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淑敏:我非常贊同封城,不然更多人會感染,不具備優質醫療設備和診治條件的地方,病死率會大幅升高

來源:探照燈好書tamnzhaodeng 作者 張英


畢淑敏:我非常贊同封城,不然更多人會感染,不具備優質醫療設備和診治條件的地方,病死率會大幅升高

畢淑敏在南極

整個春節,畢淑敏都是在北京南城的家裡度過的。


這個春節,她一直在寫長篇小說,所以連央視的春晚沒有看完,就早早睡了。一是保持好的身體狀態,好積攢精力用在創作上,二是讓自己有好的睡眠,保持對身體對病毒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我在採訪了畢淑敏的幾個小時裡,她家裡的門鈴不斷響起,不同的快遞員送來了蔬菜瓜果,和她在網上購買的各種不同的日用生活品。平時的日常生活外出,都儘量減免,節省出時間,花在讀書寫作上。


70多歲了,畢淑敏覺得,時間對自己最寶貴。現在到了疫情時期,她都沒出過門。大部分時間,她都憋在家裡,寫她的長篇小說,偶爾以醫生和作家身份,接受少量的媒體採訪。


2003年,北京“非典”出現,在那場席捲全國的疫情中,有醫學和寫作雙重背景的畢淑敏,被中國作協點名邀請,和何建明、王宏甲等作家組成採訪團,深入北京佑安醫院、小湯山醫院等抗擊“非典”前線;採訪了許多醫生護士,病人和家屬,甚至、火葬場的工人;走訪了軍事醫學科學院等專業醫學科研機構,還到北京市委、國家氣象局、外交部採訪。


畢淑敏:我非常贊同封城,不然更多人會感染,不具備優質醫療設備和診治條件的地方,病死率會大幅升高


最後,畢淑敏花了八年時間,寫成了長篇小說《花冠病毒》,2012年圖書出版。這個長篇小說的內容是這樣的:“一個上千萬人口的大城市突發瘟疫,一種名為“花冠病毒”的新型病毒的爆發,讓整個城市停滯運轉,擁有心理學背景的女作家羅緯芝臨危受命,成為抗毒一線的採訪組成員。在抗疫小組內,羅緯芝深入瞭解了不同普通人面對恐慌和毀滅時的心理困境。無意中,羅身染瘟疫,命懸一線,卻又不可思議地獲救,成為唯一的倖存者。


事件發展不斷失控,官方急救藥物卻遲遲研發不出,然後城市封鎖、民眾出逃、搶購成風……人類與病毒的挑戰進行了英勇的反擊與抗爭,人該如何構建內在的心理能量,戰勝強大的對手?”


畢淑敏:我非常贊同封城,不然更多人會感染,不具備優質醫療設備和診治條件的地方,病死率會大幅升高

2020年1月,武漢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隨著春節的來臨人口多擴散和流動,迅速蔓延到全國。敏感的新聞記者們想起了畢淑敏的《花冠病毒》。這本書裡出現的封城隔離疫情、市民超市搶購蔬菜水果和生活用品的描寫,和今天的現實生活,出現了驚人的“重複”。


有記者覺得這是作家的偉大,稱她是預言家。畢淑敏的回答是,小說中有她對2003年北京“非典“時期”的生活場景觀察,但小說故事裡的大部分內容,則是出自想象和虛構。


“我為什麼要寫《花冠病毒》,就是害怕瘟疫的再次襲來。上一次已經很明確地鎖定了野生動物是病毒的宿主,SARS以後,北京不讓買賣野生動物,市內取締宰殺活禽,一直堅持到現在。廣州應該也好了一些,起碼果子狸不吃了吧。但是武漢和其他有些地方的人們,為什麼不吸取教訓呢?繼續吃野生動物,重蹈覆轍,多麼愚昧和危險!


畢竟做過內科醫生、心理醫生,憑著職業出身的敏感,畢淑敏很關注疫情的發展。“以我當專業醫生的經驗判斷,這種新型的傳染病毒,現在還沒有特效藥能夠徹底治癒,醫藥開發需要一個過程。我經歷過非典,這種不明原因的傳染病毒,不能寄希望於速戰速決,要有打持久戰的準備。”


對現在爆發的疫情,畢淑敏很贊成各地政府封城閉村隔離的舉措,對隔離病毒相互傳染的行之有效。


“這一次新冠病毒的傳播性特別強,感染太快了。封城這個舉措真是‘壯士斷腕’,很大決心,非常必要。不然更多的人會感染,出現更多的重症病人。在那些不具備優質醫療設備和診治條件的地方,病死率會大幅升高。我非常贊同這個決定。”


和很多作家的經歷不同,畢淑敏是一位充滿了傳奇色彩的作家。她是內科醫生,北京作協副主席,也是國家執業的註冊心理諮詢師。1969年,她16歲入伍,後在西藏阿里高原部隊當兵11年,歷任衛生員、軍醫等,挽救過無數人的生命。


從事醫學工作20年後,畢淑敏開始文學寫作,著有《畢淑敏文集》十二卷。她的文學寫作,大氣厚重,關注時代和現實社會,長篇小說《紅處方》《血玲瓏》《拯救乳房》《女心理師》《鮮花手術》等作品產生強烈社會影響,作品具有濃重的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感。


作家王蒙這樣評價畢淑敏的出現:“她確實是一個真正的醫生,好醫生,她是文學界的白衣天使。崑崙山上當兵的經歷,醫生的身份與心術,加上自幼大大的良民的自覺,使她成為文學圈內的一個新起的、別有特色的、和諧與健康的因子。


我真的不知道世界上還有這樣規規矩矩的作家與文學之路。畢淑敏的正常、善意、祥和、冷靜乃至循規蹈矩的難能可貴。她寫了像《崑崙殤》這樣嚴峻的、撼人心魄的事件,仍然保持著對於每一個當事人與責任者的善意與公平。她正視死亡與血汙,下筆常常令人戰慄,如《紫色人形》《預約死亡》,但主旨仍然平實和悅,她是要她的讀者更好地活下去、愛下去、工作下去。”


1998年,畢淑敏攻讀了北師大心理學博士課程,成為國家註冊的心理諮詢師,經驗豐富的她開始直接面對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線病人,還繼續通過一系列心理學病理案例非虛構寫作,公開出版物和演講,治病救人。


在開設診所4年以後,她關閉了自己的診所,放棄了優厚的經濟收入,回到家裡繼續寫小說,出版了一系列以心理醫生為背景,與心理學知識治病救人的小說作品。


在我眼裡,她是一位溫暖有愛的作家,悲天憫人的醫生,秉承了魯迅的文學傳統,行動中的理想主義者,以筆為旗,身體力行,用文學、醫學,治病救人,在夜晚黑暗裡,用愛與希望點亮了生命的燈。


對當下的疫情,她呼籲人們呆在家裡,精神鎮定,不要恐慌,堅持正常的生活。“我聽到一線報道說,信心比藥物更重要。我很贊同這種說法。防疫中不要放棄信念,心理不被摧毀,堅持健康的生活;一旦染病,更是不放棄、不灰心,調動最大的抵抗力與病魔抗爭,爭取康復。”


痛定思痛,她也觀察到,和當年的“非典肺炎”一樣,這一次的“新型冠狀肺炎”,都與中國人吃野生動物有關。人類一定要牢記歷史的教訓,有些人若不思改變,只能靠強力的法制約束。我們必須制定法律,制止繼續吃野生動物的行為,保證老百姓、社會和國家的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