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区大黄集镇的“志愿军”老人

(侯艳伟 于东学 张静冬)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大黄集镇一带的群众,对“志愿军”这个名词特别敏感,多少年来,凡触及到“志愿军”这个字眼,人们总会想到于寨村的于锁柱这个人。平时若是在路上或在集市上遇到这个人,总是有人会说这老头叫“志愿军”。

牡丹区大黄集镇的“志愿军”老人

那么多人把这老头叫“志愿军”是否妥当?姑且不论,不过由此能看出,好像很多人不知道他的名字。

既便众人如此冠名,那理由是相当充分的。

刻在心里的“三八线”

于锁柱今年87岁,1949年他16岁时自家乡参军入伍到四川,在原部队服役两年后,1951年2月随部队到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攻打朝鲜元山战役时先后两次负伤,被美军飞机炮弹炸伤头部和腿部,致颅骨额骨折脑损伤和右小腿梁骨折。

抗美援朝战争中,于锁柱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0三五二部队一支队步兵连班长。在朝鲜战场上,他置生死于不顾,与战士们一起炸碉堡、炸桥梁英勇作战。由于美国飞机长时间轰炸,志愿军战士食品和饮水供应不上,很多时候只能用红罗卜充食和补水,一个苹果要彻成粉皮厚的片分给几个伤口,普通战士很少摊上。若苹果有好几个,人人可分得一片,粉皮厚的苹果片含在嘴里不敢嚼碎,只是压在牙缝间,反复体会其中滋味,万不得以才慢慢往肚里咽下。

牡丹区大黄集镇的“志愿军”老人

“三八线”是朝鲜与韩国的分界线,这是个缺水的分水岭。于锁柱和他的战友在三八线战场怕暴露目标,伏卧于草丛中一天一夜丝纹不动,隐隐约约闻到周围的一股股刺鼻的“化尸”味。于锁柱说:“我快死了,没想到能活下来”。看到草叶上的露珠,觉得还能挪动一下身子,蠕动着翘干皮浸血的嘴唇舔吮草叶上的露水,被敌机弹片击中右腿膝盖骨。

在朝鲜的几年间,战斗不断,战场也换了好几个地方。在元山战斗中于锁柱被美军飞机弹片击中头部,他回忆说当时只感到额头上一凉,由于怕被敌人发现目标,不敢动弹,只是用手掌与手脖处强摁着头上流血的地方,仰躺在草丛中。血,从头上流到耳窝里,又从耳窝流到过了腮帮子到地上。待敌机过去,他的手被风干的血沾在了前额上与皮成一体。敌机过后,医疗队把于锁柱送往陆军医院四所治疗。用因表现顽强,于锁柱荣立二等战功,二级军残。

牡丹区大黄集镇的“志愿军”老人

65年思念的“金达莱”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美、苏都有兵力滞留于三八线,按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委要求,志愿军有必要保留一部分兵力在朝鲜巩固胜利成果。于锁柱踊跃报名继续留在朝鲜达5年之久。

或许人们对经典老电影《英雄儿女》还有一小点印象,那些被艺术化的朝鲜“金大爷”“阿玛尼”“小胖子”“战地黄花”等人,都与于锁柱和他的战友建立了深厚友谊。在朝鲜战争的日子里,他团结战友视朝鲜人民为兄妹,深受朝鲜人民的敬仰,与朝鲜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抗美援朝战争持续了3年,可是于锁柱和他的战友们却在朝鲜驻扎坚守了5年。

牡丹区大黄集镇的“志愿军”老人

5年里,他们克服了“水土不服”的生活环境,适应了三八线、上甘岭、元山等朝鲜多个地区的水和土。那一丛丛粉艳艳的金达莱布满山上山下,那一片片被山水滋润的苹果园挂满了红嘟嘟的金苹果。在异国他乡,于锁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5年志愿军全部撤军回国,他军用挎包里被亲人们塞满了金苹果,按当时军纪,他一个也没带回他中国。

于锁柱和战友们列队回国之际,朝夕相处5年的朝鲜大地金达莱漫天遍野,“金大爷”和“阿玛尼”带着一大群“战地黄花”姑娘身着盛装,短衣长裙白布带打着蝴蝶结,腰挎金鼓相送的场景,深深的铬在了最可爱的人心中。姐妹们离别时相送的相片除了自然的风化,不许它受损一丝,被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珍藏了65年。

牡丹区大黄集镇的“志愿军”老人

71年保持“上风头”

于锁柱退役后,不失军人本色。回到地方,他积极参与家乡建设,第二年,他就被推选为当时的黄集公社于寨村大队长(今村主任)。担任大队长20多年间,他保持着一个军人的作风,默默无闻的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和一个军人的初心,赢得了群众拥护。1980年被推选为于寨村党支部书记。

在任村党支部书记的10多年间,他连年在全(社)乡第一个完成交售爱国粮的工作任务,当时他在当地干部群众中落了个“上风头”的雅号。他要求各家各户在麦场扬场时,把上风头的饱满麦粒单独凉晒,秕麦留下自己吃,饱麦子交公粮。他带领的村14年不间断荣获党委“一等奖”。1993年,在支部书记的岗位上退出,培养了村新的接班人。

在支书的位置上退下来后,儿女们劝他或在家“溜溜鸟”“逛逛集”或与在城里的孩子住一起,可是于锁柱说他享不了那清福,他“心静”不下来。村里的那些大事小情他仍然挂在心上。

牡丹区大黄集镇的“志愿军”老人

前些年人们穷困时杂事也多,左右邻居发生误会、小夫妻伴嘴、前院建房时屋檐“滴水”空间小、东院墙根有点朝外、隔墙的户阳窟窿眼(墙根下的水道出口)留的太宽、这家耩麦子没留边垄、那人拉庄稼时轧毁了别人的地头子等等。这些不是事的事有时竟能惹出了事,惹出的事上不了法律,也报不了公安,有关部门问不了,村干部也不好插言。每当这样的事发生,有很多人会找于锁柱出来“评理”,其实他根本就不用“评理”,只要往前一站,当事人会面红耳赤说,没事。有事没事都被于锁柱看在眼里,他会根据情况做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直至双方心服口服。

牡丹区大黄集镇的“志愿军”老人

近几年人们脱贫了,于锁柱还是不“心静”。他对村里工作看在眼里挂在心上,村里环境卫生哪里不整洁,他会找到附近的住户说,别管是谁弄的,这里离你家最近,数你方便,你要多招呼才是呀。因于锁柱在村里德高望重,村里喜忧大典的事总会有人请他过去,近几年开展移风易俗,他这身份派上了用场,谁家过高标准大操大办,他会在不知不觉中做点建议。因顺应了形势,也迎合了当下人的心理,他的建议真管用。

牡丹区大黄集镇的“志愿军”老人

2020年春节,他在村里的老年人中第一个戴上了口罩,很多老年人认为年龄大了不习惯。村干部也难以做工作,只好说,咱村没谁比“老志愿军”年龄大,都看看人家老志愿军。抗击新型冠状疫情以来“老志愿军”戴口罩的形象影响了一个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