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昆明植物所聯合雲大開展退耕還林政策生態效益研究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聯合雲大開展退耕還林政策生態效益研究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聯合雲南大學,選取位於三江並流核心區域的維西傈僳族自治縣的12個社區為研究對象,採用遙感影像分析、野外植物樣方調查和社會經濟問卷調查相結合的方法,構建了社區景觀格局和森林質量評價體系,為評估退耕還林工程實施在社區水平的有效性提供科學依據。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

我國1999年實施退耕還林工程,通過對在退耕地上進行的植樹造林活動給予補償,實現增加森林覆蓋、轉變農村景觀和農戶生計的目標。社區水平是退耕還林政策的基本實踐層面,既承載著農戶對森林景觀干擾行為的直接作用,又是國家及區域森林政策執行的落腳點。

研究發現,退耕與未退耕社區森林群落的空間結構、物種多樣性、生物量、土壤肥力和森林質量指數均沒有顯著差異。可見,退耕還林工程可能並沒有直接影響研究區景觀格局和森林質量。當地的自然條件、社會經濟環境、政策和農戶生計共同作用於景觀格局和森林質量的改變。研究人員提出,考慮到農村生計需要、扭轉景觀破碎化趨勢和提高森林質量的目標,確保土地使用者在植樹造林的決策中擁有發言權,建立森林管理補償機制,可能是未來我國森林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方向。(雲南日報 記者季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