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疫情下的“經濟危機”看貧窮與富裕的思維差異

你是否也面臨了“經濟危機”?

疫情之下是否和企業一同承擔?

是否瞭解貧窮與富裕的思維差異?

每天忙的要死,卻感覺什麼都沒做?

如果你也遇到了這些問題,都會在文章中找到答案,請繼續閱讀:

隔離至今,大部分企業已陸續開工,部分企業仍然處於封閉狀態。復工的話題,從春節結束至今,討論之聲一直不絕於耳。

其實,大家關注的本質並不是企業復不復工,而是假如一直不上班,工資是否會如期足額髮放,如果扣除工資,是否會有補償措施。

從疫情下的“經濟危機”看貧窮與富裕的思維差異

時至今日,仍有企業沒有恢復正常上班,雪上加霜的是,部分企業已開始執行減薪裁員制度,美其名曰與企業共患難。

雖然是無奈之舉,卻讓廣大上班網友們無比不滿:

“車子,房子要斷供了”

“孩子上學要交學費”

“下個月房租要交了”

……

網上已是“哀鴻遍野”。

從疫情下的“經濟危機”看貧窮與富裕的思維差異

我的朋友,一位平時精緻,眼神裡總帶著幾分輕蔑貴氣的女孩。最近減少了秀曬炫,與此同時,開始在朋友圈尋求幫助,希望網友給予一些經濟援助。

當然,我也被她私信@了,找我借5000塊。

如果不是疫情,我是絕不會把她和缺錢聯繫在一起。用她過去的話說:

“賺錢不花留著幹嘛,趁年輕玩兒幾年,再找個有錢人嫁了,後半生衣食無憂了。”

她租著好房子,衣櫃穩定地保持著沒月換新的頻率,小資餐廳打卡是週末的快樂時光……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

如果不是疫情透支了錢包,還有多少人依然窮盡了工資去追求這種透支消費的精緻生活。

從疫情下的“經濟危機”看貧窮與富裕的思維差異

前不久,脈脈網做了一項調查:

如果一直不上班,你的存款能撐多久

超過40%的網友表示最多撐半年以上,與此同時,40%網友表示,一個月已是極限。

這反映出了,大多數人的資產情況。不是0存款,就是在0存款的路上。

及時享樂,似乎成了很多人的信條。

你永遠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個先來。及時享樂才是正確的活法。

然而一場疫情爆發出的存款危機,才知道。誰是假精緻,誰是真沒錢。

從疫情下的“經濟危機”看貧窮與富裕的思維差異

網上流傳的這張圖,悄然揭開了大家的老底兒。

90後這一檔,預計存款40萬,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都只是可望不可及。

“除了年齡中槍,其他的都和表格有較大出入”這是大部分90後的心聲。

工作幾年的存款,足夠吃香喝辣。偶爾小資一把,是一種不露聲色的小確幸。

那些倡導超頻過度消費換來假精緻毒雞湯,網絡上的極致輕奢生活,讓網友認識到了活著和生活的區別。

追求過度消費帶來的爽快感,麻痺了存錢的慾望。

如果不是疫情,斷了“財路”,很多人根本意識不到,在養活自己這件事上,是多麼力不從心。

脫離物質支持的精緻,不過是一臺焦慮販賣機。

有些人,用著上萬一塊的綠水鬼,不過是一頓大餐而已,有些人窮盡了工資買的SK-II,換來了下個月的勒緊褲帶。

合理適度消費觀,再一次被網友推向前臺,這個曾經被束之高閣,被嘲笑的詞,如今也被那部分人認可了。

從疫情下的“經濟危機”看貧窮與富裕的思維差異

之所以產生過度消費,究其原因在於產生了“稀缺心態”。

哈佛大學教授塞德希爾·穆來納森首次提出“稀缺心態”的概念。

他發現,長期處在匱乏稀缺狀態下的人,都會慢慢被環境所改變,逐漸形成一種稀缺心態。

很多人無法擺脫沒錢的困境,並不是因為他們不努力,而是因為他們有稀缺心態。即便他們得到了更多的錢,本質還會是一個“窮人”。

當稀缺心態俘獲我們的注意力時,就會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影響我們的決策和行為方式。這裡的稀缺不僅僅是缺錢,也有可能是缺時間、缺愛。

缺錢是稀缺心態導致的一項直觀的外化特徵,更深層次的危害在於以下三點:

1.盲目追求眼前利益,忽略長期投資(教育、健康和理財)——管窺效應

2.透支未來

3.消耗帶寬

這裡著重提到第三點,消耗帶寬。

人的大腦如同一臺網絡設備,處於稀缺心態的人,大腦同時處理事情的能力會被嚴重侷限。

試想一下,一個考慮周全的投資人,會站在更高的角度,分析全面盈利的可能,並且制定周全策略,包括投資失利的風險管控,眼前的可見小利不會阻礙他們探索更深的大利。

他們懂得放長線釣大魚的道理。

縱觀整個中國,百年傳承企業如鳳毛麟角,甚至是五十年以上企業也是乏善可陳,反映的正是部分投資人和企業家的稀缺心態。過度追求眼前利益,放棄了長遠目標。

從疫情下的“經濟危機”看貧窮與富裕的思維差異

而一個被稀缺心態控制的人,則眼裡只關注投資快速獲取投資回報,為此視野和行為將會變得侷限,放不開。

一旦投資受挫,便會立刻投降。一旦有增長利益的方法,很容易野蠻生長甚至鋌而走險。

小黃車的案例,就是稀缺心態導致的追求資本效益最大化,無限制野蠻生長。最終將一個前景光明的朝陽企業扼殺在黎明。

如何有效的降低稀缺心態的影響?本質上是和人性對抗,消除內心的貪婪,恐懼,瑕疵……這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但也並非沒有轉機:

1.節約寬帶,減少影響能量的負面因素

設定目標,制定策略。過程中忽略影響目標的因素。就像目標是山巔,想要最快速,最節約體能地登頂。就要儘可能忽視各種穿插的小路和景色。

2.不要透支

不論金錢還是時間,合理安排,預留一些備用的。這裡談一談合理安排時間,一個總是把時間安排的很滿,沒有一絲空閒的人,必然會處於緊張和壓抑狀態,這無形中會消耗大量帶寬。

3.為每天要做的事做重要等級劃分

現實中,很多人都有這種感覺:明明一天忙的要死,卻好像什麼都沒做,白忙了一天,這種情況在職場中尤其常見。

嘗試給自己留一些時間,好好整理思路,並且適當放棄一些不必要的小事,從而節約精力處理重要的事。

這裡分享四象限法則。

將事情分好類,填充到對應的象限,然後決定採用何種態度面對。

重要且緊急:立即行動,著手完成!

重要但不緊急:分解任務,制定計劃然後按計劃一步步完成!

緊急但不重要:放掉不做,或者和他人協作完成!

不重要不緊急:棄之不理!

從疫情下的“經濟危機”看貧窮與富裕的思維差異

思維意識的差異,左右了思考方式,影響了行為動作,對應了結果差距。

同樣面對未知事件:富足之人的心態是我要達成某種效果,為此我需要去找尋各種資源,並且為我所用。

稀缺心態控制的人想的往往是:我已經有什麼資源,利用這些資源可以達成什麼結果。

思維差異決定了做事之前的心態,也直接影響了結果走向。

意識到了這些,及時調整,擺脫稀缺心態。

疫情暴露出的財產危機,是挑戰,也是意識和改變的機遇。

參考資料:心理學著作《反脆弱•做一個內心強大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