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臣之國:微子啟的東封之路充滿艱辛

導讀:

殷商在諸夏之地的失敗使得他們將目光放向遠方。

帝辛的國家在東夷和西周的夾攻之下滅亡,但他們的人民和文化卻沒有滅亡,成批量的商人貴族在尋求西周政治庇護的同時也在尋找自己的建國之路。其中以微子啟為首的庶太子勢力就在殷商的故地上因為賢德之聲而被新天子周武王和周人所重視,認為他有承續殷商祭祀的能力,在經過周武王的治國詢問之後,成王時代的微子擁有了在東方荒遠之地建國的資格,而代價則是將殷商傳承六百年的天命資格傾囊相授於周室。

天命之爭中的帝辛最終淪為失敗者

不臣之國:微子啟的東封之路充滿艱辛

殷朝末代天子圖

商紂王只是周人滅商以後對商朝末代天子的蔑稱,他真正的名字叫做帝辛。是以武力在殷帝乙眾多兒子之中而出名。但他真正成為殷朝繼位之君還是因為宗法嫡子的原因。當年帝辛和微子啟是兄弟,而微子啟是在母親還沒有成為王妃之時所生,按照殷周之際的宗法制度來說,他只能算的上是帝乙的庶長子,而後面帝辛出生的時候,微子啟的母親已經成為了王妃。

從嫡庶之別上面來看,帝辛和微子啟雖然是同父同母的兄弟,但卻因為他們母親身份地位前後的差別使得帝辛和微子啟的地位天差地別。微子啟一輩子都只能是庶長子,在帝辛死之前都沒有即位的資格,而帝辛卻幸運的成為了嫡次子。這種情況在我們後世可能會被看作有運氣的成分在裡面,但遠在三千年前的殷卻被世間眾人看成了天命所歸

不臣之國:微子啟的東封之路充滿艱辛

商周對立形勢圖

帝辛在天命之爭的勝利只是限制在殷朝內部,在整個天下的天命之爭還遠遠沒有結束。當時遠在西方的周國在西伯昌的帶領之下,對內修持德政,對外發動兼併戰爭,一次性就滅掉了周圍九個小國。這種挑戰殷朝天下共主地位的行動引起了殷朝內部賢明大臣的注意,他們向帝辛進言,其中就有要遏制或者消滅西方之周的意思,但帝辛卻一直堅持著自己是天命所歸,在天命面前,西伯侯姬昌的一切努力都是白費的。這是漢朝司馬遷的說法,但按照當年殷天子的武力征伐東夷來看,他是不可能不知道西周的險惡用心,之所以沒有遏制西周的原因是因為即使強大如殷朝也無法做到同時對東夷和西周同時開戰。

從後世考古情況來看,殷人的先祖的確是出自東夷,而當年帝辛沒有選擇先徵西周,而是先徵東夷的主要原因是為了安定後方,如果自己的老家東夷都動盪不安的話,那殷朝大軍又怎麼敢毫無顧忌的征伐西周呢?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當年的東夷先於西周起事,使得帝辛不得不先伐東夷,而得知殷朝劣勢的西周也順勢起兵,用諸侯聯軍擊敗了元氣大傷的東征殷軍,

改變了帝辛自以為是的天命,而箕子則是在帝辛死後面臨著來自天命的考問。

武王受降:殷周之間的天命傳承

不臣之國:微子啟的東封之路充滿艱辛

後世繪製周武王圖

帝辛死後的殷朝並不是完全歸於滅亡,在那個時代有滅人國家而存其社稷的戰爭傳統。周武王通過戰爭獲得了居中國的權利,而權力則是治天下。在這個周革殷命的過程之中,他還必須履行為前朝存續血食祭祀的義務,這是三代時期中國人的習慣,只不過到後來被一些統治者壞了規矩。壞規矩的是後來人,現在的周武王還是十分重視這個傳統的,他在滅亡殷朝之後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從殷朝貴族之中尋找能夠續接殷朝祭祀的人。

微子啟是一個懂大勢的人,他在殷商還有希望的時候,他會極力的去規勸帝辛重振國家。因為這是他作為殷帝后人的義務,他骨子裡面留著的是和帝辛同文同種的血。在殷朝大勢已去的時候,他懂得順勢歸降,這是他保全自己生家性命的重要方法。周武王攻破朝歌之後,微子啟帶著殷朝最貴重的祭祀禮器來到周武王的軍隊之中,這裡面其實是有多重政治含義的,微子啟一方面是為了保全自己及宗族的性命而不得不投降,但他作為帝辛兄長這個敏感的身份讓他知道自己的投降必須要帶一點什麼。

空手去投降是絕對不會被周武王所接納的,而作為殷朝傳承了六百年的祭祀禮器則是周武王最想要得到的東西,它不代表著多少財富,它代表的是那個時代人們所普遍信奉的天命傳承,維子啟帶著這些祭祀禮器來投降就是向周武王暗示殷朝治天下的天命已經結束,現在周人代替殷人治理天下是合法的,這其中的政治門道無一不透露著微子的智慧,能夠很好的揣摩新天子的心中所想,從而為殷人的祭祀謀得一席之地。

不臣之國:微子啟的東封之路充滿艱辛

商周時代的青銅禮器

微子啟除了攜帶殷朝祭祀的禮器之外,還把投降的禮儀做的規規矩矩。當時的微子啟光著一隻胳膊,左手牽著羊,右手拿著茅草,跪在地上前行。這一幕在我們今天的人看來可能有一點滑稽,但他卻是中國歷史上主動投降最為系統的記載,其中以微子啟左手牽羊的跪姿禮在後世轉化成了牽羊禮,熟悉歷史的人應該知道北宋靖康之變的時候,金人羞辱宋朝二帝就是採用的牽羊禮。

而微子的光著胳膊則轉化成了中夏之地的請罪禮,戰國時期的廉頗向藺相如負荊請罪就是採用的微子啟的這一套,其中增加的只是一捆荊條,殷周之際的微子啟心中知道,作為殷商貴族的典範,他向周王投降一定會被天下人所注目,所以他在禮儀方面也是詳細備盡,但他沒想到的是自己的這一次歸降不僅讓周武王刮目相看,更是影響了後世數千年的禮儀制定。

周武王伐紂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於軍門,肉袒面縛,左牽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於是武王乃釋微子,復其位如故。——《史記》

周武王見到連殷朝庶太子都已經主動向自己臣服,而帝辛又已經死去,他便覺得天下已經大定。但微子啟的政治地位卻是十分尷尬的,當時的周人高層之中有不少人都勸導周武王殺掉微子啟以除後患,他們一致的認為周人的成功有很大的僥倖,赫赫大商就這樣被他們推翻,外部勢力的夾攻固然重要,但帝辛喜好武力而把殷朝拖入戰爭泥潭才是周人成功的根本,如果當年即位的是微子啟,那一切都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不僅是周人高層的想法,更是許多依附於周族諸侯的想法,

他們從心裡面對自己不自信,因為不自信而對以微子啟為首的殷朝餘孽產生牴觸心理。

不臣之國:微子啟的東封之路充滿艱辛

後世繪製微子啟圖

但周武王卻不是這樣,他知道在微子啟跪地而降的時候,殷人的膽氣就已經被微子啟示給磨滅了,在遙遠的三代,一個向敵人跪地請降的人是很難再次成為天下共主的,周武王已經洞察了微子啟的性格,知道他是骨子裡是一個賢人,而這種

賢人治國最擅長的就是維持現狀,對外發動戰爭與中興故殷是需要膽氣過人的。而當時的微子啟早已經認命,連代表國家天命傳承的祭祀禮器和九鼎都拱手讓人,這在當時雖然是被迫之舉,但卻永遠的讓微子啟失去了底層殷人的支持,所以後面周武王死後,第一個跳出來呼喊恢復殷朝事業的不是微子啟,而是帝辛的兒子武庚,周武王知道微子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所以對他有恃無恐但也絕不會讓微子啟進入周朝的高層,這是周人對殷人的防範心理,也是周武王為後世子孫謀劃的一步棋,即周人要有自己的文化風格,不能被殷人所同化,所以在當時,周武王做出的決策是讓微子啟按照過去的職位做事,卻不給他真正聚攏殷人的機會。

三監之亂給了微子啟建國的機會

不臣之國:微子啟的東封之路充滿艱辛

三監之亂時周公旦頒佈旨意討伐叛亂圖

微子啟雖然向周武王表了忠心,但忠心換來的只是周人高層對他的防範,而周武王也只是讓他擔任一個名存實亡的祭祀之官。但微子啟也並沒有沉淪,在他擔任祭祀之官到重新分封的那段時間就像是消失了一般,史書之中沒有任何這段歷史的記載,那一定是微子啟當年蟄伏的太好了,周人的史官都無法從這個前朝庶太子身上發掘出有用的東西。

而此時的周武王則是對整個天下充滿了擔憂,作為周人的王,他深受農耕民族習俗的影響,總喜歡考慮一些在未來發生的事情,當他看到六百年殷商輕易滅亡的時候,他就在想周人以後會不會也變成這樣,為此,周武王做出了諸多努力,先是分封天下諸侯來弱化殷人可以團結的力量,再次就是營造周人的第二座都城來為周人留一條後路,狡兔尚有三窟,更何況作為天下共主的周王呢?

不臣之國:微子啟的東封之路充滿艱辛

周公旦安撫殷朝遺民圖

周武王還沒有等到東都洛邑營造完成那一天就去世了,他的離開十分迅速,要知道,當時的殷朝才剛剛滅亡兩年,許多地方的百姓都還以為是殷天子在世,當人們還沒有緩過神來的時候,這位親手締造周朝的人就去世了,這就給了殷人一個機會,在周人政權不穩定的時候有可能重新恢復殷朝。這個時候的微子啟依舊沒有行動,但帝王辛的兒子武庚卻行動了,他和自己的父親一樣,同樣是勇武好力,並且繼承了父親的一部分土地,建立了國家,他認為周武王之死是他復辟殷朝最好的機會,為此他還勾結了周人派遣了監督自己的三個人,這三個人分別是管叔,蔡叔,霍叔。

按道理來說這三人作為周武王的親戚是不會相信武庚的,但歷史之中偏偏就勾結在了一起,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大家都相信了周公旦篡位的謠言,這個謠言首先不可能是周人發佈出來的,國家草創且處於危難時刻,周人不會落井下石,所以這個謠言的傳播者只可能是殷人貴族,而從當時的情況來分析,武這個人有勇而無謀,根本不會考慮到這麼深層次的問題,所以謠言的製造者極有可能是在這段時間內處於消失狀態的微子啟,

他雖然自己不敢主動擔負恢復殷朝的責任,但煽風點火還是可以的

不臣之國:微子啟的東封之路充滿艱辛

微子啟建宋祭祀天地圖

如果說前期的周人因為忙於鎮壓叛亂而無法查清謠言的製造者的話,那平定叛亂之後的周人一定的有精力,且有能力查清楚的。武庚領導的東夷和故殷勢力與周公旦大軍作戰了三年,最終還是沒有逃過失敗,而歷史的懸疑之處就在於武庚剛剛失敗,微子啟就開始和周公旦接觸,在二人經過談判以後,周公旦決定把殷人的遺民交給微子統治。

而當年的那段歷史也似乎被周人刻意隱瞞。也許周人當年已經知道了造謠之人是誰,但他們也不好揭穿,畢竟自己塑造多年的賢德微子啟受到周政教化多年心中還裝著前朝,這怎麼聽著都是一種笑話,周人不願意讓天下人看到這段失敗的歷史,所以和微子啟做了交易,周人允許微子啟獨立建國,且不作為周人的臣屬,而微子啟則是選擇隱藏這段歷史,最後隨著時間的推移讓後人相信了周人的說辭。

結語:

微子啟是一個讓我們看不透的人,他從來都不是如後世史書中記載的那般簡單。作為亡國庶太子,他身上的責任比誰都重。在周武王強大的軍威面前,他無法用武力重新恢復殷朝,而他又不想隨著國家的滅亡而滅亡,所以他在殷周換代之際選擇了投降,拋棄掉過去殷人視為生命的祭祀之器,按著周人的心思做起了順民,從本質上來看,微子啟從來都沒有放棄過殷人的宗族祭祀,他所等待的只是一個機會,等待周人的精神核心毀滅之後,那將是他們殷人的機會,而隨後的歷史也的確給了殷人機會,但同時也給了周人維持天命的契機,實際上後期的殷周搏鬥才是一場國力均衡的鬥爭,這一次的殷人敗的徹徹底底,幸運的是,

微子啟的謹慎使得殷人的血食祭祀以另一種形式存活了下來,它的國號叫宋,是無須向周人臣服的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