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迁都北京是否是重大战略失误?

埋首故纸堆


我认为没有重大失误。在历史上,每一个朝代的首都在南方多不会长命的,相反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使得朝代的时间更加长了。


森林高大


【文殳子云】 明朝迁都北京不是战略失误,而是朱棣做出的主动战略选择,一是以北京为中心的幽云十六州具有重要的战略和军事位置,二是明初仍需持续讨伐北元政权,三是定都南京诸多不便,加上北京是朱棣的龙兴之地。明朝中后期虽然数次被兵临城下,但不影响这是明初正确的战略选择。具体分析如下:


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朝皇帝朱棣在新建的北京奉天殿举行大典,标志着迁都正式完成,这是北京继辽陪都、金国中都、元大都之后又一次成为王朝首都,意味着国家政治中 心重回北方。

一、幽云十六州对中原政权十分重要

要讲北京,不能不讲幽云十六州,这片区域主要包括今天华北、晋北地区,在冷兵器时代,对中原政权来说是和长城同等重要的战略地带。而定都北京,可以将幽云十六州牢牢控制手中。《宋史·地理志》言,失岭北则必祸燕云,丢燕云则必祸中原。

1. 它是中原政权的天然战略缓冲地带

草原民族擅长骑兵作战,跨过幽云十六州,西线可以沿汾河河谷、太行山一路南下,控制关中平原及长安;东线则可以直接进入华北平原,攻击洛阳、汴梁。中原政权依托幽云十六州内的燕山、太行山等天然山脉,利用沿线长城和重要关口,能够以较少的兵力、较低的成本,凭借易守难攻的地势,有效防范草原民族南下袭扰和攻击。否则,要想在平原地带防御骑兵,需以高额成本修建城池、壕沟等,任何一个朝代都难以承担这种长期的支出。

2. 它是中原政权容易控制的养马区

在古代,马匹既意味着战争机动和冲锋陷阵能力,又是通讯、后勤保障的重要工具,是衡量王朝战争水平的集中体现。但是,与草原牧区相比,农耕地区养马成本很高、效果远,根据古代农业生产力估计,养一匹马所需要的土地,种田可以养活二十五个人,这对封建朝代来说是难以承担的。而且,养马不能一匹一匹分散养,要有美草,有甘泉,有旷地,才能成群养,才能养出符合长途奔袭、能驼重物的战马。因此,从周代开始便有专人负责,马政是重要的政府工作。

《礼记·月令》:仲夏之月,'游化别群,则萦腾驹,班马政二又。是月也,天子乃教于田猎,以习五戒,班马政,"

从经济成本来看,中原政权与草原政权以物换马是划算的,但从军事角度来看,中原政权要自己掌握好的养马区,实现战马自给自足,否则必会受制于人,意味着中原政权对草原政权几乎只能采取守势,其中漠南晋北地区是与中原王朝地理位置很近,也是容易控制的,幽云十六州与传统漠南养马区域高度重合。 明初, "太祖起江左, 所急惟马, 屡遣使市于四方",但仍然效果不佳,岭北一战多年攒下的数十万匹马匹尽失,此外再没发动大规模的北伐行动。

3. 中原政权失去幽云十六州教训惨痛

936年,后晋石敬瑭向辽国称臣,并割让幽云十六州,到1368年,明朝徐达、常遇春攻克大都,幽云十六州在非汉政权手中整整455年后,终于再次回归到汉族王朝统治,期间后晋、后周、北宋三个政权虽然几经努力,始终未能攻下,反而被数次攻破国都,遭受无数惨痛教训。

  • 947年,辽朝耶律德光率军攻破汴梁,后晋灭亡;

  • 959年,后周世宗柴荣率军攻打幽云十六州,因疾去世不久,北宋取代后周;

  • 979年、986年,宋太宗赵光义两次伐辽,企图收复但都惨败,从此对辽采取守势;

  • 1004年,辽萧太后领军深入宋境,宋真宗迁都不成后亲征,在澶州签署城下之盟;

  • 1127年,金国攻破汴梁,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耻。

二、北元政权强大,明朝需持续攻击

1. 北元军事力量仍强

明初,在朱元璋八次北伐后,北元退守漠北,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失去权威,蒙古分裂为鞑靼、瓦剌和兀良哈部落,其中鞑靼部仍保有“蒙古大汗”正统名义,本雅失里称汗后势力大增,与太师阿鲁台欲统一三部,随后集合整个蒙古草原再与明廷抗衡,因靠近明朝边境,时时南下骚扰边境和掠夺物资。1409年,朱棣派使臣出使鞑靼,表示希望“相与和好,朕主中国,可汗主朔漠,彼此永远相安无事。岂不美哉!”,但鞑靼拒绝善意,并斩杀明使。此举令朱棣大怒,随即派靖难功臣丘福为征虏大将军,率十万部队北征,但因轻敌冒进,孤军深入,以致全军覆没。

明史记载,“有鬼力赤者篡立,称可汗,去国号,遂称鞑靼云。”“时鬼力赤与瓦剌相仇杀,数往来塞下,帝敕边将各严兵备之。”

2. 迁都北京利于降低北伐成本

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同时立汴梁为北京,一方面作为指挥部,一方面便于集结兵力、储藏军粮军械,随后陆续发动了八次北伐,沉重打击了残元势力。朱棣即位后,鞑靼部落又强大起来,不断南下袭扰为了进一步解决元朝的残余势力,从公元1410年(永乐八年)至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朱棣亲自率领明军五次北伐,分别攻击鞑靼、瓦剌和兀哈良部落,进一步削弱了蒙古势力,迫使其承认明朝宗主国身份,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明朝边境的和平安定。但是,北伐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如果当时京城还在南京,无论是兵员集聚、作战指挥、后勤支持等,成本会远远上升,恐怕明朝的强盛国力也经不起陆续的北伐,所以朱棣令太子在南京监国,自己到北京驻守,以便指挥调令各方。

三、北京是朱棣的龙兴之地

1. 朱元璋定都南京也不太满意

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初,对南京作为都城也是不满意的,有三个方面原因:

一是中国历代的政治中 心一直是在北方,当时汉族政权再次恢复中原统治,天下民心无不欢心鼓舞,而历代建都南方的政权总有偏居一隅的感觉,加上历次北伐无一成功,如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和南唐等,而是上一个汉族政权南宋定都临安(杭州),让人诟病多年,定都南京不利于民心集聚;二是元朝残余势力仍然强大,包括元顺帝仍在、各地军事集团尚未解决,仍伺机从北、西北再次进攻新建的明朝政权,建都南京地理位置太过遥远,对情势变化会鞭长莫及;三是南京地表下沉,南高北低,在风水是不祥征兆,对王朝延续和子孙后代不利。所以,他一直想迁都,先后考察了长安、洛阳等地,还派太子朱标前往关中巡察,但返回不久就去世了,朱元璋当时已64岁,伤心痛苦之下,也打消了迁都的念头。

2. 靖难之役后的南京让朱棣难以放心

朱棣虽然“靖难”的名义攻打建文帝,攻占南京后自称从朱元璋手里继承地位,但仍然名不正、言不顺,所以即位初期大肆株连屠杀建文旧臣,史称“瓜蔓抄”,如方孝孺、练子宁、陈迪、黄澄等,史载“丁丑,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并夷其族。坐奸党死者甚众。”又恢复锦衣卫,设置东厂,任用宦官外监,防范谋乱、行刺等行为,加强专制统治。

另外,南京位居江南,处于当时的文化中 心,世家大族多居于此,以洪武三十年“南北榜案“为例,当年会试录取51人,全部为南方人,落第的北方人联名上疏,朱元璋下令复审考卷并增加北人数量,但考官认为北人文理不佳而拒绝,朱元璋罢免后重立61人,又全部是北人,此案一方面反映南方确实比北方文化气息浓厚,人才多;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朱元璋主动笼络北方士人之心,以扩大统治基础。反观朱棣南京即位后,对当地官员、士族大肆屠杀,与其结怨甚深,短时间内都难以笼络,各大氏族依附新朝意愿不高,甚至存在反叛可能,朱棣潜在的统治成本会很高。

3. 朱棣勇武兼具

洪武初年,为加强朱家统治力量,确保明朝长治久安,朱元璋分封二十四子为王,其中朱棣受封燕王,封地北平。当时,明朝除了供给粮食,藩王还需负责筑城屯田、训将练兵、巡视要害、督造军器等。

朱元璋说:"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

朱棣本身具备较强的军事能力和武略,在长期与蒙古部落作战中战绩显著、威名渐现,一度拥兵十万,而宁王朱权也达到"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成为南京政权的威胁。

《明史·成祖本纪》记载“同晋王讨乃儿不花,晋王怯不敢进,王倍道趋迤都山,获其全部而还,太祖大喜,是后屡帅诸将出征,并令王节制沿边士马,王威名大振。”

4. 北京是朱棣龙兴之地

朱棣经营北平多年,一方面与各方势力关系比较紧密,具有很好的统治基础;另一方面,在靖难之役中,朱棣借机击败并收复宁王、代王及辽东势力,巩固了北平的军事地位,完善了北平的防卫体系。因此,虽然北平紧靠边疆,但依托险要地势,朱棣有充足的自信能搞保证京城安 全。此外,“天子守国 门”的气势,加上皇宫、皇陵都在前线的事实,可以使朝廷上下在面对危机时更有抵抗的决心,避免像以前西晋、北宋一样放弃北方。

同时,朱棣为迁都北京提前筹备,采取了多项措施:一是改北平为北京,称为“行在“,并作为历次亲政的准备基地,逐步提高了北京在明朝政治版图上的地位;二是迁徙北京周边有各地流民、江南富户和山西商人等百姓,充实北京人口数量;三是疏浚会通河,打通南北漕运,保证后续京师所需物资和税赋转运顺畅;四是严惩或免职反对迁都的官员,显示皇帝迁都的坚定决心,保证迁都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五是从永乐五年开始,历时十四年,完成北京皇宫和北京城修建,随后下诏迁都,以北京为京师,在南京虚设一套行政机构。


结语:朱棣迁都北京,符合当时的形势和需要,是政治、军事等诸方面的主动战略选择,也为后世建了一座文化名城,影响深远。


文殳子


针对明朝迁都到底是对是错,应该客观的去评价。我将针对明朝迁都的情况做以下几条的分析:

一、明朝前的北京:

明朝前的北京也是辽的南京,金元两代的古都,元代称为大都,已经属于北方比较有影响力的城市,有作为都城的前提条件。另外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北端,三面环山,可以俯瞰整个中原地区,属于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进可攻辽阔的北方草原,东北的辽阔的疆域,退可进中原腹地,是各朝代最喜欢的经济,政治,文化都城。

二、明朝洪武年间的迁都计划:

其实在明朝建立初期,大明帝国的缔造者朱元璋就有意迁都,为此,朱元璋把金陵改为应天府,称为南京,把开封称为北京,自己的老家凤阳府定为大明中都。朱元璋最理想的迁都地即为关中,曾派太子朱标考察陕西关中地,可惜太子朱标回来后就因病逝世,所以朱元璋的迁都计划也就搁置了。

三、朱元璋分封藩王,燕王朱棣镇守燕京

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岁的朱棣受封燕王,封地即为后来的北京,但是由于年龄太小,没有立即奔赴封地。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准备让17岁的燕王去当藩王,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棣正式就藩燕京。之后多次参与北方军事行动,两次率军北征,招降蒙古乃儿不花,生擒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力。

四、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公元1403年,靖难之役后,朱棣正式成为大明帝国的主人,正式启用永乐作为自己的年号,都城南京。但是明成祖朱棣对北平的感情异常深厚,永乐元年,朱棣在朝堂之上接见礼部尚书李至刚,李至刚认为,北平为皇上龙兴之地,应遵循太祖皇帝另设一个都城的制度,将北平升为北京,作为王朝的第二个都城。

长期生活在北方的朱棣,对南方天气的不适应,另外攻入南京后建文帝“死不见尸”这件事,时刻困扰着朱棣,因此长期夜做噩梦,使朱棣更加怀念故地北京。后面经过多方谋划与思量,最终朱棣将大明帝国的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

五、迁都北京的利弊

迁都北京相比之下利大于弊,北平地处北方平原最北端,将都城迁入北京,帝国的军事力量大量的北移,保卫着北京的安全,其实对北元的残余势力以及虎视中原的北方势力起到一定的震慑力量。另外,迁都北京保护着广阔的中原腹地以及南方富庶之地,保证了帝国的粮食产量以及府库税收,保证军队的军饷发放,侧面也提高了整个军队的整体作战素养,天子守国门,一直延续着整个明朝。明朝之后,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比较困难,甚至清朝初期,清朝的军队还在不断的向南推进,不再像以前那么快速的推进军事力量进攻。

总而言之,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对明朝以及整个中国的政治格局具有深远的影响,从1421年至今,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已经延续了六百多年,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


三丰读历史


我不知道这个问题如何能回答得有意义,难道现在科学家已经在超级计算机上建了大萌的模,遍历了定都洛阳、西安、应天、济南、怀来的所有解?

大萌朝迁都之后几十年就亡国了吗?并没有,延续了二百多年,可见它在统治人民方面是成功的。似乎不能假定一个王朝可以无忧躺到二百多年,至少之前的北宋、大金、南宋(南宋的军队基本是重建的)、大元都不是,大辽庶几近之。明朝能在北京维持二百多年,不能说明“迁都北京是对的”,至少说明明朝围绕着新都北京而实施的漕运、边镇等等政策对应当时的局面还是有效的咯。虽然京军在弘治以后废掉了,可是蒙古人也足够弱鸡啊,不要紧。此外建都北京对北方居民也带来一些好处么。至少我个人觉得在北方有个大城市能够方便华北之人来游学还蛮好的。要知道建文朝的黑历史之一可是废除了北方五省的官学啊……

至于扯到现代化的问题就更无聊了。这世上只有西欧进行了原发的近代化,只有英国进行了原发的工业革命。而这一切是建立在西欧人以强大武力为后盾、吸纳全球技术、占有全球资源的基础上的。这个过程里中国扮演了奢侈品、成瘾品生产国的角色,只需要有些近海兵船维持港口秩序,就自动有人上门买货,当然没什么发展海军的动力。郑和舰队也无非扮演一个武装丝绸推销员的角色。大萌官方根本没有做好消化买回的香料的准备,拿来抵公务员工资…我觉得期盼安南、日本、蒙古再强一些,或者大萌打打内战,进一步刺激山寨改进西方火器的步伐、促成军队近代化还现实一点儿,实在不行架空建文带兵流亡海外也行啊……天朝物产丰盈除了先进军事技术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本来就是真的。天朝和其它主要文明天区地隔,技术传入都吃不上热乎的(所以论证天朝一切技术本土起源的也很可以理解,祖先留下的怨念么),能搞出造福若干全人类的技术已经很厉害了好不好,你们不要埋怨祖宗了…

这世上会有一个定都别处、比本位面统治得更好的大萌吗?这让我想起了新出的《建丰二年》。是啊,(我心目中的)王朝史就是这样成王败寇的学问。可是如果随便迈过界限,不就成为野老村言、键盘内阁了么。





MR刘JL


古代都城的作用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来讲讲古代都城的作用。古代的都城,不仅仅是一个政治中心,而且还是经济、军事、文化等中心。虽然时间越往后推移,都城不一定再是唯一经济中心,但始终还是一个重要的军事中心。所以古代的都城选址,并不是喜欢在哪里定都,就可以在那里建个皇宫就可以的了。而且随着国土面积的加大,为了便于统治,有时候还会有双都城。



朱棣为何迁都

当时朱元璋建都南京的时候,明朝还没有完成统一,大明王朝的统治地盘还没有后来那么大。所以朱元璋建立政权后,接下来就是平定北方以及西南等地,所以当时南京作为明王朝的都城也是因时而定。到朱棣夺得皇位后,大明王朝的威胁早已转变为北方游牧民族以及倭寇,局势较明朝刚建国之时已然发生变化。

当时朱元璋在的时候,他想着的是可以靠藩王来解决这些问题,故而不迁都也没有多大问题。朱棣是藩王谋反夺得皇位,所以不再想靠藩王来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就不得不考虑都城选址的问题了。此时运河也被疏通,粮食的问题也解决了,所以迁都的时机也成熟了。而且北方建新都城还可以与南京可以构成双都城,一个辐射北方,一个辐射南方,不过北方的压力大,所以朱棣就迁都北京了。




总之,朱棣迁都北京是符合当时战略所需的,若这都叫失误,那么也就没有啥是对的了。


淡看天上月


明朝建国时期朱元璋之所以建都南京,主要是因为在建立大明王朝的时候,北方还没有收复,当时的北元朝廷还在,直到当年徐达、常遇春率北伐军进入大都之后,汉人才收复了后晋时期割让给游牧民族的燕云十六州。

元朝残余势力逃亡大漠之后,虽然被明军屡屡打击,但是因为游牧民族来去如风的习性,即使北元朝廷被蓝玉击垮,蒙元势力分裂成靼鞑和瓦剌两部分,他们仍然是大明王朝最需要提防的敌人。

为了更好的打击瓦剌与靼鞑,明朝开始是分化其中的一部分为自己的部属,这其中便有朵颜三卫,后来在永乐皇帝靖难之时,朵颜三卫便出兵相助,为永乐登基立下功勋,因此他们得到了距离汉族最近的草原。

光是如此并不能瓦解蒙古人的攻势,于是朱棣决定迁都北京,首先历代强盛王朝都是定都于北方的,例如秦汉隋唐都是定都西安,而且在冷兵器时代中国的威胁大多来自北方,无论是犬戎东胡、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契丹、女真还是蒙古,他们几乎都是北方的游牧民族。

再加上朱棣在北京镇守多年,深知此地乃是中原之门户,只要燕山防线不失,可保中原大地无虞,于是便立下“天子守国门”的规矩,虽然这个门不太好守,屡次被蒙古、女真等部落突入到北京城下。

但是明朝亡国并不能指责是迁都北方之故,所谓“江山稳固在德不在险”,虽然是套话,但是也有一定的道理,不是明朝后期土地兼并太过厉害,也不至于引起陕西农民起义,不是因为农民起义与女真入侵搅和到一起也不至于那么难剿灭,不是农民起义屡剿不灭,千疮百孔的大明王朝始终没有休养生息的时候,光凭几十万人口的女真是没有能力席卷天下的。

明朝后期朝廷之中的党争已经愈演愈烈,大臣们非齐浙楚党就是东林,双方许多事情都是为了反对而反对,根本没有几个能够干实事的臣子,好不容易有那么几个会带兵的文臣也被崇祯自己杀得差不多了。

而且朱棣虽然迁都北京,但是南京依然是作为陪都存在的,里面六部班子都有,只是手足无措的崇祯根本没想到派太子去监国,如果当年崇祯让太子朱慈烺去南京监国,起码后来的南明小朝廷不会因为“拥唐拥桂”而自相残杀,也算间接的为反抗清军保留力量,说不定能够与清朝划江而治。


飞凡看历史


明朝迁都究竟利大弊大,我感觉天子收国门有对无错!

幽云地区自从后晋失去到明朝回归中央汉人政权已经快要有500年了,不定都北京,依靠首都的作用去凝聚北方的人心,北方很容易就失去。北方一旦失去,南方也不保。只能说明军战斗力由于卫所制败坏一代不如一代才是最主要的原因,没有强有力的武力保障,定都在哪里都是没用的。就像长城,如果依托长城,建立强力的骑兵部队去劫掠游牧民族就可以大大缩短后勤补给的长度,但是拒长城而守,那就相当于直接把长城外的土地拱手让人,守势防御永远赶不上攻势防御。

即使定都南京,随着卫所制度衰败,北方内外防线迟早也是收缩和形同虚设,东北的满洲或者北方的蒙古恐怕更早会崛起。明朝就算守住南京,也不过是新的南北朝。明朝的败笔不能说是定都北京,而是收缩了太祖的外线防御线。首先就因果关系上讲,朱棣时期,明朝的大患是蒙古人,当时的蒙古已经在走下坡路,至于证据,有许多经典战役可以证明;而最终灭掉明朝的是另一个北方民族女真人。其次,政策的制定,古今中外都一样,目的是要解决实际问题。太祖建都南京,是有其政治考虑的,因为他是在南方起的家;而朱棣是在北方起的家,为了政治上的向心力,迁都北京并没错。所谓论据土木堡:并不是由于迁都北京造成的,而是由于一个太监干政误国造成的。历史上土木堡前后,都有皇帝御驾亲征,结果却并不是大败亏输,所以也和迁都北京没有关系。

定都北京实际上使有明一代牢牢的控制住了抵御北方胡骑入侵的幽燕一线。其一,以明时的能力,明政府很难控制距离较远距统治中心较远的地区 在落后的交通条件下,定都南方或者关中难以确保对幽燕地区的控制,而华北平原广袤的地形又使得一旦敌人于一点突破,很快便可席卷黄河以北。因此秦时山东首举义旗,唐时祸起渔阳,明时成祖靖难绝非偶然。

其二,定都北京,开通漕运实际上是以东南之财富养幽燕之士马,政治中心靠近边境迫使明政府不得不重视对北方边防的长期投入,因此,除晚明和英宗两次陷于绝境外,明政府对北方边防的重视使得明代边患相对较轻,不论是小王子还是满海都都没能破坏这一条防线,老对手蒙古始终没有击破这道防线,崇祯一朝的颓圮,与其说是设计不当,不如说是王朝末年政治机能的衰死使得明政府没有了应变能力,三百年王朝能有几,三百年统一王朝又能有几,没有这一防御体系,可能让明存在这么久吗?

其三,太祖的设计,于十年二十年有效,于百年必然无效,百年太平之下,文恬武嬉,多么周密的部署都没有成效,太祖之卫所,满清之八旗都是如此,宏观战略或许有效,而战线部署等必然失效。就算定都南京,也没有办法避免,更大的可能是上演一出南北朝,举国精锐屯于长江或淮河等天然屏障,但这又与屯精锐于幽燕有何区别?明的速亡,与重文轻武的国策有关,与打击地方武力有关,独与定都关系最小。

我觉得迁都北京才有了明朝270年江山,不迁都,恐怕早就亡了。燕云十六州就是燕山山脉,是华北大平原的一道天然屏障。没有它的保护,明朝早完蛋了。这就是清军多次入关,但没有灭亡明朝的原因,因为防线还在。明朝防线虽然可以被突破,但是直到明朝灭亡,这道防线也没有崩溃。


历史的影


导语:

明朝迁都北京是明成祖朱棣的明智之举,并非战略失误。后来的历史也证明,朱棣迁都北京在军事片、政治上、文化上、经济上都有很大的战略意义。那么有人会问了,明朝迁都北京,那不是和北方游牧民族更近了吗?那么,收到游牧民族侵扰的危险也就更大了。我认为,其实对于迁都北京这样的事件,我们必须站在朱棣的角度来考虑。


在大明王朝建立之后,朱元璋将他的儿子们都奉为王镇守疆土,朱棣被封燕地(也就是现在的北京),是为燕王。朱元璋封朱棣为燕王是有基于军事上的考虑,因为元朝刚刚灭亡,元朝势力北迁,北方急需要一位能征善战的大将镇守,朱棣是最好的选择。燕地进可攻退可守,如果北方游牧民族进犯,完全可以依靠长城要塞阻挡。即使游牧民族通过了长城要塞,也有地形复杂的燕山山脉进行阻隔。因此朱元璋将朱棣摆在了国门口的位置。


朱元璋驾崩后,朱元璋的嫡孙朱允炆即位,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造反。朱棣经过四年的征战,终于夺取了皇位。在夺取皇位之后,朱棣便迅速的开始了迁都北京的计划。那么,朱棣为何要迁都北京呢?迁都北京是重大失误吗?

1.防止武将造反

历史上,武将造反屡见不鲜,许多武将拥兵自重,依靠着自己的军事力量起兵造反,最后夺取皇位的都大有人在。朱棣是从起兵的,朱棣知道这个地方的险要之处。倘若朱棣在夺下皇位之后,在南京称帝,那么燕地谁来镇守?倘若有人守住这个地方,那么朱棣百年之后,朱棣的儿子继承了皇位,会不会也有人像朱棣当初一样,自燕地起兵造反呢?


那么,武将不能选,自己的儿子镇守可不可以呢?当然不可以,朱棣自己就可以当个反面典型。如果朱棣派他自己的儿子去镇守燕地,那么他的儿子恐怕也会跟自己一样起兵造反,闹得个骨肉相残的下场。那么,与其让别人守着国门,不如天子守国门。

2.防止金陵的文武官员反攻


大家知道,朱允炆以仁慈著称,他的仁慈影响在官员心中就下了很深的印象。靖难中,有人多官员在大兵压境的时候依然维护着他。靖难之后,有许多不愿服从朱棣的官员,在金陵附近隐居起来。他们相信朱允炆并没有死,自己一定会等到朱允炆回来的一天。


在儒家观念的影响下,这些忠诚的官员将领极有可能报仇雪恨。比如宁愿被诛十族,也不愿意屈服朱棣的方孝儒。更有一个景清,因为刺杀朱棣而被凌迟、灭族、灭乡。如果我是朱棣,我也肯定不愿意在这晦气的地方待下去。假如,真的有靖难遗孤反攻,那么搞不好明朝都有被灭的可能性。

3.在燕地称帝,攻打蒙古更加顺利


朱棣是出了名的能打仗,他南征北战几十年拥有很强的军事判断能力。而且朱棣也有很大的雄心壮志,他从头到尾一直想要灭蒙来扩大大明朝的疆域。这一点,无论在他青年时期还是晚年时期的经历都可以看出来。如果在燕地称帝,朱棣将更有机会,冲出长城北上清除元朝旧部,将大明朝的疆域面积扩大。

4.燕地称帝,能够依靠京杭大运河控制全国

隋唐时期的京杭大运河直通南北,这条京杭大运河无论是运载能力,还是防洪抗旱的能力都极为强大。加入定都北京,在交通并不发达的古代,京杭大运河将是一个快速的通道。


假如发生战事,在明代,京杭大运河就可以运载大量的士兵投入到战场。假如发生灾害,明朝可以利用京杭大运河,将赈灾粮食快速送达,利用京杭大运河也可以用来运输税收粮食。简单地说,在交通部不发达的明朝,京杭大运河可以帮助明朝控制全国。因此,位于京杭大运河主干上的燕地能够起到控制中枢的作用。

总结:朱棣在靖难之役之后迁都北京,是综合了多方面的利益考量而决定的。综合上述,我认为,明朝迁都北京,并不是战略上的失误,而且一项明智之举。


一观澜


明朝朱棣皇帝把都城迁到北京,是非常有战略意义的。


一、军事战略,天子坐镇边塞

北京地处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的交汇之地。可以说,在冷兵器时代,北京就是军事战略的咽喉,而且北京建城之地明皇宫,“沧海遶其东,太行峙其西,后枕居庸,前襟河济”,也就是说东有大海、西有太行山、北有居庸关、南有黄河。正如陈建说:“幽燕形胜,自昔称雄,然距边塞不二百里,无藩篱之固,而天子自为守。所幸胡人惟利在抄掠,无争帝之志耳。”也就是北京距离边塞只有200里,使得天子守国门。所幸的是蒙古没有称帝的野心,只有抢劫的短浅眼光。


二、经济战略,运河贯通南北

隋唐时期的大运河,到了明朝,依然为南北经济运输提供了便利,而北运河的起点,正是北京。由于在明朝之前,南方一直是经济发展的中心,即便是迁都北京,皇城也同样可以通过运河经济贸易,享受到大量粮食、蔬菜等生活物资。而北方的政治中心远离南方的经济中心,也间接的为南方相对自由的经济贸易提供了灵活度。


三、风水战略,短命的“南京”皇城史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上建都南京的朝代有:东吴、东晋、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五代·杨吴(西都)、五代·南唐、南宋(行都)、明、南明、太平天国。而这些王朝,大多数是“短命王朝”的代名词。

而风水中自古就有“坐北朝南”的传统,而北京,正好位于明朝的北方,一览南方大地,而在此前,元、辽、金等,都经营过北京城,于情于理,都是迁都的首选地。


四、个人原因,朱棣的主观意愿

说到最后,其实这才是朱棣迁都北京的关键所在,“稳固自身皇权”。北京是朱棣的藩王驻地,朱棣自分封到成功夺取皇位这二十几年间,在北京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威望,而北京地区对于他的忠诚,在靖难之役中已经通过了重大考验。放眼全国,就这里对自己最为有利,这是其一。


草竹道人


对于雄才大略的朱棣来说,并不是战略失误,反而是战略优势,但是对于后代无能之君来说,都城北京成为了明朝的软肋。

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后,不久迁都北京,一是由于北京是朱棣的势力范围,利于朱棣的统治,二是朱棣雄才大略,开疆拓土,六出漠北,定都北京有利于对漠北的统治。

但是自从朱棣去世后,仁宗宣宗父子两人把明朝的对外策略进行调整,战略纵深开始收缩,明朝对北方的实际统治区域控制在了长城以内,这样就使得都城北京及其靠近了边疆,导致数次的统治危机。

试想如果明朝都城在南京,那英宗也许就不会御驾亲征了,那就可以避免土木堡之耻,北京保卫战也不会发生,后来的瓦剌和女真也不会动不动就要到北京敲敲门,如果在北京附近跑一跑,后来崇祯时期,李自成几乎都要被消灭了,结果后金在边界吓唬吓唬,崇祯吓的又调兵回北京,让李自成又恢复了元气。

不过换句话说,北京其实自古以来都是少数民族势力的城市,不然也不会称为“燕”,如果明朝不定都北京,明朝连长城一线都不一定能守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