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崖山海戰——悲壯的句點

襄陽失守後,南宋向北的門戶大開,再也沒有什麼可以阻擋蒙元滅宋的腳步。超過三百年大限的宋朝,究竟以何種方式退出歷史?為什麼南宋的覆滅讓後人如此唏噓?請看本集。

出逃


鹹淳九年(1273)襄陽陷落,德祐二年(1276)元軍兵臨臨安城下,太后帶著五歲的恭帝出城投降,此時按官方說法,宋王朝已經結束了。

但宋度宗的楊淑妃,在國舅楊亮節的護衛下,帶著自己的兒子即二王(益王趙昰、廣王趙昺)出逃,在金華(產火腿的地方)與大臣陸秀夫、張世傑、陳宜中及文天祥匯合組成逃亡小朝廷,剛滿七歲的益王趙昰登基,是為宋端宗,改元“景炎”,以期復國。

19、崖山海戰——悲壯的句點

宋 端宗

蒙元當然不會再放過一舉殲滅宋朝的機會,端宗景炎二年(1277),福州淪陷,端宗等人直奔泉州,張世傑要求接船,此時主管泉州市舶司(主管對外貿易)的阿拉伯人蒲壽庚不想再趟這趟渾水,拒絕張世傑的要求,並在隨後投降元朝。張世傑奪船出海,此時只能一路向南去廣東了。端宗一行本打算去雷州,但中途遇颱風,差點溺死,雖然倖免於難但也因此生病。這時左丞相陳宜中建議去占城(越南南部),而且自己前往占城,再也沒有回來,據說最後逃到暹羅(泰國),死在那裡。

崖山


端宗因落水染病不久病逝,弟弟七歲的趙昺登基,改元“祥興”。趙昺登基後,由左丞相陸秀夫及太傅張世傑護衛逃至崖山,抵達了旅程的終點。

19、崖山海戰——悲壯的句點

張世傑 陸秀夫

祥興二年(1279)正月,張弘範率元軍攻至崖門,對南宋小朝廷形成了三面包圍之勢。此時有人向張世傑建議佔領海灣出口,以保護向西撤退的線路,但是張世傑擔心士兵逃亡,沒有采納,並下令盡焚路上宮殿、房屋;又下令所有戰船以大繩鎖相連,張世傑傻啊,沒看過《三國演義》嘛?曹操在赤壁是什麼失敗的?元軍一看這架勢,諸葛亮火攻啊!但是張世傑留有後手,所有船隻塗泥,嘿嘿嘿,燒不著!元軍見火攻不成,便封鎖海灣,又以陸軍切斷宋軍打水砍柴的路,餓死你們。這比襄陽城慘多了,宋軍吃乾糧十餘日,飲海水,苦不堪言。期間元軍招降三次,均被拒絕。

19、崖山海戰——悲壯的句點

張弘範

祥興二年(1279)二月七日,張弘範兵分四路,在宋軍東、南、北各駐一軍,自己親率一軍接近宋軍,約定以奏樂為總攻信號。首先北郡乘潮進攻宋軍失敗,元軍假裝奏樂,宋軍以為元軍在吃飯,稍微鬆懈。中午時分,張弘範在正面進攻,用布遮蔽藏有伏兵的船樓,以鳴金(正常鳴金是退兵)為號發起總攻。宋軍大敗,而且一時間連破七艘宋船。

19、崖山海戰——悲壯的句點

元軍一路打到宋軍中央,張世傑見大勢已去便抽調精兵,到中軍與蘇劉義斬斷桅杆,帶著十幾條船突圍。陸秀夫去找趙昺想帶著皇帝突圍,怎奈趙昺的船太大,而且跟其他船連著,根本出不去,陸秀夫見已經走投無路,便毅然背起趙昺,此時趙昺已經說不上什麼表情了,連日的疲憊驚嚇,早已經沒了精神,七歲(虛歲)小朋友啊!陸秀夫對蒼天大喊,這時天要滅我大宋,隨即背趙昺跳海。後宮的宮女、太監和一眾大臣等看見陸秀夫和皇上已經投海殉國,大宋唯一的希望已經完全破滅,也跟著投海了。七天後,海上浮屍十餘萬。

19、崖山海戰——悲壯的句點

在岸上的楊太后聽聞,以手捶胸,失聲痛哭 “我忍辱負重到現在,就是為了趙氏的這段血脈,如今在沒有希望了!”隨即投海殉國。張世傑將其葬在海邊,之後張世傑也投海自盡。

... ...七日,浮屍出於海十餘萬人。楊太后聞昺死,撫膺大慟曰:"我忍死艱關至此者,正為趙氏一塊肉爾,今無望矣!"遂赴海死,世傑葬之海濱,已而世傑亦自溺死。

宋遂亡。

至此,南宋徹底覆亡。

結語


宋代是中華文化空前絕後的高峰,宋朝的滅亡也是中華文化第一次被外族徹底的毀滅。雖然元朝建立之後不到百年便被另一個漢族王朝“明”替代,但是明繼承的多半是元朝,宋代的文化斷層始終沒有接續,這是極為痛心的。

趙宋一代自建國之始直到終結,始終伴隨著外敵的壓力,在版圖不及唐代的情況下,在失去了石敬瑭拱手獻出的燕雲漢地的情況下,仍舊突破的所謂的三百年大限並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日本漢學巨擘內藤湖南有著名的“內藤假說”,高度評價趙宋一代,不僅是文化上更有政治上,認為趙宋是中世的結束,近代的開始。

宋代的精彩不僅侷限在上層,大事件上,更有平民,社會層面。後面會開啟宋代的專題系列,從更加細微的方面展現趙宋一代的精彩,歡迎訂閱並提出寶貴意見,謝謝!

本篇就到這裡,如您喜歡歡迎留言討論,並訂閱我;

微信公眾號:Intersectio 提前更新,歡迎點擊訂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