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伊利奶強身健體,買伊利股財富增值

疫情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帶口罩、宅屋內、家辦公成了近期的某種主流。那些“人流的湧動”和“喧鬧的場景”似乎也暫別了視野。但這終將不是經濟的常態,不過是“過渡的某個瞬間”。

如果你回顧歷史,對中國而言,這個國家在上世紀經歷過“血與火的昇華”,無數次艱辛之考驗,遠超過疫情之瘙痛。從1978年開始,中國走上歷史的舞臺,它那被壓抑許久的活力,隨著“制度性紅利”的釋放,以“經濟奇蹟”的方式震驚著世人。就如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在所言:歷史的重要的節點,只有回眸時才能確定,發生時經常無感。

疫情在延續,每個人都刷著手機看那確診人數的多寡,以及疑似人數的增減,這是近期的焦點,但不會是遠方的座標,風暴終將歸於平靜,巨輪依舊會前行。

隨著基礎設置的完備,產業鏈的周密,大學教育的普及,互聯網的賦能,以及金融化的滲透。中國經濟其實不止是GDP世界第二這麼簡單,因為其實日本也常年位居過第二,但是相比日本而言,中國有著更大的本土化經濟規模,以及更廣的工業門類佈局,同時城鎮化進程混雜著重工業化的升維,金融化膨脹賦能著互聯網紅利,因此中國經濟有著更多的底蘊,尤其是規模化當量成為其“不可複製”的優勢。

因此中國經濟的結構,決定了其依然處於“上升趨勢”。疫情會短暫的讓經濟減速,但不可能讓經濟停擺。被抑制的需求,如同滯留的乘客,一旦“路況變好”,會疊加式的井噴,恢復經濟的活力。那些觀影的慾望,聚餐的渴求,出遊的暢想,不會消失,而只是被延後,因為人性的本質就是:追求美好而幸福的生活。以歷史的縱深,洞察到這點,會感觸中國經濟發展的節奏:眼前之疫情不過是時代的一朵浪花,面對大潮的趨勢,無礙中國經濟的前行。

在這次“大國崛起”的演進中,資本市場無疑發揮了巨大的資源配置作用,從最早的“老八股”到現在的幾千只股票,短短30年間,中國資本市場走過了歐美百年的歷程。這打破了債務性融資的壟斷,使得股權融資成為“中國增速的重要引擎”,優質企業得以迅速發展,經濟潛能得到充分釋放。

尤其面臨新經濟結構,經營週期收斂,這使得資本市場成為“國民經濟”的“牽引機”,融資的便利以及高效,讓市場化提高了“經營滲透度”,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不僅吸納就業,成就稅基,增效營收,而且也能讓普通投資者通過長期持有優質股票,完成“資本性財富的增值”,進而擺脫“工資性收益”的禁錮。

但是股市有時候也充滿險惡,那個“7賠2平1掙”的段子,已經“傳頌”了30年。甚至於很多時候,面對全球振幅第一的A股市場,保住本金已是不易。這裡面的重點,就是選擇低估而優質的股票,只有如此才能穿越熊牛的跌宕,成就財富增值的夢想。

縱觀全球資本市場,消費股一直是“牛股搖籃”,巴菲特的成名作:喜詩糖果,可口可樂,皆是此類。因為在本質上,消費股不僅享受著“高頻,量大,快消”的商業優勢,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從長期看其可以戰勝通脹,這使得企業利潤可以和“國家性經濟體”的整體增速耦合,因此這個額外的“加成性增速”,成就了其出眾的收益回報。

喝伊利奶強身健體,買伊利股財富增值

伊利股份作為乳業龍頭,有著消費剛需的“牽引”,因此其業績表現長期穩定。同時,隨著人均收入的提高,人們對健康的關注度必然提高,這使得其業績增長遠期可續。

正是基於這種“穩定和增長的共振”,伊利營收淨利常年領先乳業同行。營收從2010年的296.65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795.53億元,年複合增速13.12%。而扣費歸母淨利潤更是從2010年的5.79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58.78億元,年複合增速高達33.6%。

喝伊利奶強身健體,買伊利股財富增值

喝伊利奶強身健體,買伊利股財富增值

這種業績的成長,自然也引得資本市場的關注,從1996年成立至今,伊利股份股價上漲300多倍,類似茅臺。長期投資者用踐行,成就了一段“財富神話”。伊利似乎是一趟“增值的動車”,因為啥時候買票入站似乎都不晚,作為投資者不用“忌憚”擇時,也不用太考慮倉位,“買到就是掙到”。

喝伊利奶強身健體,買伊利股財富增值

這種簡單而有效的投資策略,恐怕A股大部分股票難以比肩。很多時候一隻股票確實優異而出眾,但是作為投資者並不知道“何時買入,買多少”比較合適,也即:知性合一的執行難度較高。但是伊利依託於乳業大健康產業的發展,其嫁接的邏輯是“人們對健康的關注度”,這複合中國未來消費趨勢,並且在具體財務指標上,其一向看重財務穩定度,以最新三季度數據來看,有息負債率僅僅7.88%,而經營性現金流淨額佔淨利潤比例高達109.82%,營收收入收到的現金對總收入比例高達109.87%,速動比率0.5%。


這些數據反饋出,伊利股份長期獲得乳業龍頭的地位,不僅與其盈利能力相關,而且控制了乳業的全產業鏈結構。這種“產業結構性優勢”,並不能如ROE優勢通過杜邦分解來數據化顯示,但其實這是真正實力的底蘊。伊利這種“年年增長+穩定發展+財務謹慎”的乳業模式,不同於任何一家競品公司。因為要麼“規模遠不及它,要麼財務槓桿率遠高於它”,這種“錯位優勢”的估值邏輯,一直被市場低估著,以至於對應2月5日收盤價的29.6元,其動態市盈率僅僅為26倍左右。如果對比香港上市的競品公司就會發現,他們的估值都在30PE以上。

同時如果細細品味伊利的“營收淨利結構”會發展,淨利增長率遠高於營收增長率。這說明,除了業績穩定,永續增長之外。伊利還“苦煉內功”提高了管理賦能,利用自身的經營規模,使得成本端邊際效益遞減,並在經營結構上降低了“中間性費用”。從最新的股權激勵方案來看,伊利股份體現了乳業龍頭的擔當,設定了“連續5年淨資產收益率不低於20%、分紅率不低於70%,淨利複合增長率不低於8.2%”的苛刻指標。這其實給價值投資者吃了定心丸,也為A股豎立了一個新範式:大股東必須為小股東利益考慮,把激勵當成一種大考,而非某種過場。這種態度,其實最為價投者看重,因為平庸與卓越之間,不僅是業績的多寡,更多是對“價值認同的迥異”。伊利這種苛求的態度,正如科比那凌晨4點鍛鍊的信仰,在本質上優秀是一種習慣。恰如列夫托爾斯泰所言: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資本市場上:優秀的公司總是相似的,欠佳的公司更有各的不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