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疫情是怎樣的?面對疫情,我們的祖先是這樣做的

新年伊始,本該是一個闔家團圓的日子,不成想一頭“猛獸”讓我們這個年過得真是

“有滋有味”,不過我們相信在現代醫學和科學的帶領下,加上中華兒女的眾志成城,這頭“猛獸”終將成為歷史。

古時疫情是怎樣的?面對疫情,我們的祖先是這樣做的

回望歷史,在浩瀚的歷史長河裡,我們的祖先在很早之前就與它們打過交道,我們也有過無數次的與傳染病鬥智鬥勇的歷史。

在古代,人們可能更喜歡用“疫”來作為它的代名詞,比如“瘟疫”“鼠疫”等等。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以及醫療水準來說,疫情的流行,那就代表著災難,代表著無數人的死去。

比如在東漢末年,傳染病肆虐,每隔幾年就有一起甚至多起傳染病流行。在著名的赤壁之戰中,曹操的軍隊於秋天來到當時的血吸蟲病流行區域,冬天作戰之時,將士染病近半數。清朝是一個傳染病高發期,幾乎每隔一年就發生一次疫情。尤其是公元1910年的東北鼠疫,死亡6萬餘人。

據記載疫情最大的一次則發生在公元1232年金朝的汴京,《金史》載五十日內“諸門出死者九十餘萬人,貧不能葬者不在是數”,疫情如洪水猛獸一般,吞噬著人們的生命。

古時疫情是怎樣的?面對疫情,我們的祖先是這樣做的

在古代,有關於疫情記載的文獻很多,《尚書》、《詩經》、《國語》、《左傳》、《史記》和《漢書》中都有部分疫情記載。

比如《五行志》裡記載了傳染病的發生和防治情形。

《論衡》告誡人們不能吃老鼠碰過的東西《金匱要略》則指出,決不能吃被蟲子、螞蟻咬過的掉在地上的果實;

《淮南子》總結民間經驗,認為被打死的病犬不可以投入水中,否則會汙染水源

那麼古代關於疫情是如何認識的呢?

由於疫情多發,而且對人造成的傷害過於強大,甚至影響到了統治者的統治,人們在很早以前即開始致力於對疾疫的研究,以期控制和杜絕疾疫的發生。

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對疫情有過各種各樣的猜測,也做出了各種措施,不過對於疫情的認識,卻沒有做出一個合理又可靠的解釋。

在先秦以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人們對疫情的起因不甚瞭解,或認為是瘟神作怪,或認為是陰陽失和所致,認為是上天的懲罰。

大約從宋朝起,開始提出病氣說,認為是病氣導致疾疫的發生。

明代吳有性進一步明確了病氣說,認為是一種有毒病氣導致疾疫發生,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不得不說是一次極大的進步。

古時疫情是怎樣的?面對疫情,我們的祖先是這樣做的

為何古代疫情頻發?

我國是一個疫病多發的國度,從漢代開始,我國的疫病呈現出逐年增多的趨勢。據不完全統計,東漢共有大小疫病流行年份20餘年,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有40多年。到了明清時期,疫病的爆發次數有了驚人的增長,在明朝統治的276年裡,疫病流行年份猛增至118年,幾乎每隔一年就有一次疫病爆發;清代更是高達134次,平均每年0.502次。

那造成古代疫情多發的原因都有什麼呢?疫病爆發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因素,自然和社會的。

  • 首先,氣候異常是造成疫情頻發的重要原因之一。

從我國曆史上疫病發作的規律來看,幾次大規模的傳染病流行都與氣候發生巨大變化有關。東漢時期、宋元時期以及明萬曆、崇禎到清朝的康熙年間,是我國曆史上地理環境突變和氣候變遷異常劇烈的幾個時期。天興元年(1232年)五月,“

汴京大疫,凡五十日,諸門出死者九十餘萬人,貧不能葬者不在是數。”16-17世紀則是中國歷史上的小冰川期,這一時期鼠疫、霍亂等疫情大規模爆發。

  • 其次,自然災害加劇了疫情的發展。

從中國古代疫災發生的具體原因看,疫災的發生往往與其他災害相伴生。一般而言,大災之後,人畜大量死亡,如果屍體得不到及時處理,細菌和病毒便會大量繁殖,從而導致疫災發生。

如隋代大業八年(612年),天下大旱,繼而發生大疫,染疫者多死(《 隋書·煬帝》)。

宋朝慶曆八年(1048年),河北發生大水災。次年三月,又繼發疫災(《宋史·仁宗紀》)。

元代至順二年(1331年),衡州連歲大旱,接著發生疫病之災,“死者十九”(《元史·文宗紀》)。

自然災害所引起的饑荒、人口流動,造成人口密集,使衛生及生存條件急劇惡化,從而導致疫病的爆發。

  • 社會的動盪不安也會加重疫情的流行

在戰亂頻發、政治黑暗、經濟衰退的動盪期,疫病爆發明顯高於政治清明、社會發展的安定期。因此,戰亂和社會的不穩定,也是疫病爆發的一個重要原因。

針對疫情的流行,古代先民都做了什麼努力?

一、順應節氣

先秦典籍(《禮記·月令》》中提到:孟春行秋令,則其民大疫。季春行夏令,則民多疾疫;仲夏行秋令,民殃於疫;孟秋行夏令,民多瘧疾。

三國時,曹植在《說疫氣》一文中提到,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病氣流行,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

在傳統的儒家文化中,強調“以人為本”和“天人感應”,古代常常認為疫病的發生是老天爺對於人們破壞自然規律和生態環境的懲罰,主要原因在於“

陰陽失位,寒暑錯時,是故生疫”。因而,先民們在有所興作時非常重視順應節氣。

二、借祈禱、巫術安定民心,從思想上控制疫區人員流動

由於科技的落後,人們對自然的認知能力有限。歷代政府在設置醫官、建立醫學校大力宣傳醫學知識的通知,還寄希望於上天的幫助。

“國有大故、天災彌祀社稷禱祠。大故,兵寇也;天災,疫病水旱也;彌,猶遍也。遍祀社稷及諸所禱,既則祠之以報焉。”並制定了具體的辦法“疾病乃行禱乎五祀”等。

這些措施在政府就疫過程中的出現,反映出在醫療條件有限的情況人們的無奈。歷代流行的紙船送瘟神等民俗,也都是驅疫鬼的具體形式,甚至連端午節的龍舟競渡也與驅疫鬼有關。

祈禱和巫術雖然不能遏制疫病的爆發,但是,從實際效果來看, 在交通、通信和傳播十分原始的古代,政府不能借助先進的手段有效引導人們正確對待疫病災難,祈禱和巫術便成為了政府和百姓共同的精神依託,客觀上能起到一定的安定民心、控制疫區人員流動的作用。因此,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其作用同樣是不容忽視的。

古時疫情是怎樣的?面對疫情,我們的祖先是這樣做的

三、重視衛生條件,防治疫病的發生

為了防止疫病的滋生和蔓延,政府十分重視人員聚集地方的衛生狀況。秦漢時期,政府在城市中設立了固定的垃圾處理地點和方法;漢靈帝時期還製造了專門灑水的工具“翻車”、“渴鳥”,用於防止路面的揚塵,“用灑南北郊路,以省百姓灑道之費。”

隋唐時期,政府尤其注意城市環境的衛生,隋末的長安城樹木成蔭,唐代更是多次下詔種植樹木,並設有專人負責。北宋時期,政府還關心人員聚集的監獄的衛生情況,從景德三年(1006)起,每年暑熱難當時,便進行慮囚,以避免牢獄疾病疫情流行。

當年四月,京師暑熱亢旱,真宗“御崇政殿臨決之,雜犯死罪降流,流徙遞降,杖笞釋之。……日旰即罷,復令軍頭引見司覆奏所決刑名,審視訖,乃命實行。自是每歲暑熱,皆遣官遍排,親臨疏放,遂為定製。”

古時疫情是怎樣的?面對疫情,我們的祖先是這樣做的

四、派遣醫生巡診及無償施藥

最早的巡診制度見於先秦時期,《周禮·地官》中有司救一職,其職責就是:“凡歲時有天患民病,則以節巡國中及郊野,而以王命施惠。”此可被視為是中國古代巡診制度的濫觴。

《後漢書·光武紀》載:光武帝時,天下疾疫,朝廷乃“遣光祿大夫將太醫巡行疾病”。《後漢書·靈帝紀》載:“建寧四年三月大疫,使中渴者巡行致醫藥。”

隋唐以後,每當疫情發生時,由中央政府統一領導,地方官吏配合醫療人員,免費發放醫藥,開倉賑濟,已經形成制度。

唐太宗就曾多次選派醫官到地方救治疫病。貞觀十五年、十六年、十七年、十八年、二十二年,派遣醫官分別到夏、谷、涇、徐、虢、戴、潭、濠、巴、普、彬、鄰等十餘州送藥救療。

大和六年,江南大部分地區都有疫情發生,唐文宗下沼:“其疫未定處,並委長吏差官巡撫,量給醫藥,詢問救療之術,各加拯濟”。地方官員親自下鄉送藥,並將具體實施情況向中央彙報。

到了宋代,對疾疫的治療較之以往各代都更為重視。

每當疾疫流行,宋廷多詔命太醫局及翰林醫官前往救治,藥費多由朝廷無償撥付。

此外,地方上一旦發生疾疫,各地官員也多方措置,極力救治,廣為施醫散藥。除了派出醫生巡診之外,從中央到地方還廣泛設有惠民藥局和其他一些地方性藥局,平時以平價售藥為主,疾疫流行時,則無償施藥以濟民疫。

古時疫情是怎樣的?面對疫情,我們的祖先是這樣做的

五、處理屍體,加強衛生,預防傳染

屍體是病毒和細菌藉以大量繁殖的最主要載體,處理屍體,是切斷疾疫流行的一個重要渠道。

據《周禮》所載,從先秦時期開始,就有了處理無主屍體的做法。此後,凡遇大疫,官府一般都有掩埋死者屍體的做法。

如南朝梁武帝時,鄖城大疫,全城十餘萬口,“死者十七八”。朝廷遂命給死者賜棺器盛瞼,以防止疾疫傳染(《南史·梁武帝紀》)。

貞觀四年(630),突厥部落爆發疫病,“殞喪者多,暴骸中野,先後相屬”。唐太宗立即派出使者,在長城以南地區分到巡察,發現突厥人的屍體,就地掩埋,斷絕屍體傳染病菌的可能性。

這方面仍以宋朝處理得較好。

在宋代,官方每於災害過後招募僧人掩埋屍體,以度碟為獎勵。如嘉定元年(1208年),江淮一帶大疫,官府遂招募志願者,凡掩埋屍體達200人者則給度牌一道作為獎勵(《宋史·五行志》)

宋代以後,各地均效仿這一制度,普遍建立漏澤園,從而減少了由屍體繁殖傳染病毒細菌的機會。

古時疫情是怎樣的?面對疫情,我們的祖先是這樣做的

六、病人隔離,控制疫情蔓延

對於疾疫的傳染性問題,先秦以前,還不大瞭解。自東漢以後,開始有了隔離病人的記載,顯示人們已經開始重視流行病的傳染性問題。公元7世紀左右,我國已經出現了針對麻風病的收治機構。

“元始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漢書·平帝紀》)。此可視為對病人實行隔離措施的最早記錄。

舊時的隔離有兩種,一種是收容式隔離,即通過國家的優惠政策, 由佛教寺院承辦,對麻風病等傳染性疾病者進行招納和收容。

隋唐時期就出現了收治麻風病人的“癘人坊”, 唐代中期改名為悲田養病坊, 兼收治其他病人,成為一個社會慈善機構式的收容所。

到了宋代,更名為安濟坊。北宋末年,政府開始對這些病坊進行管理,由國家撥發安濟坊每年所需的錢米醫藥。這些措施一直延續到明清時期,在地方救疫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清代為了防止天花傳播,設立了專門的避痘處,為諸皇子建立隔離帶。另一種是強制性隔離,即將傳染病人, 強制集中到某一地點進行隔離。

古時疫情是怎樣的?面對疫情,我們的祖先是這樣做的

在生產力和醫學科學水平低下的古代,祖先們雖然不能完全認識到疫病流行的根本原因和確切的治療方法,也不能更有效地抑制疫病的傳染和流行,但是,在長期的抗災救疫過程中他們積累了豐富的對付傳染病的科學知識和方法。當今社會雖然抵禦疫病的能力有了空前的發展,但新的疫情仍然會不時出現,祖先們為我們遺留下來的應急知識就顯得尤其珍貴,清潔環境衛生、隔離救治等等方法我們今天依舊在使用,古人的防控措施也為我們今天的疫病防治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