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国时代——窥视当代日本文化的历史窗口

自西元1477年的应仁之乱结束后,原本拥有操控全国各地大名的幕府,实力日益衰微,原先负责拱卫都城的守护大名,其实力也皆被长达近十余年的应仁之乱所消耗,因此,失去了权力的绝对约束,不少地区的领主大名纷纷开始独立,与原先的室町幕府分庭抗礼,形成了掎角之势。就这样,原先为了稳定地方的大名领主制,便开始向战国大名领国制不断发展,朝廷及幕府对此现状又无能为力,这才最终开启了日本历史上群雄纷争的战国时代。

日本战国时代——窥视当代日本文化的历史窗口

日本战国时代群雄割据势力分布情况

然而,尽管日本战国时代所流传下来的种种传奇,迄今为止仍旧为不少人所津津乐道,刀光剑影之中的儿女情长也好,阴云密布之下的义胆忠肝也罢,在诸多游戏和小说中,那段充满了纷争的历史,似乎也变得有血有肉了起来,再加上日本战国时期,又出现了诸如织田信长这般异军突起的新秀实力,更使历史同幻想相结合,从而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

日本战国时代——研究当代日本文明的窗口

实际上,日本战国时代的影响,远不止停留在这一层面。日本著名史学家内藤湖南,在对日本战国时代的描述时,曾说出过这样一段话:

如想了解今天的日本,只需了解1467年应仁元年发生的“应仁之乱”以后的历史。

按照内藤湖南的观点,日本应仁之乱后所开启的战国时代,不仅对日本当今的文化及精神现象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样也影响了日本当今政体的内部结构,换句话说,

由于应仁之乱的爆发,原本以室町幕府为主要政治结构的体系逐渐崩塌,尽管之后仍旧有江户幕府作为过渡,但其核心结构已然同往昔大不相同,对之后明治维新,带领日本与世界文化接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日本战国时代——窥视当代日本文化的历史窗口

因此,日本史学界在对日本战国时代的评价时,往往都赞同内藤湖南的这一观点,即战国时代便为日本当代政治文化现象的观察窗口。那么,战国时代对日本之后的影响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日本人民作为推动历史主体的首次亮相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那就是日本战国时代是一个封疆裂土,群雄逐鹿的时代,中央王权衰微,幕府名存实亡,各地领主大名互相征战,不仅仅存在于国与国之间,内部的矛盾也同样尖锐。诸如一些不愿封土称王的守护大名,由于其分国消耗过大,内乱结束后又无力维持分国的统治,这就导致各地不满生存现状的人民纷纷揭竿而起,或是推翻,或是取代,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一触即发。

根据唯物历史观的角度来看,人民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势力。而日本战国时代的开启,也象征着日本人民,作为这一推动社会变革的主体,第一次在日本的历史长河中出现。当然了,这种推动主体的势力并不仅仅是个人的努力,而是将个人凝聚在一起的家族共同体。

日本战国时代——窥视当代日本文化的历史窗口

只不过,这里的“家”不是普遍意义上的家庭,而是由多人、多个家庭、多个团体组织起来的“家”。不过,这个“家”的职能同十三世纪武士的家族一样,也有着共同的守护信仰。人们为了保护自己共同的家园,人人都充当着守卫者的角色。而这种家庭共同体的表现,在乡野称之为“惣村”,在城市则称之为“町”。

广义日本文化及传统艺能逐渐形成

其次,应仁之乱结束,战国时代的开端,也象征着日本开始由以往被自然束缚支配的时代,逐渐过渡到现代文明时代的起点。笔者在之前的文章中曾经论述过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律令制和佛教的传入,标志着日本已经摆脱了落后野蛮的时代,而经由数百年光阴的积淀,直至应仁之乱后,各地领主大名为了稳固各自的统治,更加强化了以儒教文化体系的价值观,进一步向尚未开化的偏远地区渗透,大幅动摇了日本本土根深蒂固的土著文化。

另一方面,汉文化又同大和文化进一步融合发展,两者共同促进,互为表里,形成了日本广义的文化定义。这一定义,现如今也仍旧为日本史学界所采用。而这一现象的具体表现,则主要集中在当下日本诸多的传统艺能,以及为人乐道的匠人精神,也都是在应仁之乱后所逐渐形成的。加之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新型科技及文化又开始向农村渗入,近代合理主义的思想理念也开始在日本民间普遍形成。

日本战国时代——窥视当代日本文化的历史窗口

日本茶道的“鼻祖”和集大成者千利休

顺提一句,自日本战国时代开始,原本对日本文化极具影响力的佛教也开始转向衰微,但唯独同武士道精神相契合的禅宗一支,却得到了大部分武家政权的支持。因此,根据禅宗“明心见性”的特点,也先后孕育了诸如日本剑道、茶道、花道、香道等一系列传统艺术。再者,受时代变革的影响,日本佛教并没有“认命”,而是采取了积极入世的态度,一方面如真言宗、天台宗等佛教派系,同武家政权紧密联合,人民暴动和佛教暴动彼此起伏。另一方面,如净土真宗等派系,则选择压制人民,以此来稳定国内的政治文化环境。因此,佛教在日本历史上所承担的角色,向来都是丰富多彩的。

国民观及新型政治统治领域的产生

其三,由于战国时代大名纷纷“建国”,这就使得原本在一些偏远地区的日本民众,也开始被赋予了“国民”的义务和权利,国民与统治阶级互相形成的这种新型的政府统治领域,与当代日本的政府统治领域大同小异。同时,由于受战乱的影响,日本同中国的关系日益淡化,这就使得日本开始从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华夷认知秩序中,逐步脱离,同世界文明接轨,为之后的明治维新打下了夯实的文化基础,

而这也侧面说明了日本第一次以一个独立国家的身份,融入了世界体系。

但值得注意的是,正是由于那一时期日本对文明的接触和学习对象发生了改变,也就不可避免的导致了之后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也存在比较激进的改造行为,这也是任何一个历史变革阶段所无法避免的局限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