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名世斩首,方孝标被挫骨扬灰,清初“《南山集》案”的来龙去脉

《南山集》又名《南山集偶抄》,为清初文学家戴名世所作。正是这本书,使戴名世流芳文坛三百多年,也使他招致杀身之祸,并累及亲人、同乡数百人之多。

明亡清替,戴名世出生于清初顺治九年(1652年),安庆府桐城县人氏,因曾住桐城南山岗,后世遂称“南山先生"。

戴名世幼时家境相当贫寒,但他的出生地桐城县,却是个文风昌盛、以耕读传家的地方,后来光耀中国文坛200多年的"桐城派文学"就诞生在这里。戴名世也算是桐城派的开山之人,他酷爱读书,若一日不读书,就感到失去了什么一样,偶然得书,总是反复阅读,可以"忘寝食"。

戴名世喜爱史学,尤其留心明代史,从年轻时起就着手收集资料,准备修《明史》,他崇拜太史令司马迁,希望依《史记》体例,也写出一部留传后世的“信史"。

戴名世斩首,方孝标被挫骨扬灰,清初“《南山集》案”的来龙去脉

戴名世有个同乡叫方孝标,此人极有学问,人称“方学士“。系顺治六年进士,官至翰林,由于受到族人的科场弊案牵连,遭弹劾革职,流放宁古塔。两年后,方孝标被释放回归原藉。他夙慕滇黔山水,故前往游历,恰逢吴三桂造反,据说吴三桂仰慕其才华,欲聘其为翰林,方孝标惧怕惹祸上身,所以,在吴的大殿上强装不省人事,后乘机逃出。逃回原籍的方孝标,根据所见所闻,写了《滇黔纪闻》一书,其中记述了南明王朝的事迹,并用南明弘光、隆武、永历等年号纪年。

戴名世看到同乡的这本书后,如获至宝,对南明历史部分十分关注。他在给门生余湛的信中提及此书,引用了南明小朝廷的年号,还发表感慨,认为南明历数帝,地方数千里,历时十七、八年,由于当今天下避讳,使这段历史近乎湮埋,无以示于后人,非常可惜,并对清政府修明史中不重视南明历史的情况有所指责,这就是后来引起非议的《与余生书》的内容。

康熙四十一年,戴名世由江宁返回故里,居佳在城南南山岗。他的学生尤云鹗出资将戴名世的部分文章、书信辑为《南山集》,其中,《与余生书》也被收录。这次刊印有三千多册,在江南一带流传较广。

本来戴名世这次回乡,已有归隐之意,如果真是这样,事情也许就到此为止了,但一生不得志的戴名世偏偏此后在科场上时来运转。康熙44年,戴名世参加顺天乡试被取为举人。康熙48年,获会试第一名,殿试再获一甲第二名,也就是俗称的“榜眼”,朝廷授予他翰林院编修,此时,戴名世已经57岁了。

由此可以看出,戴名世虽对异族统治心有不满,但他毕竟没有亲历当年满人对汉人的大屠杀。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也和同时代的许多文人一样,对大清持一种合作的态度了。

戴名世斩首,方孝标被挫骨扬灰,清初“《南山集》案”的来龙去脉

树欲尽而风不止。康熙五十年十月,都察院左都御史赵申乔据《南山集》上奏。参戴名世:"妄窃文名,恃才放荡,私刻文集,肆口游谈,倒置是非,语多狂悖。今日深受皇恩,不知悔改前过,焚削书版……像这样的狂妄之徒,岂能位列朝班,希望刑部严加议处,云云。“

关于赵申乔为何以刋印多年的《南山集》参奏戴名世,桐城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赵申乔的儿子与戴名世同科,殿试中赵的儿子中状元,戴名世榜眼。但戴名世文采飞扬,风头正劲,赵之子默默无闻,似有作弊之嫌,所以,先下手为强,挖出陈年往事欲置戴名世于死地。此说法没有史料根据,当然不足为信。

以赵申乔的奏本来看,“忘窃文名,恃才放荡"是关健。戴名世出身贫寒,命运坎坷,性格刚正耿直,文采出类拔萃。在晚年的作品《忧庵集》中,极摹世事炎凉,曲尽人情变态。虽然他极尽收敛,绝大部分文章都坚匿不出,打算死后才公之于众,以求知音于来世。尽管如此,戴名世仍有许多喜笑怒骂、冷嘲热讽的文字在世间不胫而走,朝中大臣多畏其口,甚至连身在京城的同乡也相互告诫,要远离戴名世。正是这些愤世嫉俗的文字流出,终于给政敌以把柄。

此时,康熙皇帝经过几十年的统治,疆域渐渐平稳,经济日益恢复,剩下的工作似乎就是对思想领域内的“异端“倾向进行整饬了。此时曝出的《南山集》案,正好成了康熙皇帝的"抓手",对赵申乔参奏戴名世一案,康熙非常重视,命刑部审理并报处理方案,这桩情况不太复杂的案子用了一年多才得以判决。

刑部的老官僚们,善于揣测圣意,把《南山集》案定性为“大逆”之罪,实际上,不过是找出《与余生书》中所使用的南明三王的年号做依据。依据《大清律》,对首犯的处罚应是极刑凌迟处死,为《南山集》作序的方苞、汪灏等斩首。虽然康熙为了收买汉族文人之心,打压的同时又从轻发落了,但戴名世还是在两年后被处死,受此案牵连的有300多人。

连已故的写《滇黔纪闻》的方孝标,也被从棺材里拉出来挫骨扬灰,财产充公,家人发配东北。这里,康熙还闹了一个不小的“乌龙“,他之所以如此重惩方氏族人,是因为将方孝标与吴三桂的伪相方光琛误以为是同族,将"方学士“与方光琛在逃的子侄方学诗搞混淆了。其实,吴三桂的伪相方光琛祖籍徽州府歙县,与桐城方家毫不相干。

戴名世斩首,方孝标被挫骨扬灰,清初“《南山集》案”的来龙去脉

康熙死后,雍正继位。新君登基大赦天下,《南山集》案绝大部分案犯得以重返故里。到乾隆时期,修明史时允许使用南明的年号,清政府等于承认了这样一个事实,即清朝政权在实现对全国统治之前南明政权的确存在,说明因使用南明年号而构成文字狱的《南山集》案,的确是一起冤案。

戴名世执着于现实而又追求个性独立的精神,给他的创作带来了生机,使他成为清初文坛上卓然有成的一代大家。但不幸的是,在专制统治时代,这种执着与独立的精神,只能给他带来灾难,最后竟使他扮演了一个悲剧的角色。

此案之后,许多文人学者禁若寒蝉,避谈世事,把自己深埋在故纸堆中。总而言之,清代中叶的思想文化界整个笼罩在《南山集》案的巨大阴影中,呈现出一派抑郁沉闷的气象。


图片源自网络,谨表谢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