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一“世界”一諾一青山

太行山深處,河北省涉縣井店鎮蟒張溝山陡如削,腳下亂石大如碾盤,小如鵝卵。天矇矇亮,年近七旬的程計堂、張翠蘭夫婦就開始了巡山工作。

二人一“世界”一諾一青山

程計堂、張翠蘭夫婦站在自家院子門口(3月3日攝)

每天巡查13個山頭,走20多公里山路,防火災、防盜伐、修隔離帶……只因一句承諾,老程夫婦用30載光陰守出了一片青山。曾經的荒山禿嶺,如今山綠林密,野豬、狍子等野生動物也多了起來。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為響應國家號召,當地興起造林運動,蟒張溝林場頗具規模。林場位置偏僻,無人看護,山火時有發生,盜伐盜採也愈演愈烈,一座座青山變成了樹少草稀的“癩痢頭”。

1990年6月,38歲的程計堂和同村5條漢子應聘上鎮裡的護林員,來到蟒張溝。“破舊土坯房伸手及頂,夜裡就用煤油燈和手電筒照明。平時吃水靠蓄積雨水,冬天靠積雪,收音機也沒信號。”半年6個護林員走了5個,留下的程計堂也躊躇了。

“老程,綠水青山才能養咱山裡人啊。”時任井店鎮黨委書記的趙玉堂說,無人守護,環境會更惡劣。

程計堂想起當地流傳的民謠:“荒山禿嶺和尚頭,雨季洪水遍地流。旱澇風暴年年見,十年九災百年愁。”正因為當地窮山惡水,村民們頓頓玉米麵窩頭,日子過得艱難。

“您放心,趙書記,再苦再難,這山我來守!”程計堂說。

守山最苦時莫過於大雪封山的日子。“五鍋雪熬半鍋水,靠化雪一連吃過40多天。”開始老程吃住在山上,張翠蘭白天去林區幫忙,晚上回家照顧孩子。1995年,兩人乾脆搬到林區。

1996年夏,雨水暴增,簡陋的房子隨時可能倒塌,夫妻倆捲起鋪蓋卷和自家黃牛住在一個山洞。“既然我做了承諾就要擔起這個責,不能言而無信。”老程說。

眼看小樹長成了大樹,2600畝松柏鬱鬱蔥蔥,這是程計堂夫婦最得意的事。巡山路上,幾乎所有樹木兩口子都修剪過。老程說,山裡的樹就是他的娃。

守山護林,管護為要。從第一天起,老程就下功夫修建起森林防火隔離帶,還搭上了辛苦攢下的幾萬元錢。如今,隔離帶從最初的二三米寬變成了七八米,繞行一圈需要4個多小時。

山凹內,百年老核桃樹下,柴門聞犬吠。三間改建的紅磚平房便是程計堂夫婦現在的家,也是林區唯一一戶,屋裡靠牆擺放著“防火護林先進個人”“先進護林員”等紅皮燙金的證書。在當地政府幫助下,通往林場的路加寬硬化,新打了水井,還用上了太陽能。

生態好了,野生動物都來“安居樂業”,程計堂很高興。但這些“鄰居”並不好相處,田地總被翻個稀巴爛。老程說,他先後養了18條狗,“壯烈”了17條。他總結出經驗:動物怕光,遇到別慌,一晃手電筒就跑了。

大山密林就是老程夫婦的二人“世界”,守山護林是這個“世界”裡最重要的事。鄰村村民到林區砍樹建新房,程計堂發現後逼人把樹送了回來,還補栽了樹苗。對親戚朋友,他也總是醜話說到前頭,“沒事誰也不能去林場,否則別怪我不客氣。”

經過多年看護,林場已形成良性生態循環,樹籽落下被土壤覆蓋,每年新樹苗都會破土而出。如今,老程所屬的臺北村人均年收入已達8400元,1006戶人家有三分之一買了汽車、建了樓房。事業有成的3個子女要接老程兩口子去享福,他們卻不願意。

去年底,老程喜添孫子。張翠蘭去二兒子家照顧月子,剛住了二十天就住不下去了。兒媳笑著說,“看林子比孫子還重要啊!”

“這輩子最愛大山。”老程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俺兩口說好了,死後就埋在這兒,俺墳頭栽棵松樹,老伴墳頭栽棵柏樹,俺倆還在這兒守林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