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伊利奶强身健体,买伊利股财富增值

疫情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带口罩、宅屋内、家办公成了近期的某种主流。那些“人流的涌动”和“喧闹的场景”似乎也暂别了视野。但这终将不是经济的常态,不过是“过渡的某个瞬间”。

如果你回顾历史,对中国而言,这个国家在上世纪经历过“血与火的升华”,无数次艰辛之考验,远超过疫情之瘙痛。从1978年开始,中国走上历史的舞台,它那被压抑许久的活力,随着“制度性红利”的释放,以“经济奇迹”的方式震惊着世人。就如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在所言:历史的重要的节点,只有回眸时才能确定,发生时经常无感。

疫情在延续,每个人都刷着手机看那确诊人数的多寡,以及疑似人数的增减,这是近期的焦点,但不会是远方的坐标,风暴终将归于平静,巨轮依旧会前行。

随着基础设置的完备,产业链的周密,大学教育的普及,互联网的赋能,以及金融化的渗透。中国经济其实不止是GDP世界第二这么简单,因为其实日本也常年位居过第二,但是相比日本而言,中国有着更大的本土化经济规模,以及更广的工业门类布局,同时城镇化进程混杂着重工业化的升维,金融化膨胀赋能着互联网红利,因此中国经济有着更多的底蕴,尤其是规模化当量成为其“不可复制”的优势。

因此中国经济的结构,决定了其依然处于“上升趋势”。疫情会短暂的让经济减速,但不可能让经济停摆。被抑制的需求,如同滞留的乘客,一旦“路况变好”,会叠加式的井喷,恢复经济的活力。那些观影的欲望,聚餐的渴求,出游的畅想,不会消失,而只是被延后,因为人性的本质就是:追求美好而幸福的生活。以历史的纵深,洞察到这点,会感触中国经济发展的节奏:眼前之疫情不过是时代的一朵浪花,面对大潮的趋势,无碍中国经济的前行。

在这次“大国崛起”的演进中,资本市场无疑发挥了巨大的资源配置作用,从最早的“老八股”到现在的几千只股票,短短30年间,中国资本市场走过了欧美百年的历程。这打破了债务性融资的垄断,使得股权融资成为“中国增速的重要引擎”,优质企业得以迅速发展,经济潜能得到充分释放。

尤其面临新经济结构,经营周期收敛,这使得资本市场成为“国民经济”的“牵引机”,融资的便利以及高效,让市场化提高了“经营渗透度”,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吸纳就业,成就税基,增效营收,而且也能让普通投资者通过长期持有优质股票,完成“资本性财富的增值”,进而摆脱“工资性收益”的禁锢。

但是股市有时候也充满险恶,那个“7赔2平1挣”的段子,已经“传颂”了30年。甚至于很多时候,面对全球振幅第一的A股市场,保住本金已是不易。这里面的重点,就是选择低估而优质的股票,只有如此才能穿越熊牛的跌宕,成就财富增值的梦想。

纵观全球资本市场,消费股一直是“牛股摇篮”,巴菲特的成名作:喜诗糖果,可口可乐,皆是此类。因为在本质上,消费股不仅享受着“高频,量大,快消”的商业优势,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从长期看其可以战胜通胀,这使得企业利润可以和“国家性经济体”的整体增速耦合,因此这个额外的“加成性增速”,成就了其出众的收益回报。

喝伊利奶强身健体,买伊利股财富增值

伊利股份作为乳业龙头,有着消费刚需的“牵引”,因此其业绩表现长期稳定。同时,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必然提高,这使得其业绩增长远期可续。

正是基于这种“稳定和增长的共振”,伊利营收净利常年领先乳业同行。营收从2010年的296.65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795.53亿元,年复合增速13.12%。而扣费归母净利润更是从2010年的5.79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58.78亿元,年复合增速高达33.6%。

喝伊利奶强身健体,买伊利股财富增值

喝伊利奶强身健体,买伊利股财富增值

这种业绩的成长,自然也引得资本市场的关注,从1996年成立至今,伊利股份股价上涨300多倍,类似茅台。长期投资者用践行,成就了一段“财富神话”。伊利似乎是一趟“增值的动车”,因为啥时候买票入站似乎都不晚,作为投资者不用“忌惮”择时,也不用太考虑仓位,“买到就是挣到”。

喝伊利奶强身健体,买伊利股财富增值

这种简单而有效的投资策略,恐怕A股大部分股票难以比肩。很多时候一只股票确实优异而出众,但是作为投资者并不知道“何时买入,买多少”比较合适,也即:知性合一的执行难度较高。但是伊利依托于乳业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其嫁接的逻辑是“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这复合中国未来消费趋势,并且在具体财务指标上,其一向看重财务稳定度,以最新三季度数据来看,有息负债率仅仅7.88%,而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占净利润比例高达109.82%,营收收入收到的现金对总收入比例高达109.87%,速动比率0.5%。


这些数据反馈出,伊利股份长期获得乳业龙头的地位,不仅与其盈利能力相关,而且控制了乳业的全产业链结构。这种“产业结构性优势”,并不能如ROE优势通过杜邦分解来数据化显示,但其实这是真正实力的底蕴。伊利这种“年年增长+稳定发展+财务谨慎”的乳业模式,不同于任何一家竞品公司。因为要么“规模远不及它,要么财务杠杆率远高于它”,这种“错位优势”的估值逻辑,一直被市场低估着,以至于对应2月5日收盘价的29.6元,其动态市盈率仅仅为26倍左右。如果对比香港上市的竞品公司就会发现,他们的估值都在30PE以上。

同时如果细细品味伊利的“营收净利结构”会发展,净利增长率远高于营收增长率。这说明,除了业绩稳定,永续增长之外。伊利还“苦炼内功”提高了管理赋能,利用自身的经营规模,使得成本端边际效益递减,并在经营结构上降低了“中间性费用”。从最新的股权激励方案来看,伊利股份体现了乳业龙头的担当,设定了“连续5年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20%、分红率不低于70%,净利复合增长率不低于8.2%”的苛刻指标。这其实给价值投资者吃了定心丸,也为A股竖立了一个新范式:大股东必须为小股东利益考虑,把激励当成一种大考,而非某种过场。这种态度,其实最为价投者看重,因为平庸与卓越之间,不仅是业绩的多寡,更多是对“价值认同的迥异”。伊利这种苛求的态度,正如科比那凌晨4点锻炼的信仰,在本质上优秀是一种习惯。恰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言: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资本市场上:优秀的公司总是相似的,欠佳的公司更有各的不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