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術稱帝到底是對是錯?

李成蹊


我來回答。自古以來成者為王敗者為寇,不能用對與錯、好與壞的是非觀來看待歷史。袁術與眾多軍閥一樣,都有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哪有好壞之分。如果非要分個對錯,仔細論起來,他們在漢獻帝的眼裡都是大混蛋!

袁術為什麼要稱帝呢?那是因為他非常的自信!

第一、袁術家世顯赫。袁術出生在汝南袁氏的四世三公家族,袁氏連著4代人擔任朝廷三公之職,其社會威望、地位、人脈無人能比。袁術就靠著與生俱來的先天優勢割據起家的,把庶出的袁紹都不放在眼裡。

第二、袁術稱霸揚州。自從袁術被劉表和曹操趕到壽春以後,逐步變得更強,擁有徐州南部與揚州大部地盤。尤其是部將孫策打敗了朝廷任命的揚州刺史劉繇後,更是牛氣沖天,一發不可收拾!

第三、袁術得到傳國玉璽。就在幾年前,袁術部將孫堅討伐董卓時,意外地在洛陽找到了傳國玉璽。孫堅死後,傳國玉璽自然落入袁術之手。有了這塊代表皇權的“重器”在手,就給稱帝覆上一層“合法”的外衣,袁術得意忘形。

以上幾點使袁術的自信爆表,野心膨脹,打算做一把皇帝過過癮。袁術把東漢初的讖語“代漢者當塗高”拿出來炒作。塗與術同音,塗通途,途又與袁術的字“公路”二字遙相呼應,袁術向世人傳遞出他就是“真命天子”的信號,於是袁術在壽春登基當了皇帝。

袁術稱帝不合時宜

袁術稱帝卻忽視了一個嚴重的問題,當時漢獻帝還活著,東漢王朝並沒有滅亡,盲目稱帝首先在道義上就輸了。就連李榷、郭汜都不敢拿漢獻帝怎麼樣,曹操更是把漢獻帝接到了許昌,寧願挾天子以令諸侯,也不敢幹出僭越的事出來。漢獻帝再怎麼樣都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誰敢妄自稱帝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韙,人人得而誅之。

其實這一點,袁術的手下並不是沒有明白人。張承首先站出來反對,他認為漢獻帝還在,盲目的僭越稱帝,是有違天時,會被天下諸侯所唾棄。袁術早就衝昏了頭腦,肯定不會聽從手下建議的,這就是志大才疏,有當皇帝的野心,但缺少審時度勢的眼光。

袁術眾叛親離,失敗慘重

袁術部下孫策也極力反對,他認為漢獻帝並沒有錯,你有什麼資格取代漢朝稱帝。反正誰勸袁術都無效,他是鐵定稱帝了。孫策就是這時候與袁術斷絕了關係,開始自立生涯。

袁術稱帝后,還派出使者找到呂布想與他聯姻結盟,一向糊塗的呂布,也以為此事不義,拒絕結盟。袁術怒不可遏,派大將張勳、橋蕤與韓暹、楊奉的勢力一起攻打呂布,結果韓暹、楊奉軍臨陣倒戈,袁術損失慘重。

曹操在打完張繡後,也抽出時間攻打袁術,結果曹操攻下蘄陽,殺死袁術的大將橋蕤等,袁術只能四處逃竄。袁術此刻真是眾叛親離,人人喊殺,自生自滅吧!最後實在是彈盡糧絕,連飯都沒得吃了,吐血而亡。

袁術是敗於過度自信,敗於不可一世的傲嬌,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合時宜的稱帝舉動造成的眾叛親離!袁術忘記了一句道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就是對的嗎”?只能說是:“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當然袁術不稱帝的話,曹操與呂布也會來打袁術,不過滅亡沒那麼快而已。


李躍汗青


不管袁術是否稱帝,和曹操、劉備都會衝突,孫策必然尋找機會背叛

袁術的失敗,不是因為袁術稱帝。稱帝只是別人反對他的理由。孫策對袁術本來就不忠心,加入袁術陣營,不過是要藉助袁術勢力罷了。

袁術失敗的原因有兩個:

1、和呂布沒有結成堅定聯盟。袁術和呂布沒有結成堅定聯盟的原因,就在於雙方長久以來的不信任:

“布自以殺卓為術報讎,欲以德之。術惡其反覆,拒而不受。”

袁術對殺了董卓而來投靠的呂布表現出不信任;其後更與和呂布有仇的李傕結盟,對付曹操和袁紹。

呂布在和袁術聯姻時,就因為當初袁術對呂布的不信任而拒絕。

2、袁術稱帝后遭遇兩次饑荒,無力自守。197年秋江淮饑荒,原本是作為軍糧的10萬斛米,被部下舒邵拿去賑災了;199年又出現饑荒,袁術被部下雷薄、陳蘭拒絕,最後北走生病而死。

如果袁術沒有生病死,曹操想要圖一北方還是很難的。

袁術的地盤

在193年匡亭之戰袁術被曹操袁紹聯軍擊敗後,袁術在197年稱帝時,袁術的地盤有:

1、沛國,舒仲英治理;

2、汝南郡,太守孫香;

3、廬江郡,太守劉勳;

4、九江郡,太守孫賁;

5、廣陵郡,太守吳景;

6、丹陽郡,太守袁胤;

7、吳郡,太守朱治;

8、會稽郡,太守孫策;

9、豫章郡,太守華韻(或諸葛亮叔父諸葛玄)。

當時袁術地盤比曹操、袁紹大多了,這也是袁術稱帝的基礎和信心所在。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在當時的情況下,袁術稱帝是錯誤的,是不合時宜的。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袁術在淮南正式稱帝,可笑的是,這個皇帝是他自己封的,沒有得到任何人的支持。

袁術的一個部下甚至還問他:“當年周文王擁有三分之二的天下卻還在服侍殷紂王,您難道比得上週文王嗎?”一句話把袁術噎個半死。

袁術當年欺騙人家孫策的事情,已經讓他的部下們相當鄙視他了。現在,出身袁氏“四世三公”的他不念皇恩,不報效祖國就算了,竟然還敢稱帝,真是白眼狼啊!



當袁術派楊奉、韓暹等人去攻打呂布時,人家直接就和呂布握上了手,甚至還和呂布一起反過來將他收拾了一頓,呂布的幾千人馬將袁術的幾萬大軍打了個落花流水,袁術是欲哭無淚啊!

曹操一直看不慣袁術那囂張樣,正發愁沒理由揍他,一聽說他稱帝,立馬領著人過來了,曹操這回來不是進貢而是進攻。袁術哪裡是曹操的對手啊。一聽曹阿瞞來了,撒開腿就躥了。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術退軍江亭,當時正是火辣辣的六月天,他是又餓又渴,可是隻有一碗蜂蜜水,部下卻說:“去哪兒給你弄蜂蜜水啊?就剩這碗粥了,你愛喝不喝!”袁術聽後,弊了半天沒吭聲,忽然大吼一聲:“我袁術怎麼落到這步田地啊!”說完,吐血而死。


楓葉永刀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且不說漢室江山早已在黃巾軍起義的浪潮中分崩離析、名存實亡。單就彼時盤踞各方、相互併吞廝殺的諸侯豪傑而言,又有哪個不想“取漢室而代之”呢?再說,作為北方士族集團的執牛耳者的袁術,不但家世背景良好,而且兵強馬壯、實力強悍,想要稱孤道寡卻也沒有什麼不對的。更何況,天下事又哪來這許對錯之分, 政治人物往往只講利害關係而不顧對錯是非。

話說,出生名門的少年袁術,在到達一定的年齡之後,就頂著“四世三公”的顯赫牌匾入朝為官了,而因為本人孔武有力且頗負學識韜略的緣故,年紀輕輕的袁術很快就被提拔為河南尹,虎賁中郎將之職,話說,若不是後來黃巾軍猝然而興,天下隨之動亂四起,身為“公卿之後”之後的袁術很可能會再為袁氏家族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但“世間事又豈能盡如人意?”猛然興起的黃巾軍起義不僅打破了袁術躋身公卿的夢想,還使他揹負了“篡逆之賊”的千古罵名。

換言之,在黃巾軍興起,漢桓帝去世,大將軍何進被董卓所殺之後,整個大漢王朝的行政系統就已經完全癱瘓,此時此際的漢室天子不過是各路軍閥手中的提線木偶天下諸侯之所以對其百般爭奪。無非是希望能有一個“名正言順”的幌子來為自己併吞天下的野心略作遮掩而已。所以。在我看來,袁術據地稱王,僭號自立的做法比起那些遮遮掩掩的鬼蜮伎倆倒是顯得坦誠而直接。

所謂“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袁術僭號自立的行為本身並無對錯可言,而且就他當時的實力而言,也完全有支撐其野心的基礎。至於他之所以失敗,究其原因,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兩個方面:

1、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常言道“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英雄”但在爭霸天下的帝王之路上卻往往不是如此,歷觀古今帝王事蹟,從來沒有首事者能夠笑道最後的,究其原因,無非是首事者所面臨的壓力最大,既有來自所謂“正統”的朝廷的打壓,也有希望趁此“名正言順”的擴張自己勢力的“擁護正統者”的打壓。當然,更重要的是,首事者還得面臨來自民間輿論的挑剔和比較,一旦在行政上或者軍事上有所紕漏,就會馬上被淹沒在社會輿論和民心的質疑聲中。更何況,當時漢室雖亂,但終究還是給天下百姓帶來過數百年的安定繁榮。就此而言,一旦袁術的所作所為不能超邁漢室,那他將毫無疑問的被百姓自動略過。成為“天命”的厭棄者,進而失去逐鹿天下、混一九州的資格。

2、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不圖進取的“君王”

所謂“小富即安,小成即滿”作為三國序曲的揭幕者,“膽大包天”的袁術卻是一個徒有野心而不知進取;自詡雄才卻貪圖安逸的角色。

話說淮揚一帶本是天下富足之所,在天下喪亂,北方凋敝的漢末,袁術保有此地實在可謂是天命所向,再加上他本人出身顯赫,四世三公的金字招牌足以使他招徠大量的謀臣良將。換言之,如果稱帝之後的袁術能夠以淮揚為基礎,一方面勵精圖治、勸課農桑;另一方面不論品第、揀拔人才、舉賢任能、各司其職。然後恩維並施、雙管齊下的去招攬英雄,打擊異己。誠能如此,又何必擔心不能收拾天下,再造乾坤?

但這終究是美好的想法而已,素來出身豪富又自矜其能的袁術又哪能真正招徠天下的有識之士呢?再加上他自僭越之後即心滿意足的過起帝王癮的行為,自然又使大量原本聚集在他麾下的人才心灰意懶,失意而去。

而也正因此,曾經坐擁膏腴之地,兵精將廣、足食足糧的袁術在稱帝之後短短兩年時間內就迅速敗歿,身死國破,為天下人所取笑。

綜上而言,袁術僭越帝號的行為並沒有什麼值得苛責和追究的,他的問題正在於其人本身就不是一個有志於天下的英雄,充其量不過是希望逞一時之慾的偽梟雄罷了。再者說,是非對錯之說,在政治上本就沒有明確的區判標準,關鍵還是在於當權者是否能夠審時度勢,在最恰當的時候,作為最準確的判斷和取捨。

我是狐筆春秋,歡迎大家批評指教,謝謝


狐筆春秋


東漢末年,王權勢危,各地諸侯擁兵自重,又有幾人不想稱帝的,只是各諸侯之間虎視眈眈,一旦有一方篡權,必然會受到群起而攻之,雙拳難敵四手,最終的結局可想而知,因此,在此種顧忌之下,各方勢力反而達到了一種微妙的平衡。

可偏偏有人想要更進一步,妄圖問鼎權力的頂峰,這個人就是袁術。


袁家四世三公,其家世、威望、地位、人脈在當時無人可比,差的僅僅只是臨門一腳,登高一呼罷了。

而且,比之袁紹,袁術更有優越感,因為袁術是嫡出,而袁紹僅僅只是庶出,二人雖同父異母,但說起來袁紹的母親不過是袁府的一個丫鬟罷了。

而袁術憑藉家族威望,早早的就拉起了一支隊伍,由孫堅統領作戰,巔峰時期連呂布都要避其鋒芒。而且,早年孫堅在討伐董卓時,意外得到了傳國玉璽,孫堅死後,玉璽自然就落到了袁術的手裡,有了這塊代表無上皇權的國之重器在手,袁術急於做皇帝也就不意外了。

但是,袁術忽略了一個最重要的問題,當時雖然大權旁落,漢室王朝分崩離析,但漢獻帝還活著,東漢王朝並未滅亡,這個時候稱帝,從道義上來講,就已經輸了。

哪怕是老奸巨猾的曹操,也不敢把漢獻帝怎麼樣,只是將獻帝接到了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畢竟,無論如何,漢獻帝都是天下的主人,哪怕這個“主人”僅僅只是象徵意義上的,但誰若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勢必會引發群起而攻之。

袁術部下也不是沒有明白的,孫策第一時間就站出來反對袁術稱帝,可此時的袁術早已被慾望衝昏了頭腦,哪裡還管得了那麼多,也就是這個時候,孫策和袁術斷絕關係。不合時宜的稱帝舉動,終究導致袁術眾叛親離。

最終,曹操在收拾完張繡之後,也終於有時間騰出手來攻打袁術,舉著“匡扶漢室”的大旗,一時之間袁術成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最終實在彈盡糧絕,兵敗身亡。


輕侃古今


袁術稱帝無論從當時還是現在來看,都是錯的,想來袁術死的時候肯定很後悔。

那他為什麼稱帝呢?

第一,東漢末年,群雄並立,客觀上有了稱帝的條件。中平六年(189年),大將軍何進召董卓進京,意圖討伐十常侍,事機不密,沒等到董卓來,自己反倒被宦官殺了。董卓在半路上救了皇帝,又手握重兵,開始一個人說了算,廢掉了少帝劉辯,立了漢獻帝劉協。董卓這樣把持朝政,肯定有人不服啊,於是各地的刺史、太守、州牧開始打著“勤王”旗號開始討伐。這樣,像袁紹、曹操、劉表、公孫瓚、孫堅以及袁術等都有了自己的軍隊,在地方上得到豪強的支持,又佔了一些地盤,有了稱王稱霸的實力。

第二,性格決定命運。袁術出身“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為人相當驕縱,自視甚高。他認為漢室天下已經到了油井燈枯的地步,早早開始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盤。他不同意哥哥袁紹立漢宗室劉虞的提議。他認為自己是袁家的嫡子,一直看不起庶出的袁紹。既然意見不和,兩人開始各自拉起了隊伍。弟弟看到很多人跟著哥哥袁紹走了,罵道:“群豎不吾從,而從吾家奴乎!”認為哥哥袁紹是家奴,相當猖狂啊。這還不罷休,寫信給公孫瓚,說袁紹不是袁家的子弟,徹底把袁紹給得罪了。這樣的性格其實不適合於爭霸天下的。

第三,迷信害死人。漢朝流行一句讖語:代漢者當塗高。那時候,讖語是一種政治預言,是天意,份量相當重。這句話困擾了包括漢武帝劉徹、光武帝劉秀、曹操以及袁紹、袁術等很多人。我們現在看來,這句話與袁術沒多大關係,可當時他就是鬼迷心竅的認為,自己是取代漢朝的下一位開國之君。他不但這麼想,還付諸實踐:在漢室未亡、諸強林立的情況下登基。

那麼,如何評價袁術呢?

借用南朝范曄的評價:“術雖矜名尚奇,而天性驕肆,尊己陵物。及竊偽號,淫侈滋甚,媵御數百,無不兼羅紈,厭梁肉,自下飢困,莫之簡恤。”

意思是說:袁術雖然也愛惜名聲,但是他天生驕傲放縱,自尊自大。後來他竊名僭號,就更是荒淫奢侈,光姬妾就有數百個之多,每一個都是錦衣玉食。可是他的部下們卻飢餓窮困,他也不加體恤,終於因為這種行為,而敗光了家底,無法立足。

最終的結局如何?

公元197年初袁術在壽春悍然稱帝,建號仲氏,在漢獻帝東歸遷都許都之後,袁術此舉無疑是冒天下之大不韙,一下子把自己置於天下諸侯的對立面被群起而攻之,最終眾叛親離吐血而亡。


子冬


袁術稱帝是大錯特錯,想過皇帝癮不計後果,是沒錯。袁術就根本沒有稱帝的資本,袁氏起家靠的是祖上四世三公的威望,還有汝南穎川名門世家有識之士的投靠,但有才之士大多投靠在聲望較好的袁紹麾下。袁術狡詐自私,手下只聚集一些漢末時期二、三流人士,如文有閻象、楊弘、趙胤,武有紀靈、橋蕤、劉勳、張勳等人,文不能安幫,武不能定國。所治之地南陽、穎川、淮南為四戰之地。當時天下諸侯比袁術勢力大的有袁紹、曹操、劉表、劉璋、馬騰等人,袁術用兵馬從孫策手上換得玉璽,就枉稱天命。當時曹操挾天子令諸侯,因勢力不夠強大,讓袁術多活了兩年。袁術稱帝是辱沒祖宗,丟人現眼,自己作死,不被歷史承認,遺臭萬年。





劉坤忠120


袁術的稱帝並沒有實際的對錯之分,如果站在後來人的角度看,那麼袁術稱帝一定是弊大於利的。站在袁術的角度看,其實在當時天下格局下稱帝是對的。

1、試問三國時期的諸侯梟雄們誰不想稱帝?其實大家都有稱帝號令天下的想法,但是需要稱帝的條件。

首要條件就是實力允許,在197年袁術已經有具備了實力條件,無論孫策、呂布兩大勢力是從屬關係還是下屬關係,他們確實是在袁術的勢力範圍內效力於袁術,當時袁術的勢力已經涉及了揚、豫、徐三州,成為了東漢末年勢力最大的諸侯。

其次在古代有很多權力的象徵物,象徵王權的傳國玉璽,象徵軍權的虎符。當袁術從孫策手裡拿到傳國玉璽時,擺在他面前有兩條路,稱帝和稱臣。稱臣的話就要將傳國玉璽歸還給漢獻帝,甘心做一位漢臣,把傳國玉璽留下就已經成為各方諸侯討伐的對象,而且是“名正言順”的討伐對象。對於袁術這樣的諸侯一定不可能輕易交出傳國玉璽的,那麼他只能稱帝。在實力允許和握有傳國玉璽的情況為何不成帝呢?

2、稱帝對於已經處在實力頂峰的袁術是利大於弊的,若想擴大自己的勢力稱帝是最快也是最佳的途徑,曹操已經是“挾天子號令各方諸侯”,袁術手裡沒有天子只能自己做天子才能震懾和指揮自己勢力周邊的諸侯。

曹操的做了漢朝丞相以後做許多事情都變得方便許多,比如討伐其它諸侯,收攬人才。袁術難到不是這麼想的嗎?要去攻打其它諸侯就必須要“師出有名”,作為“皇帝”要平定天下這就是應該的。

所以在當時的節點袁術稱帝應該是對的,也是擴大自己的勢力的必要途徑,只是稱帝后自己不善經營罷了。


歷史百貨鋪


題主抓了很多點不無道理,但是就袁術這人一輩子其他糟事暫且不說,稱帝絕對是百害而無一利

其一:

最有力的證據:稱帝的結果是什麼,這個歷史上袁術確實稱帝了,結果是什麼呢?

憂懼不知所出,將歸帝號於紹,欲至青州從袁譚,發病道死。

過是過了一把皇帝的癮,不過馬上就被各路軍閥針對。這說明歷史上這條路就走不通。本來袁術不過是諸路軍閥中的一支,可以跟題主所說一樣,完全可以不當這個槍頭鳥,跟其他人合縱連橫。但一稱帝馬上就從諸人中凸顯出來了,你我皆是漢家臣子,就袁術一個人與眾不同,不辦你辦誰。

就別想跟其他勢力聯合了,名不正言不順,像題主說的呂布、公孫瓚這些人是給袁術稱臣啊還是以兄弟相稱呢?這都是問題。你一稱帝直接變成亂臣賊子,跟你聯合的都是亂臣賊子,誰願意去當這個大頭鬼。

其二:

當時漢家朝廷還在呢!不要高估袁術這個政權的影響力。而且漢家朝廷可不是我們想的點用沒有,完全就是個傀儡的那種。它還是被天下人公認的,雖然軍閥打來打去,但大家還是覺得自己是漢家子民,朝廷還是人事權在手,這天下還是姓劉的。

(這一點可以參考日本戰國的天皇朝廷——軍閥打來打去,大家還是得認天皇,官職照樣封)

連袁術自己得心腹都說:

昔周自後稷至於文王,積德累功,三分天下有其二,猶服事殷。明公雖奕世克昌,未若有周之盛,漢室雖微,未若殷紂之暴也。

漢家天下四百年,這法理正統袁術真比不了

袁術這個政權別說重用寒門了,你真重用也要有人來啊,又沒實力又沒人望,大家都是在看袁術得好戲,真士人會選擇袁術嗎?袁術政權別說我們現代人了,在當時的古代人眼裡都是個笑話,毫無法理正統可言。

其三:

同時也不要高估老百姓的覺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是誰說出來的,這是陳勝說出來的,史記上都把這當成是陳勝小時候與一般人不一樣得地方寫出來的。陳勝說這句話的時候,他的小夥伴是咋樣的——都在嘲笑陳勝。

不要高估真的老百姓得想法,古代老百姓和寒門看你稱帝,第一反應肯定是亂臣賊子,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愚的就是老百姓。只有真的文化人——司馬懿這些人可能才知道法理正統這些只不過是笑話,實力才是王道。

不是人人都是陳勝吳廣

其四:

更不能高估袁術這個鳥人,要知道袁術連同出一門的袁紹都看不起,天天四世三公掛在嘴邊上,稱帝都是靠這句四世三公:

今劉氏微弱,海內鼎沸。吾家四世公輔,百姓所歸,欲應天順民,於諸君意如何?

這種人能重用寒門,天下為公,簡直是要了袁術的老命,袁術第一個就能把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話的人打死。

而且袁術這個人完全就是個庸才,要稱帝的時候佔據壽春一帶,實力確實還是不弱,但別忘了他是怎麼去兩淮的,是在匡亭被人趕跑了才去壽春的。這個人就是一二世祖,無才無德,靠著個四世三公名頭才能在歷史上混出一篇。

他哥袁紹比他就聰明多了,你看袁紹稱帝了嗎?別說袁紹,連曹操一輩子都沒稱帝,袁術何德何能啊,最後就把自己坑了,袁術真的是個寶才。


河洛雜談


袁術稱帝到底對錯

單獨拿出袁術稱帝來說,對於他自己是對的,因為袁術這個人心中狹隘,沒有多寬廣的認識,對自己實力的認識不足覺得自己稱帝順應天理,理當應順。但其實結合歷史經驗以及他自己的實力來說是不正確的,十八路諸侯是為漢朝正名,他一稱帝就是反賊,正是給了其他諸侯正確討伐的理由,稱帝有沒有玉璽不重要,有沒有實力才重要,當時的人們已經不再愚蠢,向實力低頭而不會向一塊玉低頭。袁術自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