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世界格局的變遷

明代世界格局的變遷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年)稱帝,建立明朝(1368—1644年),凡十六帝,享國276 年。在這兩百餘年間,世界格局逐漸嬗變,尤其是西方的興起與擴張改變了傳統歐亞大陸的政治與經濟格局,明代以東亞為核心建立的朝貢體系式微,不斷被西方殖民體系所消解,朝貢體系向殖民體系的演變成為此時世界格局的主要變化。

明代朝貢體系

朝貢體系,即指以中國中原帝國為核心所形成的等級政治秩序,主要存在於東亞、東北亞、東南亞與中亞等地區。在朝貢體系中,中原政權通過對周邊諸國冊封等形式,獲得諸國對其共主地位的承認。中原政權作為最高政治中心,各朝貢國構成外藩、臣屬於中原政權,更多體現為一種宗藩關係,而非武力征服,而且中原政權通常奉行厚往薄來的朝貢原則,尤其在朝貢貿易中更是如此。

洪武二年(1371年),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即將朝鮮、日本、大琉球、小琉球、安南、真臘(今越南)、暹羅(今泰國)、占城(今越南南部)、蘇門答臘、西洋國、爪哇、湓亨國(馬來半島地區)、白花國(蘇門答臘西北)、三弗齊(蘇門答臘巨港)與渤泥國(今文萊)等15國列為“不徵諸夷”,告誡後世“吾恐後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切記不可”,以懷柔遠人。

明成祖朱棣(1360—1424年)時期,將蒙古勢力驅逐出漠南之外,北方外患解除之後,先後派遣鄭和在1405—1433年間七下西洋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撫馭萬國。鄭和下西洋一個最大的目的即通過向海外炫耀中原王朝的富強、兵力,宣揚明朝的威德與明成祖的威望,以招徠海外諸國稱臣納貢,建立朝貢體系。鄭和所到之處便向諸國宣諭明朝皇帝為天命之君,四方藩夷當遵照其旨意,共享天下太平等等。在鄭和感召之下,海外萬國紛紛前來朝貢,明朝的朝貢體系也達到了頂峰。

明朝通過朝貢體系在東亞、東北亞、東南亞乃至中亞等地建立了一套以明廷為核心、四方藩夷拱衛與朝貢的政治秩序,的確一度在海內外彰顯了明廷的影響力,但是伴隨這個體系所產生的朝貢貿易卻是不對等的,海外諸國為獲取更多賞賜亦尤喜朝貢。

西方擴張與殖民

15世紀以來,由於西方航海技術的進步,西方人力求尋找直通東方的海路,打破穆斯林對絲綢之路的控制,獲取夢寐以求的絲綢與香料等東方物資。因此當鄭和下西洋之時,最早以亨利王子(1394—1460年)為代表的葡萄牙人開始了向東方的海路探索。亨利王子立航海學校、獎勵航海事業。在他的支持下,葡萄牙船隊1434年越過西非博哈多爾角(CapeBojador),於1448年在北緯20度阿奎姆島(Arguin)建立歐洲人在西非第一個殖民據點,以用武力取得了撒哈拉地區控制權,並在非洲西海岸一帶進行黃金與奴隸貿易。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亞士繼續探索海路,發現了著名的好望角;1498 年,另外一位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1469—1524年)越過好望角繼續向東行駛,最終發現了西方人夢寐以求的印度,打通了通往東方的航線。

葡萄牙人在到達印度之後,意大利人哥倫布根據“地圓說”的判斷,相信向西航行可以尋找到另外一條到達印度的航線。為了打破葡萄牙對東方航線的壟斷,西班牙支持哥倫布的航行,並設想找到這條海路。1492年在西班牙伊莎貝拉女王資助下,哥倫布(1450—1506年)向西航行經過大西洋卻意外地發現了新的美洲大陸;1519—1521 年,航海家麥哲倫(1480—1521年)率領的船隊最終完成了人類首次環球航行,至此整個世界被發現。這場由葡萄牙與西班牙向海外探索設法發現印度之舉,導致了全球性聯繫的建立,人類進入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化階段。

在葡萄牙與西班牙新航路發現過程中,始終伴隨著的是他們的殖民貿易活動。早在1415年,葡萄牙人便佔領了北非城市休達,1448年佔領阿奎姆島,又對亞速爾群島、馬德拉展開殖民活動,在西非加納建立貿易要塞,在東非則佔領了莫桑比克、蒙巴薩;1506年佔領了印度洋索科特拉島,1509 年在第烏海戰中戰勝穆斯林奧斯曼土耳其成為印度洋真正的霸主,並於1553年佔據澳門。葡萄牙人在印度洋各地建立殖民統治之後,通過“貿易商站”的形式控制商路,葡萄牙人的商站從西非一直延伸至中國澳門與日本長崎,並憑藉軍事優勢建立海上霸權,以此控制了印度洋貿易。繼葡萄牙人之後則是荷蘭人和英國人。17世紀之後荷蘭與英國海上力量日益強大,通過各種形式奪取了葡萄牙在印度洋地區的貿易商站,並建立了各自的商站體系。荷蘭與英國通過東印度貿易公司的形式經營壟斷、走私貿易,甚至殖民活動,從中攫取了鉅額利潤。

西班牙在到達美洲之後主要以戰爭形式打敗了美洲印第安人政權,建立了殖民統治,並於1565年佔領菲律賓,開通了從墨西哥至菲律賓的航線,實現了美洲與東方的海路聯繫。歐洲人在美洲廣泛建立種植園,通過從非洲販賣奴隸,在歐洲、非洲與美洲之間進行三角貿易活動,並以菲律賓為據點用馬尼拉大帆船從事白銀貿易,將美洲的白銀運到東方,再將東方的物資運到美洲,實現了全球性的貿易聯繫。

從朝貢到殖民

15世紀以來,葡萄牙與西班牙的海外擴張與軍事征服,尤其是葡萄牙在印度洋地區的經略使得明廷自鄭和之後確立的朝貢體系逐漸消解。17世紀繼葡萄牙之後興起的荷蘭與英國,更是通過殖民體系對印度洋地區的控制日益嚴密,取代中國的朝貢體系。圍繞朝貢體系所形成的朝貢貿易,也讓位於殖民貿易與壟斷貿易,傳統絲綢之路貿易讓位於西方的全球性貿易聯通。在這個國際格局嬗變中,明廷的朝貢體系所代表的注重宗藩關係、懷柔遠人與厚往薄來的國際秩序主張,被西方所奉行的武力征服、殖民統治與壟斷貿易所取代。

時人利瑪竇中西貫通、知曉當時中西方的差異,對此有著精闢的概括,稱中國人擁有精良的部隊,但不曾考慮對外發動反侵略戰爭⋯⋯歐洲人只知對外擴張,獲得至高無上權利,但是中國人人都認為天朝上國無奇不有,不屑向外國學習,對天朝之外的事物一無所知。利瑪竇精闢地概括了當時中國與西方對外政策的差異以及國際格局的變化,乃至國人天朝上國的心態與對世界的無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