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学习为什么需要操练而不是讲授?

手机用户98513503942


口语学习为什么需要操练而不是讲授?这个我是深有体会的,以下是我的亲身经历。



口语当然包括普通话口语和英文口语。我是财智亮剑80后来自农村,18岁之前都生活在乡下农村,上小学初中都是讲土话方言。我们的老师都是用土白话教授我们学习知识,为此我们也能学到知识,但是普通话大家都不会说。为此我在18岁之后到了广西省城南宁读书时,才开始正式开口操练说普通话,因为没办法大家都听不懂我说的土话方言,我也听不懂别的同学说的土话方言,为了大家都能听懂和交流只能一起练习和开口说普通话,当然我们也会相互学一点各个同学的土语方言,哈哈哈😄。

学会说普通话还是容易的,毕竟是国语,一个月左右我们同学都能够很流利的交流了。但是我也在反思,以前在乡下上学🎒那么多年为什么就是不会说普通话呢?因为大环境的原因造成的吧!80年代那时普通话还没有普及,大家都不会说,乡下电视机📺都很少,就算有也是黑白的电视机,可电视台放的节目多数都是粤语的,只有新闻联播才是用普通话说的。可是到了现在就完全不一样了,全国普及说普通话已经很多年了,跟三十年前是不一样的,现在乡下小孩子都会说普通话了。除了上了年纪的老人还不会说普通话除外。原因只有一个,小孩上学,放学天天开口练习说国语普通话,不再像我们以前那样只说土话。



但是现在一个更大的问题来了。英语在我国已经推广了那么多年,我们也学了那么多年的英语,可是为什么很多人还是不会说英文口语。问题何其相似,学习英语知识老师可以讲授,但是要学会说英文口语我们必须要开口去大量练习和操练。就像游泳只是学是学不会的,必须跳到水里去大量练习。



所以综合以上所述,口语学习的关键在于操练而不是讲授。学习英文口语,方法不对,努力白费。


财智亮剑李成


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工具,而工具都是在使用中产生的,所以也应该在使用中学习,一边用一边学是最好的语言实操手册。

我们时常羡慕一些人,精通几门外语,你再化细看他的生活经历,就是转战了几个国家。你来到一个使用另外一种语言的国度,在当地学习语言,从生活、工作中学习语言要比你从书本上学习要快得多。

而在众多科目的学习中,语言的学习是最需要操练的。如果说一些理科基础知识的学习是要以讲授为主,那么语言的学习则正好相反,必须以实操为主。

1、像学母语一样去学习新的语言。

从单词到句子再到文章,首先是听、说然后是写,就和我们自已的母语一样。

我们一生下来,家人先是教你说,然后你会说,用说表达了意思,满足了诉求,达成一种与社会其他人的关系,然后长大了,再学写。

我个人的体会最深,我们学了十年的哑巴英语,深受其苦,现在对语言的学习整个体系是对的了,除了应试外,很多人也很认可语言要边练边学,边用边学。

2、在操作中练习语法,熟悉语言环境下语法的变身。

这里问大家一个问题,先有语言还是先有语法?

对了,先有语言,然后大家在使用过程中形成一个规律,有人就把这种规律总结为语法。语法有所尽,而语言无尽。什么意思呢?语法,一本薄冰先生的书读完你就全部知道了,初高中的语法知识点基本可以把一种语言的语法涵盖,但是语言的丰富却是无止境的,语法也是在语言的丰富中不断发展的,所以,语言在操作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与使用要比寻求人讲授要有意义得多。

相信我,哪怕你对语法了如指掌,可以回答出老师一个又一个问题,你也不见得会说一种流利的语言。

3、主动营造环境,用“IR”法去学语言。

既然实操对学习语言那么重要,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我没有一个外部环境,又如何练习呢?我开办的《向外语讨说法》主导的“IR”学习法,分享给大家,“I”是IMMERSE,就是沉浸的意思,现在中国越来越国际化,英语也作为一种国际语而无处不在,在你熟悉的环境中,对英语标识更敏感,人为地创造沉浸式英语环境,让生活成为学习的一部分。“R"是replace,替代,用你掌握的单词替代下母语中的词语,使人体对新的语言建立新的反射。

只要改变观念,再加上兴趣,相信我们每个人都能精通几门语言呢!


细麦兜


口语知识,比如主谓宾,语法时态等,是可以通过教师讲授或者自己搜寻资料自学的,理论知识的获得需要是思考和理解能力。如果你有很强的理解力,口语知识是可以速成的,可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精通了口语的理论知识,就意味实际口语技能很好吗?答案正如题主所问的,是否定的。拥有一门流利的口语技能,是需要实践操练的。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规范实践。“知识就是力量”,但前提是你要会灵活运用知识,甚至创造新的知识,严格来讲应该是“知识的能力是力量”。

日常口语是一门综合的能力,比如记忆(口语词汇量),词汇的组合(总不能随意堆砌词汇),创造,口语文化,以及个人自信心。正如,“师傅领上门,修行靠个人”所说的,这些能力是要靠自己实践和操练,不是教来的,而是干来的。在口语理论知识的引导下,反复的操练,总结,操练。久而久之,就会孰能生巧,走向口语能力的高峰。


哈尼知奇


口语说白了就是说话,把想表达的都抖出来,就是地道不地道,合适不合适而已,可能有些表达会产生歧义,这个时候还是需要理论的支持了,这就是为什么小孩子学大人说话会让人爆笑,就是鹦鹉学舌不懂深意,英语也是一样的,最好的就是每天熟悉,并且懂得何时何地,什么场景下运用,这就可以慢慢懂得了语言的真谛,也会让人觉得你不是书呆子。


鲍勃英文秀


学英语的关键是要用英语交流

导语:语言学来就是要用的,如果说学了语言不会说,知识哑巴语言,那么就毁了语言的初衷和存在的意义,今天就随小编一起来学习下(*^__^*) ……

一、英语教学的实质多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合理的英语教学模式,那么,英语教学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当代教学论一致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组成的教育活动".就英语而言,"教学的实质是交际".为什么说英语教学的实质是交际呢?

第一,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交际,是彼此之间进行思想、感情、信息交流的过程,教学的效果是双方互动的结果,也可以说:教学即交际(teaching is ofcommunication)。

第二,教学是活动,通过交际活动,学生在物质操作和思维操作上认识、掌握英语,形成运用英语的能力,也可以说:教学用交际(teachingis by communication)。

第三,师生双方的认识活动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学生认识英语的进展离不开教师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教师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也离不开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的客观效应。正是教学促进了这种交流,也可以说:教学为交际(teaching is for commmunication)。交际法提出交际是外语教学的目的和手段,这是外语教学发展的里程碑。

二、课堂听说交际活动的特征交际包含"听、说、读、写"四种形式,对于它们在课堂中的具体安排,我们作了进一步的研究。一方面,我们认为:这四种形式不能绝然分开,而是经常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另一方面,我们也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多数人际交流是听说交流,而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听说能力大大落后于读写能力,学了多年外语却是"聋子"、"哑巴",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从全盘考虑英语教学的角度来看,听说交际能力的提高势必为良好的读写创造条件。因此,我们的观点是:听说交际活动应当作为外语教学的突破口。那么,课堂里的听说交际活动有什么特点呢?有人认为让学生开口就算是进行交际了。其实这种观念是有失偏颇的。举个例子来说,老师先教学生被动结构,然后要求学生口头把一系列主动句改为被动句,再让学生用be done结构一一造句。这是不是交际呢?显然不是。又如,课堂中教师要求学生背词组、背对话、背课文,这算不算交际呢?显然也不是!事实上,课堂内的听说训练分为语言能力训练和交际能力训练。前者注重掌握语言形式,后者重在实际运用,两者绝对不能等同。如果我们的听说训练一直停留在语言能力的阶段,那么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交际和交际能力的提高,这不能不说是英语教学中一个令人遗憾的盲点。

三、听说交际活动的模式值得一提的是,语言活动与交际活动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认为语言活动是顺利开展交际活动的必要前提与基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结构与交际并不矛盾,必须引起同样的重视。而在具体的操作中,则宜遵循先模仿后应用、先机械后活用、先语言训练后交际的总原则来安排和开展课堂活动,具体归纳为pmmc模式,即呈现(presentation)、机械性训练(mechanical drills)、有意义操练(meaningful drills)到交际性练习(communicative drills)。

虽然有些老师可能会认为机械性训练稍显过时,但正如littlewood所讲的:"我们对语言学习的基本过程了解太少,不能断言什么对语言学习有帮助,什么对语言学习没有帮助。"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结构操练仍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学习手段,尤其是当教师希望把学生的注意力强烈地、毫不含糊地集中在结构体系中某一重要特点的时候。当然,机械性训练一定要做到目的明确、运用恰当,为以后有意义的操练及交际性练习作准备。

有意义的操练是把"意义"介入到结构中去,是我们在语言和功能间所架设的桥梁。让我们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它与纯机械操练的不同之处:(教师板书)i don't feel like……(go to the cinema/have aswim)

task 1:用所给词组完成句子。

根据要求,学生会给出两个句子:i don't feel like going to the cinema/i don't feel likehaving a swim. task 2:设计简短对话,假设由于某种原因,你拒绝了朋友的两个提议。

学生经过讨论,给出下面的对话:

a: shall we go to the cinema?

b: oh no, i don't feel like going to the cinema.

a: then how about swimming?

b: oh no, i don't feel like having a swim. i'm reallytired.

通过对比,我们明显地感受到后者的生动性。因为功能与意义的结合更接近于生活情景。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认为有意义操练的重要性就在于其"桥梁"功能。否则,功能与交际之间的距离是不会自动消失的。在经过了一定的操练之后,学生对所学语言的掌握有了一定的基础。此时,交际练习的时机已经成熟,教师应设计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其语言能力,开拓其交际能力。这种练习的特点是要求学生综合性和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到的语言进行交流。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从一开始教师就可以完全放手,不加控制。实践证明,在交际训练的初始阶段,教师设计与所教内容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情景,提供一些有用词组和句型,能够帮助学生摆脱无从开口或无话可说的尴尬,从而迅速进入角色,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交际训练。交际性练习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最高形式,设计得当,学生乐于参与,其语言交际能力的发挥达到高潮,课堂气氛的活跃达到顶点。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练习,这是最理想的学习环境。

综上所述,虽然课堂中的听说交际教学需要教师花许多时间精心设计教案,可谓费时费力费心。但是,如果能够通过我们的创造性劳动为学生提供一个舞台,让他们在这个舞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英语进行际,这是非常值得努力去做的。同时我们也认为,听说交际活动使教师的角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讲授者,而是根据需要具有了多元的特征,如:学生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学生进行活动时的帮助者,学生表演时的观众与评价者,甚至是学生小组活动的参与者等等。师生关系发生了变化,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由此教学注入了新的内容,也更有利于教师能力的培养和开拓,真正体现出教学相长的特点。

实践证明,运用这样的思路进行英语教学,学生不仅在听说方面的交际能力大大增强,同时也促进了读写交际能力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学生从以前被动的听讲者转变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他们的主体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与强化,从而增强了主动学习的意识,提高了学习能力;增强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创造能力。这些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以我们认为,听说交际活动是英语教学的突破口,也是英语学科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异域频道


口语属于技能,就好比开车一样, 不但需要理解知识,更需要上手练,形成记忆和条件反射,古语说:看一百篇不如自己练一篇,尤其需要说出流利口语,说的时候是不可能有时间还在想用哪个词和语法,需要及时反应和交流,说的太慢,听的人也会累或者失去耐心,这都需要长期练习,让嘴部形成记忆才能脱口而出。


烟雨小玉


口语和母语学习一样,每时每刻都在用,所以才熟练,那么练口语一样的道理,像打篮球,弹钢琴,熟练工一样,每天重复一件事,只要有心,没有做不好的,比如你周围有同学,同事,与他们沟通时要用口语,多听多练,循序渐进的过程,你的口语也会和你的母语一样棒,我坚信一句话,多听多练,孰能生巧。


一家私厨


我觉得真实的场景操练,远比书本上的套路学习更容易学好口语,马云的口语一开始就是跑到大街上跟老外交流练习学来的,这就是最好的例子。


木子李UFO


因为传统填鸭式的教育方式,证明了讲授对口语学习起的作用非常微弱。

80、90后父母的学生时代,学英语基本上都是背单词,背语法,背句型,背作文。每一节的英语课堂,老师的授课模式无外乎就是打开课本,挨个讲一下新单词的意思,使用方式,带着学生多读几遍之后,开始到课文学习。新课文的句型,也会融入单词的意思,一通讲解之后,基本上一节课时间到,下课。

这种一节课95%以上的时间都是在讲授,学生听的也很认真,效果也不错(大部分学生笔试拿到高分甚至是满分)。而这种方式,仅仅是为了应试,不是为了口语提升。所以,80、90后的父母,到了大学一年级轻松能过四六级的考试,但是几乎没几个人会申请口语考试。

因为口语不过关啊,学习的都是哑巴英语啊。

既然是口语,自然是需要说的,就像是语文一样,从幼儿时期就开始说,爸爸妈妈最多的也就是教孩子发音,让孩子模仿着学习,这个过程其实也是在操练。这些都足以证明,口语需要大量的说,当说的多了,语感出来了,自然也就能脱口而来。

在学英语的时候,讲不能说不重要,毕竟当下我们还是需要考试,但如果说练习孩子的口语的话,比如说在低龄段的学习中,更多的还是让孩子参与进来,多说多表达。

所以当下许多少儿英语启蒙的机构,在辅导孩子的时候,会设立各种场景,让孩子练习使用,把课堂交给孩子,让孩子充分的说,达到培养英语思维的目的。


弗恩英语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我们学习的内容都能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知识型,一种是实操型。知识型的只需要懂,就能有用,比如我懂语法和单词,就能写基本的英语作文。而实操型就必须动手,即使你知道原理也做不出来。


我们举两个例子,一个是炒菜,市面上食谱这么多,根本不存在知识欠缺的问题,但多数人做出来都算不上好吃,只有真正动手不停地练才能慢慢从难吃到好吃。再举一个极端例子,造导弹其实很多书都能讲个原理一二三四五,但有谁能真正造出来?


而口语,从名字上就能知道,它是必须口头表达的,只听有什么用?


这里我突然想到一个很讽刺的事情,那就是很多人都觉得,只要去了一个英语为母语的环境就能快速学好英语,但其实都是扯淡。以前迫于生计去美国的人,很多人虽然身在美国,但是平时交流的人还是华人,这就导致有人去了几十年一样不会说英语。这其中的原因就是,环境不是关键,关键是你是否有机会开口说,或者说你是否会自己有意识地创造机会去说。


我有认识的很厉害的英语老师,她专教一二年级的孩子英语,能做到一二年级就开始记托福雅思的单词。她的教学中就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派孩子们上街去用英语采访外国友人。并且每天安排孩子英语自由采访身边的一个人。成果极其显著。


而反观国内的基础英语教育,之所以几乎所有人都是英语“开口跪”,原因就是从来没有开口的机会,何谈“口”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