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是如何滅掉滅南宋的?南宋皇帝死的慘不慘?

國學智慧哲理


好問題,南宋滅亡,歷朝歷代探討原因的文章很多,但是大多都是從南宋自身的角度出發,你的問題卻能從元朝的角度出發,這真的非常好。

元代是如何滅南宋的,我覺得下面三條很重要。

一是有雄才大略的汗王

公元1260年,忽必烈繼任蒙古大汗。他的上位經歷了一番激烈爭鬥。前一年,上任蒙古大汗蒙哥在攻打南宋四川合州時去世,由於蒙哥的幾個兒子都年幼,他的幾個弟弟為了爭奪汗位陷入了白日化的戰鬥,最後四弟忽必烈戰勝了另兩位兄弟,脫穎而出。這種汗位的爭奪有點血腥, 但是也因此優勝劣汰,保證了繼任新大汗是最優秀的那位。

忽必烈繼任後,一系列重大舉措彰顯了他的才略。一是建元中統,這是蒙哥大汗首次開始按中國傳統的王朝年號紀年;二是改定國號,他在1271年改“大蒙古”國號為元,蒙古帝國正式邁進了大元朝時代;三是遷都大都,1272年忽必烈把都城從哈拉和林遷到元大都(今北京),以政治中心的南移加強對南宋的戰略威懾。

忽必烈的遠見卓識還體現在胸襟寬大、任人唯才,敢於重用漢人和其它少數民族人士。財政上他重用藍眼睛的阿合馬;內政軍事上他重用董文炳、劉秉忠、張弘範等人,正是這些人,後來成為元朝消滅南宋的主力。

相比忽必烈的雄才大略, 南宋的帝王宋度趙禥宗卻智商堪憂,他是一位早產兒,出生時大腦被打胎藥所傷害,智力水平一直不高。權臣賈似道把持權柄。賈似道雖有雄心,意圖改革弊政,提升國力,但是無奈受到多方面掣肘。最終在蒙古人的鐵騎下威脅下,不但未能完成自己的抱負,最後甚至淪落到掩耳盜鈴、謊報軍情、自欺欺人的地步。

兩下一比較,優劣已見。

二是有改善財務狀況的迫切現實需要

蒙古國從窩闊臺開始,就開始參照宋、金,逐步建立了一套官僚體制。原來成吉思汗時靠歲貢和掠奪的財政來源顯然已經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財務支出。

到了忽必烈時代,隨著他模仿漢制,慢慢完善朝廷體制,官僚隊伍日益龐大,再加上蒙古和金朝女真人漢化後滿足於過穩定日子不一樣,他們不斷對外用武,所耗甚巨,財政問題更為突出。這時候迫切需要忽必烈開源增收。最好的方法,當然是模仿南宋,建立一套財稅制度。

但是蒙古人遊牧為生,徵不了稅,從蒙哥繼位後就把目光向南方看,畢竟那裡有良田無數,都是聚寶盤呀。忽必烈繼承了蒙哥的汗位,也繼承了蒙哥征服南方的夢想。因為,他們有一點共識,那就是迫切需要南方的聚寶盤來改善的自己錢袋子問題,而不是南宋的那一點歲貢。

有人說,南宋在鄂州之戰後還有機會再現“紹興和議”,來個宋元議和,確保南宋繼續偏安一隅,這顯然是他沒有看到這一點。

三是有軍事上的絕對實力

南宋末年,元朝的實力在不斷增長,而南宋的實力卻在不斷消退,到了忽必烈時代,大勢基本已定。此後,元朝滅南宋基本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襄陽之戰。開始就是重頭戲。忽必烈的南侵滅宋計劃是從1268年進攻位於漢水流域的襄陽和樊城開始的,這裡是進入長江流域的咽喉之地。南宋也知道這兩座城池的戰略重要性,一直派重兵鎮守。兩座城池以易守難攻聞名於世,60年前,它們曾經讓入侵的金軍無功而返,只能繞道而行,並最終導致南下失敗。

金庸大俠曾經在《神鵰俠侶》中描述過郭靖、楊過等人參與襄陽之戰,可惜的是,這只是小說,不是史實。歷史上,襄陽之戰歷時5年,經歷了無數的慘烈的攻防之後,最終以守將呂文煥的投降南宋失敗告終。

一種新武器在這次戰役中發揮了關鍵作用,那就是來自阿拉伯的碩大投石車。這種機器可以遠距離發射巨大的石頭,擊毀了南宋堅固的城牆。這使得原來不善於攻堅戰的蒙古人克服了自己的短板,變得戰無不克。

第二階段:臨安之圍。襄陽之戰徹底摧毀了南宋上下的信心。但是忽必烈卻忽然犯迷糊了。公元1273年襄陽之戰後,蒙古人沒有一鼓作氣拿下南宋,而是回師滅了高麗。這可以理解為蒙古人怕攻打南宋時被高麗人所侵擾,先解決後顧之憂。但是第二年,蒙古人進攻隔著大海的日本,就有點難以理解了。或許是忽必烈覺得攻打南宋需要水軍,他想先練練手吧。不過一場颱風讓蒙古大軍遭受了重大挫折。

1274年8月。在日本吃癟的忽必烈,又開始對南宋用兵。這時候35歲的宋度宗趙禥駕崩,繼位的是他四歲的兒子趙顯,她的祖母謝道清垂簾聽政。

沒了襄陽和樊城的拱衛。蒙古軍隊在丞相伯顏的率領下,20萬大軍開始一路南下。必須指出的是,軍隊中80%都是漢人,這和忽必烈重用南宋降將是分不開的。

無險可守的賈似道把2500艘大船列在長江上,在蕪湖擺出了和元軍決戰的架勢。結果可想而知,13萬人一觸即潰,絕大多數戰船被元軍的火炮擊毀。

我們知道戰爭打的是系統戰,靠的是綜合實力。但是人,特別是兩軍統帥是其中最為重要,最為活躍的因素。蕪湖之戰的賈似道和後來定海之戰、崖山之戰的張世傑都犯了同樣一個錯誤,就是不懂得取勝之道在於以己之長克敵之短,都選擇了和正面突擊力舉世無匹的蒙古騎兵正面對峙。失敗自然無法避免。

蕪湖戰敗後,賈似道被貶官,溫州人陳宜中和衢州人留夢炎爭權鬥狠,南宋朝政一片混亂。元軍在1275年12月常州屠城後一路如入無人之境,2個月後直逼南宋那個已經臨時了一百多年的臨時都城臨安。

1276年2月21日,宋恭帝趙顯向元朝提交降書。3月28日,伯顏率軍出現在臨安城內。

最後階段:崖山之戰。謝道清在自己攜帶趙顯向伯顏投降的時候,卻暗地裡,讓張世傑帶著趙顯的兩位弟弟趙昰和趙昺向南方逃跑,那天這個女人一定想到了老祖宗宋高宗趙構。趙顯投降後,流亡南方的南宋殘餘力量撐起抗元大旗。在張世傑的扶持下,趙昰在福建繼位,稱為宋端宗。後來趙昰夭折,張世傑又扶持少帝趙昺繼位。

張世傑何許人?他原來是元朝的降將,最後時刻,他的對手元朝大將張弘範卻是南宋投降元朝的將領。歷史就是這樣詭異而富有戲劇性。

張世傑不懂水仗,根本不會發揮南宋軍船大、火力足的優勢,早先在定海,他把戰船用鐵鏈連起來,鋪上木板,準備和張弘範硬剛,結果被讀過《三國演義》的張弘範一把火燒了個精光。在崖山,他又故技重施,把大船都鎖起來。為了防火,這次他在大船的甲板和船弦上都塗滿了汙泥。但是崖山是死地,沒有淡水。張弘範利用了這點,邊圍邊攻,很輕鬆就擊敗了張世傑。

回顧宋元最後的戰爭史,發現南宋的將領都不堪大用。穩重老成一點、有些計謀的可能也就是李庭芝,可惜他先受到賈似道打擊不被重用,後來在揚州一戰中殉國,宋朝再無大將了。將星凋敝,這和宋朝重文輕武當然是分不開的。

張世傑這樣的人,軍事才能只能是下等,南宋最後的命運掌握在他的手裡,只能是脆敗了。1279年3月19日,崖山戰敗那夜,文天祥作為俘虜,身處元營,目睹了戰敗經過。他後來總結說:

閩之再造,實賴世傑之力。然其人無遠志,擁重兵厚資,惟務遠遁。自三山登極,世傑遣兵戰邵武,大捷,然不為守國計,即治海船,聞警遽浮海南去,天下事遂不可為。又咎其厓山之戰,不守山門而作一字陣,於是船皆幫縛不可動,不能攻人而專受攻,惜乎其不知變而徒守法。

連書生文天祥也看出張世傑在戰術選擇上的失敗,可見張世傑的能力了。可惜的是,早先時候,稍稍有點眼光的文天祥自己受到張世傑排擠,只能領著他從江西老家募集的單薄子弟兵和元軍周璇,很快戰敗被俘。

尾聲:南宋最後幾位小皇帝的最終命運

1.宋恭帝趙顯。趙顯在臨安投降後,被伯顏送到元大都。忽必烈把他安排流放到西藏出了家當了和尚。1323年,自殺身亡。另說是做反詩被元朝皇帝賜死,享年53歲。

2.宋端宗趙昰。泉州蒲壽庚叛變,趙昰意外落水,生病於1278年去世,年僅9歲。

3.宋末帝趙昺。崖山之戰中,南宋最後一位丞相陸秀夫揹著8歲的他投海自殺,與他們一起赴死的還有十數萬南宋臣民。請記住那個國難日,1279年3月19日。

總之,南宋最後的三位皇帝的結局都是悲慘的!


摺疊歷史


我是棠棣,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我從總體戰爭經過、崖山之戰的慘狀、滅亡原因三方面,對這一問題作一回答:

一、戰爭經過

宋元戰爭, 1271 年之前又叫宋蒙戰爭,是蒙古帝國對南宋的戰爭,宋元戰爭是蒙古帝國對一個政權最持久的戰爭。 最後元世祖忽必烈滅亡南宋,統一中國。

宋元之戰與蒙滅西夏之戰和蒙金戰爭不同的地方就是在與蒙古對南宋曾因中間內亂與南宋時戰時和, 而蒙古騎兵也並沒有像對西夏一樣在南宋長江淮河邊疆一帶進行不斷地洗劫或襲掠。



戰爭分為三次打戰, 分別是窩闊臺攻宋之戰、 蒙哥攻宋之戰、忽必烈南征滅宋。 其中每場戰爭又分為幾次小戰爭。 窩闊臺攻宋之戰從1235 年至 1241 年,包括沔州之戰、真州之戰、陽平關之戰、廬州之戰、京襄之戰;蒙哥攻宋之戰 從1253 年至 1259 年,包括蒙古攻四川之戰、鄂州之戰、釣魚城之戰,忽必烈南征滅宋1268 年至 1279 年,包括襄、樊之戰。


其中,真州之戰是發生在窩闊臺汗八年十一月, 宗王率領軍隊進攻宋淮西地區。之後直到蒙古軍再次進攻,宋伏兵突起,炮石俱發,將他們擊退。丘嶽繼遣勇士襲擊蒙古軍的營壘,焚燒他們的廬帳,於是蒙古軍被迫撤圍退走。

之後在 1253 年至 1259 年間,在南宋寶祐六年到開慶元年間,在蒙哥攻宋之戰中, 宋將王堅以及副將張珏扼守釣魚城, 抵抗蒙古軍進攻的著名要塞防禦戰, 這場戰爭就是著名的釣魚城之戰。 這場戰爭的結果是蒙古軍遂撤圍北還。

第三次戰役忽必烈南征滅宋中也有一次小戰,稱之為襄、樊之戰。最後一次戰爭歷時 12 年之久,由於忽必烈的攻宋方略的正確,善於選擇伯顏等良將,並且注重發展水軍和大力實行招降安撫政策,最後形成了軍事、政治的優勢,逼迫宋軍到了被迫捱打的境地,最後終於滅亡了南宋, 統一了中國。



其中襄樊之戰可謂是南宋滅亡的轉折點。是決定南宋命運的關鍵一戰。

歷史上襄樊戰役的慘烈程度,就是機械化戰爭時代的列寧格勒圍困、和斯大林格勒鏖戰都難以望其項背,據說戰役結束後 60 年,襄樊城的人口才恢復到戰前的水平,而後來的襄樊人其實都是湖廣兩省的移民,戰前的襄樊人根本沒有幸存下來的。從公元 1235 年開始宋蒙之間的軍事同盟破裂之後在襄陽開戰以來,一直到公元 1273 年襄陽守將呂文煥投降元朝,前後歷時長達 38 年。在這段時間內,共中間經歷了襄陽城的失守與收復、再失守與再收復、蒙古南宋各自的內亂甚至內戰、雙方爾虞我詐的談判、打打停停的消耗各種事端是層出不窮。宋蒙(元)雙方為了爭奪這個歷來被稱為兵家必爭之地的水路交通要塞,幾乎集中了當時世界上最精銳的騎兵和水軍,動用了當時能找到的一切先進武器,雙方死傷人數超過 40 萬人。的地位。

襄陽之戰對元宋雙方都具有重要意義。勝利的一方發現南宋朝廷的腐朽沒落已經不可救藥,從中看到滅宋的希望,而失敗的一方不僅沿長江一線及以南的防守從此處於極其被動的勢態, 而且民心士氣大受挫折,南宋王朝滅亡的喪鐘已經清晰可聞。

元軍佔領襄陽後, 又於當年攻下鄂州。 京城太學生和群臣上疏, 一致要賈似道親自督師抗元。賈似道迫不得已,只好在臨安設立都督府,但他遲遲不敢與元軍對決。直到 1275 年正月,鄂州失陷以後,他才抽調各路精兵 13 萬,從水路出發。他帶了大批輜重,船隻首尾相接達百餘里。途經安吉 ( 今浙江安吉北 ),他的座船因過於龐大,在攔河壩上擱淺,水軍只得為他換船繼續前進。 隊伍開到蕪湖(今安徽蕪湖),賈似道就迫不及待地與元朝聯繫議和, 他從蕪湖放回元朝俘虜, 並送荔枝、黃柑給元朝丞相伯顏,同時派使者去元軍大營,請求稱臣送歲幣。 伯顏拒絕議和,並繼續進兵至安慶 ( 今安徽安慶 ) 、池州 ( 今安徽貴池 )、丁家洲(今安徽銅陵東北長江中)一戰,宋軍前鋒毫無鬥志,不戰而走,後方督戰的賈似道也驚慌逃竄。



此一役,宋軍主力大部分被殲,士氣喪失殆盡。賈似道兵敗之後, 元軍主力順長江東下, 很快逼近臨安, 趙宋王朝已處在滅亡的前夕。賈似道喪師辱國,朝野震動,群情激憤,太學生及臺諫、侍從官紛紛上疏請殺賈似道,在朝臣的強烈要求下,謝太后只得將賈似道貶為高州 ( 今廣東高州東北 ) 團練使,並派人監押。紹興府有個小吏鄭虎臣,因受過賈似道迫害,為了報仇,他主動要求擔任押送官。鄭虎臣一路上羞辱賈似道,不時找機會欲置賈似道於死地。走到漳州,鄭虎臣橫下心來,在賈似道如廁時結果了他的性命。

德佑二年( 1276 年)正月,元丞相伯顏率領的元軍雲集臨安城下,謝太后欲戰不勝、南渡無法脫身,她任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與元軍接洽。然而,文天祥前往元營和談時卻被伯顏扣留。謝太后無奈,只得向伯顏奉上傳國寶璽和降表,開城投降。南宋主體政權已經滅亡,5歲的南宋皇帝恭宗被俘,後送西藏為僧,又被冤殺。



此時的南宋全境已納入元朝版圖,但是南宋殘餘勢力陸秀夫、文天祥和張世傑等人連續擁立了兩個幼小的皇帝(端宗、幼主),成立小朝廷,元軍對小皇帝窮追不捨,不斷逃亡至南方,在元軍追擊中受驚,端宗因病逝世,不得不而另立幼主,逃至新會至南海一帶。文天祥在海豐兵敗被俘,張世傑戰船沉沒,走投無路的南宋殘餘勢力終於在至元十六年二月初六(1279年3月19日)隨著崖山海戰失敗及陸秀夫負剛滿8歲的小皇帝跳海而死而徹底滅亡,四十八年與蒙的抗衡完結。宋室在南方 153 年的統治宣告終結。而趙宋宗室在中國319年的統治一去不返,無法光復。



二、崖山之戰的慘烈

德祐二年(1276年),蒙元雄師包抄南宋行在臨安,太皇太后謝氏自知無力迴天,便以恭帝的名義向敵軍統帥伯顏投降,至此,宋朝在實際上已經滅亡。但與此同時,不願降敵的大臣們以丞相文天祥、陳宜中、陸秀夫及大將張世傑為首,先後擁立益王趙昰、廣王趙昺為帝,並在閩粵一帶抗擊元軍,但在對方的猛攻下,卻只能接連敗退。祥興二年(1279年)仲春,流亡到崖山的南宋小朝廷迎來最後一戰。

戰役開始前,面臨不利的局面,有幕僚向主帥張世傑建議,應該先行佔據海灣的出海口,以便戰事萬一失利,可保護殘餘艦船向西撤退。然而張世傑考慮到一旦這樣做,被元軍嚇破膽的士兵可能會就此逃亡,所以堅拒此議。為了跟元軍破釜沉舟,張世傑下令將陸地上的建築物全部焚燬,又下令將全部船隻用鐵索連接在一起,以增強步履的不亂性,並將小天子趙昺的龍舟放在戎行中間。

仲春初六(3月19日),面臨著愈發不利的局面,張世傑只能冒死出擊,但願能殺出一條血路。元軍多是驍勇善戰之人,等到兩軍一接觸,便在箭雨的掩護下猛攻對手,奪走敵船七艘,一路直撲宋軍正中心。從中午到傍晚,海戰進行得異常激烈。突然,張世傑見到一條宋船降下了旗幟,休止了抵擋,其他戰船也紛紛效仿,自知大勢已去,便率十餘隻船艦斬斷大索突圍而去。

主帥既已逃遁,宋軍便形同“無頭蒼蠅”,只剩下被屠戮的份兒。此時,左丞相陸秀夫在龍舟上護衛小天子,見此時敵船徐徐迫臨,自知已無出逃但願,為避免被俘後受辱,便決意挽勸小天子殉國(此前,文天祥已在江西被俘,陳宜中逃至海外)。陸秀夫首前驅使自己的妻子、兒女投海自盡,隨即將玉璽系在腰間,背起八歲的趙昺奮身躍入大海,就此以身殉國。



在聽聞天子投海殉國的噩耗後,其他船上的大臣、宮眷、將士頓時哭聲震天。在此失望時刻,追隨小朝廷的十餘萬軍民,由於不願遭受蒙元的凌辱,便接踵跳海自殺,以最激烈的方式,來表明自己誓不做亡國奴的意志,其場面之悲壯,真可謂“天地同悲,日月同泣”。史載:“陸秀夫走衛王舟,王舟大,且諸舟環結,度不得出走,乃負昺投海中,後宮及諸臣多從死者,七日,浮屍出於海十餘萬人。”

張世傑逃出包抄圈時,把小天子的養母、皇太后楊氏帶在身邊,但願小天子萬一遭遇不測後,還能侍奉太后繼承尋找皇室之後,以圖再舉。然而等到楊太后聽聞趙昺的死訊後,卻是萬念俱灰,對隨從們說:“我之所以忍辱偷生至此,就是為的保護趙氏一塊肉罷了,如今天子既已殉國,我還有什麼指望呢?”隨即,楊太后也投海自盡。張世傑在草草掩埋楊太后之後,隨即也投海殉國(一說為遭遇風暴而落水溺死)。

蒙古滅宋後,忽必烈命西藏大喇嘛楊璉真迦管理江南佛教的大小事務,為了防止百姓對前朝的思念,於是他們對紹興的宋帝陵墓大肆破壞。楊璉真伽盜掘了6座宋帝陵墓,其中宋理宗趙昀的屍體泡在水銀中,保存完好,安臥似睡,當時的水銀很珍貴,再加上眾多寶物,楊璉真迦怎會輕易放過,於是他命人將宋理宗屍體倒掛在墓旁的一根樹枝上,以瀝取腹內水銀。水銀瀝乾後,後又發現宋理宗的頭顱大如鬥,於是他隨即割下,刮掉皮肉,將顱骨一剖兩半,鑲銀塗漆,做成了“酒碗”法器。他認為皇帝頭骨製成的法器,可以厭勝,還可以帶來好運,於是隨身攜帶,視為珍寶。



之後人骨酒碗送給了元朝皇室,一直在元廷權貴階層手中流傳,直到元朝滅亡。後來還是朱元璋得知了宋理宗頭骨酒碗的下落,用高價從西域僧人汝納處買了回來,並且在洪武二年舉行了隆重的儀式迎回宋理宗頭骨,以帝王的規格埋葬在了南京,同時下令修復宋六陵。洪武三年,將宋理宗頭骨移到永穆陵安葬。歷經這麼多年的時間,宋理宗的頭骨終於回到原地!

三、滅亡的原因

南宋的政治和軍事形勢留給後人更多的是苟且、 軟弱和無可奈何! 分析南宋的經濟實力和軍事裝備會發現, 南宋並不是一個不堪一擊、 積貧積弱的王朝。 宋朝在行政制度、經濟運行和火藥火器技術的研究等方面都超過漢唐。南宋朝廷以雄厚的江南經濟做後盾,推行“以金錢換和平”的外交策略 ,似乎也無可厚非。

不幸的是,兩宋政權一直處於諸多勃興的少數民族政權的夾擊和圍攻之中, 窮於應付戰局, 實屬無奈! 契丹、党項、女真和蒙古族在十至十三世紀相繼崛起,其勢難以敵當,也在情理之中。兩宋朝廷本無意消滅這些敵對政權,攻擊力雖不甚銳利,但抵禦來犯之敵的能力尚且有餘,在面對蒙古族大軍的時候尤其如此。從 1206 年開始,蒙古族大軍幾乎是以排山倒海之勢相繼滅金、滅西夏、滅花拉子模、滅俄羅斯諸公國、敗波蘭等東歐國家,獨獨在吞併南宋的戰爭中,無論是出動的兵力,還是相持的時間(從 1235 年舉兵伐宋,到 1279 年徹底摧毀宋王室,歷時近半個世紀之久),損失之慘痛,都是前所未有的。

南宋滅亡的真正原因在於統治者上層出現了嚴重的問題 ,朝政上吏治腐敗, 使得民不聊生。像賈似道在元軍大舉攻宋的時候,作為前線指揮,他一面封鎖軍情,一面向敵人稱臣請降,這種兩面派的作風是無法長久的。君臣上下,不思進取,既沒有北定中原的雄心,也沒有積極防禦的打算,只是一味蒐括民脂民膏,貪戀奢華的生活,所謂“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就是形象的寫照。



南宋後期的政治可用皇權旁落、大臣擅權、皇后干政、朝政混亂和民怨沸騰來概括 。如此以來,國家豈有不滅亡之理?!所以,當南宋統治者選擇了逃避甚至是投降政策時, 實際上就意味著選擇了一條註定滅亡的道路 !


常棣tandy


小編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吧。元是如何滅掉南宋?其實我們都知道蒙古大軍的威力。

面對較為強大的經常元朝都不費吹飛之力,就將其滅掉。可見元軍的實力之大。元朝主要擅長的是騎兵作戰。騎兵重甲是蒙古的特色。而且成吉思汗對他的部隊還進行了改裝。是其實力大大增強。

成吉思汗甚至打到了歐洲。其實說到元朝跟宋朝的戰爭。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釣魚城釣魚城戰役拖住了蒙古軍,甚至蒙古國當時的首領也是在這戰爭死掉的。這場戰役雖然沒有扭轉整個戰爭形勢,但是極大地鼓舞了對抗元朝的軍民士氣。

大家一起同仇敵愾對抗元軍。雖然最後寡不敵眾。最終被蒙古國破了城但是當時英勇鬥爭的精神永遠鼓舞著我們。比如著名將領文天祥。他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同樣激勵著我們。最後我們都知道崖山戰役之後,

丞相揹著年僅八歲的皇帝。跳飛大海。最後十幾萬居民跟著一起跳落大海。那場面是極其壯觀的。也是極其悲壯的。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啦,希望大家多點贊關注評論轉發,謝謝大家。


最強大的我們


1263年五月,忽必烈升開平為上都,作為駐夏的納缽。

1264年八月,又下詔燕京(金中都,金亡後稱燕京)仍改名為中都,作建都的準備。忽必烈建立“大元”國號後,

1272年二月,採劉秉忠議,改中都為大都,宣佈在此建都。

1273年,大都宮殿建成。次年正月元旦,忽必烈在正殿接受朝賀。元朝從此即定都在大都(北京市)。大都代替和林,成為元朝多民族國家的政治中心。至此以後,明、清兩代,北京一直是國家的首都。

1274年,忽必烈命令屯戍高麗的鳳州經略使忻都、高麗軍民總管洪茶丘率兵15,000人,大小戰船900艘出征日本。在日軍堅決抵抗下,首戰只獲小勝,未能深入。不久,因颱風將大部分戰船毀壞,加上已兵疲箭盡,元軍只得倉促撤回。

1275年二月,忽必烈派禮部侍郎杜世忠等出使日本。杜世忠等一到日本,就被鎌倉幕府處死。

這一消息直到1280年才傳到元朝。於是,忽必烈決心再次征討日本。是年下半年,元朝徵調軍隊(包括結集南宋新附軍),成立徵東行省(亦稱日本行省)主持征伐大計。

1276年2月4日,元軍攻入臨安,宋恭帝奉上傳國玉璽和降表,南宋滅亡,元朝掌握全國性政權。1279年3月19日,南宋海上流亡政權殘餘的最後一支抵抗力量被消滅。

1281年正月,忽必烈命令元軍兵分兩路遠征日本,但仍然失敗。


福子說歷史


看看南宋滅亡前的局勢。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先將西夏打到臣服,在滅西遼,1211年伐金,把金打到遷都,金實力大損。而後西征,佔領大片中亞土地,擊潰花剌子模,一路到裡海, 而後徹底滅亡西夏,成吉思汗病逝,窩闊臺繼位, 繼續征服,佔領伊朗高原,高加索地區小亞細亞攻到地中海沿岸。 蒙宋聯軍滅亡金,二次西征飲馬多瑙河,佔領整個東歐,同時也在攻打南宋,結果窩闊臺死了。攻宋也就結束了,窩闊臺之子貴由奪得汗位,但是隻當了兩年大汗就拜拜了。之後蒙古因為汗位,已經看到分裂的苗頭,之後的汗位被拖雷的長子蒙哥繼承,再次開啟戰爭模式,繞道攻滅大理和吐蕃,也就是雲南西藏等地,西征也征服了兩河流域準備進入埃及,結果蒙哥在攻釣魚城的時候被打死了。結果汗位又開始血腥的爭奪,之後忽必烈繼承汗位,但蒙古的內鬥也就開啟了。忽必烈先是忽視了西部的叛亂,集中全力攻擊南宋,進攻襄陽。1276年臨安城破,宋恭帝被抓。1279年崖山海戰,宋徹底滅亡。



其實滅宋過程,宋有很多忠烈,戰死不計其數。恭帝投降後,還帶著少帝反抗。但是整個過程真的就是摧枯拉朽,襄陽被攻克後,南宋就再也沒有組織起像樣的抵抗。臨安城破後宋恭帝就已經投降了。

元的軍力過於強盛,宋的滅亡也只是時間問題。而且面對的是一個橫跨亞歐的巨大帝國



宋恭帝之後做了蒙古駙馬,老年為薩迦派祖師之一“合尊法寶”,死後被傳說為元朝末代皇帝元順帝的生父。

宋少帝趙昺,南宋最後一個皇帝,死的時候年僅8歲。

趙昺登基的時候是6歲,不過不在臨安了在廣東沿海。

到最後,萬般無奈之下,被大臣抱著跳海了。


好奇觀古今


歷史的可能性——南宋曾有機會,與蒙元議和,繼續做“兒皇帝”,延續國祚

賈似道在鄂州之戰時,與還是皇弟的忽必烈曾有過議和的協議。但當蒙軍退兵之後,賈似道截殺了一百多個殿後的蒙古軍,並謊報鄂州大捷。因此造成了一種假象,迷惑了南宋上下,畢竟川蜀的戰役中,讓蒙古大汗折翼,還在其他路上成功阻擊了蒙古軍。

隨後賈似道還扣押了忽必烈的使臣郝經,不談、不和的模式之下,扣了郝經16年之久。【郝經是大儒,他有個學生叫做張弘範,是後來崖山海戰的蒙軍統帥】

雖然網絡上一直有觀點認為,南宋毀約只不過是忽必烈發動戰爭的藉口而已;以及所謂的和談也不過是忽必烈需要的權宜之計,用來避免兩線作戰。

但從金、宋的紹興合議來看,真有延續南宋國祚的可能性。

即:南宋延續傳統,將對金“臣服”轉為蒙元,選擇稱臣、接受冊封、歲貢、割讓長江以北的土地。(可以參考紹興合議,條件一樣)

忽必烈滅亡南宋

一、在內鬥中陷入滅亡的南宋

在史料中,南宋一直宣稱擊斃了蒙古帝國的大汗蒙哥。這種宣傳可以提振士氣,但對於當時南宋來說,反而是另外一種——驕兵!

畢竟擊斃帝國皇帝,還在其他地區成功阻擊了其他蒙古大軍,沒有之前蒙古軍劫掠地方的事情出現。可以說蒙哥攻宋,是南宋與蒙古之間的戰爭中最好的一次了。

所以當蒙古人退卻之後,南宋就陷入了爭權奪利之中,當宋理宗死後,這種局面愈演愈烈。中樞與各地將帥之間的關係日漸僵硬,就在這段蒙宋間歇期,南宋賈似道的派系不斷排擠其他派系,呂文德與劉整之間的矛盾,逐漸升級。

最終呂文德與俞興勾結,打算誣告迫害劉整。得到消息後的劉整,在公元1261年時,率領潼川府路和八萬精銳向蒙古忽必烈投降。雖然呂文德快速做出了反應,擊潰了劉整的叛軍,但只是奪得了瀘州城,潼川府路大部分已經陷入蒙古軍之手。

劉整

滅亡南宋的蒙古功臣,昔日阻擊蒙古入侵的南宋功臣!根據新元史的記載,劉整投降蒙古後,在面見忽必烈時,提出了滅亡南宋之策——“先攻襄陽,撤其捍蔽。”但根據後來的考究,發現其實早在開慶元年攻宋時,忽必烈與幕僚們,已經慢慢形成“先取襄樊”的方略。

但劉整的到來,不僅僅是削弱了南宋的軍事實力,劉整為蒙古軍訓練水師!

二、襄陽之戰

忽必烈早期攻打宋朝襄陽時,主將是阿術、劉整【都元帥阿術督諸軍,都元帥劉整,圍襄陽(《新元史》】。

(劉整)為攻取計,率兵五萬,鈔略沿江諸郡。六年六月,擒都統唐永堅。七年三月,築實心臺於漢水中流,上置弩炮,下為石囤五,以扼敵船。且與阿術計曰:“我精兵突騎所當者破,惟水戰不如宋耳。奪彼所長,造戰艦,習水軍,則事濟矣。”乘驛以聞,報可。既還,造船五十艘,日練水軍,雖雨不能出,亦畫地為船習之,得戰士七萬。——《新元史 劉整傳》

正因為劉整的計策,以及訓練的水軍,成功阻擊了宋軍多次支援襄陽的行動。另外訓練及水陸協同、回回炮、弩炮的優勢,扭轉了原本宋軍佔據了防禦戰優勢,

時圍襄陽已五年,整計襄、樊唇齒,宜先攻樊城。樊城人樹柵於城外,斬木列置江中,貫以鐵索。整言於丞相伯顏,令善泅者斷木沉索,督戰艦趨城下,以回回炮擊之,焚其柵。十年五月,樊城破,遣唐永堅入襄陽,諭呂文煥,乃以城降。

此時的忽必烈,還是比較相信漢儒臣的,在漢儒臣的建議之下,已經少有其祖父、父、兄嗜殺。比如在攻取大理時,就取消了屠殺令,頒佈了止殺令。

所以當攻宋時,忽必烈也提出了“勿妄殺,以爭取人心"的旨意。當襄、樊城破了之後,忽必烈知道若還是劉整率領軍隊攻打南宋,劉整肯定會報復南宋朝廷殺妻兒之仇,尤其是呂文德和俞興等家族,會受到滅頂之災。

因此忽必烈在此時調走了劉整,【改行淮西樞密院事,駐正陽,夾淮而城,南逼江,斷其東西衝】,隨後讓伯顏繼續延續劉整的策略,水路並進,沿著長江而上攻取臨安。

三、伯顏滅宋

至元十一年(1274年),伯顏與阿術統領中路軍取鄂州、漢陽等地,沿長江東下,至正十二年取黃州、蘄州、江州、安慶、池州等地,大敗宋宰相賈似道軍於丁家洲,收降太平州、滁州,下建康(今南京)。

伯顏秉承了忽必烈的“勿妄殺,以爭取人心"旨意,除了戰鬥的殺戮之外,沿江均少有殺戮。

攻取建康之後,伯顏再次分兵,兵分三路進攻臨安。就在此時,原本已經投降蒙古的常州,突然爆發了起義,加上之前伯顏並沒有掃蕩淮西夏貴、淮東李庭芝的部隊。

因此復叛的常州很快就成為各路“義軍”、淮西夏貴、淮東李庭芝的部隊的集結地,也成為切斷伯顏後路的一枚釘子。

正準備攻取臨安的伯顏大怒,命都元帥唆都率二十萬大軍回軍攻打常州,並根據蒙古習俗,投降復叛皆死的原則,下了屠殺令。

根據《常州縣誌》和南開大學李治安教授的考究,當時應該是屠殺了三萬守城軍隊(明編《續通鑑綱目》的記載,則是按常州的常駐人口算,說是屠了十多萬,之餘七人,但縣誌的記載,當時城裡少有居民,只有宋軍)

常州是忽必烈滅宋戰爭以來,唯一的一次屠城。隨後臨安在皇太后的首肯之下,選擇了投降。後來宋人寫了首詩——“伯顏丞相呂將軍,收了江南不殺人。”

南宋朝廷於公元1276年,謝太后攜宋恭帝投降。

四、流亡的小朝廷

雖然謝太后、宋恭帝在1276年3月2日時,投降了伯顏。但謝太后還是讓忠臣帶著其他兩個皇子,潛出臨安。

1276年6月14日,7歲的趙昰在福建福州被立為宋帝,改元景炎,史稱宋端宗。

此時的還在宋朝手中的城池只有福建的福州;浙江的溫州、台州、處州;廣東的廣州、南雄州;長江以北的揚州、真州、通州,這幾處還在堅守、抵抗蒙元軍隊。

同時雖然川蜀大部分地區已經被蒙元所佔據,但釣魚城、凌霄城等山城還在,且能調動的軍隊還有20萬左右。

這個時候的宋朝君臣將希望寄託在元軍,能像當年追趕宋高宗的金兵一樣,因不堪忍受南方溼熱的天氣退兵。能給宋朝一個喘息甚至中興的機會。但是此時的蒙古軍已經不同了,不再是金兵那樣是東北人,也不同窩闊臺、蒙哥時期的有大量的草原軍隊在。

此時的三十五萬蒙古軍,只有五萬是蒙古騎兵,其他的三十萬皆是漢家北地之人,即漢軍。

隨著元軍的不斷壓迫下,流亡宋廷一步步往南逃亡,隨著一個個城池被攻破,小朝廷只敢浮於舟上。結果在公元1277年12月時,退到廣東秀山的宋廷,聽說廣州淪陷之後,驚慌失措之下,選擇出海繼續逃避,結果碰到颱風(颶風),8歲的宋端宗跌落海水之中,雖然救了回來,可擔驚受怕之下,很快這個8歲的孩子就患病了。

公元1278年4月,9歲的宋端宗在碙洲荒島(今廣東湛江硇洲島)上病死,葬於永福陵(今香港大嶼山)!

在陸秀文、張世傑的擁護之下,6歲半的趙昺在碙洲荒島稱帝,史稱宋懷宗。在位313天后,崖山之戰,陸秀文揹著這個才虛年8歲的孩子跳海殉國。流亡的南宋朝廷滅亡。

而這兩個小皇帝的哥哥,宋恭帝趙㬎在忽必烈撫養到18歲那年,即1288年,忽必烈派遣他到吐蕃學習佛法……


總述:

其實,南宋在端平入洛之後,蒙古的全面進攻之時,已經瀕臨滅亡了。隨後的時間只不過是在苟延殘喘。

另外當初宋高宗趙構將首都設在臨安,除了便利於賦稅的轉運之外,更多的就是為了能逃跑於海外。南宋的防線就如同一條長蛇陣,頭部就是首都,中間是襄陽,尾部是川蜀,若是南宋有野戰的能力,三面進攻的方式確實可以保證收復中原。

只可惜南宋沒有野戰之力,一個頭尾難於相顧的長蛇陣,攔腰截斷是必然的。

流亡的南宋小朝廷,是壯烈的,也是可悲的



史之為用


窩闊臺時期,蒙宋合力滅金,金被滅後宋欲收復北方失地,結果被蒙古軍打敗,未能如願。之後窩闊臺以宋軍背盟為由發動侵宋戰爭。此戰歷時七年,宋軍敗多勝少,只是蒙古軍戰線過長,很少駐守,退軍後,宋軍很快就把失地收復。第一次蒙宋戰爭以窩闊臺汗病忘宣告結束。

蒙哥汗奪取汗位後繼續發動侵宋戰爭,結果在四川釣魚城被流彈擊中暴斃。二次侵宋戰爭宣告結束。

忽必烈奪取汗位後與南宋修好,得以平息蒙古內亂。穩定後方,忽必烈總結窩闊臺、蒙哥攻宋的得失,制定了完整的滅宋方略。

這一次南宋的好運沒了,六年的襄樊之戰,儘管宋軍創造了很多奇蹟,但最終還是由於各種指揮失誤以及內部自毀長城而失敗。襄樊被元佔領。

之後元用六年的時間徹底擊潰了南宋的所有抵抗力量,直到崖山海戰,南宋最後一任宰相陸秀夫抱著年僅八歲的末代皇帝趙昺(bing)跳海身亡,南宋滅亡。


聊聊過去的人和事


公元1267年,忽必烈下令攻打南宋的重鎮襄陽,是為襄樊之戰。宋軍利用漢水把資源源不絕送入城內,才能堅守城池。守將呂文德及呂文煥堅守城池六年,賈似道派了范文虎及李庭芝援助,但兩者之間不和。賈似道封鎖了所有蒙古南侵消息,皇帝並不知此事。公元1271年,忽必烈在中原建國號為元。在1272年,張順,張貴兩兄弟的義兵曾血戰元軍。在1273年,樊城失守,襄陽城破,在宋軍繼續巷戰,呂文煥最終投降,六年的襄陽保衛戰結束。

1276年元軍攻佔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俘5歲的南宋皇帝恭宗。南宋主體政權宣告滅亡。

南宋皇帝死的比較慘烈。後來,南宋殘餘勢力陸秀夫、文天祥和張世傑等人連續擁立了兩個幼小的皇帝(端宗、幼主),成立小朝廷,元軍對小皇帝窮追不捨,不斷逃亡至南方,經過香港,端宗因病逝世,而另立幼主,逃至新會至南海一帶。文天祥在海豐兵敗被俘,張世傑戰船沉沒,走投無路的南宋殘餘勢力終於在1279年3月19日隨著崖山海戰失敗及陸秀夫負剛滿八歲的小皇帝跳海而死而徹底滅亡,四十多年與蒙古-元朝的抗衡完結。


樂幽心屢止


襄樊之戰雖然只是忽必烈南下攻宋的首戰,卻在事實上成為了一場決戰。雙方都主力盡出,蒙古軍隊的戰術能力也遠遠超出了宋軍的想象力,最終成就了一場令人咋舌的勝利。


懵獅


元世祖忽必烈消滅南宋採用戰略大迂迴,按逆時針走向從西北向東南縱深包抄南宋,東起江淮西至川陝寬大正面對南宋實施大縱深作戰。一舉滅掉南宋


分享到:


相關文章: