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說的“五子登科”是哪五子?

海花資訊


五子:車子,房子,票子,位子 和孩子 ,    

五子登科典故出自三字經。經曰:竇燕山,有異方,教五子,名俱揚。表現了父母望子成龍,登科及第的,為國之棟樑的美妙願望。

五子登科   

《宋史·竇儀傳》記載:宋代竇禹鈞的五個兒子儀、儼、侃、偁、僖相繼及第,故稱“五子登科”。   

五代後周時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帶)有個叫竇禹鈞的人,記取祖訓,教誨兒子們敬慕聖賢,刻苦學習,為人處世,不愧不怍。結果,他的五個兒子都德才兼備,先後登科及第:   

竇禹鈞自己也享用八十二歲高壽,無疾而終。 當朝太師馮道還特地寫了首詩:“燕山竇十郎,教子有義方;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三字經》也以“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的句子,謳歌此事;又逐步演化為“五子登科”的不祥圖案,寄予了普通人家希冀子弟都能像竇家五子那樣聯袂獲取功名。   

五子登科又意味及第封侯,時下新版“五子登科”中“五子”則指代“妻子、兒子、房子、票子、車子”的理想生活。   


十年寒窗,正是為了“一鳴驚人天下知”,出將如相,一步登天。家徒四壁中,五個嬉戲的天真幼童,或跨坐巨鯉、或執簫弄曲、或手擎荷葉……儀態各異,栩栩如生。   

中國有句俗語:莫欺少年郎,五子登科之相恰如其分地喻示出珍藏者大富大貴的絢爛前程。


1.抗日戰爭成功後,國民黨接納大員到收復地域先搶金子、銀子、房子、車子、女子,被人挖苦為“五子登科”。 

 

2、中國傳統圖案中五子登科   雄雞:不祥如意,常帶五隻小雞寓意五子登科或教五子。   一隻大豬膝下,一群小豬仔在愉快地戲耍著,這款叫做“家徒四壁”,寓意五子登科、六畜興隆  


生男報喜蛋染紅綠藍黃紫五色,寓意“五子登科”。


奇趣書畫


五子登科的故事流傳至今,十分令人羨慕。話話五代大周時期,燕山府有個叫竇禹釣的人,有五個兒子,個個學富五車、才高八斗,先後及第,榮耀四方。人稱“五子登科”。

五子分別是:竇儀:後晉進士,宋時官至禮部尚書、翰林學士;竇儼:後晉進士,歷仕漢、周,宋時任禮部侍郎:竇侃:後漢進士,宋時任起居郎;竇偁:後漢進士,宋時任左諫議大夫;竇僖:後周進士,宋時任左補闕;

當朝太師賦詩力贊竇禹鈞,詩曰:燕山竇十郎,教子有義方。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由於此故事意義重大,以至於被童蒙教材《三字經》錄入,經曰: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用以教導孩童讀書上進,顯親揚名。

此故事在民間流傳甚廣,堪稱學習楷模,求知典範。農村結婚、做屋、做壽、進學等重大活動都用它來喝彩,“一場盛典”、“雙喜臨門”“三元及第”、“四季發財”、“五子登科”、“六合大順”、“七星高照”、“八方行運”、“九福齊來”、“十全十美”。幾句吉祥話語,寄託人們美好的願望,幸福的憧憬。可見此故事是多麼的深入人心。





明清(德剛)


古人說的“五子登科”指的是“三字經”中講的“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的故事。竇燕山其實原名叫竇禹鈞,因他居住在燕山,故稱竇燕山。竇燕山是個商人,由於為人心術不正,老是坑蒙拐騙,賺了不少昧良心的錢,也正是由於他缺德事幹的多了,所以一直到了三十多歲還是沒有兒子。

有一天他做夢夢到父親,勸他要行善積德,因為他為富不仁,坑蒙拐騙的事情連上天都已經知道了,所以要是不行善積德,讓上天收回對他的看法就會短壽,也會斷子絕孫。竇燕山醒來之後仔細想想也有道理,於是決定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然後就開始做善事來彌補自己之前做的惡事。

有一次他外出撿到一袋銀子,他就一直在原地等著直到失主返回來尋找丟失的銀子;有窮人因為沒錢賣了女兒,竇燕山就把賣身契燒了,養育女孩至長大出嫁;鄰里有什麼困難需要幫助竇燕山總是給他們雪中送炭,幫他們度過難關。

同時,竇燕山還設立了學堂,把上不起學的孩子招來免費上學,他把家裡主要的支出都花在幫助別人身上,自己卻生活節儉,就這樣一天天,一年年,漸漸的當地人都知道竇燕山成了一個大善人。

後來他又做夢夢到父親,這次父親高興的告訴他,你現在做的事情功德積累很大,美名遠揚,上天也知道你做的事情。由於你行善事,上天將會賜予你五個兒子,你五個兒子將來都能將榜提名,你自己也會長壽,能活到八九十歲。他從此以後更加樂於做善事。

後來,他果然生了五個兒子,由於自己重禮儀、德行好,教子有方、家庭和睦,他五個兒子陸續都中了進士。他的長子名儀,北宋初年官至禮部尚書、翰林學士,是後晉至北宋初期的一代名臣;次子名儼,也歷仕後晉,漢,周,到北宋初期任禮部侍郎,三子名侃,為後漢進士,曾任宋起居郎;四子名偁(cheng),為後漢進士,入宋任左諫議大夫;五子名僖,後周進士,曾任宋左補闕。這也被當時人們稱為竇氏五龍。當時的侍郎馮道為此寫了一首詩:“竇燕山十郎,教子以義方。零春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所以《三字經》中用“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來歌頌此事,並形成了“五子登科”的說法。


長安一少年


《宋史·竇儀傳》記載:宋代竇禹鈞的五個兒子儀、儼、侃、偁、僖相繼及第,故稱“五子登科”,多用做結婚的祝福詞吉祥語,寄託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竇家五子那樣,聯袂獲取功名、擁有大富大貴錦繡前程的理想 。



五子登科的典故,主人翁叫做竇燕山,他原本是五代後周時期的一個土財主,為人尖酸刻薄,小肚雞腸,不愁女人不愁錢,雖然妻妾成群,但是沒有兒女,相傳某天夜裡,竇燕山突然夢見了死去多年的父親,老爺子對他說:你心術不正,品行不端,惡名已經被天帝知道,以後你命中無子,並且短壽。你要趕快悔過從善,大積陰德,廣行方便於勞苦大眾,才能挽回天意、改過呈祥。竇燕山醒來,歷歷在目,於是決定重新做人。

有一天,竇燕山去拜佛,在寺廟的拜殿旁邊,撿到了一個袋子,裡面裝著二百兩銀子,三十兩金子。這一筆橫財,要在以前竇燕山早就佔為己有了,但是現在他要從善,所以他便在寺廟旁苦等失主。好在不久,失主終於趕來,一邊嚎哭,一邊四處張望,竇燕山就問那人為何哭泣,那人說道:“我父親給綁匪擄去,將被處死,我好不容易向親友們東借西湊,得到白銀二百兩,黃金三十兩,預備把這筆金銀贖回父親。哪知我一摸錢袋,黃金白銀都沒有了,這樣我的父親就難免一死,剛才我到這裡來進香拜佛,不知是否遺失在寺中”。竇燕山這才確認是失主無疑,於是把錢還給了失主,還另外附贈了一筆路費,失主感激涕下,道謝而去。  


竇燕山還在他家鄉做了不少善事,替窮人娶媳婦,替沒有嫁妝的窮苦人嫁女兒,對窮苦百姓更是慷慨解囊。親戚當中有不能辦喪事的,他就出錢幫忙包辦。一年的收入除了日常開支,全部用來救濟別人。

同時,竇燕山還設立學堂,收集上千卷書,請有學問的老師來教課,把附近因貧窮而不能上學的孩子招來免費上學。自己家裡則節儉樸素,沒有金玉飾品,也沒有華麗衣服。竇燕山如此賙濟貧寒,克己禮人,因此積了大陰德。

又有一次,竇燕山又做夢了,自己的父親對他說:“你的善行感動了天帝,不久你將有五個兒子,而且都能金榜題名。” 醒來發現是夢,於是更加修身養性,從善積德,從不怠慢。 後來,竇燕山果然生了一個又一個孩子,不僅有五個兒子,還有六個女兒。


竇燕山注重禮儀,重道義德行,並且教子有方,家庭和睦,竇家不斷的發達,後來他的長子竇儀,在後晉時期考中進士,入官至禮部尚書,翰林學士,是宋初一代名臣;老二竇儼,也是進士,歷任漢、周、宋初期禮部侍郎;老三竇侃,為後漢進士,官至起居郎;老四竇偁,入宋左諫議大夫;老五竇僖,後周進士,官任宋左補闕。當時人們以“竇氏五龍”稱呼他們,而竇燕山本人,則享壽八十二歲,無疾而終。


狂熱歷史


《三字經》。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養不教,父之過。這不就是五子登科的故事嗎。

五子登科的故事發生在五代後周時期的北京。竇燕山出生豪門。恃才傲物。30歲時仍然無子。有一天他夢到父親教育他說,為人要樂善好施,多做好事。你現在這樣很會遭到惡報。竇燕山從此修橋鋪路。他也積善德,抱有了五個兒子。而且五個兒子都品學兼優,登科及第。三個是進士,兩個是舉人。所以叫五子登科。

五子登科的故事之所以進入到了《三字經》,說明這個故事並不簡單。它的意義很大。他告訴家長要積善。只有家長積善孩子才會成功。如果一代一代的人都這樣想,一代一代的人都會幸福。易經中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記憶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一代一代人這樣傳。這上一代上一代的人不就是我們的祖宗嗎?所以要熱愛我們的祖宗。這成了現在很多人不能接受得!我們是現代人。潛臺詞是再說不要祖宗了。所以就要有餘殃。

五子登科的故事並不是教育孩子的。他是教育家長的。現在很多家庭存在著父母角色的喪失。或者父母將自身的壓力都轉移給了孩子。我常常在講座中。提到父母都讓孩子讀中華文化的經典。而父母並沒有依教奉行。每一位中國的父母都不該忘記養不教,父之過的古訓。

中國人看到一個小孩子胡作非為。就罵他的爸爸,罵他的媽媽。說他沒有管好,說他沒有家教。在中國人的教育中,活一輩子都不要給父母丟人。然而也有反面教材。我給大家找幾個古代的例子聽聽。

漢宣帝時有個人叫陳萬年。是個御史大夫。現在就是搞監察的。他是個偽君子。謹小慎微,誰都不敢得罪。他的兒子叫陳鹹,他是個執法如山仗義執言的官員。一個剛正不阿的兒子和一個溜鬚拍馬的父親。陳萬年總是教育兒子要圓滑一點兒,要明哲保身。陳鹹站在邊上聽。居然睡著了。噗通一下摔倒在地上。陳萬年舉著柺杖要打,他轉身就跑。《弟子規》中說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我在講課時總問孩子。要是父母說錯了怎麼辦?就如這裡邊講的陳萬年和他的兒子一樣。聽著聽著睡著了。不能被打轉身就跑。誰說中國人是愚忠,愚孝。

《三字經》中還講了中國歷史上三個有名的孩子,他們是孝道和悌道的榜樣。一個是四歲時讓梨的孔融。一個是九歲為父親溫席的黃香。一個是11歲擊鼓就父親的吉分。再加上五子登科中的五個好孩子。我們知道這八個孩子必有八個優秀的父母。

反思一下自己。我對學習中華文化的觀點是家長要先學才會有五子登科。這是告訴大家一個最有意義的話。時間有限。這種問答不可能講的很全面。有時間大家可以和我一起共讀中華文化經典。一起在中華文化中成長。帶動我們的家庭一起成長。謝謝大家!



鐵筆禪心


《五子登科》

~黎百痴

五子登科?

根正如下:困繞在人們思想上的問題~五子登科,無論你上百度,還是查歷史書,都是《三字經》中的答案。

其實不然,所謂"五子登科“是指,我們不光是要生“子”盡孝道,還要培養好孩子,使他成為一個有用的孩子。培養出什麼樣的孩子才有用呢?要讓他(她)學會琴、棋、書、畫,做君子,不做小人。

查史冊~琴代表雞、兔、蛇三個屬相,棋代表鼠、牛、狗三個屬相,棋代表馬、龍、虎三個屬相,書代表羊、猴、豬三個屬相,這樣十二生肖就全有了。

無論生什麼屬相的孩子,都可以培養成才,都能有所為,沒有培養好孩子,《三字經》裡面已經有解釋,就不多解讀了。

五子登科,由於這個歷史上焚書坑儒等問題,使大量寶貴史冊付之一炬。“五子登科”一直以來,也是人們給新婚夫婦的祝福語,"祝你們早生貴子,祝你們生的孩子五子登科"等等。

誰能生十二個屬相全的孩子呢?沒有,絕對的沒有。只有讓孩子字會琴、棋、書、畫,孩子無論是男孩、女孩,都要培養成知書達禮,成為一個懂得“忠、孝、仁、義、禮、智、信”的好孩子。

做什麼職業不重要,三百六行,行行出狀元。所以,五子登科也還有古人的文言文說法=聽說府上添了士(四)子,前來道賀,祝吾子登科等戲文。

希望我的解釋能夠解疑答惑,只有博覽古書,進行收集整理,以理服人,實事求是就是真理。

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2019.11.07日清晨隨筆











飄流的驛站


登科,是古代科舉考試術語,指的是舉子通過會試,考中進士。

五子登科,顧名思義是五個兒子都考中進士。

五子登科的故事源自五代時期,一個叫竇禹鈞的人。

竇禹鈞生活在五代時期,官至右諫議大夫,此人一生沒有多少成就,最大的成就是培養了五個成功的兒子,他的五個兒子全都考中進士,一時傳為美談,當朝太師馮道為此賦詩云:“燕山竇十郎,教子有義方。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長子竇儀、次子竇儼、三子竇侃,哥仨在五代後晉天福六年(941年)同一年考中進士。

四子竇偁,後漢乾祜二年(949年)考中進士。

五子竇僖,後周廣順初年(951年)考中進士。

五子之中,成就最大的是長子竇儀、五子竇僖。

竇儀才華橫溢,學問淵博,廉潔清簡,後周時官至翰林學士、兵部侍郎。北宋建立後,趙匡胤十分讚賞竇儀的才華,讓他再任翰林學士,一生兩入翰林,為時人推崇。

竇僖曾在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任參知政事。

五個兒子全部考中進士,三個兒子同一年登科,如此成就算放眼整個古代歷史,也極為罕見,竇禹鈞老先生到底是如何培養自己的兒子,才能取得這等成績呢?

按照史料記載,這是竇禹鈞行善積德,得到福報的結果。

說起奇怪,竇禹鈞身體健康,到了三十歲卻連一個兒子都沒有。古代講究“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竇禹鈞很著急,但沒有一點辦法。有一天,他做夢夢見有自己的爺爺說他前世罪孽深重,三十歲無子是對他的懲罰,而且他陽壽很短,必須行善積德,才有機會改命。

竇禹鈞夢醒以後深以為然,此後不斷行善積德,後來又夢見爺爺對他說你行善積德做得很好,老天爺給你延了三十六年的壽命,並且賜給你五個兒子,五個兒子將來都能顯貴。

竇禹鈞受到鼓舞,更加行善積德,果然相繼添了五個兒子,為了兒子將來事業有成,他對兒子約束管教很嚴,並建書房四十間,藏書數千卷,聘請文行兼優之士為師授業。在竇禹鈞的悉心培養下,五個兒子個個聰穎智慧,文行並優,時人贊為“竇氏五龍”。由此可見,“竇氏五龍”之所以能實現“五子登科”的傳奇故事,跟竇禹鈞的教育培養是分不開的。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五子登科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是wǔ zǐ dēng kē。解釋:用作結婚的祝福詞或吉祥語;也比喻世俗追求物質滿足。出自《宋史·竇儀傳》。 [1]

一、五子登科本為中國民間諺語,最初來源於民間故事,話說五代後周時期,燕山府有個叫竇禹鈞的人,他的五個兒子都品學兼優,先後登科及第,故稱“五子登科”。竇禹鈞本人也享受八十二歲高壽,無疾而終。當朝太師馮道為他賦詩云:“燕山竇十郎,教子有義方。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三字經》有:“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的句子來歌頌他,教導兒童要好好唸書,父親也要教子有方。

五子登科後來成為中國傳統吉祥圖案,寄託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竇禹鈞五子一樣獲得科考成功。

二、史稱“黃平科名輩出”、“在黔為文物聲名之地”,至清末黃平有進士29名,舉人251名。康熙三十五年(1696),黃平人王耘中進士,其子侄五人,中舉三人,中進士兩人,後人讚譽為“五子登科”。(貴州黃平縣舊州古鎮)

竇燕山,原名竇禹鈞,五代後周時人,家住燕山一帶,故人稱竇燕山。經等多方認定,西龍虎峪鎮龍前村(現屬天津市薊州區),被竇燕山文化研究會最終確認為竇燕山的故鄉。

竇燕山出身於富庶的商人家庭,家道昌盛。但他最初為人心術不正,專用大斗進,小稱賣,費盡心機坑蒙拐騙,以勢壓人。貧民百姓痛恨他的為富不仁,卻沒有力量主持公道。竇燕山昧良心、滅天理的行為激怒了上天,他三十歲了還膝下無子。

在一個夜晚,他做夢。夢到他去世的父親對他說:“你心術不好。品行不端,惡名已經被天帝知道。以後你命中無子,並且短壽。你要趕快悔過從善,大積陰德,廣行方便於勞苦大眾,才能挽回天意、改過呈祥。”竇燕山醒來,歷歷在目,於是決定重新做人。

有一年新年的元旦,竇禹鈞到延慶寺去拜佛,在寺中大雄寶殿的拜墊旁,拾到了白銀二百兩,黃金三十兩,他想一定是拜佛人的遺失物,就在寺中守候失主。等候了半天,果然看到一個哭哭啼啼而自言自語的人,竇禹鈞問他何故哭泣,那人說:“我父親給綁匪擄去,將被處死,我好不容易向親友們東借西湊,得到白銀二百兩,黃金三十兩,預備把這筆金銀贖回我父親的死。哪知我一摸錢袋,黃金白銀都沒有了,這樣我的父親就難免一死,剛才我到這裡來進香拜佛,不知是否遺失在寺中。”禹鈞知道那人是失主不誤,就將黃金白銀如數歸還,並且還贈給他一筆路費,失主歡天喜地的道謝而去。

有個僕人偷了他很多錢,就自己寫了賣女契約,系在幼女背上,說:“永賣此女,以償還所偷的錢。”然後就逃跑了。竇公可憐他,燒了契約,養育這個女孩,養大後還為她擇婿出嫁。

他家鄉有不少窮人,娶不起媳婦,女兒因為沒有錢買嫁妝而嫁不出去,竇燕山就把自己的銀兩送給他們幫助他們。親戚當中有不能辦喪事的,他就出錢幫助辦喪事;有無錢嫁女兒的,他就出錢幫助嫁女兒。一年的收入除了日常開支,全部用來救濟別人。

同時,竇燕山還在家鄉設立學堂,收集上千卷書,請有學問的老師來教課。把附近因貧窮而不能上學的孩子招來免費上學。自己家裡則節儉樸素,沒有金玉飾品,也沒有華麗衣服。竇燕山如此賙濟貧寒,克己禮人,因此隨之積了大陰德。

此後一個晚上,竇燕山又夢見自己的父親。老人告訴他:“你現在陰功浩大,美名遠揚,天帝已經知道了。以後你會有五個兒子,個個能金榜題名,你自己也能活到八、九十歲。”當他醒來,發現也是一個夢。但從此更加修身養性,廣做善事,毫不怠慢。

後來,他果然有五個兒子。由於自己重禮儀、德行好,且教子有方、家庭和睦,竇家終於發達了。他的長子名儀,在後晉時中進士,入宋官至禮部尚書、翰林學士,是宋初一代名臣,他去世後太祖趙匡胤曾悲傷地感嘆:“天何奪我竇儀之速耶!”次子名儼,也是後晉進士,歷仕漢、周,宋初任禮部侍郎。三子名侃,為後漢進士,曾任宋起居郎。四子名,竇偁為後漢進士,入宋任左諫議大夫。竇僖是後周進士,曾任宋左補闕。當時人們美稱他們為“竇氏五龍”。當五個兒子均金榜題名時,侍郎馮道贈他一首詩:“竇燕山十郎,教子以義方。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竇禹鈞還有八個孫子,也都很貴顯。最後,竇禹鈞做到諫議大夫的官職,享壽八十二歲,臨終前談笑風生,向親友告別,沐浴更衣,無病而卒。

《三字經》中以“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的句子,歌頌此事,並形成了“五子登科”的成語,寄託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竇家五子那樣,聯袂獲取功名、擁有大富大貴錦繡前程的理想。

黃氏“五子登科”

宋洪邁《夷堅志·補卷三》有“五子科第”條:黃汝楫,方臘犯境,汝楫出財物二萬緡,贖被掠士女千人。夜夢神告曰:“上天以汝活人多,賜五子科第。”其後子開、閌、閣、誾、聞,皆登科。

黃汝楫生有八個兒子,其中五為進士,三登制科,都步入仕途。中進士的五人分別是:

黃開(1119-1190),字必先,紹興二十四年甲戌科(1154年)張孝祥榜。

黃閌(1127-1169),字必謙,紹興二十四年甲戌科(1154年)張孝祥榜。

黃閣(1130-1182),字必升,紹興二十四年甲戌科(1154年)張孝祥榜。

黃誾(1134-1201),字必誠,乾道五年己丑科(1169)鄭僑榜。

黃聞(1137-1213),字必明,紹興三十年庚辰科(1160)梁克家榜

李氏“五子登科”

從南宋至今八百餘年來,汾源李氏族人在靜樂縣、婁煩縣、嵐縣、寧武縣等四縣七十餘個村繁衍生息,已發展到一萬餘戶,五萬餘人,是李姓一個龐大的支系。始祖李元章,生於南宋嘉定年間,賜封中憲大夫(正四品),其後半生是在靜樂縣水洞莊度過的。 汾源李氏從宋至今八百多年,其歷史之久,居住範圍之廣,人口之龐大,且世系井然,這些特點在族譜上也是少見的,不僅如此,在汾源李氏族譜上湧現出不少傑出人才。始祖李元章所生五子,曰:裕、彬、珪、佐、潤。李裕官至棗強縣令,李彬任承德郎信州路總管府推官;李珪先歷州吏目賜授登士郎;李佐學府生員;李潤生員。五子皆有功名,族人稱之為“五子登科”。

可見“五子登科”是從這些同家族人聯翩登第而來的一句祝福成語。

王氏“五子登科

”在貴州黃平縣城北邊高高的架樑坡下,有一懸崖名叫馬家巖。馬家巖古稱榜山或揭榜山,在一崖壁泛白處距地約20米,有高4米、寬3米的硃色“中”字。據嘉慶《黃平州志》記載,此乃黃平籍清代近士王枟所書。王枟一家六代有中近士、舉人等12人,被譽為“五子登科 [2] ,是黃平真正的名門名人,其寫“中”字是取“中榜”之意,高懸於崖上讓人一攬無遺,目的是激勵後人勤學、治學,以搏取功名光宗耀祖、報效國家。

扛治《貴州圖經新志》及嘉靖《貴州通志》謂其“平齊陡削,宛若揭榜。”王耘書此硃色“中”字於其壁,取“中榜”之意,以此激勵後學,搏取科舉功名。乾隆庚辰科進士李臺有詩句雲?“摩崖‘中’字丹常渥,珍重嘉名是‘榜山’。”現該摩崖“中”字色歷經數百年風雨洗滌,雖已不見影子,但“中”字的故事一直在民間裡傳頌著。

劉氏“五子登科

劉式娶妻陳氏,生有5個兒子:劉立本、劉立言、劉立之、劉立禮、劉立德。

  劉式的妻子陳氏也是一位非常優秀賢惠的母親。據記載,劉式去世後,陳氏召集5個兒子,對他們說:"你們的父親為官清廉,身後沒有為你們留下什麼金銀財產,所遺留下來的只有書籍數千卷。這就叫墨莊,希望你們都在墨莊中安心耕讀,以後能夠學有所承,繼承光大你們祖先的事業。"她的兒子們都遵從母親的教誨,刻苦攻讀,後來果然都考取了功名,中了進士,做了郎官。此事在劉氏家族和當地傳為美談,人們因此稱陳氏為"墨莊夫人"

龍氏“五子登科

龍氏況公,字景荀,唐光啟二年鄉舉,昭宗龍紀元年任大理寺評事,配陳氏。生有五子:龍欽、龍琮、龍瑊、龍瑀、龍琳,皆登科。

龍欽,字亮工,光化二年中三史科任四門博士,天佑三年授光祿寺少卿

龍琮,字黃石,顧村祖,宋時贈司徒

龍瑊,字鹹玉,任四川兵馬都監

龍瑀,領南唐鄉舉,隱德不仕。下諱琰,字大初,為郭公父詠沙詩曰:“茫茫黃出塞,漠漠白鋪汀。鳥去風平篆,潮回日射星。”後登哲宗元符乙卯舉。時蜚,中高宗紹興庚午舉。曰表臣,中寧宗慶元乙卯舉,任安遠尉。曰明初,授登仕郎。曰恭德,字叔南,任淮東制置司

龍琳,字璧齋,任南唐吉州仕曹

以上是全部回答。





藏品分享


五子登科”常用作結婚的祝福詞或吉祥語“五子”表示多子多福“登科”就是科舉高中,表示出人頭地,要是“五子”都“登科”,那就是喜上加囍了。

古人說的“五子登科”到底是哪五子呢?

這個故事發生在五代十國時期最後一個政權——後周時期。

燕山一帶有一個人名叫竇禹鈞,竇禹鈞出生在後晉年間,主要生活在後周他的祖父竇荻、父親竇思恭分別擔任過玉田令、媯州司馬等基層小官。

由於家中有人在朝為官,竇禹鈞出生時家境還算不錯。但是,父親竇思恭,在竇禹鈞幼年的時候便離世了,母親把他撫養成人。竇禹鈞幼年喪父母親對他管教很嚴厲,竇禹鈞從小就知書達理,孝順長輩。

但是,

命運總是捉摸不定。年竇禹鈞憑藉才學知名,順利走上仕途,但始終沒有孩子。在古代,無後就是最大的不孝。

竇禹鈞為此想盡了辦法,也無濟於事。某天夜裡,竇禹鈞夢見了自己的祖父。祖父告訴竇禹鈞,他命中無子,且會早喪。

解法只有一個,那就是積德施善,改變宿命。

夢醒,竇禹鈞按照仙人指路,拿出家中錢財,助人葬父娶妻,幫人經商開源,開辦書院學堂。

有耕耘就會有收穫,竇禹鈞時來運轉。這時候,祖父又來到他的夢中。“因為善行,你被延長了三十年陽壽,還即將擁有五個兒子。”爺爺的一番話讓竇禹鈞欣喜萬分。

他後來果真有5個兒子,他對五個兒子從嚴管教,精心培養。終於五個兒子都高中了進士。

長子竇儼在北宋朝廷當上了禮部侍郎;三子竇侃被後周皇帝封為起居郎;四子竇偁官至左諫議大夫、參知政事,死後被追贈工部尚書;五子竇僖擔任左補闋雖然品級不高,而他憑藉自己的清正廉潔的得到了美名。

在當時,這五人被稱為“竇氏五龍”,而後人們讚歎於竇禹鈞的教育能力,便將“五子登科”的典故代代相傳。


老蟲


古人讀書、求學、入仕,有很多勵志故事,如關於孟子的“孟母擇鄰”,關於范仲淹的“劃粥斷齏”,關於歐陽修的“以荻畫地”,關於陳省華的“父子四進士,一門兩狀元”等等。

古代說的“五子登科”,也屬於此類。

所謂“五子登科”,講的是在竇禹鈞的精心培養下,五個兒子全部中了進士的故事,這“五子”分別是:長子竇儀,次子竇儼,三子竇侃,四子竇偁,五子竇僖。

竇禹鈞,天津薊縣人,排行老十,因有竇十郎之稱,因家居燕山之下,故又有竇燕山之稱。

竇禹鈞這個人不簡單,他生活在五代宋初亂世,卻能躲避戰亂,安心於鄉野,對膝下五個兒子悉心教育,讓五個兒子全部成材,而且後來個個身居要職,成了遠近聞名的好父親、好導師。

那麼,竇禹鈞為什麼能把孩子培養得這麼優秀呢?

范仲淹寫的《竇諫議錄》一文,是記載竇禹鈞事蹟非常詳細的一篇史料。不過,雖然詳細,不過也是經歷介紹,對於教育事蹟,卻也似乎並無過人之處,范仲淹在文中,也只說竇禹鈞曾經舉資建了一座書院,購買數千卷書添置其中,請了老師為兒子們授課,這些,似乎也並無特別之處。

另外,六朝宰相馮道曾寫了一首詩,《贈竇十》,詩曰:“燕山竇十郎,教子以義方。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馮道的這首詩,倒為我們提供了竇禹鈞教子的訣竅:“教子以義方”

確實,竇禹鈞教子,重在言傳身教,以自己的言行為兒子們樹立榜樣。

竇禹鈞雖然是個富翁,但他有仕有義。

竇禹鈞家有個僕人,有一次起了賊心,偷了他一大筆錢,隨後準備逃跑,但又因為竇禹鈞平日待自己好,不能昧著良心,因此寫了個憑證,系在自己女兒手臂上,憑證上寫道:“永賣此女,與本宅償所負錢。”然後逃了。

竇禹鈞收到憑證後,當即燒掉,不僅對僕人的偷盜沒有追究,同時還收養了這個可憐的女孩,後又將她撫養成人,且自貼嫁妝,送她出嫁。

多年後,偷錢的僕人聽說了此事,滿心愧疚,趕緊回來謝罪。

竇禹鈞原諒了他,重新給了他工作,對之前的事隻字不提。

竇禹鈞為人很寬厚,而且仗義疏財,親朋戚友中有人去世,因貧不能安葬的,他主動出錢幫助。

窮人家女兒到出嫁年齡而辦不起嫁妝,竇禹鈞慷慨解囊,由他置辦嫁妝出嫁的女孩有28人。

親鄰好友中有家庭貧困的,他常常雪中送炭。

竇禹鈞幫助過的人很多,但自己卻非常節儉,家裡沒什麼金銀飾物,妻兒穿的也是粗布衣服。

竇禹鈞建的學院,四方寒士皆可來學,只要有志於學、勤奮努力的,他免費提供食宿。據說,通過竇禹鈞的學院成材的寒士頗不少,他去世後,有些得到過他幫助的人,還為他守孝三年。

竇禹鈞用他的言行,履行著一個父親的責任,踐行著一個讀書人的操守,在孩子們的心中播下了善良的種子。

他的五個兒子不僅學業優異,全部考上了進士,而且後來個個在朝廷擔任要職,顯赫一時。

他的長子竇儀曾任工部尚書,次子竇儼任侍郎,三子竇侃任起居舍人,四子竇偁任參知政事,五子竇僖任左補闕。但有趣的是,不管兒子們官有多大,在父母堂前,那都是恭恭敬敬,規規矩矩。

竇家聞名一方,常有客人來訪,每每來客,竇禹鈞堂屋一坐,那一尚書、二侍郎、三起居、四參政、五補闕,都侍立在側,畢恭畢敬,一派世家風範。

我想,竇禹鈞之所以能培養出五個進士,恐怕就是這種良好家風浸染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