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痛,活動受限,45歲以上的收藏,肩周炎的中醫分型及鍼灸方法

概述

肩關節周圍炎,俗稱漏肩風,又稱凍結肩或肩凝症。

本症是指肩部酸重疼痛及肩關節活動受限、強直的臨床綜合徵。好發於50歲左右的人,故又有五十肩之稱。女性發病率高於男性。

病因不明,可能與年老組織變性有關。肱二頭肌長頭或短頭肌炎、崗上肌肌鍵炎或肩峰下滑囊炎,肩部或上肢其他部位損傷,如肱骨外科頸骨折、肩關節脫位或上肢骨折後固定時間太長,均可引起關節囊的慢性炎症,使關節囊的皺襞相互粘連,並與骨頭粘著而致肩關節凝結。病程較長,可達數月,嚴重者達1~2年。

中醫將本病納入痺症或傷筋的範疇。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五旬之人,正氣不足,營衛漸虛,筋骨衰退,腠理不密,衛外不固,或因汗出當風,睡臥露肩,復感寒溼之邪,乘虛內襲。正氣為邪所阻,氣血凝滯,痺阻經絡而引起本病。若經氣長期閉阻,累及肩部所轄之筋,呈筋強、筋結、筋痿,則肩部功嚴重喪失。

臨床表現

本病起病緩慢,肩部疼痛,一般無紅腫,疼痛可向頸部或上臂放散,夜間較重,肩關節話動明顯障礙,尤以外展、外旋為甚。如肩關節已有粘連,則被動外展時,肩部隨之高聳,可能摸到肩即角隨上肢被動外展而向上外轉動。病人不能摸背,手不能放入褲袋內,穿衣、梳頭等日常生活中活動困難。在肱二頭肌肌腱部、肩峰下、喙突下、肩後小圓肌等處,有明顯壓痛。若由外傷誘發者,則傷後肩關節外展功能遲遲不恢復,且肩周疼痛持續不愈。本病嚴重者,可見肩部肌肉萎縮,疼痛較重;外展、外旋、內旋等肩部活動嚴重受限制,病程可長達1~2年。

肩痛,活動受限,45歲以上的收藏,肩周炎的中醫分型及針灸方法


辨證施治:(+)為補法。(-)為瀉法。(±)平不平瀉。

1. 寒邪偏盛

主證:起病急驟,疼痛較劇,痛有定處,遇寒痛增,得熱痛減,關節活動不利,局都皮色不變,觸之不熱,苔白,脈弦緊

治則:溫經散寒,通絡止痛。

處方:肩髃(-),肩髎(-),肩貞(-),肩部阿是穴(±),大抒(±),合谷(±)。

穴方簡釋:瀉合谷並間接灸或溫針灸肩部諸穴,能溫通陽經經氣而達散寒止痛之目的。大抒穴為骨會,此穴用平補平瀉法以調和筋骨氣血,達到正安邪去的目的。

操作方法:針刺得氣後用提插捻轉補瀉法,重用溫針或灸法,留針15~30分鐘。

療程:隔日1次,10~15次為一療程

肩痛,活動受限,45歲以上的收藏,肩周炎的中醫分型及針灸方法


2. 溫邪偏盛:

主證:肩部酸重,稍有腫脹,痛有定處,兩手沉重,麻木不仁,肩關節活動不便,苔白膩,脈濡緩。

治則:除溼通絡,行氣止痛。

處方:肩髃(-),巨骨(-),曲池(-),足三里(-),天宗(-)。

穴方簡釋:取陽明經穴,以疏道陽明經氣,使脈絡通、溼邪除。臨床上常以疼痛部位的不同,選取不同經脈的穴位,疏通經絡,達到“通則不痛”的目的。如肩臂前外廉疼痛者,常選肩髃、臂臑、合谷;如肩臂內前廉疼痛者,常選肩內陵、尺澤、列缺;如肩臂外後疼疼者,常選肩髃、肩俞、腕骨。

操作方法:針刺得氣後用提插捻轉補瀉法,留針15~30分鐘。亦可用溫針,以溫化溼邪。

療程,隔日次,10~15次為一療程。

肩痛,活動受限,45歲以上的收藏,肩周炎的中醫分型及針灸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