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说“我不会,我不知道”,怎么办?帮助孩子建立成长型思维

前几天,闺蜜说自己很苦恼,上三年级的儿子,做作业遇到不会的题总是会自责不已:“这道题我不会”“我真笨,我真没用”;生活中,孩子不管遇到什么事情,总是说“不知道”“我不会”。

她跟孩子爸爸就尝试着各种方法鼓励夸赞孩子,也带着孩子一起做一些互动游戏,希望孩子能从中增加一些自信,可是孩子一旦发现有难度,孩子就会说:“我不知道,我不想玩了”,丝毫不愿意付出努力多尝试一下。

《终身成长》一书中认为,孩子这种不愿努力改变,评价自己“我很笨”“我不会”贴标签式的固化认知,表明孩子陷入了固定型的思维模式。

书中讲到父母教育孩子过程中,会传授给孩子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

  • 固定型思维模式认为,人的才能是一成不变的,人要么就是聪明的,要么就是愚笨的,犯了错就代表你是一个失败者。
  • 成长型思维模式认为,人的才能是可以发展的,人的基本能力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培养和发展,犯错是一个人成长的契机。


孩子总说“我不会,我不知道”,怎么办?帮助孩子建立成长型思维


因此,孩子的思维模式决定了孩子应对问题时的态度和反应,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孩子遇事会消极面对,放弃努力,无法成长;而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孩子遇事会积极应对,迎接挑战,不断成长,所以父母必须警惕和避免孩子陷入固定型思维模式,积极帮孩子建立成长型思维模式。

父母是孩子思维模式的传播者

《终身成长》中说,父母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个行动都会给孩子传递出一条信息,这些信息告诉我们的孩子:他如何看待自己。

也就是说,孩子是固定型思维模式还是成长型思维模式,取决于父母与孩子一言一行的互动中传递给孩子怎样的信息。

育儿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14岁的男孩,跟爸爸一起做手工,不小心把钉子撒了一地。

男孩:天呐,我太笨手笨脚了。

父亲:钉子撒了的时候,不应该说这样的话。

男孩:那应该说什么呢?

父亲:你应该说,钉子撒了,我要把他捡起来!

男孩:就这样?

父亲:就这样。

男孩:谢谢,爸爸。

故事中爸爸的一句话就可以改变孩子对自己的认知,从“我是笨的”变成“我可以做些什么”。


孩子总说“我不会,我不知道”,怎么办?帮助孩子建立成长型思维


父母对待孩子行为的反应和认知,都会成为孩子对自己的认知。

作为父母我们必须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识别出与孩子互动中导致孩子陷入固定型思维模式中的那些错误的应对行为,帮孩子建立成长型思维模式。

识别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两个陷阱

  • “夸奖”和“肯定”式标签的陷阱

“宝贝,你学得真快,你真聪明!”

“我儿子真棒,一学就会,太聪明了”

这样对孩子的夸赞,每天都在发生,父母出于“善意”对孩子进行表扬,认可孩子,也希望孩子因此认可自己,更加自信。

事实上,孩子收到的信息是这样的:

“如果我学的不这么快,我就是不聪明的”

“我不能尝试太难的事情,要不然犯错了,他们就不会觉得我聪明了”


孩子总说“我不会,我不知道”,怎么办?帮助孩子建立成长型思维


《终身成长》的作者卡罗尔.德韦克曾做过这样一个研究,几百名学生做十道非语言型的智商测试题,等他们完成后,

对第一部分学生说:“哇,你做对了8道题,你做的非常棒,你在这方面非常聪明”;

对第二部分学生说:“哇,你做对了8道题,你一定非常努力。”

研究结果显示,对第一部分学生的“夸奖”让这些孩子陷入了固定型思维模式,他们对有挑战性的新任务表示拒绝,他们害怕暴露自己的缺点,因为这会让别人对他们的“智力”和“天赋”产生质疑。

而那些被夸奖“很努力”的学生,都喜欢难题,他们认为解难题更有意思。

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父母一味地夸赞孩子的智力和天赋,给孩子贴上“聪明”“天才”的标签,反而会让孩子更加执着于展现自己的智力和天赋,使得孩子惧怕有挑战性的事情。

在他们心里会认为成功意味着他们很聪明,而一旦失败就意味着他们是很愚蠢的,陷入固定型思维方式。

  • “一次定终身”固定型思维的陷阱

记得上初三时,有一个平时考试在班里都是前五名的女同学,一次中考前的测验,排到了二十名往后,结果父母要让女生退学。

班主任觉得太可惜,亲自去家里跟父母商量,让女生返校,结果女生父母说:“她不是学习的料,考这么差,以后不上了。”

就这样,一次考试的失败,被贴上了“失败者”的标签。


孩子总说“我不会,我不知道”,怎么办?帮助孩子建立成长型思维


虽然现在很少有如此极端的父母,会因为一次考试成绩不好而让孩子退学,但是父母因为“一次定终身”式的固定思维而批判和指责孩子的行为不在少数,比如:

孩子见了长辈没跟长辈打招呼,就会指责孩子是“没礼貌的孩子”;

孩子有一道题不会,就会指责孩子“你怎么这么笨”;

只注重学习,孩子只要学习好,其他好不好都无所谓;

如果孩子学习不好,其他再好都没用。

我们对孩子的这种评判,不仅会给孩子传递这样一种信息“我是不好的”“我是笨的”“我没用”,使得孩子将这些“标签”内化为对自己的认知(陷入固定型思维模式),同时父母也错失了帮助孩子改变自我、学习成长的机会。

正如《终身成长》中所说,一次失败的行为,转变成为一种失败的身份。

父母千万不要低估育儿路上任何的一件小事,所传达给孩子的信息,给孩子带来的伤害。

成长型思维模式中“努力”的意义

无论是过度“夸赞”孩子,还是批判指责孩子,我们都忽视了“努力”对于孩子成长的意义。我们都熟知一个叫“龟兔赛跑”的故事,兔子凭着自己“跑的快”的“天赋”,躺在树底下偷懒睡觉,而乌龟并没有因为自己与兔子“先天禀赋”的差异放弃比赛,而是坚持不懈,一刻不停地爬,直到最后战胜了兔子。

这是一个强调“努力”有多重要的小故事,虽然我们都很欣赏那只不放弃的乌龟,可是我们还是都想成为那只有“天赋”的兔子,而不愿意成为那只“努力”的乌龟,因为“努力”意味着我们并不擅长这件事,意味着我们不够“聪明”。


孩子总说“我不会,我不知道”,怎么办?帮助孩子建立成长型思维


我们都喜欢自己的孩子天生聪明,哪怕他常常偷懒,但是他“聪明”。

我们会为那个勤奋刻苦,“努力”向上的孩子担忧,因为那意味着他“不聪明”。

固定型思维模式,总是在有意无意中忽视甚至贬低“努力”的意义。

而成长型思维模式则是基于这样一种信念:我们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来培养和发展的。

篮球巨星迈克尔.乔丹,被大家誉为“天才”,而美国的体育媒体评论他是最努力的运动员。

他曾说过:“我有超过9000次投篮没有命中。曾经输掉约300场比赛。有26次,人们相信我会投出决胜的一球,但是我没有。”

这些失败,就意味着他不是“天才”,意味着他需要付出多少“努力”才能弥补自己失败中的不足。

成长型思维模式唤醒了“努力”对成长的意义:失败是短暂的,我们的能力都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的;没有“天才”,“天才”也是通过“努力”来铸就的。


孩子总说“我不会,我不知道”,怎么办?帮助孩子建立成长型思维

如何帮助孩子建立成长型思维模式

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的一言一行都能反映父母的信念和价值体系,所以我们要时刻觉察自己对待孩子的言行,帮孩子建立成长型思维。

1.父母先改变“旧有”信念

《思辨与立场》一书中说:“我们以为我们的思维是我们自己产生的,其实这只不过是思维从众的结果。”

“孩子犯错就要批评惩罚,才能长记性”

“孩子学习不好,长大以后就没有前途”

“孩子都是夸出来的”......

这些我们思维中的“信念”都不是经过独立思考后的结果,而是我们继承了“父母的信念”,认同了“社会观点”,并想当然的将他们看作是合理的和正确的观点。而事实上,这些信念都是片面而不合理的。

我们思维中的信念就是指导我们行为的掌舵者,如果我们不主动地怀疑“旧有”的信念,改变“旧有”的信念,我们就不得不受“旧有”信念的支配,脱离正确的航线,作出一些对孩子不利的行为。

一念之间,天差地别,父母的信念,父母的思维模式决定了父母如何看待孩子的言行,也决定了孩子如何看待自己。


孩子总说“我不会,我不知道”,怎么办?帮助孩子建立成长型思维


2.称赞孩子时注重过程和成长

父母在称赞孩子时,总是无意识的注重“速度”和“完美”,比如“你做得真快”“你太棒了,全都对了”,当我们这样称赞时,孩子就会为了保持自己的速度和完美证明自己的聪明和天赋,而拒绝挑战。

称赞孩子时,我们可以这样说:

“我看到了你在非常专注地完成你的作业,我看到了你的努力。”

“我很欣赏你努力想要把他们全都做对的坚持,这需要你投入和付出很多的精力。”

儿童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说:“表扬孩子时,不应该表扬他们的个性特质,而应该表扬他们的努力和成就。”

3.孩子遭遇挫折时给予诚实而有建设性的反馈

《终身成长》中举过这样一个例子,9岁的伊丽莎白参加体操运动会,她最终输掉了比赛,并感到非常挫败。

如果你是伊丽莎白的父母,你会怎么做呢?

伊丽莎白你在我们心中永远是最棒的。(对于她的恢复和进步几乎没有帮助)

这比赛太不公平了,本来就应该你赢得。(孩子也会从中学习到将自己的不足归咎于他人)

这就是一场比赛而已,没有那么重要。(这是在贬低孩子如此看重的一场比赛。)

你很有能力的,相信你下次一定能赢。(仅凭现在的能力真的能赢吗?)

你本来也赢不了的。(这样直白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总说“我不会,我不知道”,怎么办?帮助孩子建立成长型思维

他的父亲是这样说的:“伊丽莎白,我知道你的感受。你对比赛寄予了如此大的希望,而且拿出了最好的表现,但是依然没能赢,你一定感到失望。但是你要知道,你并没有付出百分百的努力。有很多女孩练习体操的时间比你都长,而且比你更努力。如果这是你真心想要的东西,那么你就要全身心地为此付出努力。”

伊丽莎白回去以后,花了大量的时间反复练习,最终在下一次的比赛中获得了冠军。

伊丽莎白父亲的这段话,既告诉了她真相,也教给她要从失败中学习的方法:未来的成功需要她持续不断地付出和努力。

孩子的成长需要“真相”,需要面对“失败”的勇气,需要懂得“努力”的意义,需要从每一次失败中学习成长,需要这样诚实而有建设性的反馈。

4.孩子犯错时给予建设性的“批评”

当孩子犯错时,我们常常是下意识地就指责孩子“你怎么什么都不会?你天天上学都学什么了?你怎么这么笨?”

这样的指责只会让孩子越来越不自信,给自己贴上“笨”的标签,产生深深地自责和愧疚。

孩子总说“我不会,我不知道”,怎么办?帮助孩子建立成长型思维

我们可以这样说:

“你现在这种状态,妈妈有点着急和生气,你有没有想到什么办法帮帮自己?”

“你现在什么都不会,你愿意让妈妈陪你一起找找原因吗?”

建设性的“批评”不是指责孩子,父母可以表达自己的感受(生气,不满),但是不要贴上“永久性的标签”(笨),告诉孩子他现在的状态只是暂时的,他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现在的状况,而且爸爸妈妈也愿意和你一起努力。

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孩子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我们心理最为奇妙的地方是,决定我们行动方向的是我们对事实的看法,而不是事实本身。

教育孩子过程中,每当孩子出现一些不恰当的行为时,父母往往只关注孩子的行为,而忽视了行为背后的信念,殊不知,思维才是主导孩子一切行为的主人。

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孩子只会被动地接受外界给予的评价和标签,拒绝挑战,不愿意突破,固化地“接受”和“保护”着别人眼中的“自己”;

而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孩子,有着积极开明的思维,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无论在人生哪一个阶段,都会更积极、更有勇气、更开放地迎接挑战,“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想要一个不放弃“成长”的孩子,就请帮孩子建立成长型思维模式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