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大帝的历史地位以及后人对他的评价

历史上对康熙皇帝的评价太高?史学家:他的功绩让你无话可说

康熙皇帝是清朝历史上的第四位皇帝,也是大清朝在入关之后的第二任皇帝,年幼时便登基,在孝庄太后以及一众朝廷大臣的扶持之下,康熙皇帝顺利继位,并且在位60年,算是清朝在位比较久的皇帝了,并且清朝在他的治下开始真正的兴盛起来,以至于后世将清朝最鼎盛的时候称为“康乾盛世”,就是说的康熙和他孙子乾隆。


虽然晚年时期因为继承人的问题,出现了一些状况和宫廷丑闻,对他的晚年名声有一些影响,但是历史上对康熙皇帝的评价还是非常高的,甚至有人称他为“千古一帝”,导致有些不了解康熙皇帝生平的人会疑惑和怀疑。觉得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太高?但是史学家考证资料后,用历史事实告诉你:他的功绩让你无话可说!

康熙大帝的历史地位以及后人对他的评价


这位幼年便登上帝位的皇帝,经过他奶奶孝庄太皇太后的调教和群臣的指导,在14岁的时候就已经亲政了,这已经是非常早的了。而这位年轻气盛的皇帝在亲政之后就开始了他一生的征程。

康熙大帝的历史地位以及后人对他的评价


第一:致力于中国领土的完整——收复台湾

这件事情发生在康熙二十二年,康熙皇帝派施琅率领福建水师攻打台湾,并且在经过一系列的争斗之后,明郑投降了大清,台湾回到中国的版图之中。


第二:抵抗外敌——击退沙俄军队侵袭

在清朝初期,沙俄曾经多次派军队侵入我国的东北地区,他们在黑龙江流域祸害百姓,无恶不作,并且占领那片土地,企图将之划归到自己的版图之中,这让整个清朝君臣都十分愤怒,终于,在收复台湾的不久后,在勒令这群强盗撤退无果的情况下,康熙也派了一路军队一直将他们的反复入侵打的服服帖帖,双方签订条约,划分清楚了双方疆域,这个条约就是著名的《尼布楚条约》。此后沙俄多年不敢来犯。


第三:解决叛乱——平定三藩之乱

这里说的“三藩”,就是我们历史上著名的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精忠和平南王尚可喜的儿子尚之信。从清初以来,他们就各自割据,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能够与朝廷抗衡,而康熙皇帝看他们不爽很久了,于是借着尚可喜当时的一纸请求,康熙皇6帝下旨“撤藩”,这一撤,这些人就反了,康熙正好一个一个的收拾干净了祖上留下来的烂摊子。

康熙大帝的历史地位以及后人对他的评价


第四:肃清朝堂——处理权臣鳌拜

这是乾隆皇帝亲政的第一道关卡,因为鳌拜就像当年的多尔衮一样,在朝中如日中天,势力庞杂,严重的威胁到了康熙皇帝的决策权,于是,为了自己将大全牢牢把控在手中,康熙皇帝设计处理了鳌拜,但是看在鳌拜在清初时期立下的汗马功劳,康熙也并没有杀掉他,而是囚禁起来,一直到死。

康熙大帝的历史地位以及后人对他的评价


各位看官老爷们大家好,欢迎收看今天的马哥讲历史!在各种电视剧当中,皇帝永远是必不可少的角色。咱们的中国从秦始皇开始再到最后的清朝时期每个皇帝的性格各不相同。皇帝,一定要深得人心,这是一个需要众多人所支持的职业。假如说失去了百姓们的支持,失去了贤臣们的拥护那么这个国家也离亡国换代不远了。而康熙就是这么一个得民心者而得天下人物,康熙是历史上少有的以老祖宗的名义公开说永不负税的皇帝,在关爱百姓上那康熙肯定是数一数二的人物,纵观封建王朝的历史,康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康熙大帝的历史地位以及后人对他的评价


咱们要说康熙,那肯定就要从他的政绩说起。当初康熙打台湾,可以说是收复台湾的第一人了!当初郑经妄想分裂台湾,形成一个独立的国家,想要效仿琉球。也就像和我们现在的台湾形式差不多,所以康熙也算是从分裂分子手中收复的台湾,可以说这算是他的功绩之一。他的雄韬武略是我们大家所认定的。

康熙大帝的历史地位以及后人对他的评价


第二,人人都说他擒拿鳌拜是他崭露头角的开始。当初鳌拜代表的是满洲国顽固守旧贵族的利益,虽然说鳌拜其实并没有心思想要造反夺权,但是也可以说是野心勃勃,危及到了皇上的第一。假设一下,如果康熙当时夺取权利失败,那么他也只不过是一个傀儡皇帝,后面的大清国也不一定会延续十几个皇帝的历史,也会像隋朝一样短短数十载,就结束了政权的统治!所以,康熙通过自己的才智,仅仅用了一些小太监和侍卫就把一代重臣拿下了。我们在这里也不得不佩服他的才智。

要说夺权,经常是皇帝营业了几十年,到中年的时候才敢开始展开自己的宏图大志。只有康熙在刚刚成年的时候,就有这样的胆魄去夺回属于自己的东西!

咱们不能说康熙皇帝是历史上最好的皇帝,但是他爱民如子的表现,才智,业务水平都应该是被大家所认可的!他敢于冒险,敢于拼搏,和只想寻求安稳的皇帝不同。这就是对康熙的评价!

我们中国人,对于中国和世界历史相互关系的认识,通常从康熙时代开始,便会陷入两个相关的“历史错觉”。

错觉之一,认为康熙是清朝最有作为的一位封建帝王。如果把中国的大门关起来看,的确是这样,康熙很有作为;但如果把康熙放到当时的世界范围内去看,则另当别论了。评价一位决定和影响国家命运的历史人物,不能撇开他所处时代的世界发展潮流这个参照系。

康熙大帝的历史地位以及后人对他的评价


康熙在位长达60年(公元1662—1722年),正处于17、18世纪之交。这一时期,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遥远的欧洲,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孕育了工业革命。对于西方世界正在发生的这场历史性巨变,反应灵敏与迟钝,可以举出一例来进行比较。

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五月,和康熙同时代的沙皇彼得一世,正在北方海边荒滩上搭建一座小木屋,他要在这个小工棚内住下,亲自指挥大批劳工在涅瓦河出海口的三角洲上建造一座“开放口岸”,以大量引进西欧列强自工业革命以来所取得的各种先进成果。

彼得一世登基时,沙俄尚处在封建农奴制阶段,中国清朝的封建制度比沙俄“先进”。但彼得一世受到欧洲工业革命的震撼,激发了他强烈的变革图强思想。为此,他一反历代沙皇认为出访别国是“低三下四”的傲慢传统,隐姓埋名。

化装成平民前往荷兰、英国等西欧强国考察,并选派大批贵族子弟前往西欧强国学习,等等。这就不难理解沙俄为何能成为晚清不断入侵中国的西方列强之一。

相比之下,康熙对于欧洲工业革命的反应则显得有些迟钝了。虽然中国与欧洲相距遥远,但欧洲工业革命的信息,早在明末就由利玛窦、汤若望等一批西方传教士传入中国。

康熙登基后,似乎对西方科学知识饶有兴趣,他本人曾专心学习,但却没有把他的个人行为转变为国家行为。这表明,西方传教士们带进中国来的欧洲工业革命信息,并没有激活康熙的变革思想,遗憾莫大于此。

康熙大帝的历史地位以及后人对他的评价


错觉之二,认为中国在“康乾盛世”时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持有这种看法的人,至今仍大有人在。其实,这是中国人在长期闭关锁国环境中滋长起来的保守自大的“优越感”。它离开了当时的世界发展潮流看中国,没有看清本质。

康熙不能把学习西方科学知识的个人行为转变为国家行为,同这种保守自大的“优越感”直接有关。正是这种保守自大的“优越感”,使中国吃尽了西方列强和东方近邻日本侵略者的苦头。

世界近代史的时间跨度,是从公元1640年至1900年。中国近代史的时间跨度,则是从公元1840年至1919年,比世界近代史落后了整整200年。清兵入关是公元1644年,也就是说,清朝这条东方“龙船”从启航第一天起,就航行在历史迷雾之中。

康熙大帝的历史地位以及后人对他的评价


不知道遥远的西方正在发生着怎样的历史性巨变,更不知道西方发生的这场历史性巨变对中国将意味着什么。结果,英国的钢铁炮舰远隔重洋乘风破浪而来,把中国清朝这条东方“龙船”撞沉了。

中国近代史与世界近代史之间这200年“时间差”,一旦被落下,中国用加倍的时间去追赶也难以赶上。中国最近几十年改革开放取得飞速发展,其实仍然处在这个“追赶”过程中,且慢说我们即将成为“老大”或“老二”,那将形成新的“历史错觉”。

康熙在位期间真可谓励精图治,坐稳了大清江山。雍正是个过渡,在位13年。乾隆在位又是长达60年。康、雍、乾三朝,的确算得上是清朝的“鼎盛时期”。中国人津津乐道的“康乾盛世”,那是中国“醉酒时刻”,自我陶醉在一片“太平盛世”之中。

康熙大帝的历史地位以及后人对他的评价


乾隆的奢靡享受,比隋炀帝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在宫里天天锦衣玉食,古玩字画玩得腻味了,先后六次下江南,游山玩水,乐而忘返。他每次南游,陆上车舆,水中龙船,浩浩荡荡,绵延百里。沿途官员搜肠刮肚,想尽点子,各献珍奇,竭力奉迎。

沿途百姓挖河、修路、出力、出汗、出银子、挨鞭子。“乾隆皇帝来一趟,一年胜过两年忙;官员搜刮凶如虎,一年三熟也是荒”。乾隆皇帝乐不可支,江南百姓叫苦连天。清朝最大的贪官和珅就出在乾隆身边,这毫不奇怪。

统治者被自我满足的“优越感”麻痹了神经,听不见时代洪流的怒涛急浪正在日夜不息地滚滚向前,漠视民间疾苦,听不见底层百姓的种种诉求,对贪官污吏的深恶痛绝,不能自觉地把除弊革新作为常态化的治国之策来实施,于是开始积累社会矛盾,以至积重难返,走向崩溃。

康熙大帝的历史地位以及后人对他的评价


从康熙登基到道光年间爆发鸦片战争,时间相隔178年。说短不短,说长不长,相当于康熙三个“任期”。对于晚清遭受西方列强和东方日本军国主义不断入侵,清王朝一败再败、不可收拾,清政府一连串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局面,康熙当然已经不会知道。但事情的起因,却是从康熙时代就已埋下的伏笔。

道光年间爆发鸦片战争,中国被英国侵略者一拳打翻在地,“拳击场”上并没有“裁判”站在身旁读秒数数,等候清王朝直起腰来应战,或是当众宣布“不能再战”。

于是,西方列强和东方日本侵略者的一套“组合拳”接连打了过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沙俄入侵东北、英军入侵西藏……直打得清王朝气息奄奄,任人宰割。

康熙大帝的历史地位以及后人对他的评价


清末,慈禧太后把偌大中国败得精光之后,在万般无奈之下,被逼以光绪帝的名义颁布所谓“新政”。但这时狂飙已起,山雨已来,危楼嘎嘎摇晃,倾覆只在旦夕之间,呜呼哀哉,一切都已晚了!

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推翻腐败无能的清王朝,这是历史发展逻辑的必然结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