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古代科舉制度的發展及意義

前言

“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

,狀元一直都是我們讀書時終其一生的夢想,而在古代考取狀元的艱難程度卻是我們現代難以想象的。


淺談古代科舉制度的發展及意義

“科舉”,是我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是封建時期最為公平的人才選拔形式。

科舉歷史背景

在周代時期,就以“鄉舉裡選”的方式選拔本鄉的有賢能之人,在經過地方官一層層推舉,到了中央後就會由王親自考試,內容是射箭。

這就是科舉的雛形概念。

到了春秋時期,“禮崩樂壞”,世卿世祿的制度被嚴重破壞,由此通過考核和推薦的非貴族人士被破格任用的情況越來越多。

漢朝時期,通過察舉制和徵辟制來選拔民間人才。


淺談古代科舉制度的發展及意義


高祖十一年,劉邦下詔命令各級臣下舉薦賢才,也就是後世鄉貢的最初形態。在漢文帝二年和十五年時期,又兩次下詔命令各級官員舉薦“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並對被舉薦者採用策問的方式進行考試。

可以說漢代的選舉人才模式是後代科舉的分水嶺,從形變到質變,他們重要的區別是:察舉以舉薦為主,考試為輔,考試基本不存在黜落。

“當時未有黜落法,對策者皆被選”。

在這時候,可以說考試在察舉中並不重要,舉薦才是起決定性作用的。而舉薦權掌握在皇帝以下的各級官僚權貴手中。(跟現在有關係找後門一個道理,因此沒有門路的一般人事沒有被察舉的可能性)

科舉的正式產生過程

南朝時期,秀才科的策試才逐漸明朗:考試成績分為上、中、下、不及格四等,而不及格者“不合與第”

,做不成官。這說明考試已經成為了選拔人才嚴格的門檻。

《通典 ·卷十四 ·選舉二》:“五問(合格)並得為上,四、三為中,二為下,一不合與第。”



淺談古代科舉制度的發展及意義


如此一來,寒門底子就多了出路了,紛紛以讀書為業,考試製度明確提出了不論出身,有才華就能錄用。

《梁書 ·武帝紀》:“其有能通一經,始末無倦者,策實之後,選可量加敘錄。雖復牛監羊肆,寒品後門,並隨才試吏,勿有遺隔。”

到了北朝,考試已經發展成為了分科目考試,還有監督考場的情況:

《通典 ·卷十四· 選舉二》:“凡州縣皆置中正。其課試之法,中書策秀才,集書策貢士,考功郎中策廉良。天子常服,乘輿出,坐於朝堂中楹,秀孝各以班草對。字有脫誤者,呼起立席後;書有濫劣者,飲墨水一升;文理孟浪者,奪席脫容刀。

科舉真正成型階段:唐朝

隋朝沿襲了漢朝時期的分科察舉,對於科舉制度沒有什麼開創意義的存在。

當然也有不少歷史學者認為科舉始於隋朝,對於這個爭議暫不進行討論了。

在筆者的認知範圍,科舉制度的最重要的特點在於:一,投牒自應,讀書人都可自行報名參加考試,不必非要先由官吏推薦;二,考試定期舉行;三,嚴格考試。

淺談古代科舉制度的發展及意義

唐朝科舉

而唐朝也明確提出了“每年十月”赴朝廷應試的定期,明確了州、縣地方預試,也不必像隋代那樣必須官府舉薦。士人可以“投碟自應”,下層寒士如果得不到舉薦者“亦聽自舉”。

唐高祖武德四年詔令:“諸州學士及早有明經及秀才、俊士、進士,明於理體,為鄉里所稱者,委本縣考試,州長重複,取其合格,每年十月隨物入貢”,

622年,唐高祖“潔己登朝,無嫌自進” 的詔令標誌著以自應考試為特點的科舉制度的誕生。

由於沒有門第階級限制,唐朝出了很多寒門走上政權之路,比如早年吃不上飯的宰相段文昌和王播。

元和十一年(816年)李建知貢舉,“三十三人皆取寒素”。

唐太宗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選拔。他即位後,便擴充了學院的規模和擴招學員,在武則天時期,還產生武舉。(唐代最著名的武狀元郭子儀)


淺談古代科舉制度的發展及意義

唐代科舉


科舉的改革:宋代

宋代初期,基本同唐代一樣,有常科、制科和武舉。眾所周知宋代“重文輕武”,所以非常重視科舉考試。後來因選官過程過於繁雜便取消了很多考試科目。

此時進士科依然是最受重視的一科,也稱為“宰相科”

“進士之科,往往皆為將相,皆極通顯。”

  • 宋代的科舉放寬了錄取和作用的範圍。

宋朝大幅增加了科舉錄取名額,宋太宗在位二十二年,僅進士一科取人近萬名,平均每年450人。唐朝總共取進士總數才六千多人。宋仁宗平均每年達一百三十多人。宋朝平均每年取進士數是唐朝每年取進士數的十幾倍。


淺談古代科舉制度的發展及意義

宋代科舉


這樣一來,兩宋官吏隊伍空前臃腫,許多官員侯缺久,生活苦難,一旦到任,“侵漁求取,無所不為”,剝削無所不至。

另一方面,實際上宋代科舉是被有錢人家所包攬的。科舉所需要的開支是一般人負擔不起的。就拿金榜提名的蘇軾兄弟來講,小康人家都變成“屋廬倒壞,籬落破漏,如逃亡人家”的慘狀了。

  • 彌封、謄錄,是北宋對科舉制度進行的最重要的改革。

彌封就是將試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貫等記錄封貼起來,又叫做“糊名”

糊名之法最早出現在唐代,考官還是能認識其筆跡,1015年設置了謄録院,卷子派專人專錄。另外,由於作弊風盛行,為了加強科場紀律,巡邏嚴厲監考。

《宋史》:“重裘而進,便於懷挾”,“挾書為奸”

雖然這些制度極大避免了徇私舞弊的情況發生,但到了北宋末年,已然名存實亡,甚至惡化。

  • 宋代科舉在考試內容上也作了較大的改變。

宋代科舉基本上沿襲唐制,考試內容大多沒什麼用,只需要死記硬背。

還取消了吏部銓試。但是從宋太祖開始殿試舉人,給士子們在省試上增加了一道難關。不少人省試通過了,殿試卻落選。

《燕翼貽謀錄》等書記載:“本朝自祖宗以來,進士過省赴殿試,尚有被黜者。遠方寒士,殿試下第,貧不能歸,多有赴水死者。”

總結


淺談古代科舉制度的發展及意義

明清兩代


明清兩代,科舉雖然達到了鼎盛狀態但自身的弊病也是非常嚴重。

提到明、清科舉,一般人最熟悉的就是八股文。八股文的唯一用途就是考科舉,此外絕無實用價值。

在科舉的發展過程中,讀書逐漸和做官捆綁在一起,都說“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由此可見讀書在某種程度上趨向於功利化,科舉本身是選賢舉能,如果成為了取得某種利益的途徑,是非常不利於教育的發展和人才的培養的。


參考文獻:

1.《宋史》.

2.《梁書》.

3.《淺論科舉制度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