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插茱萸少一人 -纪念李文亮君

遍插茱萸少一人 -纪念李文亮君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王维诗作。

遍插茱萸少一人 -纪念李文亮君


唐朝重阳节有插吴茱萸的习俗?

先看王维资料:

遍插茱萸少一人 -纪念李文亮君


写这首诗「时年十七」,说明这是王维十七岁时的作品,当时,诗人正在长安与洛阳间漂泊。山东,唐时山东指崤山、函谷关以东。对应是公元718年。

再来看吴茱萸的产地:

遍插茱萸少一人 -纪念李文亮君

并没有山东山西方向,那就是王维本人在长安洛阳一带登山插茱萸了。

公元718年,他不去整玫瑰花牡丹花桅子茉莉花,去插吴茱萸?往下看:

唐史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夏,自京师至山东、河北疫死者千数。

即王维刚出生就碰上了大瘟疫。

再来看一条唐玄宗的诏书。。。开元十一年七月,诸州置医学博士敕。敕,神农辩草,以疗人疾,岐伯品药,以辅人命,朕全览古方,永念黎庶,或营卫内癕,或寒暑外攻。因而不救,良可难息。自今远路僻州,医术全无,下人疾苦,将何侍赖?宜令天下诸州,各置职事医学博士一员……

再把时间左右三年:瘟疫,自古以来就是国家极其重视的大事,稍有规模的疫情必然被史官记录在册。公元217年(汉末建安二十二年),江淮地区发生了一次重大疫情。曹植在《说疫气》一文中描述了这场灾难:“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当时站在中国文学高山顶峰的“建安七子”,有5人(徐干、陈琳、应玚、刘桢、王粲)死于这场瘟疫。要知道,瘟疫之前,“七子”中的另外两位已经先后故去。

可以说,这场大疫在夺走无数人生命的同时也重创了文坛,中国文学史上的这盏璀璨之灯为此转暗。

当时朝廷药方吴茱萸的抗瘟功效,先看汉末张仲景资料

遍插茱萸少一人 -纪念李文亮君


到了宋代,才渐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金匮要略》就是该书的杂病部分。

遍插茱萸少一人 -纪念李文亮君

将上面的计量按汉朝的计量标准换算结果:吴茱萸50克,人参45克,生姜90克,大枣12个,矿泉水1公斤,煮成0.6公斤,温态分三次喝。考虑到汉朝人参都是野生的吧,改为:吴茱萸50克,肉苁蓉50克,人参15克,生姜90克,大枣12个,矿泉水1公斤,煮成0.6公斤,分成每日三次,温服。

配合氯喹/羟氯喹。

乙亥末,庚子春,荆楚大疫,染着数万,众惶恐。

举国防,皆闭户,道无车舟,万巷空寂。

然外狼亦动,垂涎而候,华夏腹背芒刺。

幸龙魂不死,风雨而立。医无私,警无畏,民齐心!

政者,医者,兵者,扛鼎逆行勇战矣!

商客,名家,百姓,仁义者,临邦献物捐资,叹山川异域,风月通天,吾曰无衣,与子同裳!

能者竭力,万民同心。

月余,疫除,终胜。

此后百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此文纪念李文亮君。

特别鸣谢游子丸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