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痛到底是什麼原因,是肩峰形態改變還是自身退變、醫源性損傷

肩痛到底是什麼原因,是肩峰形態改變還是自身退變、醫源性損傷

肩袖結構的改變是目前引起肩痛的第一原因, 而實際工作中其治療手段的有限,也很困擾我們,尤其是其內部結構的改變的恢復是一個難題。 其治療涉及理療和康復的輔助,這兩方面恰恰是我們缺乏的。

肩袖是由四條肌腱組成的一個片狀的、質韌的起到抬舉上臂作用的纖維組織,厚度可能從2-3mm到5-6mm,寬度3-4cm, 像我們吃的“板筋”,從肱骨大結節的止點開始分為三個區,第一個區就是腱骨交界區,血運較差,僅有來自骨的血供;第二個區是裸區,無血供,損傷後不易癒合,是治療的難點;第三個區是腱肌交界區,有血供,癒合沒有問題。當我們的胳膊上舉時,啟動的前60°是三角肌的作用,60°後肱骨頭固定在肩盂內,作為槓桿,肩袖開始帶動上臂上舉,大約在60*- 120*之間起作用,超過120以後三角肌又開始起作用至完全上舉。而60*- 120範圍內,肩袖的作用空間是肩峰和肱骨頭之間的間隙。

當人逐漸變老後,肩峰和肱骨頭之間的間隙開始變窄,一般來講肩峰的形態天生就分為3型、其中Ⅱ型、Ⅲ型肩峰會形成鉤狀,對肩袖產生卡壓,造成肩袖的磨損和微撕裂,這是產生疼痛的第一個原因;第二個原因則是肩袖自身發生的退變,其長期使用後膠原纖維的退變,使內部發生微撕裂(microtear),像上面所說的結構,如果這種退變發生在“裸區”,癒合會很麻煩,產生長期慢性肩痛;第三個原因是醫源性原因,小針刀、封閉治療,由於操作醫師不熟悉解剖,垂直刺入肩袖後造成的損傷,也會造成長時間疼痛。

肩痛到底是什麼原因,是肩峰形態改變還是自身退變、醫源性損傷

第一種由於肩峰形態改變引起的肩袖損傷比較好處理,手術將肩峰形態改變,清理肩峰下間隙,解除外力對肩袖的卡壓多數可以治癒。

第二種肩袖自身退變則比較麻煩,即便是成形了肩峰,肩袖內部的損傷還是要靠自身修復,或者藉助物理治療,例如超短波、激光、體外震波等,或由治療師輔助的肌肉訓練,尤其是靜力性訓練和深感覺訓練,或者是關節內注射藥物,如激素類藥物這幾種方法來逐漸修復和緩解疼痛,但某些病例仍然長期疼痛。

第三種醫源性損傷去年治療了3例,手術中解決了肩峰的卡壓,術後患者主動活動肩關節疼痛消失,肩關節各個方向獲得的卡壓完全解除,但夜間疼痛明顯,疼痛和活動無關,只在靜息時疼痛,不知道這和肩袖的結構和神經支配有無關係,但隨訪大約3個月後,夜間疼痛消失,我總結這大概是肩袖受穿刺損傷後癒合的時間。

針對第二種情況,肩關節自身保養,

尤其是肩袖的保養顯得尤力重要,我現在總結出兩個原則: 1、避免過度上舉鍛鍊,比如長期大運動量的游泳、懸吊: 2、肩關節的外展90°的靜力性訓練,可以保持肩袖的彈性和活動。太極拳動作似乎對肩關節保健更有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