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人才選拔制度

二十一世紀悄然翻開行的篇章,中國將如何面對新世紀的挑戰和機遇?我們黨高瞻遠矚地指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早在1977年9月,鄧小平剛剛復出就深謀遠慮地把教育問題突出地提到全國全黨人民面前,語重心長地說:“不抓科學,教育,四個現代化就沒有希望”。1 到1985年5月,又提出:“現在小學一年級的娃娃,經過十幾年的學校教育,將成為開創21世紀大業的生力軍”。2 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政治,明天的經濟。可以這麼說,教育乃立國之本。因為只有通過教育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投入到國民建設的各行各業中去,才能實現國家的繁榮與富強。在21世紀這個號稱信息,知識的時代,不重視教育民族只能等待的淘汰的命運。然而今天的中國,高考已經儼然成為一場聲勢浩大的社會儀式,每年的高考新聞總是饒有趣味地製造著新的輿論場。家長孔廟燒香祈求孩子高分,高三女生喊樓“邀睡”減壓,衡水二中“高考誓師大會”激情上演,為讓遲到女兒進場考試母親甘願下跪……在現實環境下,這些新聞迫使人們去反思些什麼,但似乎又有其合理的一部分,因為高考為大,一切邏輯為高考讓路。”我們要千方百計,在別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於犧牲一點速度,把教育問題解決好”。3 “各級黨委和政府,對教育工作不僅要抓,並且要抓緊、抓好,嚴格要求,少講空話,多幹實事。”4通過高考改變命運,這依然是絕大多數中國孩子的必經之路。高考創設了一個耐人尋味的特殊情景,因為那裡安放著難以抹去的故事和細節,而且濃縮了“中國式奮鬥”的全部精髓和靈魂。

  十年磨一劍,只為在這個六月“一考定乾坤”。在由“競爭”二字所詮釋的邏輯體系中,高考是舉起生命重託的最佳路徑,“黑色六月”成為一種恆定而牢固的社會現象。競爭,不單單是高三學生的血酬定律,更是被早早地推向了中學、小學,甚至幼兒園。由高考卷起的這場競爭註定是深遠的,是徹底的,是社會性的。它悄無聲息地接管了應試教育的全部邏輯,所有關於素質教育的美麗願景被狠狠地打入冷宮,動彈不得。

  與西方國家不同的是,在中國文化那裡,從科舉開始,讀書更像是一場精心佈局的政治安排,而考試是一個人改變命運必須經歷的一種儀式性的“程序”。“官本位”、“知識貴族”、“學而優則仕”隱隱地揭示了知識與政治之間的微妙關係。這種文化心理一直延續至今,高考被有意無意地賦予了類似的社會功能。

從1999年開始,擴招政策圓了更多學生的大學夢,然而在教育振興、拉動內需、維護穩定、階層流動等話語編織的複雜邏輯中,大學生面臨著極大的就業壓力。殘酷的現實擊潰了人們對高考的美麗想象,以致無法接受“北大畢業生賣豬肉”這樣的事實,知識與命運被迫脫離了對方的解釋邏輯。

“艱苦奮鬥是我們,的傳統,艱苦樸素的教育以後要抓緊,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我們的國家越發展,越要抓艱苦創業。提倡艱苦創業精神,也有助於克服腐敗現象。5曾經飽含希望的汗水,偏偏埋葬了世人的期許和信心。如果說“高考之門”還相對公平的話,“社會階層世襲制”、“寒門難出貴子”、“父輩就業時代”等現象則劍指“工作之門”的是是非非。

  高考,這個曾經承載著教育良心的選拔方式,從沒有像今天這樣成為一個極為糾結的符號表象,最終失去了它原本強大的象徵交換功能。在為人詬病的“工作之門”面前,擴招某種程度上給了富裕家庭的孩子更多的工作機會。他們輕鬆地越過高考,而後憑藉發達的人脈關係擠佔了原本屬於優秀孩子的工作崗位。“高考之門”這道關卡在托起“中國式奮鬥”的集體期許下步履蹣跚。

在極具幻滅感的“工作之門”面前,“高考之門”並沒有被歷史性地架空,這條路上依舊“人滿為患”。這不能不提到我們時代普遍浮躁的“唯學歷論”用人機制。如今,保姆、服務員等工作幾乎清一色地轉向大學生學歷。當“人才貶值”成為事實,學歷將能力逼向了死角,這進一步激活了大學文憑的“市場需求”。其結果是,有些民辦大學、獨立院校堂而皇之地兜售文憑,藝術類招生更是遍地開花,藝術熱僅僅因為藝術專業“好考”。諸如此類的“泡沫教育”已經氾濫成災,間接地稀釋了大學文憑的“含金量”。 “無論是脫離生產勞動的教學或教育,或是沒有同時進行教學和教育的生產勞動,都不能達到現代技術水平和科學知識現狀所要求的高度。”6我現在就在大學中學習,說實話,當我親身經歷了大學之後,這與我心目中的那座聖潔的象牙塔真的相差很遠。我僅僅是一個學生我沒有資格對中國的大學教育數三道四。在這裡我就引用耶魯大學前校長小貝諾•施密德特的幾句話來談談中國的大學教育吧:他們以為社會對出類拔萃的要求只是多:課程多,老師多,學生多,校舍多。他們的學者退休的意義就是告別餬口的講臺,極少數人對自己的專業還有興趣,除非有利可圖。他們沒有屬於自己真正意義上的事業。他們計劃術,更是把教研者當鞋匠。難怪他們喜歡自詡為園丁。我們尊重名副其實的園丁,卻鄙視一個沒有自由思想獨立精神的教師。很多人還以為自己真的在搞教育,他們參加一些我們會議,我們基本是出於禮貌,他們不獲禮遇。

這位校長對中國大學教育的評論還有很多。當然這只是一些個人的觀點,但也足以引起我們的反思了。為什麼中國可以在那些國際奧數等比賽中獲得一次次金牌,而十幾億的中國人卻很少有人獲得諾貝爾獎這個學術上的最高榮譽呢?難道這就是中國教育?

另外中國的教育現狀不僅僅存在這些問題,還有一些問題也是很值得人們去反思的。英語強制化的學習,小學時期創造思維的扼殺等。反思一下為什麼我們學著所謂國際化的語言,卻被韓國申請了中國的文化遺產,這也就是所謂的崇洋媚外吧。當然,中國的教育問題,不止這些,但以我的水平只能想到這些了。

  也許有人會反駁難道高考真的就一無是處嗎?否則為何國家還要持續三十多年實行高考制度呢?我想高考還是有一些優點的:首先,方便統一實施考試,招生,錄取。管理教育的人省事,學校省事,大學也省事。至少大學不用費盡心思的想出各種各樣的方法選拔學生,全國都採用統一的標準,不管跟國外比怎麼樣,在國內大家都是一樣的。另外,高考還有一個優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公平。可以說公平是很難做到的,幾乎時間的一切紛爭都源於不公平。而高考卻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公平。不管那些作弊和暗箱操作,至少大家的起點一樣,時間一樣,機會平等。我想這一點也是高考能夠實行至今的最主要的原因吧。

高考縱然有許多弊端,但在新的選拔制度出現之前,它恐怕還會在中國的教育史上存在很長的時間。因為就目前中國的基本國情來看,它真的比其他的制度要合適。

論中國人才選拔制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