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名世斬首,方孝標被挫骨揚灰,清初“《南山集》案”的來龍去脈

《南山集》又名《南山集偶抄》,為清初文學家戴名世所作。正是這本書,使戴名世流芳文壇三百多年,也使他招致殺身之禍,並累及親人、同鄉數百人之多。

明亡清替,戴名世出生於清初順治九年(1652年),安慶府桐城縣人氏,因曾住桐城南山崗,後世遂稱“南山先生"。

戴名世幼時家境相當貧寒,但他的出生地桐城縣,卻是個文風昌盛、以耕讀傳家的地方,後來光耀中國文壇200多年的"桐城派文學"就誕生在這裡。戴名世也算是桐城派的開山之人,他酷愛讀書,若一日不讀書,就感到失去了什麼一樣,偶然得書,總是反覆閱讀,可以"忘寢食"。

戴名世喜愛史學,尤其留心明代史,從年輕時起就著手收集資料,準備修《明史》,他崇拜太史令司馬遷,希望依《史記》體例,也寫出一部留傳後世的“信史"。

戴名世斬首,方孝標被挫骨揚灰,清初“《南山集》案”的來龍去脈

戴名世有個同鄉叫方孝標,此人極有學問,人稱“方學士“。系順治六年進士,官至翰林,由於受到族人的科場弊案牽連,遭彈劾革職,流放寧古塔。兩年後,方孝標被釋放回歸原藉。他夙慕滇黔山水,故前往遊歷,恰逢吳三桂造反,據說吳三桂仰慕其才華,欲聘其為翰林,方孝標懼怕惹禍上身,所以,在吳的大殿上強裝不省人事,後乘機逃出。逃回原籍的方孝標,根據所見所聞,寫了《滇黔紀聞》一書,其中記述了南明王朝的事蹟,並用南明弘光、隆武、永曆等年號紀年。

戴名世看到同鄉的這本書後,如獲至寶,對南明歷史部分十分關注。他在給門生餘湛的信中提及此書,引用了南明小朝廷的年號,還發表感慨,認為南明歷數帝,地方數千裡,歷時十七、八年,由於當今天下避諱,使這段歷史近乎湮埋,無以示於後人,非常可惜,並對清政府修明史中不重視南明歷史的情況有所指責,這就是後來引起非議的《與餘生書》的內容。

康熙四十一年,戴名世由江寧返回故里,居佳在城南南山崗。他的學生尤雲鶚出資將戴名世的部分文章、書信輯為《南山集》,其中,《與餘生書》也被收錄。這次刊印有三千多冊,在江南一帶流傳較廣。

本來戴名世這次回鄉,已有歸隱之意,如果真是這樣,事情也許就到此為止了,但一生不得志的戴名世偏偏此後在科場上時來運轉。康熙44年,戴名世參加順天鄉試被取為舉人。康熙48年,獲會試第一名,殿試再獲一甲第二名,也就是俗稱的“榜眼”,朝廷授予他翰林院編修,此時,戴名世已經57歲了。

由此可以看出,戴名世雖對異族統治心有不滿,但他畢竟沒有親歷當年滿人對漢人的大屠殺。隨著時間的推移,他也和同時代的許多文人一樣,對大清持一種合作的態度了。

戴名世斬首,方孝標被挫骨揚灰,清初“《南山集》案”的來龍去脈

樹欲盡而風不止。康熙五十年十月,都察院左都御史趙申喬據《南山集》上奏。參戴名世:"妄竊文名,恃才放蕩,私刻文集,肆口遊談,倒置是非,語多狂悖。今日深受皇恩,不知悔改前過,焚削書版……像這樣的狂妄之徒,豈能位列朝班,希望刑部嚴加議處,云云。“

關於趙申喬為何以刋印多年的《南山集》參奏戴名世,桐城民間流傳著這樣的說法,趙申喬的兒子與戴名世同科,殿試中趙的兒子中狀元,戴名世榜眼。但戴名世文采飛揚,風頭正勁,趙之子默默無聞,似有作弊之嫌,所以,先下手為強,挖出陳年往事欲置戴名世於死地。此說法沒有史料根據,當然不足為信。

以趙申喬的奏本來看,“忘竊文名,恃才放蕩"是關健。戴名世出身貧寒,命運坎坷,性格剛正耿直,文采出類拔萃。在晚年的作品《憂庵集》中,極摹世事炎涼,曲盡人情變態。雖然他極盡收斂,絕大部分文章都堅匿不出,打算死後才公之於眾,以求知音於來世。儘管如此,戴名世仍有許多喜笑怒罵、冷嘲熱諷的文字在世間不脛而走,朝中大臣多畏其口,甚至連身在京城的同鄉也相互告誡,要遠離戴名世。正是這些憤世嫉俗的文字流出,終於給政敵以把柄。

此時,康熙皇帝經過幾十年的統治,疆域漸漸平穩,經濟日益恢復,剩下的工作似乎就是對思想領域內的“異端“傾向進行整飭了。此時曝出的《南山集》案,正好成了康熙皇帝的"抓手",對趙申喬參奏戴名世一案,康熙非常重視,命刑部審理並報處理方案,這樁情況不太複雜的案子用了一年多才得以判決。

刑部的老官僚們,善於揣測聖意,把《南山集》案定性為“大逆”之罪,實際上,不過是找出《與餘生書》中所使用的南明三王的年號做依據。依據《大清律》,對首犯的處罰應是極刑凌遲處死,為《南山集》作序的方苞、汪灝等斬首。雖然康熙為了收買漢族文人之心,打壓的同時又從輕發落了,但戴名世還是在兩年後被處死,受此案牽連的有300多人。

連已故的寫《滇黔紀聞》的方孝標,也被從棺材裡拉出來挫骨揚灰,財產充公,家人發配東北。這裡,康熙還鬧了一個不小的“烏龍“,他之所以如此重懲方氏族人,是因為將方孝標與吳三桂的偽相方光琛誤以為是同族,將"方學士“與方光琛在逃的子侄方學詩搞混淆了。其實,吳三桂的偽相方光琛祖籍徽州府歙縣,與桐城方家毫不相干。

戴名世斬首,方孝標被挫骨揚灰,清初“《南山集》案”的來龍去脈

康熙死後,雍正繼位。新君登基大赦天下,《南山集》案絕大部分案犯得以重返故里。到乾隆時期,修明史時允許使用南明的年號,清政府等於承認了這樣一個事實,即清朝政權在實現對全國統治之前南明政權的確存在,說明因使用南明年號而構成文字獄的《南山集》案,的確是一起冤案。

戴名世執著於現實而又追求個性獨立的精神,給他的創作帶來了生機,使他成為清初文壇上卓然有成的一代大家。但不幸的是,在專制統治時代,這種執著與獨立的精神,只能給他帶來災難,最後竟使他扮演了一個悲劇的角色。

此案之後,許多文人學者禁若寒蟬,避談世事,把自己深埋在故紙堆中。總而言之,清代中葉的思想文化界整個籠罩在《南山集》案的巨大陰影中,呈現出一派抑鬱沉悶的氣象。


圖片源自網絡,謹表謝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