)、江西等省的移民。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始建三臺縣國民政府第四區。新中國成立後,仍為區署駐地。1956年改名西平。由於城鎮建築佈局與三臺潼川老城相類,城牆有"圍城三里三、穿城一里三"之說,是三臺古城面積的三分之一,又是長期縣內區署政治、經濟片區中心,故有"小三臺"之美稱。

商貿雲集之地,也是軍事要地,四川最美古鎮,四川省綿陽西平鎮


較完好的古城。指西平興場以後逐漸擴建的"十字"形老街,佔地約1平方公里。清嘉慶五年(1800年)建城牆後,便成為名符其實的老城。老城中的古民居、石板街、觀音寺,廣東、福建、湖廣(湖南、湖北)、江西會館、吳家祠等文物、遺蹟,是其亮點。西平的城牆,與其它地方的不一樣,是由原糧臺連綴而成。清嘉慶五年(1800年),清政府地方官兵,為鎮壓白蓮教冉文儔等農民起義,指定在觀音場興役建倉,把三臺、中江兩縣糧草儲藏這裡,平亂後,鄉人將守護糧倉的糧臺連綴,修成了城牆。因而西平城牆有兩個不同特點:一是四方大門(除南門外),均附有小門,大門用於進車、小門用於行人。這就是現在看見的大東門、小東門,大西門、小西門的由來了。二是四門方向與實際方向相錯90度,有意將面北的北門,叫東門;面南的南門,叫西門等。這是為了迷惑"匪盜",以求平安,有意錯呼的。今的小東門,於清嘉慶9年(1804年)作過培修。老城中的觀音寺唸佛樓、城牆及城門樓洞,均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西平會館,為西平移民與客家人修建。其建造規模、大小、結構、樣式等,均與該省籍移民人數、經濟實力、社會地位相稱,併成正比。老城中廣東、福建、湖廣(湖南、湖北)、江西4大會館,大多為清道光年間建造。如廣東會館戲樓中樑上就有"道光七年(1827年)修建"等字樣。據老人傳說,最大會館是湖廣館,巍峨壯麗,還有鐘樓和鼓樓。其次是福建館,現存廂房、二道排匾、一個香案等文物。有萬名碑,說明修建時有萬人捐贈。廣東館保存最好,有神廟、戲樓、門面等,現為茶園、飲茶者甚多。江西館僅存門樓,湖廣館只有遺蹟。

會館集鄉戀、社交、信仰、娛樂為一體。對西平移民的安居樂業、再造家園,起到歷史的不可磨滅的重要作用。

吳氏宗祠。位於西平古城一角的吳氏宗祠,是西平客家吳氏族人舉族祭祖的場所。由吳氏入川祖中旌公老宅改建,約建於清乾隆13年(1748年),佔地4畝,是三臺地區保存最為完好的宗祠之一,也是四川吳氏客家中僅存的一處。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吳氏客家宗祠2003年9月15日成功地接待了"四川移民與客家文化研討會"的全體專家、學者,成為省內第一客家家族的隆重盛會。2006年10月世界客屬第二十一屆懇親大會在臺灣臺北市舉行,由世界客屬總會會長、當時的中國國民黨副主席吳伯雄先生親自為三臺縣西平吳氏客家宗祠題贈匾額《吳氏宗祠》。宗祠產生於舊時宗法社會時代,是孝道文化的載體,是孝順父母的延伸。一個不孝敬父母的人,很難相信他是一個好公民、好工作人員。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輔相成,要建立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宗祠,正是傳統美德相承接的一種形式。吳氏族人藉助"移民與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在三臺召開的東風,進行了較系統的修整。恢復了神祖牌和匾對。吳氏宗祠在舊的時代,為培養吳氏家族人才和西平社會穩定作出貢獻,在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今天,在取精用宏的基礎上,仍然有不可代替的德治輔教作用。吳氏宗祠的存在,有極好的現實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