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保險性價比


​隨著經濟的發展,衣食住行的需求得到滿足後,人們對於安全越來越重視,與之對應的是風險,比如健康風險、財產風險等等,保險公司正是一種經營風險的商業模式,理應得到長期的發展。但是在現實中發現很多人不懂保險,更不懂保險公司的價值。


在大眾的眼中,保險公司似乎財大氣粗,是一個暴利的行業,揹負著資本的原罪。作為消費者,我們很容易站在保險公司的對立面。儘可能的提防保險公司給我們挖坑,儘可能小心保險公司多收我們保費。


所以,目前的保險市場會存在一個有趣的情況,由於大部分消費者、投保人,對於保險的專業性和了解度欠缺,但是心中會存在些許懷疑,加之身邊的保險業務人員的渲染,會導致出現兩類常見的陣營,相互對立。


所謂,保險性價比


  • 大品牌支持者
  • 性價比支持者

甚至,客觀而言,不僅僅是消費者,連銷售人員,目前因為屁股決定一切,多數也分這兩大陣營,隔江而望。


所謂,保險性價比


淨化保險環境,釐清爭議點


我是學經濟學出身,在探討所有的經濟模型之前,必須要強調一下「前提假設」,在沒有外部限制和客觀條件的情況下,任何的模型都沒有談論依據。

同樣,我們所談論的這個問題亦是如此。那我就先拋下觀點,給保險環境正下名。


Q1

放心吧,多數產品沒有坑,這個比例是99%以上!如果具體闡述下,我們需要明確下什麼叫做“坑”?坑,叫做在你不知情的情況下,給你一悶棍,有理說不出,想回頭找理,甚至發現賣家都捲鋪蓋跑路了。


那你說,保險市場目前這種“坑”多麼?隔壁街口的P2P是這個情形,但是放眼望去,整個保險市場,這種坑少之又少,幾乎不見蹤影!


為什麼?核心還是「銀保監」和「保險法」的公信力約束。

產品的訊息都是透明的不能再透明,怎麼可能還有坑呢?


Q2

保險公司會不會跑路,保險公司會不會破產,保險公司現在是沒問題,但是20年後、30年後怎麼樣……類似這樣的疑問,同樣與Q1的闡述回答一致,不用多慮了,把心放在肚子裡吧。各位想詳細瞭解的話,可以點擊查閱之前的文章,保險業大公司和小公司 | 2019年中國壽險業原保費收入排行。


Q3

先不談性價比的好壞、高低。我們先理清下事實依據,

同樣/近乎相似的產品細節,價格上的差異究竟有多大?客觀來說,如果取波峰波谷的話,差異100%是不為過的。通常中位數而言,差距30%-40%非常常見。


但跳出保險視角,你會發現任何行業、產品,也都存在這種現象。畢竟市場經濟,影響產品價格的因素也很多。差異化也是市場的一個重要指標!


所謂,保險性價比


談一談性價比


核心:追求性價比,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


因為性價比,說到底是一個「營銷概念」。而不是一個客觀公正的「數據概念」。


談論性價比的前提核心是,對於誰?

不考慮客戶受眾主體,性價比可能完全對牛彈琴。


所謂,保險性價比


受眾本身的需求具有多樣性,匹配不同的產品定位。


同樣是「性價比」,客群A和客群B、客群C有可能是南轅北轍。甚至壓根不符合它的需求。


可能看到這,您能慢慢感受到「性價比論」的片面性和不準確性。那麼「大品牌論」就更適合、更全面麼?當然也不是!


因為這些單一論點都太偏激,壓根不是以「客戶為中心」的思考立場。客戶是活的,想法是靈動的,如果想與之進行思維碰撞,必須要匹配客戶的綜合思維論點,而非簡單粗暴的單一思維論點。


所以,看到所謂極致性價比、所謂的宇宙第一大品牌,我們都要理性看待,它並不是我們選擇這款產品的唯一原因。


客戶需求匹配分析


我們以買車為例,做下情景假設,我們就能明白,自己的需求喜好了!

所謂,保險性價比


車的功能、實現的作用與保險比較類似,宏觀來看,都具有很強的同質性,只是在具體細節上各個品牌和產品有不同定位的細分。


真正成熟的市場,理應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作為供給方有很多產品的產出,需求方可以發揮自己的個性。而本文就藉著這個假設做進一步分析,看看消費者的需求匹配究竟是如何定位的。




我們根據最典型的需求五要素分析:


· 價格敏感

· 預算限制

· 品牌大小

· 功能需求

· 周邊引導


來詳細分析下,每種客群的需求究竟是怎麼樣的。


所謂,保險性價比

這類即是典型的「極致性價比」客群。


其實這類人群比較典型的特徵就是「較年輕」,沒有太多的儲蓄,還在為財富自給自足的初始階段開始奮鬥,稍微好一點成家立業,也揹著房貸車貸,絕不是大手大腳過日子的人。


而這個年齡段,又恰巧是保險的剛需人群。尤其是剛成家立業,有了寶寶,保障意識和需求急劇攀升。需要立馬配置一些基礎保障,比如重疾、定壽、意外、醫療之類。


而恰巧的是,不管任何行業,「性價比」的主戰場全部來自【互聯網】。剛好又和「年輕」、「理性」的特質完美結合。所以這個組合在很多行業都產生了美妙的性價比化學反應!



所謂,保險性價比

「周邊引導型」可能大家還不太好理解,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就是,隔壁老王有了什麼,說啥麼好,你就也想要!


傳統保險市場大都是這個客群的主要孕育所,群體年齡呢普遍也偏大些,以40-60歲人群為主力。


簡單來說,假如你喜得貴子,保險業務人員提著幾包尿布和嬰兒玩具來登門拜訪。不要慌,這些多半不是想和你聊什麼保險,是想和你爸你媽聊。他們對於口頭、周邊訊息的接受能力,要遠遠超過其他媒介。




所謂,保險性價比

這一類是目前白領階級、社會中堅力量,佔比最高的一類客群。


他們的需求比較平均和分散,明白自己要什麼和需求什麼。也有足夠的篩選能力、辨別意識。而是否買單的核心則是,你提供的產品、價值是否能和他的需求進行配對。就像買車去實體店試駕,多多嘗試,說不定就能找到他所喜愛的。


而且由於對預算和價格的不敏感,經常會出現,因為一點而選擇全局的奇妙現象,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產品偏好決定論”。這點在買車市場出現的較頻繁,也較容易理解(保險產品由於太虛擬,此點的展現還不太明顯),比如一位小姐姐,就是喜歡Benz的內飾和液晶大屏,有怦然心動的感覺,「功能需求」的觀感立馬提升到頂峰。不用多想,如果買車,她一定會選擇這款。



所謂,保險性價比


這一類品牌愛好者,往往是深度「品牌深度充值玩家」


要分析這個,可能比研究保險產品還要虛擬,還要難以琢磨。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就是認可這牌子。但有一點共性,可以跟大家說道下,就是這種品牌控,希望的是從周邊尋求「價值認可」。


希望所選擇的品牌,能幫助他的周邊認識到他,甚至對他的認知觀感有所提升。最典型的就是「奢侈品作用」。


但由於保險比較隱私和低概率觸發,所以這類客群的佔比相較於買車、買奢侈品的行業佔比少了很多。




所謂,保險性價比

最後來講一講「完美型」,這個雖然在某種情況下顯得有些挑剔,甚至是刺頭。但如今的社會,其實這個客群佔比不少。我個人也服務過不少這樣的客戶。


反正在他們心中,一定要買“最好”的那一個。但這個最好的評判標準,不是誰拿捏的,而是客戶自己決定的。


所以,這類客群的服務和需求配對,也很簡單。無需太多建議和引導,客觀公正的講述,讓他們自己決定。決定後,給予認可和肯定,一切就順水推舟啦!



總體而言,需求是隨著外界的因素進行變化的。這些因素包括但不限於年齡、收入、喜好、身份等等。瞭解這些,不管作為消費者還是服務者,甚至是產品供給者,都能更好的掌握著市場的脈搏,獲取更大的舒適地帶。


所謂,保險性價比


作為保險公司如何看待?


不管是「性價比」,還是「品牌」,站在公司角度,其實都有難言的苦衷。我們還是先看下目前的客觀背景是如何的。


以2019年上半年的業績數據為例,70家非上市壽險公司合計實現淨利潤224.73億元,前5家險企就為人身險行業貢獻了近176.04億元的淨利潤,佔比近80%。


發現了麼,前5家佔比達80%的行業利潤!用圖表來形象的展現下。


所謂,保險性價比


可謂是金字塔尖,碩果累累呀。這裡有幾個疑問,跟大家延伸探討下:


一. 從企業角度說,品牌&性價比是否是對立的?

從目前的已知數據和產品表現而言,的確是對立的。由於企業的發展目標是追求利潤,而利潤的產出必然是營收-成本。而且從目前的發展情況,前五家的市場佔比還處於高位。簡而言之,就是這些公司完全不需要性價比策略,依然可以獲得大量的擁戴,那麼為什麼還要選擇犧牲利潤來換取市場的行為呢。


二. 所謂的大公司、小公司

如同「性價比」一樣,這個觀點本身也是具有迷惑性的,保險業大公司和小公司 | 2019年中國壽險業原保費收入排行,在此篇中也明確分析過。所謂公司大小,本身是一個看市值、比數字的動作。

但是在營銷的過程中,已經和「性價比」一樣,變成了一個「營銷行為」。

舉個例子,外資/合資公司X邦、X宏經常標榜自己品牌好,但以國內保險市場份額、保費規模、市值體量而言,它其實屬於上面餅圖中的“小公司”。所謂的品牌好,都是由業務人員口口相傳,培訓口號喊出來的。真實性?“偽概念”本身就沒有什麼真實性可言……




所謂,保險性價比

在市場生態中,作為消費者,固然希望能獲得低價高質。而企業也希望擴大營收,節省成本。「產品」就這樣被頂到這樣的尷尬局面。


有很多客戶曾經也這麼問過我,說XX家的保險產品賣的那麼便宜,難道不會虧麼?


具體虧不虧,我不是該公司的內部管理層還真的無從得知。但是能大膽預測的是,即使賺,也不會賺的太多。因為這類主打性價比的企業,就是使用犧牲利潤來換取市場佔比的策略。如果作為一名「性價比」愛好者,大膽購入就是了。


總結


由於經紀人身份的原因,目前我的推薦喜好,實話說還是偏向於「性價比策略」。但也深知,這個市場上,還有其他不同的客群類型,並不會為性價比高而買單,他們有他們獨特的價值需求。


所謂,保險性價比


就像昨日(2020年3月12日)BUPA最新的喜報,一份高端醫療消費型19萬元單價!


想獲得成功,肯定是跟這樣的客戶談願景、談身份、談價值和談品牌啦。


本文零零種種描繪了很多角度,核心只有一個,希望大家不要拘泥於一種意識形態。市場是變化的、客戶是不同的、需求是多樣的。一招鮮吃遍天的情況,可以在原始生態下存活。但是在不斷專業化、細緻化的保險市場,會遇到更多的阻力。


我們還是要以「客戶為中心」,想他所想,給他所需。這樣才算是盡到一位服務人員的本職。


希望此文可以給到作為消費者/投保人的你、保險服務人員的你、保險公司管理層的你以及社會上方方面面的群體,有所感觸。


Thanks!


所謂,保險性價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