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對比效應:從廣告營銷到職場,我們該如何正確對待對比效應?

前段時間我去買衣服,在選擇衣服的時候,導購員根據我的要求推薦了一件衣服給我,並讓我去試試,在試衣期間,店員跟我說,有一款和這個衣服類型相似,我覺得挺適合你的,我拿過來讓你也試試看,於是我就試了兩件衣服。


我試完衣服出來之後,手中拿了兩件衣服,店員開始解說“我覺得這兩件都還不錯,但是後面那一件更好,你看看這件與那件在質量上......”


經過了兩件衣服的對比之後,我發現第二件要更好,最後選擇了下單,但是在拿回來之後一看,其實也沒有很好,就是很普通的衣服,當時為什麼就下單了呢?


這引起了我的思考,之所以會下單,是因為店員第一次拿了一件不怎麼樣的衣服讓我試穿,緊接著又給出另一件衣服,慣性思維就會把這兩件衣服進行對比,一有比較,兩者之間一定會有結果。


淺析對比效應:從廣告營銷到職場,我們該如何正確對待對比效應?

除了這件事情之外,在我們的實際上生活中,我們也經常遇到這樣的問題,選擇一個參照物進行對比,而這個參照物著會左右我們的選擇,最後造成認知上的偏差。


這是17世紀哲學家約翰.洛克首次提出的對比效應。


什麼是對比效應?在認知心理學中,人們把某一特定感受器因同時或先後受到性質不同或相反的刺激物的作用,引起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叫做對比效應。


舉例:就拿生活的事例來說,我們在吃一個很酸的果子,再吃一個比較甜,這時候就會覺得甜的特別甜,但是實際上週圍的人覺得這個果子的甜度是一般的,為什麼同樣一個果子會出現不一樣的判斷?原因是他們沒有參照物,做出了比較準確的判斷,但是由於我前期有參照物和對比,就會覺得後面的果子是很甜的。


這是感受器官受到刺激所引起的感受性的變化。

淺析對比效應:從廣告營銷到職場,我們該如何正確對待對比效應?

顏色一樣,但是一進行對比,就覺得下面的顏色比上面的深,這是對比效應


廣告營銷中的對比效應


對比效應在廣告和營銷中是最為常見的。


對比效應在於它有很強的說服力,在廣告營銷上非常受歡迎。從營銷的角度上來說,不管我們說產品有多好,對消費者來說,作用性並不大,但是當產品和其他同類產品進行對比時,兩個產品之間的差距就顯現出來,這個時候,不用多說,消費者也會自己做出選擇。


其中營銷中有一個關於對比效應的典型案例。


威廉姆斯-索諾瑪公司(WilliamsSonoma) 是一家總部位於美國舊金山的廚房用品公司。很久之前,這家公司推出了279美元的家用麵包機,但對於隨處就可以買到新鮮麵包的美國人來說,這個麵包機的存在屬於可有可無,自然不會選擇購買。


淺析對比效應:從廣告營銷到職場,我們該如何正確對待對比效應?

按照正常的思維,既然這個產品不被消費者喜歡,作為廠家應該是停止生產,避免越虧越多,可令人沒有想到的是,這家公司不僅僅不下架,還反而是推出一款新的麵包機,這個新款的麵包機的容量更加大,價格更高,甚至是賣到429美元。這個時候大家會想,第一個產品滯銷,如今又生產同一個價格更高的產品,怎麼能不滯銷呢?


但是神奇的事情發生了,這款產品不但不滯銷,甚至是在新產品上架之後,那麼279美元的麵包機被搶購一空。


為什麼原本就是滯銷的產品最後變成的暢銷的產品?我們知道,消費者在選擇一樣的產品的時候,最喜歡做的事情是貨比三家,而一個279美元的和429美元的麵包機擺在消費者面前,毫無疑問,消費者肯定是願意選擇經濟又實惠的產品,這就是市場營銷和消費者行為中的“對比效應”。


這是廣告和營銷中的對比效應,其實除了生活,我們在職場中也常常會遇到“對比效應”。


認知與實際產生偏差,判斷出現了偏差


前段時間,朋友跟我吐槽說,自己為了參加這次面試已經做好充分的準備,而且這個崗位與他之前所做的工作沒有太大的差別,按照他的能力,他覺得應該可以拿下這份工作。


但是神奇的事情發生,朋友沒有接到二面的通知,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沒有進入二面,朋友覺得很奇怪,明明面試的人並不是很多,為什麼自己也沒能進入到二面,實在是想不通。


淺析對比效應:從廣告營銷到職場,我們該如何正確對待對比效應?

為什麼不能進入到二面?其中有可能是“對比效應”在作怪。面試官在面試的時候,如果前面應聘了幾個能力都很一般,那麼當你面試的時候稍稍好一點,面試官就會覺得這個求職者很不錯,原因是面試官陷入了“對比效應”的陷阱中。


前面能力一般,後面稍微出色一點,這無疑是在放大了後面求職者的優勢所以面試官就會感覺到眼前一亮,當然,如果說你前面有一個很優秀的人剛面試完,下一個就到你,這個時候,參照物就是前面剛結束面試的人,這樣一對比就比出來,這就會影響面試官的判斷。


有了對比原理的存在,則會對人們對事物的認知與實際產生了偏差。


對比效益會產生認知的偏差,但是也會在另一方面對人有促進的作用。


根據阿德勒的理論,人生來救具有一種普遍的自卑感,猶豫力量不夠強大而產生消極情緒。自卑則是會變成動力,催人奮發,追求卓越。


因為有差距的存在,不斷使自己向優秀的人靠近,最後成為一個優秀的人,這就強調了為什麼要和優秀的人在一起,因為優秀的人會對你產生影響力,從而激發你變成一個優秀的人。


淺析對比效應:從廣告營銷到職場,我們該如何正確對待對比效應?

李嘉誠的司機為他開了很多年的車,由於即將到了退休的年紀,李嘉誠為了感謝司機為自己服務了這麼多,於是從口袋裡掏出一張兩百萬的發票,說是感謝司機這麼多年的付出。


沒想到,司機笑了一下,說自己不缺錢,一兩千萬還是能拿得出來,李嘉誠很驚訝,按照司機的收入,也不可能有一兩千萬,莫非是其他收入?


司機回答到,這些年幫李嘉誠開車,在車上聽到說哪裡的房子可以投資,我就跟著買了一點,現在基本上不愁了。


這就是為什麼人要努力成為更優秀的人,因為更優秀的人存在很強的影響力,在不斷地影響周圍的人,讓周圍的人一起變得更加優秀。


但是為什麼在畢業三五年之後,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就非常的明顯?


對比時選擇參照物的正確性


在步入職場之後,每一個人會找到一個和自己相對比的人,也就是常說的參照物,這個參照物有可能是比自己更優秀,也有可能是比自己更差,當把比自己更差的人當做參照物就會覺得自己很優秀,從而導致失去自我,陷入一種“自我感覺”良好的局面,這是優越的心理體驗。


如果是過於把自己和優秀的進行對比,也會產生一種自卑感,認為自己不管再怎麼努力也無法超越他,自卑最後變成了自我的墮落了,這是屬於挫敗的心理體驗。

淺析對比效應:從廣告營銷到職場,我們該如何正確對待對比效應?

在對比效應中產生了消極的比較,我們該怎麼辦?


1.認識自己,接受自己:每一個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和優勢,要做的不是拿自己短處和別人的長處進行對比,而是學會了解自己,認識的長處在什麼地方,最後讓發揮更大的作用。


2.保持良好的心態,樹立正確的思想:平凡並不可怕,因為這個世界上能夠成功的人很少,大多數都是平凡的普通人,我們要接受自己是一個普通人,讓自己在平凡中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3.做好每一件事情:接受自己普通人,但是不等於放棄,我們不能成為改變世界的人,但是要做好每一件事情,對自己所做的事情負責。

關注 ,與你共同成長。沒有過人的背書,只能不斷拼搏,願路上與你同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