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名狀》中李連杰為何“蘇州殺降”, 歷史中李鴻章是怎麼想的?


關於電影《投名狀》中龐青雲“蘇州殺降”一事,其實是根據歷史上李鴻章的真實事件改編的。

先說歷史背景,李鴻章攻打蘇州時,太平軍與湘軍是什麼樣的一個狀態呢?

當時湘軍與太平軍總體陷入僵持狀態,因為洪秀全坐守南京,李秀成部隊又在蘇州、常州等地,所以兩主城以及周邊小城都有徵兵把手,互成掎角之勢,相互扶持,相互支援。

湘軍如想攻破太平軍是不可能的。因為太平軍不算主城駐守兵力,光支援的活動兵力都有二十多萬,而李鴻章曾國藩所有兵力加起來也就二十多萬,這點兵力顯然不可正面應對。

《投名狀》中李連杰為何“蘇州殺降”, 歷史中李鴻章是怎麼想的?


曾國荃圍南京,李鴻章圍蘇州,曾國藩居中調度,這麼僵持著。顯然,戰局雙方都很焦灼,急需突破口。

也許是上天不容蘇州太平軍八王守將,南京到蘇州的調兵密信被曾國藩截獲了,上邊明確寫出派兵二十萬趕往蘇州增援。

這條信息成了制勝的關鍵,一方面派兵打援,一方面四周圍困蘇州,城中水洩不通,無法出入物資。

這就跟電影裡差不多,只不過李鴻章部隊不缺物資,而城中守將守兵多,物資緊缺,甚至開始不惜搶民糧,但依然不夠維持數月,且援軍遲遲不到,這一拖再拖軍心就亂了。

李鴻章手下有太平軍投降過來的舊部,於是派人進城跟八王之一譚紹光通了信,暗中誘降。

八王商量後,自知城門不久將破,如到那時再降就被動了,不會有更好的條件和待遇,所以就降了。李秀成看到了八王異動,所以在城門打開之前,抄小路溜走了。

八王投降後,本以為會受到李鴻章冊封,但是李鴻章不僅沒履約冊封,反而做了個飯居,將八人一舉拿下,並且殺了八人親信千餘人。

《投名狀》中李連杰為何“蘇州殺降”, 歷史中李鴻章是怎麼想的?


為何李鴻章會殺降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大概跟電影裡一樣,只不過有細微差別。

龐青雲說,浪費糧草,山字營借到的糧草不多,只夠維持數日,是留著給自己部隊攻下南京的,所以城中四千守軍,必須殺。但是在現實中李鴻章不缺糧草,但如果留下了蘇州城十數萬人,或許真的會缺糧草。

還有一點原因,龐青雲說:這四千人即便繳械,那以後拿起武器就是兵,對戰局不利,所以必須殺。

現實中,李鴻章確也是有這一點顧慮,因為戰局已經陷入白熱化階段,如果八王再反叛自己投奔洪秀全,那這一拖又不知何年何月,所以直接下令殺了八王和手下一千多親信,把有領導能力的人都殺了,以絕後患,而普通官兵大部分都放了,只留下了小部分。

當然,最重要的一點是因為一個人。如果不研究清史,這個人很少有人知道。

美國人白齊文,常勝軍的第二任領導。

也就是李鴻章手下戰鬥力最強的僱傭兵部隊領導,李鴻章是靠常勝軍才打了很多勝仗,雖然他們只有幾千人,但裝備精良,綜合素質高。

白齊文跟李鴻章不合,一氣之下跑到蘇州投降太平軍,跟李鴻章作對,而且就在李鴻章攻打蘇州前半年多。

白齊文作為常勝軍的領導,對李鴻章的動向策略一清二楚,他知道湘軍的優勢和弱勢,而且對戰局有自己獨到的理解。

他向李秀成建議說放棄蘇州,放棄南京,領兵北上攻城,便可脫掉僵持和弱勢的險地,依舊能佔領半個中國,跟湘軍勢均力敵。

白齊文這個建議深得李秀成讚賞,確實,站在太平軍的角度,應該這麼做,曾國藩剛起兵時,太平軍就靠這招從廣西一路北上殺到南京。

但是洪秀全不同意,他已經被自己的君權神化到精神分裂了,認為天兵天將會抱有南京,所以拒絕北上,堅持死守。

《投名狀》中李連杰為何“蘇州殺降”, 歷史中李鴻章是怎麼想的?


洪秀全否定了白齊文的建議,可李鴻章不知道。

李鴻章只知道白齊文的軍事才能,也知道白齊文知道湘軍的部署,他容不得一點馬虎,這可是決定勝敗的大事,蘇州滅了,南京也就失去了依靠,剩下只是時間問題。

李鴻章怕洪秀全採取白齊文建議,所以對八王及其下屬一個沒留,萬一八王看到洪秀全北上得勢,再次反叛,那豈不是欲哭無淚了?

留,無用,不決定勝敗。

不留,乃免除後患。

雖然在名義上不好聽,但作為一世之梟雄,相信沒人會在國家生死存亡之時還擔心自己的那點名聲。

所以,李鴻章用一千多人的性命除掉後患。正如電影中龐青雲害怕城中四千將士會在此拿起武器一樣。

趙二虎之所以不同意龐青雲的做法,並不是因為四千人的性命,因為四千人是敵軍。他在乎的是承諾,是講信用。趙二虎為人仗義,一身草莽氣,性格原型以及所辦的一些事情對應的真實歷史事件,原型是曾國荃,所以他覺得不留下四千人,是辜負了守將的以命相托。

講這麼多,請大家點個關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