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历史上三教皆通的姚广孝为何会被世人称为“黑袍妖僧”?

风夜火烛


和尚本该怀有慈悲之心,懂是非,明善恶,将生命视为最珍贵的东西。然,姚广孝在太平盛世教唆燕王朱棣造反,为朱棣的造反之路提供各种辅助,靖难之役死伤无数,这都是拜姚广孝所赐!将其称为“妖僧”,再适合不过,够狠,够邪!

怂恿燕王造反,朱棣造反之路的神辅助

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后,皇长孙朱允炆成为了大明王朝的皇帝,而他登基后下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削藩。明朝的藩王权力太大,已经对朝廷造成了威胁,朱允炆想要处理自己的叔叔们,藩王们要么被管制,要么就只能造反。

姚广孝是北平庆寿寺主持,专门为马皇后祈福,然他的心思并不在祈福上,而是一直怂恿朱棣造反。有一日,他为燕王占卜,给了朱棣三枚铜钱,燕王刚掷出第一枚,姚广孝就说:“陛下要做皇帝?”燕王一个马上反驳,“不得胡说。”

据说还有一次,燕王朱棣和姚广孝对对联,朱棣出的上联是“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氷(冰)。”姚广孝出的下联是,“世乱民贫,王不出头谁作主。”这‘王’字出了头部就是‘主’了嘛,姚广孝就是拐着弯要朱棣造反。

姚广孝在朱棣身边,不断请来奇人异事,如袁珙等人,都成为了朱棣的人。

在姚广孝不断怂恿下,朱棣终于下定决定,靖难!姚广孝这个全才便在燕王府中建造了武器作坊,然打造兵器的声音太大,姚广孝就买来了大量的鹦鹉,让鹦鹉的叫声掩盖过了打铁的声音。

建文元年七月六日,在朱棣控制北平后,决定举行誓师仪式,然就在朱棣慷慨陈词的时候,万里晴空忽然就变成了电闪雷鸣,古代人比较迷信,士兵们都认为是老天爷看不下去了。姚广孝站了出来,大声说到,这是飞龙在天,风雨相从,“真命天子”乃是“真龙”,“殿瓦坠落,预示着殿下您将易黄瓦了”,按照明制,只有皇宫才能用黄瓦。

在姚广孝解释不到半个时辰,这天气又转眼云开日出,阳光洒在湿透了的地面上发生反射,如龙鳞般璀璨,这种景象让所有将士都兴奋无比,军心大定。

为造反而造反,是为“妖”

姚广孝在朱棣造反道路上的辅助是无法估计的,出谋划策、拉拢人才等,他就是一个全能的和尚,将其比作刘备的诸葛亮一点也不为过。

朱棣登基后,拜姚广孝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然仅此而已,位高权重的职位朱棣并没有给姚广孝,为什么?姚广孝什么都不要!

这是一个很复杂的世界,却也是一个很纯粹的世界,所有人的努力都无非是为“名利”二字,然姚广孝却是个不能以常理揣测的人。一个和尚,安稳的日子不过,将天下搅得血雨腥风,却只是为了造反而造反,他并不要朝廷的权力,荣华富贵也不要。

姚广孝在功成之后的生活,便是坐在寺中打坐念经,青灯古佛成为了生活的唯一,永远不理会朝政,也不会去索要任何东西。

永乐十六年,83岁的姚广孝病卒,朱棣亲自为他写碑文,加封为荣国公,在整个明朝,文臣为公爵的只有两人,一个是开国功成李善长,另一位便是姚广孝。一个月后,姚广孝的牌位被放入太庙。


和尚不吃斋念佛,在太平盛世怂恿藩王造反,在造反过程中出谋划策,堪称全能,功成之后却挥袖而去,对于名利分毫不取,将之称为“妖僧”,再恰当不过。


水杯喝历史


姚广孝是历史上少有的“全才”,就像姜子牙、诸葛亮一样,智极近妖

姚广孝是个高僧,但却辅佐朱棣上位。

姚广孝鼓动朱棣“靖难”的时候,已经56岁

了。

按理说这样一个得道高僧,在这个年纪已经不会对尘世俗事,有太多想法。

但是姚广孝却这么热血,显然平时念的也不是什么“正经”经书

靖难开始后,朱棣一开始并不抱有希望

。他没兵没将,根本没法打,就是姚广孝在后面给朱棣鼓劲

就这样,朱棣挺过了最艰难的时期

就在朱棣大军在淮河和朱允炆对峙之时,姚广孝大胆的提出绕过济南,渡淮河直扑扬州

这一招果然奏效,朱棣一举拿下南京,做了皇帝

姚广孝立了大功,朱棣要赏他,可是姚广孝什么都没要

做官不还俗,每天穿一身黑僧衣,晚上住在寺庙中

他还接替解缙编纂《永乐大典》,解缙有“神童”之称,是明朝三大才子之一。可是解缙四年都没编成《永乐大典》,姚广孝上任三年完成

此外,姚广孝还一手主持了北京城建设

相传北京有孽龙作乱,让姚广孝直接镇压,永不翻身。

据说,明十三陵也是姚广孝亲自点的穴,确定的位置。

这样一个天文地理全通的人,岂不是“妖”吗?

乱写一通,欢迎评论。


老虫


明朝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和尚。一个是开国皇帝朱元璋,从一个皇觉寺的小和尚一步步成为开创一个盛世王朝的皇帝。另一个就是姚广孝,一个礼佛诵经的高僧改变了大明朝的轨迹,帮助藩王朱棣夺得天下。



说姚广孝三教皆通实在是小看他了,论知识的渊博性,我认为他仅次于万家之祖的飞熊姜子牙。儒、释、道、法、兵、医、纵横、杂……可以说诸子百家,姚广孝无一不通。

如此博学的人,又是能改变历史走向的人,为何被一些人成为“妖僧”呢?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学识之广近乎妖

《庄子·内篇》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姚广孝做到了。

正如前面所说,诸子百家,姚广孝样样精通。

姚广孝出生于医学世家,自小接触医学,但他并没有继承祖业。年轻时,姚广孝就比较喜欢钻研阴阳之术。十四岁时,姚广孝剃度出家。他游历四方,不断学习,接触三教九流。姚广孝海纳百川,对于各家知识来者不拒,终于成为融汇百家的一代高人。


睿智之巧近乎妖

鲁迅曾这样评价诸葛亮:孔明之智近乎妖。但“近乎妖”的孔明只存在于小说《三国演义》之中,而姚广孝却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比诸葛亮要厉害千百倍。

诸葛亮即使是大罗金仙也仅仅是延缓了蜀汉的灭亡,而姚广孝帮助朱棣以五百亲兵造反,完成了旷世无双的不可能完成的事,开创了永乐盛世。诸葛亮近乎妖,那姚广孝就是妖了。

姚广孝和朱棣的结识过程特别能体现其独到眼光。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朱元璋结发妻子马皇后病逝,朱元璋全国范围内挑选高僧随侍诸王,诵经祈福,这其中就包括姚广孝。

其他人都认为随侍藩王肯定不如服侍朱元璋朱标等人前途无量,只有姚广孝主动结识朱棣,“以白帽著王”,“白”加“王”就是“皇”。最终,姚广孝也真的帮助朱棣荣登九五。

姚广孝不仅眼光独到,战略意识尤为突出。

靖难之役中,朱棣数次南下都无功而返,尤其是在济南城,吃了大亏。

姚广孝审时度势,建议朱棣绕过济南,采取大迂回大纵深大包围战略,直取南京。在实力不如朝廷的情况下,姚广孝敢使用如此战略战术,中国历史上只有三次。第一次就是蒙元灭宋,离我们最近的一次就是解放战争。

文化成就之高近乎妖

中国历史煌煌五千年,史籍浩如烟海,我们查找史料犹如大海捞针。但历史上曾经有人将这大海为我们整理成了一条条涓涓细流,这人就是姚广孝。

朱棣登基之后,也烦恼于史料的凌乱,于是指定解缙主持编撰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旷世之作——《永乐大典》。

解缙文学成就大家应该了解,自小就被称为“神童”,官至内阁首辅,“明朝三大才子”之一。就是这样的大家,编撰《永乐大典》失败了。

朱棣又指定姚广孝主持此项工作。姚广孝从永乐三年(1405年)开始,到永乐五年(1407年)历时三年完成此项工作。

《永乐大典》全书22,877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八千多种,汇编了十四世纪之前几乎所有的中华典籍。《英国大百科全书》称《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姚广孝之功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作为对比,我们可以看看被吹嘘的上天的《四库全书》。据统计,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收录图书3500余种,不及《永乐大典》一半。其中改毁图书3100余种(另一说法2800余种),其中流散的《永乐大典》就被清朝毁灭了大部分,只留下区区八百卷。

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

鼓动藩王造反是为妖

这个不用多说,这也是姚广孝被称为“妖僧”的最主要原因。

明朝正朔本是朱允炆,削藩也是朝廷大计,开始朱棣也是不敢起兵的。在姚广孝劝说下,朱棣才以五百亲兵扯起“靖难”大旗。“靖难”这杆大旗也是姚广孝提出的。

出家之人不修行,反而造成天大打乱、生灵涂炭,不是妖僧是什么?


民间传说能降妖

在民间传说中,姚广孝能上天入地,上可通神,下可斩妖。

北京城就是姚广孝主持设计的。

据传说,建设北京城的时候,有一条孽龙为害人间。姚广孝亲自出手,镇压孽龙于北京东直门桥下。

孽龙问姚广孝,自己可有出头之日。姚广孝说此桥旧了你就可以翻身。但姚广孝将此桥命名为北新桥,永世不旧。


传说,明十三陵也是姚广孝点的穴。

当时朱棣问姚广孝此龙穴能保多少代子孙,这是变相的问姚广孝大明朝有多少年气数。

姚广孝说:“万子重孙。”

朱棣高兴了,这不就是说大明江山永固吗?

可后来人们才明白姚广孝说的什么意思。万历之后,儿子朱常洛做了一个月皇帝,后面就是两个孙子天启帝朱由校和崇祯帝朱由检。朱由检之后大明完。

万子不行,重孙,两个孙子就亡国了。姚广孝没说错。


以上就是人们称姚广孝为“妖僧”的原因,主要还是姚广孝太厉害了,已经不像凡间之人了。


别酒流年


用现在的话讲:因为姚广孝很厉害!诸子百家,姚广孝样样精通!

姚广孝是精通佛法的得道高僧,也是功名显赫的辅佐之臣,他14岁的时候剃度出家,法名道衍,他是反感朱元璋时期的杀戮,却又不知不觉的缔造一个充满戾气的时代,在建文元年(1399年),协助燕王发动靖难之变,同时也成为了明成祖朱棣登基的主要功臣!

姚广孝年轻的时候去嵩山寺游玩,遇到一位相术高僧袁琪,袁琪看了姚广孝很久,觉得他面目奇特,绝非常人,说道:你是哪一位妖僧?眼睛是三角形的,整个人形状就像一只老虎!性格必将嗜杀!姚广孝听了反而不会不开心,还很高兴,貌似有曹操那种大枭大雄的韬略的兴奋!

脱离历史的偏见,我们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姚广孝,他只是一个穿着僧衣而胸有大志,治国有方的一位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在茫茫人海中的沧海一粟,却给中国历史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民间各种传说姚广孝是“黑袍妖僧”,其实主要还是姚广孝太厉害了,普通人是达不到他那种高度的,另外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姚广孝协助朱棣登基成为皇帝,在古代的君王分封制度,只有嫡长子可以继承皇帝的位置,燕王朱棣是明太祖的第4个儿子,作为藩王,是没有权利继承皇位的,这个时候明惠帝成为皇帝,燕王朱棣又反了明惠帝,违反了天地伦理,百姓们自然议论纷纷,姚广孝作为明朝著名人物,文献却是没有怎么记载,老百姓口口相传下来,“黑袍妖僧”之帽,就自然地扣在他头上!


我是林生,希望我的解答多少能够帮助到您,觉得文章不错可以关注我!


林生观历史


明朝官方给予姚广孝的评价是“黑衣宰相”。所谓“黑衣”就是僧人所穿的一种黑色僧衣,而“宰相”则是辅助帝王、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在当时姚广孝“冠带而朝,退仍缁衣”,白天在朝堂上辅佐朱棣处理全国军政事务,晚上回到寺庙穿上僧衣诚心礼佛,故而明朝官方称姚广孝为“黑衣宰相”。



不可否认,姚广孝对于朱棣而言,他的功劳却是可被称为“黑衣宰相”,《明史》曾言:“道衍(姚广孝法名)未尝临战阵,然帝用兵有天下,道衍力为多,论功以为第一”,姚广孝虽未在正面战场上为朱棣冲锋陷阵,但在后方,他却为朱棣献上一个又一个奇策(如在建文二年这关键的一年,姚广孝就为朱棣明确了今后的战略方向,其言:“毋下城邑,疾趋京师。京师单弱,势必举”,他劝阻朱棣不要去攻打城池,应迅速轻装直取京师,而此时京师兵力单薄,我军一定能攻克。而后朱棣听从姚广孝的建议,最终也的确如他所言,朱棣顺利攻克京师,取得大明天下),可以这么说,朱棣能以区区燕地一方土地敌朱允炆的全国大军,且最终获胜,这之中姚广孝绝对是功不可没的,位居功臣第一,实是实至名归。



当然,对于朱棣,及朱棣子孙而言,姚广孝的确是居功至伟的,但对于一些传统的儒者来说,姚广孝却并不受欢迎,对他的评价多是贬大于褒,而其中题主所说的“黑袍妖僧”就是儒家的学者对他最为普遍的贬斥。

对于传统的儒家学者来说,朱棣就是一个乱臣贼子,一个造反的逆贼,如曾拒绝朱棣招揽的刘伯温之子刘璟就曾怒斥朱棣:“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就是朱棣死后,史书上给他的评价注定是会是“乱臣贼子”四字。如此,在传统儒者对朱棣多抱着一份敌视的态度下,作为协助朱棣造反的“头号战犯”姚广孝来说,他自然就被儒者顺带给恨上了。



再者,儒家的儒者讨厌姚广孝,姚广孝也讨厌儒家,姚广孝虽然精通三教,与明初儒释道各家学术领袖都有着不错的关系,但本质上他还是讨厌儒家的那些学说的,姚广孝晚年时所编著的《道余录》一书,在这本书中,他就“诋毁”以往的儒者,其序中就写道:“二程先生遗书中有二十八条,晦庵朱先生语录中有二十一条,极为谬诞,余不揣”,说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晦庵)之文稿中,多有谬诞之处。

因此,随着《道余录》的出版,我们也就不难想象那些儒者是有多么的愤慨,毕竟程颢、程颐、朱熹等都是儒家学者极为尊崇的先圣,姚广孝居然说他们的言论都是谬诞的,那么这些儒者对他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好脸色看。而事实上,随着姚广孝此番言论的出现,那些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儒者,及普通百姓对他的确是深恶痛绝,这其中就包括他的家人和挚友。



如姚广孝到苏湖赈灾时,曾到长洲见姐姐,可他的姐姐却是闭门不见,而后他又再次见姐姐,这是姐姐对他虽见了他,但却对他是极尽责骂,骂他是疯子,对圣人不敬。再如,姚广孝还去拜访故友王宾,而王宾也是闭门不出,只是让人传话道:“和尚误矣,和尚误矣”。

如此,基于以上原因,姚广孝在儒家的名声可谓是声名狼藉,“黑袍妖僧”恐怕就是儒家对于姚广孝最直接的印象吧。


澳古说历史


姚广孝,生于1335年,江苏苏州人。自幼聪颖好学,诗词书画样样精通。十四岁出家为僧,法号道衍,奇怪的是,姚广孝虽为和尚,却拜了当时的道士席应真为师,学习阴阳术数之学。后来追随在燕王朱棣的身边,鼓动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夺取了建文帝的江山,被后世称为“黑衣宰相”。

  姚广孝虽然“遁入空门”,但他其实除了研习佛教外,没一点跟和尚搭边的地方。真实的姚广孝是一个三教皆通的大能。论知识的渊博性,我认为他仅次于万家之祖的飞熊姜子牙。儒、释、道、法、兵、医、纵横可以说诸子百家,姚广孝无一不通。那这样一位如此优秀的复合型人才,为什么在历史上的存在感不强呢?他又为什么被后世之人冠以“妖僧”、“黑衣宰相”的称号呢?


洪武15年,朱元璋一生的挚爱马皇后去世,姚广孝机缘巧合地被选拔入京,为马皇后诵经祈福。也就在这期间,他认识了朱棣。朱棣最初见姚广孝其貌不扬,并未在意,但姚广孝一番惊人之语,让朱棣不得不对他另眼相看。

他对朱棣说:“若用臣,当送白帽于大王。”

高智商的朱棣,一下就明白了“白”和“王”结合意味着什么,于是他做出了明智之举,将姚广孝留在了身边。姚广孝就此成为了朱棣的首席谋臣。

靖难之役中,姚广孝建议朱棣绕过济南,采取大迂回大纵深大包围战略,直取南京。在实力不如朝廷的情况下,姚广孝敢使用如此战略战术,中国历史上只有三次。第一次就是蒙元灭宋,离我们最近的一次就是解放战争。

造反成功后,这位靖难第一功臣姚广孝一直居住在寺庙,除了官位以外的金银财宝、宅邸美人都被他退了回去。白天辅佐朱棣,尽人臣之事,晚上修佛养性,行僧侣之职。可以说“靖难之役”后的姚广孝,是一个低调内敛、毫不张扬的人。

登基后的朱棣即明成祖,他让道衍蓄发还俗,道衍拒绝。明成祖又赐他府邸、宫女,姚广孝仍不接受,只是居住在寺庙中,上朝时便穿上朝服,退朝后仍换回僧衣。

此后,明成祖往来于南京、北京之间,并几次征伐蒙古,姚广孝都留在南京,辅佐太子朱高炽监国。之后,姚广孝又奉命教导皇长孙朱瞻基,即后来的明宣宗。

朱棣登基以后,姚广孝建议朱棣迁都北京,并帮其设计建造了今天的紫禁城,这样看来姚广孝还是一个建筑学专家,真的是无所不通啊。

道衍精通三教,知识渊博,在解缙编书失败后担任了《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的最高编撰官, 尤其是《永乐大典》,这是远超《四库全书》的大作,而《四库全书》的总编是纪晓岚,可见道衍学识之渊博。编撰《永乐大典》是道衍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最大贡献。

朱棣登基后本想重赏他,这时的姚广孝却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经过朱棣的同意,他在皇宫中建了一座小寺庙,过起了御用和尚的生活,直到死的那一天他都穿着袈裟喝僧靴。我们可以看出来,首先姚广孝他是一个不世出的人才,当和尚是高僧,当幕僚定江山,难能可贵的是又能在最高峰时选择激流勇退,他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抱负,造就了一代雄才大略的君主——明成祖。所以我觉得怎么称赞他都不为过。

姚广孝最终于永乐十七年病逝,追赠荣国公,谥号恭靖。皇帝追赠荣国公,谥号恭靖。朱棣亲自给他撰写碑文,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庙,是明代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


独秀文苑


姚广孝(1335~1418)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独闇,号独庵老人、逃虚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朝政治家、佛学家,文学家,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出自显赫的吴兴姚氏。元至正十二年(1352)出家为僧,法名道衍,字斯道,自号逃虚子。苏州人。元末明初的政治人物、诗人,明成祖朱棣自燕王时代起的谋士、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通儒﹑道﹑佛诸家之学,善诗文。始终未曾放弃成就大业的抱负,追求功利,仰慕元初僧人出身的开国功臣刘秉忠,欲成开国建业之功。谋划“靖难之役”帮朱棣从侄子手中夺得大明江山。朱棣即位,复姓,赐名广孝,授太子少师。广孝一直不蓄发,不娶妻,为出家之人,八十五岁病故,葬于北京房山崇各庄,现有墓塔留存。有“政治和尚”,“黑衣宰相”之称。为“北郭十友”之一。


为什么说姚广孝是黑袍妖僧呢,这个也无从考证,只能用现有的材料进行分析,就黑袍两个字来说,应该是此人经常穿着黑色的衣服见人的原因,久而久之,就给人留下了一个黑袍的印象。也有可能是,书上为了夸大其词,故意黑化姚广孝,毕竟黑色是邪恶的代名词嘛。就妖僧这个字来说,就有很多说法了,姚广孝是和和尚出身,用僧字来形容他,一点也不过分,最重要的是这个妖字,在古代社会,人们的思想文化都比较封建,科学技术不发达,只要是做出一些有违常理的事情,大家就都认为是神仙妖怪,用神话故事来填补知识的缺乏。这样从侧面可以体现出姚广孝是一个知识渊博,很厉害的人,所以才会被人们认为是妖僧。世人之所以将他称之为妖僧,我想根本的原因在于世人看不透他。大多数人总是对自己未知的人和事物,充满恐惧和排斥。也许恰恰是因为这样的看不透和排斥使的姚广孝活出了最真实的自己。

1382年,借着为病死的马皇诵经祈福之际,姚广孝被人举荐,随侍燕王朱棣。刚见面姚广孝就说朱棣头上有一顶帽子,两人志趣相投,相谈甚欢。此后姚广孝随朱棣北上,住持庆寿寺。1398年朱元璋死后,建文帝即位实行削藩,姚广孝劝朱棣举兵,朱棣迟疑未决,问道:“民心向彼,奈何?” 姚广孝却说:“臣知天道,何论民心。”建文元年七月,燕王举兵,史称“靖难之役”而后南京告破,建文帝出逃,朱棣登帝位。这种做法也导致了建文帝的追随者为了丑化朱棣以及朱棣身边人而将姚广孝称之为妖僧。

另外,在姚广孝没有发迹之时,还被人相面说像“刘秉忠”,刘秉忠的谥号是“文正”。“文正”这个谥号可以说是所有读书人的梦想,历史上有这个谥号的人不多,但都是读书人中的典范,如范仲淹、曾国藩等。能被如此评价,可见姚广孝的才学之广博。一个人倘若仅仅是知晓这些学问,我们尚可以说他是一个“两脚书柜”,“书呆子”,但是姚广孝不仅仅是知晓这些学问,而且还能活学活用,因此说他是个“妖人”也不为过了。


姚广孝真正妖的地方就是主持编辑了《永乐大典》,很多人觉得编一套书没什么了不起,可是真正参与到其中的工作中去的时候,一切就完全不同了。号称明朝第一才子的解缙曾经就是《永乐大典》的总编纂官,可惜他失败了。所以朱棣将所有希望都倾注在姚广孝身上,姚广孝只好肩负起了编书的人物,用了三年时间,便将这套书编纂完成。 整部《永乐大典》一共22,877卷,入选有11095册,大概3.7亿字左右,当时你能在市面上看到的中华书籍,基本全部都编纂在内,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壮举。可也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没有足够的文学功底和深厚的文字操控能力,是没办法把控编书的过程的。可惜到了清朝这部书流失了不少,实在是非常可惜。不过姚广孝能够编纂成这部书,可见他的文学功底到底有多么深厚。
总结:姚广孝是佛门弟子,却也朱棣问鼎天下的第一功臣,姚广孝本身是朱元璋选拔出来,亲自送给朱棣的。没想到这家伙居然跟朱棣联手,把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的江山给拱了。,朱棣建国以后,姚广孝并没有接受所有赏赐,只是一边做和尚,一边去朝堂做官,所以被称为黑袍妖僧。姚广孝文学功底深厚,大才子解缙无法完成的永乐大典,他花了三年时间便编纂完成,堪称神迹。


大老二爷


据说著名相士袁珙一见姚广孝,就说他状若病虎、天性喜杀;又说姚广孝初见朱棣,就说要送这位王爷一顶白帽子戴,王上加白,自然就是个皇字;还说这个和尚为出征的朱棣拒守北京,以一城之地抗拒前来征讨的百万雄师。

“黑袍妖僧”的说法,不知所据为何?黑袍、黑衣是有来历,因为姚广孝是个和尚,身穿和尚的缁衣(黑色),妖僧的确不知所由。说起来,这个和尚就和他的主子朱棣一样充满争议,至少在儒家正统看来是不行正道的。

一、姚广孝出身于当时颇为低贱的医家,因此虽然胸怀大志,却直到五十多岁都不得志

别看朱元璋出身低贱,这位开国皇帝得意后就脱离了自己的阶级,大搞儒家那套天尊地卑的等级论,而且朱元璋尤且过之,听不得亚圣孟子的民为贵、君为轻的明言,说这老夫子若是活在自己手下就该斩首。据说,朱元璋晚年一次夜游,听到个民妇说他是老头子,发了狂,让人把这民妇给杀掉了。

这样一个人建立的明朝,姚广孝出身医家注定是三教九流、不登大雅之堂,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胸怀大志、才能出众的姚广孝要去当和尚,在他人生的大半时间里,他都是郁郁寡欢、极不得志的。所谓相由心生,姚广孝“状若病虎”大概是这样来的。

可以说,姚广孝一心要扶助一个藩王当明朝的皇帝,实际上是对朱元璋所建立的明朝祖制、传统的挑战。

二、都说姚广孝智近诸葛、其智如妖,实际上姚广孝和诸葛亮绝不相同,诸葛一生谨慎、总行正道,而姚广孝极爱冒险、喜行斜路

史书上记载的姚广孝的许多行为都是冒险之举,随时有掉脑袋的风险。譬如姚广孝初见朱棣就敢说送给这位王爷一顶白帽子戴,譬如说他敢劝说朱棣以一郡之地就起兵造反,再譬如说他被众人称道的沿途放弃攻城、奇袭南京的计划。这任何一个件事儿,倘若稍微走漏风声,都可能让他和他的主子陷入万劫不复之地。翻翻诸葛孔明的传记,从未见孔明有这种冒险举动。

朱棣和姚广孝的成功,其实很侥幸,千里奔袭南京、一举拿下建文帝的朝廷,在军事上来说百分之九十以上都难以成功。说姚广孝其智近妖,还不如说姚广孝胆大如魔,极为放肆。一心想要成就大名的姚广孝,他早已不在乎自己的生死,实际上是拿他主子朱棣的前途和命运去作赌。

姚广孝的胜利,是赌徒似的胜利,千万人中开对了一张彩票,什么其智近妖,绝然看不到。

三、倘若非要说姚广孝是妖僧,那是因为姚广孝有妖人的邪气、他陡然成功显得很妖异

姚广孝要劝朱棣造反,就给朱棣大肆灌输他有九五之相,这本来就是一种妖术,历朝历代要造反的藩王,大多迷信这种妖术,但能成事儿的极少,朱棣却正好成了。

说姚广孝三教皆通,史书有据,但也不完全恰当。于儒教,姚广孝在根子上是儒教传统的反对者,他不信君臣父子那套,因此才一意撺掇朱棣造反。于佛教,姚广孝身上的僧衣不过是他的掩饰而已,姚广孝对功名的贪嗔痴比寻常人更强烈,又怎么能说佛道。于道教,姚广孝年轻时曾从师于知名道士,而且恐怕研究过其中的数术和王霸之学,但对道教冲虚的体会,恐怕几乎没有。说到底,姚广孝是披着和尚缁衣的阴谋人物,他对阴谋密计的沉溺执着、敢于冒险,大概有些类似于三国时的郭嘉。

从本质上说,姚广孝一生的追求,不过是要干成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而已,他一生被这种大志牵着鼻子走,绝非易经用九之道,而是被九所用。但好在朱棣逆取而顺守,总体的结果是好的,但这多半是在姚广孝计划之外的。诸葛孔明的理想追求,不但要辅佐刘备夺取天下,还要建立太平盛世,而姚广孝显然只在意于自己的阴谋最终能够达成,朱棣能夺取天下。

这个和尚,即便建立帮助朱棣夺取天下的大功,他的最终归宿,依旧是个其心不静的和尚,妖而不得成佛,这大概才是他妖的原因吧?


星火辰


都别抢,我来答。

“黑袍妖僧”似乎是泛互联网时代派生的一个历史名词,无可考证其出处。但不容置疑,它是在“黑衣宰相”的基础上改编而来。

  • “黑袍妖僧”和“黑衣宰相”的关联

据历史记载,朱棣夺权成功以后,姚广孝居功至伟。朱棣特许姚广孝蓄发还俗,此外又赐给他大量的府邸和宫女。但都被姚广孝拒绝,他只有每次上朝的时候才会穿上朝服,等散朝回到家里以后,姚广孝便会换上僧衣。

而这个僧衣就是“黑衣宰相”这个外号的出处。

命蓄发,不肯。赐第及两宫人,皆不受。常居僧寺,冠带而朝,退仍缁衣——《明史·姚广孝传》

缁,《说文解字》解释为:缁,帛黑色也。

《诗·郑风·缁衣》中有诗句: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毛诗故训传》注解为:缁,黑也,卿士听朝之正服也。

所以淄衣的解释具体有三种:

  1. 黑色帛布衣服;

  2. 黑色的朝服;

  3. 黑色的僧衣;

此外还被引申为僧人,出现这些词余,如:缁锡(僧人);缁子(和尚);缁林(僧界,僧众);缁徒(僧侣)

如在《西湖二集·党阇黎一念错投胎》中就有类似的描写说:

戴了儒衣儒冠,便是孔子;削发披缁,便是释牟尼佛。

综上所述,正因为姚广孝喜欢穿青黑色的僧衣,所以被称之为“黑衣宰相”,而“黑袍妖僧”则似乎是现代社会派生的一个词语,姚广孝在封建时代地位很高,配享明朝太庙,自然不可能出现这种带有歧视性的称呼出现。

不管如何,姚广孝如何能够被称之为“黑袍妖僧”呢?

  • 不拘世俗的行为和思想

“妖”并不是说姚广孝是个妖怪,更像是说姚广孝不爱按常理出牌,譬如我们常说“事出反常必有妖”,又或者说一个人穿衣打扮,行为举止“妖里妖气”,多用来指一个人的行为举止不符合主流价值和规则。

姚广孝是一个“全才式”的人物,精通三教理论(释儒道),虽是个僧人,但是却拜道士为老师,学习阴阳之术。

年十四,度为僧,名道衍,字斯道。事道士席应真,得其阴阳术数之学——《明史·姚广孝传》

除了精通道家知识理论,此外他还精通儒家智慧,1375年(洪武八年)朱元璋下诏让精通儒术的僧人到礼部应试,但并没有取得很大成就,仅仅获得一件僧衣。(PS:这可能和后来姚广孝一直穿着僧衣有关)

洪武中,诏通儒书僧试礼部。不受官,赐僧服还——《明史·姚广孝传》

但精通三教学识并不能够说明姚广孝“妖”,其具体表现主要还是集中在言行举止中。

  1. 例子

姚广孝后来成为朱棣的幕僚,建文帝实施削藩以后,当时朱棣反叛的决心并不是十分坚定,摇摆不定,在姚广孝的劝说下才坚定了反抗的决心。

成祖曰:“民心向彼,奈何?”道衍曰:“臣知天道,何论民心。”

姚广孝的举动是很反常的,他精通儒术,自然知道作为臣子应当“忠君爱国”,维持“君臣伦理”,但是他偏偏要劝朱棣起来反对建文帝,还说自己“只知道天意,不知道民心”。

此是一怪。

  1. 例子

朱棣决心造反以后,临行前在北平誓师,但突然一阵狂风暴雨,将王府的瓦片吹落在地。这让朱棣十分惊恐,认为是不祥之兆,姚广孝又站出来劝说朱棣这是吉兆,瓦片掉落,寓意将改朝换代。

适大风雨至,檐瓦堕地,成祖色变。道衍曰:“祥也。飞龙在天,从以风雨。瓦堕,将易黄也。”

姚广孝早年跟随道家学习阴阳之术,对于这些风水卦象必然是了解的,但是他并没有约束于鬼神之说,反而巧妙的破解了朱棣心中的疑虑。

可见姚广孝是一个“身在青山,心在红尘”的人,虽然是个僧人,但并没有像其它僧人一样恪守清规戒律,诵经吃斋。虽精通儒术,但又不沿用儒家思想,反而力劝朱棣起兵,及至朱棣获得成功后,他又不羡繁华富贵,将朱棣赐给他的大量钱财都分给自己的老乡宗族。

明明是个和尚,却还有一个养子,凡此种种,都不得不说他是一个“妖人”、奇人、怪人。


围炉谈史


貌似每一个打天下的皇帝身边都有一个智谋过人的“军师”为其出谋划策。刘邦有张良、萧何,刘备有诸葛亮,李世民有房谋杜断,朱元璋也有李善长和刘伯温。明成祖朱棣能够通过“靖难之役”从侄儿手中夺取皇位,第一功臣非姚广孝莫属。

儒释道三家影响中国两千年,姚广孝平时一副和尚打扮,但他却并非是个真和尚,世人说他“非僧非道非儒”。

姚广孝很小时候就开始专研儒家经典,学习圣人之道,家中父母都希望他走科举之路。14岁的时候,他却突然出家做了和尚。做了和尚的的姚广孝也不安分,后来又拝在名道士席应真门下,专研起道家学说。这难道是他想“取百家之长,成他一家之说”?

三教皆通的姚广孝可谓是学富五车了,被朱棣诛杀了事族的解缙编写不成的《永乐大典》,他接手过后,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就成书。

这个人挺复杂,说他淡泊名利、不爱功名利禄,但他却偏偏要一直留在朝堂上为朱棣出谋划策,还要劝朱棣起兵造反。

说他贪恋权位也说不通,朱棣当皇帝后,按说以他的功劳,当个宰相也绰绰有余。但他啥都不要,继续在庙里当他的和尚。每天上朝以后,又继续去念他的经。

我觉得这是他的自保之道,姚广孝另辟蹊径,既能插手朝堂上的事情,又没有官职不能造反,不会引起皇帝的猜疑。

正是由于他以一个和尚的身份插手朝堂,引起了很多官员的不满,久而久之“黑袍妖僧”的绰号就流传开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