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靡全國的二維碼是誰發明的

風靡全國的二維碼是誰發明的


隨著互聯網科技的發展,移動端支付越來越普遍,無論買什麼,你上街只需要帶上手機就好,無需現金,買好東西后,無論是微信支付還是支付寶支付,輕鬆掃描二維碼就可以付款成功,當然不只是支付,添加好友或群,產品宣傳,領紅包,網站登錄,快遞行業,維修服務等等到處都可以看到二維碼的身影。


自從二維碼被髮明之後,確是幫助我們不少,簡化了很多過程,也的的確確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那說到這裡,你不僅有個疑問了,那到底是誰發明的二維碼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二維碼(QR(Quick Response)code),又稱二維條碼,它是用特定的幾何圖形按一定規律在平面(二維方向)上分佈的黑白相間的圖形,是所有信息數據的一把鑰匙。在現代商業活動中,可實現的應用十分廣泛,如:產品防偽/溯源、廣告推送、網站鏈接、數據下載、商品交易、定位/導航、電子憑證、車輛管理、信息傳遞、名片交流、wifi共享等等。


最初是用代碼表示食品項目及相應的自動識別設備。 條形碼最早出現在40年代,但是得到實際應用和發展還是在70年代左右。現在世界上的各個國家和地區都已經普遍使用條形碼技術,而且它正在快速的向世界各地推廣,其應用領域越來越廣泛,並逐步滲透到許多技術領域。


早在40年代,美國喬·伍德蘭德(Joe Wood Land)和伯尼·西爾沃(Berny Silver)兩位工程師就開始研究用代碼表示食品項目及相應的自動識別設備,於1949年獲得了美國專利。 該圖案很像微型射箭靶,被叫做“公牛眼”代碼。靶式的同心圓是由圓條和空繪成圓環形。在原理上,“公牛眼”代碼與後來的條形碼很相近,遺憾的是當時的工藝和商品經濟還沒有能力印製出這種碼。嚴格上說這種“公牛眼”代碼應該算作二維碼的前身。二維碼期初的時候只是一維碼,也就是最早的條形碼,那是誰發明的我們今天用的這種“二維碼”呢?


二維碼的發明者騰弘原(Masahiro Hara)來自日本Denso Wave公司,這家公司是日本電裝株式會社(Denso Corporation)旗下的子公司。日本電裝於1949年從豐田汽車公司獨立出來,但主要業務仍然是給豐田供應汽車零配件。日本電裝如今還保持著全球第二大汽車零件供應商的地位,全球僱員數量超過15萬。


由於高精度的汽車零配件需要匹配很多信息(原料來源、產地等),而傳統的條形碼信息容量很有限。如何在零件標籤上存儲更多的產品信息,成了日本電裝需要攻克的難題。DensoWave作為日本電裝旗下負責信息技術的子公司,承接了這項攻關任務。騰弘原帶領團隊進行了兩年的研究,終於將標籤上的一維碼升級成二維碼,信息儲量一下增加了250倍!就這樣,原昌宏也順勢成為了“二維碼之父”。


其實二維碼真正地被帶入中國是因為這樣一個人。也就是中國的“二維碼之父”王越。王越是2001年在日本打工,無意間在一家藥店發現了二維碼的潛力,於是毅然回國開始了創業。


其實真正的把二維碼推廣至全國的還是微信與支付寶這兩個互聯網大佬。在微信3.5版本,微信加入了掃碼功能,支付寶則是在2012年的春節期間,藉著“發壓歲錢”的名頭,推出了二維碼支付。好了,說到這裡你明白了吧。更多精彩,我們下篇見,歡迎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