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五”的由來,你知道嗎?

眾所周知,二百五是一句罵人的話,形容一個人呆頭呆腦,不聰明,不開竅,算不上是很粗魯的話,最多就是調侃而已。你知道它的來歷究竟是什麼嗎?

由來一

蘇秦是戰國著名的縱橫家,以遊說列國合縱抗秦而受到各國國君賞識,領六國相印,權勢可謂一時無兩。所謂樹大招風,蘇秦在齊國活動的時候,遭遇刺客襲擊,重傷而亡。明目張膽在齊國殺人,這是對齊國的蔑視,齊王很生氣,但他卻沒有下令捉拿兇手,而是下令把蘇秦的頭割下來,掛在城門口,張榜公示蘇秦是內奸,死有餘辜,齊王要獎勵出手的義士千金。告示一出,很快就有四人來領賞,四人都一口咬定蘇秦就是自己殺的,於是他們被帶到齊王面前。齊王問他們千兩黃金怎麼分,四人還高興得回答四人平分,每人二百五。齊王怒喝道:“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出去斬了!”從此民間便留下了二百五的說法,被用來形容傻瓜、笨蛋和被財色所迷惑的人。

“二百五”的由來,你知道嗎?


由來二

在大清之前(包括大清在內)主要流通的是銅錢,銅錢又分銅圓(實心的)和麻錢(空心的)兩種。為了攜帶和運輸清點方便,把麻錢用麻繩每500個為一吊串起來,然後把倆繩頭結起來。這就是一吊。那麼,問題就很清楚了——所謂半吊(子)就是一吊的一半,250,也就是人罵人半吊子!

“二百五”的由來,你知道嗎?

由來三

還有一民間傳說,從前有一個秀才,為了考取功名廢寢忘食、發奮苦讀,可是終其一生都不曾中舉,連兒子都沒有生。到了晚年,老秀才終於心灰意冷淡泊名利了,反而喜得貴子,添得雙丁:一個叫做成事,一個叫做敗事。從此,秀才在家閉門教子,日子過得其樂融融。一天,秀才吩咐妻子道:“我要去集市上逛逛,你在家督促二子寫字,大兒子寫三百個,小兒子寫二百個。”秀才趕集回來之後詢問二子在家用功如何,老妻回答道:“寫是寫了,不過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兩個都是二百五!”

以上這三個典故,可以說是各有各的說法和道理,不知道各位究竟比較相信哪一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